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游記
這次我們單位組織旅游有二個選擇,一是雲南昆明、麗江、大理、瀘湖湖三飛六日游,費用2500元,二是湖南張家界、鳳凰雙臥五日游,費用1300元。公家提供的經費只有人均1000元,成行了昆明二個團,張家界一個團,還有十余人不走。第一團人員的行程在行前一天下午五時確定,苦了承接的旅行社直到當晚的11點鐘還在安排聯系地接,總算18日下午從珠海機場順利出發直飛昆明,我參加了首發團,同行19人。
真正地游覽雲貴川還是我到了珠海以後。97年夏去了成都,帶著兒子游了九寨溝和貴州的黃果樹;98年再次到貴陽黃果樹加昆明的石林、西山龍門和世博園,此次雖是二進雲南,主要目的地卻是麗江、大理、瀘沽湖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全國56個少數民族號稱占了50個,從一路游覽經過的景點來看,確實是一個五彩繽紛的旅游大省,從坐車經過的小城街頭,不時可看見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的中老年婦女,但著民族服裝的男性相對要少得多,而著民族服裝的年輕女子則多是從事旅游行業的。
麗江以納西族居多,由於納西族是以青蛙為民族圖騰,女裝的後背便掛有青蛙形狀的裝飾帶,色彩漂亮。而在麗江去瀘沽湖的途中,經過寧蒗彝族自治縣時,見到當地彝族婦女服飾都以黑色為主,頭戴一個如打開的大折扇一樣的帽子,高有一尺,其典故是彝族崇尚太陽,於是頭頂的大黑帽子便像征著太陽,疑問是太陽是黑色的嗎?再細想,確有可能,紅之極點也許就是黑了,否則黑洞、黑子又怎都會源之太陽。但我總覺得這頭飾的固定一定很有訣竅,雖高卻能行走自如,遇風不倒。而服飾最艷麗的還數大理的白族女裝,尤其是那頂帽子,彙聚著大理的風花雪月四大特色,垂掛的流蘇是下關的風,五彩的花邊是上關的花,頂上的一圈白絨是蒼山的雪,彎彎形狀的半邊帽子是洱海的月,一身白衣褲上都繡著鮮花,但緊身的衣服未免單薄,在初春的涼意下,大多穿白族服裝的女孩都再套上一件厚外衣,變得不倫不類。
滇西的少數民族似乎都有一個相同的傳統,即女性是家庭的主勞力,從下田耕作、料理家務、經商應酬到掌管家庭經濟,都能看到女性勤勞、精明的身影,故麗江有俗語叫“娶個納西婆,勝過十頭騾”,而男性卻更注重是否精於“琴棋書畫煙酒茶”。在行車途中,我見過一個婦女背負著一捆絕對超過其自身體積兩倍的柴禾,艱難地弓腰前行,身後緊跟一男子卻雙手抱個一歲左右的孩子,輕盈相隨。但納西婦女的任勞任怨體現於極致之處是導游的一段笑話:
路上見一納西婦背一竹簍慢行,突見背簍中有煙冒出,驚趨步前觀,為一男子佝僂著蹲於簍中吸煙,叱之如此不道德:健康男人何不自己步行?納西婆哂怒:此乃我家老公,白天要是累著了,晚上床弟間如何再干家活?(大笑)
今日距麗江市六小時路程的瀘沽湖位於崇山峻嶺之中,在數次俯瞰金沙江在山腳下奔騰,汽車蜿蜒盤旋翻越了幾十座大山,又在寧蒗縣城用午餐之後,真正的世外桃源—瀘沽湖突然展現在我們眼前,湖水純淨清碧、遠山青翠遼闊、湖中是一群群在此過冬的野鴨和紅嘴鷗,甚至還有漂亮的鴛鴦;湖邊停靠一溜原形是傳統打魚用的單木豬槽船、而今按原版放大用來渡游人上島游覽用的六人豬槽船,沿湖所建一幢幢民居,都是全部以整枝圓木橫排、搭積組成房牆;接待游客的摩梭青年男女服裝近似於藏族風格,都是色彩鮮艷的大襟上衣,男的頭戴皮氈帽,套一件粗毛背心,腳蹬長靴,女的頭裹黑色頭巾,頭巾上綴滿了花朵,下穿白色長裙,系寬寬的彩色長腰帶,由於地處高原陽光強烈,無論男女老少,臉部都較粗糙,但卻展示著健康的自然體膚。
所有的書籍都介紹,摩梭人
屬於納西族的分支,並非是一個
單獨的民族,其獨特的“男不娶,
女不嫁”的母系社會走婚習俗在
當今已極屬罕見。但身處實地總
覺得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也是干
擾)下,這種走婚習俗究竟還能保持多少只講朋友和伴侶,不計身份財產的樸實純真的傳統狀態。陪我們從麗江到瀘沽湖的當地導游是個正宗摩梭小伙,自稱已走過七個“阿夏”,生有五個後代,這引起同團中女性的更大興趣。但現在對同族女性已沒有感覺,他說:“在山外見多城市女人的細膩,就再也不慣牽摩梭女的手了,那些干農活的手粗糙不堪。”
游人外出,潛意識裡都有放縱身心、浪漫片刻的念頭,連我也在住入湖邊酒店,目視著銀波輕漾的湖水和水中嬉玩著的飛禽,壓抑不住此情此景下渴望攜侶共渡的欲念。於是在瀘沽湖邊一些較大的所謂賓館裡,便也有借按摩洗腳的機會,打著“此地允許走婚”的幌子,半公開地進行色情服務項目,據觀察生意還頗興隆。
瀘沽湖開放接待山外游人已有年頭,但真正的本地摩梭人即使做生意時也是靦腆的,羞於討價還價,卻都能說一口還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瀘沽湖的男女都有一副清脆嘹亮並充滿野性活力的好嗓子,行車途中摩梭小伙導游教我們唱摩梭情歌,那磁性而不帶修飾的高腔和纏綿動人的歌詞幾乎讓我陶醉流淚,無論在餐館還是在當日的篝火晚會上,摩梭女的歌聲總是清澈奔放。沿湖邊住的民居基本都開有客棧,干淨整潔,有電視、公用洗手間的雙人小客房平時每晚只需40元,而與客棧同一院內的摩梭老居則仍然保持著火塘取暖的習俗。這種全木結構的房屋幾乎都有50年以上的歷史,據說防震一流,屋梁上掛滿了大塊豬
