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天平山游蹤

作者: 出門走走

導讀11月15日早間9點,一個秋意正濃,寒風瑟瑟的日子,我獨自背上行囊,跨上相機,坐上了開往天平山的游4號公交車,去拜訪那片慕名已久的楓林。也許由於不是雙休日的關系,一路行去,並無多少乘客,也未聞本地人的“吳儂細語”,倒是上海話不絕於耳,想來“蘇州和杭州是上海的後花園”這句話果真不假。 說到“吳儂細語”,想起了去年的11月間與公司同事同游揚州的經 ...

11月15日早間9點,一個秋意正濃,寒風瑟瑟的日子,我獨自背上行囊,跨上相機,坐上了開往天平山的游4號公交車,去拜訪那片慕名已久的楓林。也許由於不是雙休日的關系,一路行去,並無多少乘客,也未聞本地人的“吳儂細語”,倒是上海話不絕於耳,想來“蘇州和杭州是上海的後花園”這句話果真不假。

說到“吳儂細語”,想起了去年的11月間與公司同事同游揚州的經歷,泛舟於瘦西湖上,掌舵和搖櫓的是一揚州本地女子,操著本地話為我們輕聲吟唱了首大意是一女子送郎遠行的歌,當真是委婉動人,盡顯江南女子的婉約與柔情,現在想來仍覺回味無窮。有些人把“上海話”也歸於“吳儂細語”,我覺得這是很不恰當的,總覺得上海方言偏於冰冷和調侃,根本不適合表達細膩的感情,和“細語”是絲毫沾不上邊的。看來要真正感受“吳儂細語”的魅力,再行蘇州時定要在木瀆古鎮老街的戲樓裡泡上一杯茶,和當地的老人們一起聽聽評彈了。

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游4到達了終點站-靈岩山(游4是翻牌車,70分鐘才有一班直接到達天平山),下車後即乘坐一輛2輪摩托,直奔天平山,用時5分鐘,花費5元。

走入天平山的正門,迎面的小道兩旁是一米多高的楓樹和盆栽的一串紅,一直延伸到道路的盡頭,那深沉的暗紅和鮮艷的大紅直撲入眼簾,仿佛在熱切歡迎我的到來。不及細看範公的祠堂和山底的風景,我急切的踏上了上山的道路。才行不及百米,就見一茶室,據說茶水取自天平山上著名的白雲泉。白居易有詩雲:“天平山下白雲泉,雲本無心水自閑。何必奔衝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喜品茗之人泡一杯茶,倚欄而坐,憑欄遠眺,山下風景,盡收眼底,所謂“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想來也不過如此吧。然而我對於茶是一竅不通的,況又心系紅楓,駐足片刻,便繼續登山之路了。天平山高僅200余米,道路沒有想像中的難行,一路行來,不知不覺中已到達山頂。山頂地勢開闊平坦,“天平山”也因此得名,是個集體合影留念的好地方。但是山路中並無滿目皆紅的景致,楓樹也並未見到多少,只有幾棵有著400年以上樹齡的“楓香樹”孤傲的矗立於山路旁。樹約有5層樓高,枝繁葉茂,是範仲淹的十七世孫範允臨種植,幾百年來,靜靜的聆聽著路人對範仲淹的贊嘆與惋惜,想來範公若泉下有知,也該寬慰了。

在天平山頂往下望去,在一條小湖周圍有一片紅色顯得特別的扎眼,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稍事休息,就匆匆從後山的石路下山了。到了在山頂所見的湖邊,踏上湖中的九曲橋,在湖心環顧四周,大部分都是紅透的楓葉,仿佛都在默默地燃燒自己的生命,灼燒著游客的視覺。更兼湖水清冽,魚兒嬉戲,幾堆略顯殘敗的荷葉上點綴著一兩朵粉紅色的綻放的荷花,真是水清、魚歡、花美、葉紅,怎一個“美”字了得!印度大師泰戈爾說“使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生如夏花”展示的是生命的一種熱烈、奔放、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美,毫不掩飾的釋放著自己的熱情。然而這秋天的楓葉卻也向人們訴說著生命的靜逸、內斂、沉著之美,毫不張揚,在這萬木凋零的季節裡安靜的細細品位生活。“夏花”之美想讓人努力生活,而這“秋楓”之美直讓人想醉死其中。生原來也可如這秋楓般靜美。

回程的游4路公交車開動了,而在那片天平山的楓林中卻留下了我2005年的整個秋天。



(楓葉特寫)



(入口處:楓葉+一串紅 紅色的海洋)



(水清花美魚歡)



(隨波逐流)



(動靜相宜)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