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游記

作者: 阿茲貓丫丫

導讀金陵紀行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 自南朝三鳥飛於城上,乃有鳳凰台之稱。人所謂之鳳凰,是寄萬世昌盛之意也,然則千年之後,鳳凰台終為城垣所掩,今之金陵人知鳳凰台者少矣。金陵城亦如鳳凰台之變遷,歷經歲月滄桑而沉浮。 吾 ...

金陵紀行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

自南朝三鳥飛於城上,乃有鳳凰台之稱。人所謂之鳳凰,是寄萬世昌盛之意也,然則千年之後,鳳凰台終為城垣所掩,今之金陵人知鳳凰台者少矣。金陵城亦如鳳凰台之變遷,歷經歲月滄桑而沉浮。

吾素不喜追憶沉重之歷史,此亦吾避金陵而遠之之因也。然則吾處上海兩年有余,未見山河之色久矣,更為金陵萬裡兄、趙王勝兄二人多次盛邀,乃成六月金陵之行。

金陵以中央、中山、中山南路為軸,是分東西。東郊有紫金山,遍集名勝之大乘,遠可溯孫權墓、明孝陵等,近有中山陵等無法一一歷數。中軸之最南端乃雨花台也,自南而北,有明中華門城堡、瞻園、夫子廟、秦淮河、玄武湖。總統府等前政府所在亦位於此中軸線上,時間倉促,未游之也。

雖行程匆匆,僅游中山陵、靈谷寺、雨花台、秦淮、玄武湖等地,然深為金陵山水所動,擇其要以記之。

中山陵、靈谷寺

中山陵乃“國父”孫中山之陵墓所在也。吾雖不喜政治,然對於孫先生對民主執著奔波奮鬥之精神卻甚為推崇,向往之意頗切。

去中山陵之路既近,兩側乃現參天之古樹,似若法國梧桐,卻高大之至,裁減極工整,遮天蔽日,一片肅殺,心中頓起肅穆之意。

乃至中山陵孫先生陵墓主殿山峰之下,抬頭上望,望之彌高。同行萬兄及其女友也久未觀瞻,乃同鼓氣而上。先為一緩坡,兩邊遍種松柏,挺拔秀麗,游人從中漫步而過。直至“博愛”坊之下,方有寬達數十米的台階,長百米通主殿。“博愛”坊上覆青色瓦片,中立一巨大石碑,有太陽圖樣,概謂“青天白日”之意也。博愛坊後,台階徒陡,孫先生陵墓主殿現於眼前,主殿上書“民主、民權、民生”六個繁體大字,端莊方正。

拾階而上之後,即為先生陵墓主殿,最前為祭堂,內樹孫先生座像。祭堂後有一門通墓堂,室中央有一 塘,塘中墓穴上覆以孫先生大理石臥像,臥像下乃永遠安息之孫先生。

出陵墓,始看先前所經之路皆處於腳下,兩側皆樹木,極目四望,方嘆中山陵工程之浩大。

古人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吾深然之也,但留一股精神足矣,何須留一朽骨供後人觀瞻。又言此地乃先生生前所定,愈發不以為然矣!先生逝世之時,國力至弱,發如此之人力而為一人陵墓,比之古之帝王若何?概思先生革命,先欲效美國之華盛頓激流勇退而讓位與袁世凱,為小人所欺,而後又困於軍閥之爭,為各系軍閥所用,又為陳炯明所乘,先後一再革命。乃嘆先生實在不算高明。由此而嘆中國自上世紀之初至今之民主革命,都難脫封建之余孽也!

與萬兄談及此,亦嘆之矣。

靈谷古寺始建於南朝,歷經戰火,其前身早已不可辨識。今為清末之重建,其中多供民國將士之英靈。中有一無梁殿,規模甚大,穹頂距地十余米,若蓋蓋於殿上,殿長約50米,用青磚所築,奇在全殿無梁,內供數千民國將士靈位。突發奇想,殿形若棺木,內盛英靈,然則吾恐驚嚇萬兄之女友,乃隱忍未發。

及至靈谷塔下,深受金陵氣候所累,悶熱不堪。然高塔於前,如何不登而望遠?

塔高九層,二百余階,吾等一氣而上。既上靈谷塔頂,八面來風,胸襟大開,上撫白雲,下瞰松濤,極目遠眺,江山如畫。下望令人目眩,先之高大蔽日樹木已在塔下,郁蔥無邊際也,始知何為“林海”。恨不能為一蒼鷹,擊於天際。忽一束陽光穿透霧氣,照於極遠處一角殿堂之上,粲然生輝,旁人謂之藏經閣矣。

久久不忍離去,浮想連翩。乃記李安先生之名作臥虎藏龍,俠士飛於竹林之上,輾轉如意,任意馳騁,嘆李先生之胸襟無限也。

萬兄和女友深然景色壯觀,執手相偎而望。一時景物人物若凝固不動,只留無邊之思緒。

雨花台

夜投同門趙兄,把酒言歡。次日同游雨花台、秦淮河、玄武湖等名勝。

梁朝武帝時,佛法昌盛,雲光法師於金陵南郊石子崗講經,至絕妙處,感動佛祖 ,天上落花如雨,乃稱為雨花台也。

其山形不高,然地處要衝,古來兵家必爭也,有無數壯士之血撒於此處。

雨花台形若金陵,中有軸線以分東西,地勢東高西低。

軸線多為今之烈士紀念物。有雄偉之群雕、紀念碑、紀念館,多因山勢,雄偉高大,匆匆覽之。

軸線之東頗多古之名勝,欣然前往。路遇雨花石展區,乃觀之,方信雨花石之神奇名不虛傳,凡極品之石,必晶瑩剔透,而其中若嵌一物,或如美女頑童,或如花草樹木,或如日月星辰,又如潑墨山水,不一而足,於方寸之間而見宇宙,唯嗔目結舌,拍手稱奇而已。

及至林間小道,忽聞異鳥之鳴聲,旁人謂之孔雀也。然則只聞其聲未見其蹤也,遂沿環丘石路訪之。趙兄言方孝孺墓即在左近,吾雖聞方孝孺其名,然未知其實也,乃請教,方知古人之高風亮節,默然不語良久,以致追思之意也。古人尚能不顧生死直言而諫,終取忠魂,觀之現狀,萬馬齊喑,欲鳴而不得其所也!

