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瀘沽湖之三---摩梭人家初探

作者: jialiping0801

導讀摩梭人家初探---楊二車娜姆莊園《當中國紅遇到挪威藍》曾經是前幾年流行的一本暢銷書。正是這本書讓我認識楊二車娜姆,知道了在那偏遠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的國度叫摩梭女兒國。這個長相算不上漂亮的摩梭女孩兒,憑借一副好嗓子,十幾歲進縣歌舞團,光著腳丫子從瀘沽湖走了到了縣城。後來又從省城,走到了北京。以她的藝術天分和悟性,以她迷人的體態和獨特的個性 ...

摩梭人家初探---楊二車娜姆莊園《當中國紅遇到挪威藍》曾經是前幾年流行的一本暢銷書。正是這本書讓我認識楊二車娜姆,知道了在那偏遠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的國度叫摩梭女兒國。這個長相算不上漂亮的摩梭女孩兒,憑借一副好嗓子,十幾歲進縣歌舞團,光著腳丫子從瀘沽湖走了到了縣城。後來又從省城,走到了北京。以她的藝術天分和悟性,以她迷人的體態和獨特的個性,得到了歐洲男人的青睞,嫁給了一個英俊的外交官。那本書,用張揚的語彙,華麗的圖片,洋溢著的濃郁異國情調和浪漫情愫,牢牢栓住了那些充滿無限幻想年輕姑娘們的心。她們艷羨,她們渴望,能像楊二車娜姆那樣——中國紅遇到挪威藍。就在我們汽車環湖行駛的路邊,一個很醒目的牌子“楊二車娜姆莊園”。扎西一腳踩下了剎車,看了我一眼,那眼神明顯寫的是:去不去?“當然要去!”我轉過頭來,毫不遲疑地對他說。

