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行

作者: dyh317

導讀濟南行 前幾日曾同家人去濟南一游,感受頗多,閑暇之時寫下拙文一篇,以供各位旅友參考。 濟南是山東的省會,也稱“泉城”,既然是“泉城”就應以“水”景著稱。也確實如此,無論是滔滔湧動的“趵突泉”,還是碧波蕩漾的“大明湖”,以及風景秀麗環城而過的“護城河”都充分突出了“水”景這一特點。其中以泉最為著名。自古濟南就有“名泉七十二,小泉數不清 ...

濟南行

前幾日曾同家人去濟南一游,感受頗多,閑暇之時寫下拙文一篇,以供各位旅友參考。

濟南是山東的省會,也稱“泉城”,既然是“泉城”就應以“水”景著稱。也確實如此,無論是滔滔湧動的“趵突泉”,還是碧波蕩漾的“大明湖”,以及風景秀麗環城而過的“護城河”都充分突出了“水”景這一特點。其中以泉最為著名。自古濟南就有“名泉七十二,小泉數不清”之說,隨著時代的變遷,氣候的變化,泉的規模大不如前了,但從現存的泉和殘留遺址來看,其規模還是相當可觀的,仍不愧為“泉城”的稱號。

說到濟南的泉,首先說其數量眾多,僅用“星羅棋布”,“遍地開花”這樣的形容還遠遠不夠。在各個公園裡你可以看到泉,在護城河沿岸你可以看到泉,甚至隨便走到一條小巷中、或是走進一戶人家的院子,你也會看到泉。其中最為著名泉是趵突泉,列七十二泉之首。趵突泉位於趵突泉公園 源堂前水池之中,三窟並發,大小如輪,時高時低,低時若春筍破土,高時如芙蓉初開。池中水清見底,數千條魚兒暢游其中。大殿前一幅對聯題為“雲霧潤蒸華下注,波濤聲震大明湖”,乃趙孟兆頁 詠泉句。殿後一碑刻有清朝康熙、乾隆二帝的提詞和詩刻。池西側是觀瀾亭,明代所建。亭南水中一碑,刻“趵突泉”三字,另有兩碑分刻 “觀瀾”、“第一泉”,多是名人提寫,很值得細細欣賞。此外公園中名泉薈萃,景點遍布,其中“漱玉泉”位於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紀念館前,也很值得游覽。如果稍加留意,您還會發現園中一小池中一對小海豹在無憂無慮的嬉戲。

黑虎泉位於解放閣腳下,其出水量僅次於趵突泉。當你沿著南護城河東行,經過金虎泉、彙波泉、任泉、珍珠泉、琵琶泉以後,河水突然清澈起來,不覺當中一陣涼氣襲來,深深呼吸一下,頓覺精神倍爽,細聽遠處傳來陣陣轟鳴聲,循聲走去,只見河的南岸有一水池,三只虎頭並列岸邊,每只虎口中各噴出一道泉水注入池中,其聲如虎吼,故此得名“黑虎泉”。水池的南邊有一石洞,泉水從洞底湧出(此乃黑虎泉的實際位置,並非虎口),通過暗道進入三只虎口。許多老人在洞口用容器提水,我也用水瓶盛了一些,喝一口甘甜侵入肺腑,頓消旅途的勞累。水池中的水直接注入護城河中,使得相當的一段河水清澈見底。由於泉水非常涼,使得附近的岸邊也非常涼爽,氣溫至少低3~5度,很多游人在河邊乘涼,享受著這清涼世界。

說到濟南的水,就不能不說到大明湖。大明湖位於市中心地帶,幾十萬平方米的湖面,碧波蕩漾。延岸鐵公祠、北極閣、南豐祠等景點遍布。過南豐祠湖岸向南,湖中遍布蘆葦,隨風搖擺。許多不知名的水鳥在蘆葦叢中飛行,發出陣陣鳴叫聲。岸邊有一條不寬的石板路,路的另一旁是一道土牆,人們很少到此游玩,顯得有些荒涼。只有幾名幼童在岸邊垂釣,不時地傳來嬉笑之聲。真是一片世外桃源。

出大明湖的南門就是明湖。湖的對面有一條街,一條小溪順著街道伸向轉角處,清澈的溪水潺潺的流淌著。街的兩邊是民在,青青的瓦,青青的磚牆,再加上小橋流水很有江南水鄉的味道。沿溪還有不少名泉,很值得游玩。這就是有名的曲水亭街。

如果您游完趵突泉是從公園的西門出來,可以順便游一下“泉城廣場”。泉城廣場是濟南的中心廣場,它東臨解放閣,西鄰趵突泉,南眺千佛山,北依護城河,似一顆光燦燦的明珠,裝點著美麗的泉城。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廣場中間是一座標志性的建築,東端為荷花噴泉和文化長廊。廣場的地下是一座現代化商廈。在廣場的西北角,放養著數千只鴿子,任憑游人玩耍、喂食。站在廣場標志性建築前面仰頭望去,三只箭型的建築直刺天空,中間鑲嵌著一顆明珠。妻子問我:它像征著什麼?我感到它就像一雙纖纖細手,指尖指向天空,手掌中小心翼翼的捧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像征著濟南這美麗的城市,需要人們認真的呵護,才能永遠保持住它的魅力。