肉, 很多人家的門後倚牆處有幾個三、四
層高的木架,專門放置春節時宰殺的整匹
大豬,存得越多就證明此家越富裕,這種僅
除去內髒後再縫合存放的整匹豬在瀘沽湖特
定的自然氣候下,仍然能保鮮很長時間,而在沒有用鋼鋸切開的時候,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是可食的豬肉。
瀘沽湖至今還保留著沒有任何工業化污染的自然環境,老人過世了也是火葬後埋入山林,以往交通不發達時,去一次寧蒗縣城(70公裡)要走幾天山路,於是青壯男性多是以走馬幫的形式駝運生活用品,長年在外奔波謀生,如今交通發達旅游時興了,當地人都做起與旅游相關的服務業,男性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善,談起城市的現代生活,他們會說:“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但人和人之間沒有親情,動不動都要花錢。在這裡,我要沒煙抽了,隨處就可讓人幫買一包抽。”
麗江和大理都是以古城為旅游特色,在古城原址保持和重建了很多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那些雕花的窗框和門板精致多彩,麗江古城中有從山上流下的玉泉水分成多條支流繞街穿鎮,流淌於小街窄巷,於是多見石橋、木板架於水渠之上,鮮花、垂柳植於小道兩側,站在麗江古城的大街上,可看見遠處玉龍雪山上的千年積雪在陽光下晶瑩生輝。在古城中央的四方街上見一群納西老婦人牽手跳著圓圈舞,一個老頭則手舉著錄音機面向舞者原地轉圈,乃是為舞者播放音樂。大理古城則有重新修整過的古城牆和一座座壯觀的門樓,很多宅院式的民居建築都附有一塊精雕細刻的飛檐白壁,上面繪著蟲鳥花草和詩詞名句,俗稱照壁,其真正的意義和用途不解。在麗江古城的入口處則見到一塊大大的照壁,上面是江澤民1999年5月2日游覽此地時的題詞“世界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
浪漫的民族風情、古老的傳說和旅游的時興讓滇西地域的男女稱呼也染上了一層溫情,如稱呼男女時,在大理稱阿鵬哥和金花妹,麗江稱潘金妹和潘金哥(納西語),瀘沽湖稱阿夏和阿柱,在昆明因阿詩瑪電影著名,索性就稱為阿詩瑪和阿黑哥了。奇怪的是,這種男女之間的親呢稱呼竟然沒有年齡輩份之分。
清乾隆年間,昆明布衣孫髯翁登大觀樓,有感而發,出類不群,傲然撰書一百八十字長聯,盡摹滇池景像,極言千年滇史。狀物則物勢流轉,辭采燦爛,文氣貫注;寫意則意氣馳騁,沉郁頓挫,一掃俗唱,磅礡千古: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睛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朱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孫髯翁以一聯而定天下,大觀樓以一聯而名天下。大觀樓因之名揚遐爾,馳譽中外,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列四大中國名樓,長聯也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樓騷人韻士之詩文楹聯,雖不乏佳句,但內容多吟風弄月,別愁離恨,宦海煩惱,世態炎涼,皆落窠臼。
1999年,又依木聯原貌,新制銅聯,其長3.75米,弧寬0.45米,以純銅制作,重達二百公斤,制作精致,原聯風韻,全在於茲。大觀樓前,今有孫髯石像,為花崗岩雕,高2.7米,重達六噸。髯翁危坐如鐘,遠眺湖山,神情凝重,一身傲骨,巨筆在握。
適逢紅嘴鷗飛抵昆明渡冬的季節,在大觀樓前的
昆明花市
此番出游的具體行程是:3月18日下午珠海飛昆明;19日上午西山龍門,中午昆明飛麗江,即纜車上山去雲彬坪、玉龍雪山;20日上午汽車去瀘沽湖,下行游瀘沽湖裡務畢島及寺廟,晚走方摩梭家居和篝火晚會;21日汽車返麗江,瀏覽古城四方街;22日上午汽車去大理,下午纜車上蒼山,進感通寺,游大理古城,晚宿火車上;23日晨至昆明,上午七彩雲南購物,世博園外景,下午大觀樓公園,鮮花市場,晚機返珠海。
隨旅游團旅行,雖然不必擔心途中的勞碌奔波衣食住行,但一切又是在嚴密的計劃之中,因此個人其實不會有任何節外生枝的懸念和深入探究疑問的機會。也好,就讓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游是自己以後舊地重游的探路吧。昆明、麗江、大理、瀘沽湖,以及雲南的香格裡拉、西雙版納、元陽梯田、瑞麗江畔有機會我還會再來的。
我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駕車浪跡天涯,生命會因此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