這是依山所建的一處寬敞的院落,在黃昏的余輝中,描金繪彩的房屋散發著典型的異族風情。院落的周圍沒有像其他村落似的,有一處連一處的房屋,而是獨立地佇立在群山的腳下,加上沒有游客,當我走進大門的時候,感覺到一絲的寂寥和落寞。站在院子的中央,靜悄悄地不見一個人。我四下環顧,典型的摩梭人家建築結構,由四幢木楞房圍成一個四合院。和我後來去的摩梭人家相比較,楊二車娜姆家明顯要大得多,並且顯得富庶的多。這樣的四合院一般分畜廄、經堂、花房和正房四部分。設在大門的那幢叫做門樓,樓上放干草或雜物,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大門正對的一幢叫做經房,樓上是佛堂,供著藏傳佛教黃教派創始人宗咯巴大師和歷代達賴、班禪的神像,樓下為家裡的成年男子居住或做客房,左邊一幢稱為"尼扎意",又稱花房,是給已經行過"成丁禮"的成年女子接待男阿夏留宿住的房間。 就在我四下張望,不知道從何處看起時,一個披著披肩的摩梭女孩子走了出來。“住宿麼?”她笑盈盈地看著我。“噢,不住。想看一下,楊二車娜姆回來了麼?”我回答她。“她沒回來,你要是不住的話,參觀要三元錢。”“沒問題。那是不是你可以帶我參觀了呢?”我也笑著對她說。“當然,你想看哪裡都行”。這是我站在樓上的佛堂往下俯瞰的院落,顯得非常整潔。本來那些房屋是作為成年女子的“花房”的。由於現在這個莊園作為客棧使用,所以都改做了“標准間”。當時,我讓小阿妹打開了一間。寬大的床鋪,有彩電,有台燈,有電熱毯,獨立衛生間還有電熱水器,蠻像個樣子的。我一邊參觀一邊和小阿妹聊著,這才知道楊二車娜姆是她的表姐,這讓我仔細端詳起這個小姑娘起來。看了半天,還是覺得不像,於是,笑著問:“阿媽呢?”“她下去了。”我聽了一頭霧水,什麼下去了?樓下麼?踩著結實的木樓梯,我們下了樓。站在樓角,看著精美的彩繪,窄窄的小木梯,還有一池的花花草草,不禁想到,是不是每個阿夏都是踩著這個小木梯去和他們的姑娘約會的?院子真是很大。問問小阿妹,竟然有二十幾個標准間。算算要是到了旅游的旺季,能住下幾十個游客呢。怪不得呢,院子的正中央那口大火盆,還有屋檐下那些木頭的條椅,不就是晚上歌舞晚會用的麼。看來,這所院子已經失去了傳統摩梭人居住的意義,而開始變成名副其實的客棧了。“阿媽在哪個下面?”我又問小阿妹。“去下面了,左所”我愣怔了一下:“左所?”“對呀,你不是從那裡來的麼。”哦,我明白了,她說的是瀘沽湖鎮。“看看吧,這是她的經堂”,隨著小阿妹,我走進了摩梭人的老祖母屋。牆上色彩鮮艷的壁畫,精美的佛龕,火塘邊可以供人落座的地方鋪滿了鮮艷的氈毯,這一切在端莊聖潔的氣氛中洋溢著富庶的喜氣。“這所房子很貴麼?”“恩,全部下來七十萬吧。”隨著楊二車娜姆的名聲大躁,的確也給她帶來了財富。我琢磨著,看來這所謂的名人效益真的是能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啊。感慨著走出老祖母屋,來到了院子裡一處房子中。進門一看,原來是個所謂的展示廳。擺放著摩梭民族常用的器具,牆上掛著他們的服飾,最醒目最眩的還是楊二車娜姆的照片,每張都是那麼神采飛揚,性感十足。這個女人真的是很不簡單!我一邊翻看著她撰寫的自傳,一邊嘀咕著。一抬眼,哇!一口大肥豬正趴在那,注視著我,頓時魂飛魄散!看到我那副驚魂未定的樣子,小阿妹樂了:“怕麼?這就是我們摩梭人的豬膘肉啊!”啊!就是這個樣子呀!我一點一點地向它靠近。其實豬膘肉的制作過程還蠻復雜呢,它分為宰殺、剔骨肉、抹調料、縫制、壓扁、晾曬、放置等幾個步驟。當地人把豬宰殺後將豬肚剖開,將內髒取出,然後就將豬背朝下,肚子朝上放好,用刀將骨頭和瘦肉從豬體內剔出,這一道工序比較復雜。但是豬頭是不經過這道工序的。豬頭要保存完整,並在上面抹上鹽並加上調味品,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鹽時一定要均勻,一般配料要用鹽、花椒、大蒜、生姜,有時還加上酥油和蜂蜜。調料塗抹均勻後可以縫制了,也就是將剔好,抹好調料的豬膘肉用大鐵針和麻繩將其縫合。縫的部位主要在豬肚、豬腳,縫的針眼約一寸長,縫合時不僅需要技巧還需要力氣,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來完成的。縫好以後就進入下一道工序晾曬。將豬膘肉放置在太陽下曬上幾天或是陰干,將豬肉的水分晾干,至此豬膘肉基本做成,再將它搬進屋裡,擱在家裡的神櫃或灶台上,一個挨著一個,或疊放或碼落。豬膘肉是摩梭人貯藏的肉食品,平時想吃的時候就割下一塊,如果家裡有客人,也要用這豬膘肉招待客人。豬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膩,據說吃起來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豬膘肉常用於祭祀,也用於置辦宴席。豬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像征,如果哪家的神櫃上放滿了整條整條的豬膘,那這個家庭在當地一定是很富有了,這點在我以後入住的幾個摩梭人家都得到了證實。很幸運,到達瀘沽湖的第一天,在感受濃郁的摩梭風情的同時,走進了這樣規整的摩梭院落,看到了傳說中的豬膘肉,還了解了不少當地的民俗。走出大門,我滿足地按下相機的開關,揮手和小阿妹告別。



(楊家院落)



(楊家院落2)



(楊家院落3)



(祖母經堂)



(大豬膘)


精選遊記: 瀘沽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