這裡首先申明,本文章僅僅是代表個人的觀點。
我去婺源是單位組織去的,其實時間很短。上午去了大鄣山,下午在李坑呆了一個半小時,下曉起辦個小時。雖然是走馬觀花,但是還是有些體會的。婺源的經濟本很落後,因為是江書記的“老家”所以受到了關照,被冠為“中國最美的鄉村“,現在高速已經修到李坑的門口,所以就它得到的好處可見一斑咯。李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而下曉起有著千年的樟樹王。做一下比較,同樣是徽派的村落,我個人覺得黃山附近的宏村等建築保護跟更好,同時文化底蘊也深很多。村落大的規模來說婺源的更小,但是它的周圍環境更好,青山綠水。所以來游玩,天氣,季節也很重要的。
由於這些地方土地貧瘠,所以它靠旅游帶動發展是很正確的,旅館,飯店,工藝品。。。。當然不可避免,帶上越來越多的銅臭味。具個例子,剛進李坑的景區門,有很多竹筏在招攬生意,十元一人。其實它的水流是階梯狀,滑不了多遠,然後就看見下一批招攬生意的竹筏,我估計要坐到村裡門口,要花五十元,過分,當然出來坐竹筏只要一元一人咯。我還沒到村門口,看見一群小鴨子在水裡。看了會,旁邊的小童說五元一只,我說不便宜,就聽見他用當地話說了一通,至少有幾個字眼是不好聽的(因為這幾個字眼是普通話,我還是可以明白)。當然還有其他情況。。。。。
這些小村落比較適合自助來的,來住上一個星期,放松身心。不適合旅游團來,商業化了,人的素質也快變化。當然多數的當地還是很純樸的。
等高速修完了,車上就直接能看見李坑門口的牌坊(順便說一句婺源的牌坊都是後來造的,都在文化大革命給破壞了)。旅游業的發展的確能帶動農村的經濟,但是它原本的味道能保持對久呢,真是一對很平衡的矛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