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國,而佛教最初的發源地就在距瓦拉納西有200多公裡的菩提加雅(Budhigaya)。2500多年前,印度北方的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29歲,出家開始苦修而不得其所,35歲那年,他在一棵菩提樹下徘徊了37天,終於恍然大悟,悟出了佛學真道,那個地方後來被稱為菩提加雅,而那棵菩提樹下他徘徊留下的腳印也成了一朵朵蓮花。傳說中的那棵菩提樹早已在伊-斯-蘭教統治印度的時期被當柴木砍伐了,但從那樹上壓枝而成活的新菩提樹目前還在斯裡蘭卡枝葉茂盛。悟道後的王子來到了距離瓦拉納西16公裡的鹿野苑,向跟隨他出家苦修的五個侍衛開始了他首次傳教,五位同伴被他悟出的道所征服,拜他為師,從此,佛教有了成道的佛陀,有了教義,佛教誕生了,王子成了佛祖,有了另一個2500年後我們熟知的名字——釋迦牟尼。此後,佛祖和他最初的五個弟子,在印度開始傳播佛教的教義。因為佛教具有其他宗教沒有的三項基本原則:知識、仁慈和平等,因此在當時印度的低“種姓”中開始迅速傳播,並最終傳遍世界。雖然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現在印度以佛教為宗教信仰的人口可能只有1%。歷史的變遷總是伴隨著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全面清洗和滅絕性毀壞,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強盛,終於使這個佛教的發源國,已經很少能見到佛教的遺跡了,而瓦拉納西附近正是這些不多的遺跡的集中地。??印度對菩提加雅和鹿野苑佛教發源地的發掘,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中國唐朝的名僧——玄奘。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8月),玄奘從長安出發,踏上了西行的征途,到達佛教發源地印度,在這裡他討教佛學,遍訪佛家古跡。貞觀十九年,他返抵長安,已經五十歲。受到唐太宗接見,太宗對玄奘描述的西域風情極感興趣,命他寫一本游記,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不僅記錄了當時印度的風土人情,而且對佛教的名盛做了詳細記載。因為印度幾乎沒有成文的歷史記載,一度無法發掘作為佛教發源地的所在,最終憑著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詳細描述,在英國考古學家的幫助下,得以重新發掘出了佛教遺跡,找到了大量宗教文物。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在中國人心中的深遠影響,使大部分到印度旅行的中國人都希望能親臨佛教的發源地。但由於佛教在印度的沒落,菩提加雅已經是個偏遠的小地方,除了虔誠的佛教徒,交通、飲食、住宿的不便,讓多數人無法親臨菩提加雅,瞻仰佛祖悟道的所在。但是,佛祖第一次傳教的地方——鹿野苑卻離瓦拉納西只有不到半個小時的車程,因此更多的旅游者把鹿野苑看作是佛教的發源地。
??把行李裝上車,很快便到達了佛教聖地——鹿野苑。准確地說,鹿野苑更像是瓦拉納西附近的郊區(雖然瓦拉納西本身也不怎麼像城市)。其實這裡也基本看不到任何佛教古跡了,保存下來古老的寺廟更是一個沒有。一些由目前佛教還算昌盛的國家在這裡建的寺廟、博物館裡的一些石雕佛像、佛教學院以及小販們販賣的佛教文物仿制品提醒我們,這裡是個佛教的中心。比較大的寺廟有中國、日本、中國西藏、斯裡蘭卡捐建的,但這裡的廟沒有一個能和普陀、五台、紅羅等國內著名的佛教寺廟相提並論的。中國和中國西藏的廟幾乎像兩個具有中式特點的供奉著佛像的家居大院子,裡裡外外似乎只住著看院的人,沒有看見和尚,更沒有看到國內寺院的香火升騰的場面,冷清的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了。日本的寺院比較干淨、整潔,有不少客房,除了陳設精致的主殿,似乎更像來此旅行的日本佛教徒下榻的旅館。最值得參觀的是斯裡蘭卡的寺院,不僅裡面的殿堂都是石制塔式建築,和我們印像中的佛教寺廟完全兩樣,而且據說占據著所謂佛祖第一次傳教的地點,院內塑有釋迦牟尼第一次向五名弟子傳教的雕像,此外,還立有用印地文、泰米爾文、泰文、藏文、中文等多種文字刻有佛教基本教義的石碑。也許是受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鹿野苑進佛教寺廟的殿堂,也要把鞋子脫掉。
??到鹿野苑,這裡的博物館是一定要參觀的,這裡陳列著大量佛教文物,這裡的佛祖雕像應該是全世界最正宗的了,另外,印度的國徽圖案上阿育王當年所建的獅子柱頭也在這裡展出。
??鹿野苑附近的小販非常樂意向游人推銷釋迦牟尼的小雕像或頭像,甚至會跟進寺院來做生意,因為進寺廟是不收門票的。在向你兜售他手中的商品時,還會故作神秘地東張西望,告訴你他手中的是真正的石頭文物,是國家不允許買賣的,然後向你開除500盧比一件的價錢。你當然不能被他的神秘舉動騙住,討價還價,200盧比就成交了,相當於40人民幣,即使不是文物,能在佛教發源地得到佛像的石雕像不應該太計較價錢的。可讓你想不到的是,你剛出廟門,又有其他小販拿著同樣的東西向你兜售,神色還是像倒賣文物那麼神秘,但開價只有100盧比,當然,成交價只有40-50盧比,你要買了,以為能攤低成本,但過不了幾分鐘你就得後悔,因為在你參觀途中馬上還有小販來找你,開價更低。事實上,我們從開始200盧比一個,後來100盧比兩個,最終60盧比三個,一共買了六個,一邊買心裡一邊罵這些印度小販心黑。後來我們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碰到一個台灣來此研修佛學的尼姑,她微笑著用標准的台灣國語告訴我們,其實我們買的東西都是磚土燒制的,比普通的磚要硬,但肯定不是石頭的,更不是文物了,這樣的紀念品,如果討價還價做的到家,5個盧比一個也是能買到的。她這一說,氣的我們哭笑不得,只想罵那些小販。但人家學佛的人說的好,你們不用因為買貴了後悔,既然來到佛教聖地,多花的錢就當是布施了,一定會有好報的,何況在這個特殊地點得到的佛教紀念品,回到國內花幾倍的錢也不可能買到的。聽她這樣為我們開解,不但我們心態變得平衡了,而且深深為佛家弟子的平和心態所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