忽見一閣,頗有古意,近而窺之,曰“雨花閣”。

登之,見先前之“烈士紀念碑”尤高於此閣,而軸線上之烈士紀念建築群迤邐二裡有余,想當年必推山平墓而成,遂嘆人心不足。觀之古來帝王,每每開國立代,必大興土木,歌功頌德,今亦不能免俗矣,比之於秦始之皇何異?尚不如則天女皇之立無字碑。尤記北京之古城牆今已不存尺寸,而今天下多不平之事,百姓或貧或富,民主尚未確立,自由亦未可行。想起於“烈士紀念館”中所見之烈士圖影,莫不青年才俊、坦然受死,其若知身後之事,恐難以安眠於九泉之下矣。

秦淮河、夫子廟、烏衣巷

“錦鏽十裡春風來,千門萬戶臨河開”。無水非江南,未到秦淮、夫子廟則虛金陵之行 也。

既至夫子廟,金風撲面,游人如織,雕梁畫棟,商家如雲,美不勝收。遙想當年金陵繁華,河中游船縱橫、歌舞名妓彈唱於畫舫之上,岸上商賈穿流,多士紳豪族,歌舞升平也,嘆古人之逍遙快樂。

秦淮河至此忽靜止不動,河面若鏡倒映古之豪宅大院,皆白牆黑瓦,高大威嚴,乃古之豪紳官宦聚居之處。

河旁有夫子廟、江南貢院,畢顯江南儒雅重文之氣也。

趙兄手指前方一小巷入口,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乃天下有名的烏衣巷。烏衣巷乃東晉名相王導、謝安所居之地,舊時王謝子弟善著烏衣,因此得名。古之烏衣巷已不存,今為新修,昔日之莊嚴幽靜可見一斑。

既思慕古人,又嘆友人博聞強記。

夫子廟前大路坦蕩,路旁多為食肆,遍點金陵小食,大快朵頤。

回頭再看所經之處,正是“譙門畫戟,下臨萬井,金碧樓台相倚。…楊柳汀洲,映虹橋倒影,蘭舟飛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裡。”

玄武湖

玄武湖,聞其名而覺滄桑威武。

其最古之名已不可考,至南朝有黑龍躍於湖上,始謂之玄武。

玄武湖地處金陵之中,四環皆名勝,西、南兩側環以古牆,東連紫金山余脈,北接南京站,四通八達,實關金陵之風水也。

自西側玄武門而入,唯見碧波蕩漾,沙洲相連,或曰環洲、梁洲、翠洲、櫻洲、菱洲,共有五洲。兩洲之間連以長堤、臥虹,若渾然一體,又各具姿態。水面寬廣,令人神往。見水面游船穿梭,乃游興大起,遂蕩舟湖上。比至湖心,水波粼粼,長堤連綿不絕、綠柳輕撫湖水、小橋如臥波濤。忽覺心神安寧,停舟不前,乃想範蠡之攜西施蕩舟西湖,遠避塵世,實乃灑脫也。極目湖之南方,見兩塔聳與山丘之上,而殿堂忽隱忽現於山林之中,查之乃九華、雞鳴二寺也。浪頭擊水,實嘆玄武風光無限也!

然安知比之杭州西湖、嘉興南湖等之名湖,玄武湖命運多舛乎?姑且不論其曾冠桑泊、秣陵湖、後湖、昆明湖、北湖等眾多之名,單說其幾度滄海桑田亦令人嘆息不已。

玄武湖始於東吳孫權,連沼澤引河水以成湖泊。幾經擴張,乃有偌大規模。然至隋文帝滅南陳之時,金陵尚被夷平,而玄武古湖亦二百余年不得蹤影矣!及至宋朝,王安石變法於江寧,廢湖還田,玄武又遭浩劫。比至明初,方得以重生,時僅為一護城河而已。後各代不斷重修,始為今日之貌,思之太息也!

然則觀之金陵,其命運比之玄武湖若何?吾看滄桑尤在其上矣!千余年來,金陵慘禍不斷,南朝梁時奸臣侯景破金陵,亂兵數日不封刀。至隋文帝為定南方,乃夷平金陵。太平天國內哄,屠數萬人,秦淮河為之堵塞,江上漂屍旬月不絕。辛亥革命後,張勛復辟,金陵又遭洗劫。及至一九三七年,金陵經最大之苦難,日寇橫行,屠殺三十余萬生靈,乃成人間地獄,凡我國人,提此莫不咬牙切齒。

今戰亂遠去,百姓安康,金陵元氣初復,痛定思痛,唯強國富民方可。但觀之中華大地,民不能稱之富庶,國力尚未強盛,海峽亦未一統,而日美強國窺視四圍。當前之舉,唯廢除舊制,開民主之門,杜絕腐敗,使賢士歸附,萬眾一心。遂國力自強,而百姓富庶,到時舉手投足間世界震動,國家自然統一,強敵土崩瓦解,方成盛世也!

既罷金陵之游,去今已兩月有余,然美景歷歷在目,特為此記,頌其人傑地靈,兼送與金陵紅顏崔瑩。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