泉城廣場的北邊是老濟南城的南護城河,有十幾米寬,現已改造為沿河環城公園。夕陽下的河水還算清澈。水中依稀可見幾簇水草,時而有幾條小魚穿游其間。水中清晰可見兩岸垂柳和漢白玉欄杆的倒影。幾位老者,坐在岸邊,斜倚著樹干,小小的釣竿就在腳下。他們有的迷著眼睛注視著釣竿的端頭,有的干脆閉上了眼睛悠然的打個瞌睡,魚兒上鉤了,浮漂上下急劇的擺動,也不去動動魚竿,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誰也不會想到,在這繁華、喧噪的都市中還有這樣一片清閑的淨土。沿河走去,很多名泉穿插在其中,……。剛才提到的黑虎泉也在南護城河東端的轉彎處。這些泉就像一串珍珠一樣,鑲嵌在濟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千佛山由於石刻佛像而得名,山不很陡,很容易攀登,又有觀覽車和索道可助步到半山,老年人也可游覽。但大部分景點多是新建,歷史遺跡已經很少,而且還要單獨收費,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游覽。

游到濟南,不能不償償“魯菜”。魯菜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歷史淵源非常久遠。春秋時期的齊國就是現在的山東淄博一帶。當時齊國的國君——齊桓公廣招天下名士,後來重用了管仲成就一番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據說齊桓公第一次宴請管仲時吃的菜就有“香酥雞”和“蔥燒海參”(從小人書上看到的——玩笑)。

我真正體會魯菜是在76年。當時出差到濟南,記得曾吃過一道“醬燒魷魚絲”(當時泡發魷魚的方法還是老的方法,不是像現在有些奸商那樣,用甲醛等有害物質泡發魷魚。有毒不說,味道極差)。一分寬的魷魚絲配以甜面醬和細細的蔥絲,濃濃的色彩,醇醇的味道,吃到嘴裡軟軟的,又帶有一點點“筋道”。魯菜濃郁的香味一下侵入肺腑,給我極深的印像。

北京著名的魯菜館子有“萃華樓”(文化大革命時也叫“首都飯莊”)。我老婆是山東人,最喜歡“萃華樓”的魯菜。我們處對像時經常光顧哪裡。她最喜歡“墨魚炒韭菜”,白白的墨魚絲配上綠綠的韭菜,晶瑩剔透,看上去就喜歡。我還是最珍愛“炒魷魚絲”和“蔥燒海參”。那時候,除了“蔥燒海參”以外,每道菜才幾角錢,多便宜啊!每人再來上二兩米飯,吃個稀裡嘩啦,盆干碗淨。用現在的話說:多爽啊!

這次我到濟南與家人一起“自助游”,原想美美的搓一頓地道的魯菜,卻遇到了一件怪事。這天游完“黑虎泉”已經到了“飯口”,就向出租車司機打聽,哪個餐館的魯菜最正宗。司機卻一頭霧水,不知所然,長了半天嘴,也沒說清哪裡的魯菜最好。真不知是此位老鄉對美食沒有偏愛呢,還是濟南已經沒有了魯菜?

說到吃也有值得使人回味的地方,就是濟南的很多餐館都“煲粥”。粥的種類很多,各種各樣,不但由米、有豆,還有菜、肉、魚肉等各種配料,品種很多。不同的材料用罐子在火上慢慢煲出來,香香的,鮮鮮的,味道好算不錯,一罐才十元左右,足夠三、四個人食用。山東人本就有喝粥的習慣,為的是飯後灌灌“縫”。那時的粥不是小米粥,就是玉米面粥,很是單調,上不了台面。相比之下,現在的“粥”無論品種還是營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恐怕也是像北京的餐館一樣,是外地飲食文化本地化的結果。

濟南人對待它鄉游客非常熱情。你要是向當地人問路,他會不厭其煩的說上好幾遍,生怕你不明白,甚至還會帶你走上一段路,看你確實明白了,才回過頭來走自己的路。多好的濟南人啊!前些日子在電視上看到濟南火車站有一個小賣部,在過往旅客買東西後找錢時,用“切”走部分零錢的手段來坑害旅客。我記住了那個地方。這次我在火車間沒有看到這家小賣部,那個地方已經被改造為廣場。“聞過即改”也是濟南人樸實的一面吧。

總之,美麗、整潔、好客的濟南城,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像。

旅游建議:由於濟南城的景點較為集中,非常適合老年人自助游玩。您可以住在火車站附近(住在火車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上火車十分方便,絕對不會誤車),從這裡到各景點都不算遠,乘公交車才一、兩元,交通還算暢通,一般不會堵車。如果乘出租車起步價七元,大部分景點不會超過十元。公園門票為每人十五元,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還可以享受免費的優惠待遇(記住要帶好老年證,到公園門口出示即可入園,僅有白發是不行的)。安排好住處,買一份地圖,您就可以舒舒服服的享受“自助游”了。


精選遊記: 濟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