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觀聯

作者: xianyun_001

導讀麗江古城觀聯 麗江大研鎮是著名的古城。這些年參觀過不少古城民居,由於今人的開發修繕與商業經營損壞了古城應有的氛圍,故在感覺上往往是舊而不古,游覽中頗傷興致。這次去麗江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觀賞由納西族人保存下來的古樂。據說這些音樂出於中原而養於納西文化之中,其中就有《浪淘沙》、《水龍吟》、《山坡羊》等這些我們很熟悉的宋詞元曲的調名,而它 ...

麗江古城觀聯

麗江大研鎮是著名的古城。這些年參觀過不少古城民居,由於今人的開發修繕與商業經營損壞了古城應有的氛圍,故在感覺上往往是舊而不古,游覽中頗傷興致。這次去麗江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觀賞由納西族人保存下來的古樂。據說這些音樂出於中原而養於納西文化之中,其中就有《浪淘沙》、《水龍吟》、《山坡羊》等這些我們很熟悉的宋詞元曲的調名,而它們的曲調在中原則久已不傳。到達麗江的當晚,便欣賞了心儀已久的古樂,在悠然的絲竹聲裡回訪古典詩詞的歲月,十分愜意。而在城中短暫的逗留與漫游,則讓我發現了另一例在納西人生活中保存的漢文化——門聯。這些門聯寫得典雅而深情,激起我濃厚的興趣,於是漫步於大研的深巷之中,專意探訪民居中的門聯。

大研城中,商鋪當街,門面大敞,物品玲琅,滿目生彩。而民宅通常是帶有天井的四合小院,臨街的院門則合扇緊閉。如果你推開門,要轉過迎面的屏牆,或須穿過一段過道,然後進入天井,才算進入主人的居所,院中干淨無塵,天井裡花草繽紛,令人有“庭院深深”之感。除了經營場所,滿城中的民宅,幾乎都是緊閉院門,想是主人有意隔開商業的繁華,以保持院中生活的平靜。在這些院門上,你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門聯,有迎接新年的春聯,慶祝婚嫁的喜聯,哀悼死亡的喪聯。而且,這些門聯都是手寫的,有的筆跡端正,有的龍飛鳳舞,有的稚拙,有的甚至有錯別字,卻讓人感到主人對自家門聯的重視。雖然街面上商賈喧嘩,游人如鯽,而院中人的日子仿佛長流之水,平靜地日復一日,只有這些門聯透出院中生活的些許消息。其實那些櫛比林立的商鋪都是在旅游開發時由舊民居改建而成。因此,這種平靜的民居生活才是大研古城的真正面貌,盡管現在被緊閉的門扇隔開,人們卻可通過這些門聯去感受納西民族的生活變化和風俗文化。

我在穿街走巷的漫游中記錄了二十余副對聯,無論是春聯、喜聯還是喪聯,雖然寫的是尋常百姓的生活,卻表達得既有傳統的意蘊,又具生活的氣息。如抄自城中光義街金星巷28號的春聯:雪山不墨千秋畫,玉水無弦萬古琴。橫批:一元復始。“一元”指事物的開端,語出《關尹子》:“一元之氣,具乎一物。”這是用典。而以山為畫,以水為琴,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一取其形色,一取其聲音,擬喻生動,聲色並出。這些都可見出主人對漢族典籍相當熟悉。迎新之際,人們往往是圖吉祥,盼紅火,春聯通常都寫得很熱鬧。對比我們在內地常常見到的招財進寶一類的春聯,金星巷28號的主人卻以水墨山水表達自己的迎新之意,更以“雪”與“玉”作修飾,取其潔白晶瑩,擬其超遠之志,表現出高雅閑淡的文人趣味。這幅對聯在語言與意蘊上都很傳統,卻不是春聯的品味。可是,如果你知道麗江有終年積雪的玉龍山,有從不斷流的白沙河,就能理解主人在過年迎春之際以雪山和玉水入聯的心情了。雪山玉水既是品格的像征,更表達了主人對家鄉山水的摯愛之情。春聯實際上也在寫實呢。

麗江的春聯也有寫得很明媚的。如忠義街觀文巷的兩副,橫批同為“春和景明”,一聯是:時雨點紅桃千樹,春風抹綠柳萬枝;一聯是:白飯清(青)蔬留美味,紫茄紅莧有余香。前一聯的動詞用得生動形像。“時雨”與“桃”而謂“點紅”,“春風”對“柳枝”而稱“抹綠”,化“桃紅柳綠”之艷色為欣欣向榮的春意,就使一幅可能落入俗套的春色變得清麗雅致起來。後一副以飯菜入聯,通俗直白到少見人用的地步,可是經由作者巧妙的顏色組合,把一個農戶人家在新的一年中祈盼殷實的願望表達得實實在在,又明麗可愛。前一聯的桃紅柳綠,自然與橫批的“春和景明”諧和相應。後一聯雖是家中日常之事,卻以事為景,寫得樸實而明艷,也能與“春和景明”協調,有大俗而大雅之趣。讀這些春聯,不能不叫人佩服麗江納西族人的文化品味。

我在麗江所見到的最有特色的對聯還是喪聯。也許是古城中老人多,在小巷中漫步所見最多的是白紙黑字的喪聯。旅游介紹上說麗江人家服喪有三年之期。古禮中,父母過世要服三年之喪,這是喪禮中最重之禮。在大研鎮,所見喪聯全是父母之喪,橫批往往說明喪期,有“當大事”,這是始當喪事;有“一年之期”,這是喪滿一年;有“二年之期”,這是喪滿兩年。可以想見納西人對喪事的重視,在喪期內,每年的忌日都要更換張貼新的喪聯,以示哀悼。我沒有見到三年期滿的喪聯,但見有人家的門扇上並書二字“除服”,估計三年期滿,只以“除服”二字通告,而不必再貼喪聯。麗江城中的喪聯寫得很深情,很優美,很有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像。

如初當喪事者: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風何處尋。

身歸閬苑丹丘上,人在光風霽月中。

如喪滿一年者:悲音難挽流雲住,哭聲相隨野鶴飛。

鵑聲猶帶月光寒,鶴駕西隨雲影渺。

如喪滿二年者:白梅有情同我素,紅杏無緣任它春。

兩載白雲猶在望,一輪紅日又當頭。

這些喪聯,或寫驟然的哀痛,或述難以磨滅的傷感,或悲傷時光的無情,意切情真,哀婉動人。有的喪聯是為過世的母親而作:慈竹當風空有影,晚萱經雨不留香。有的是哀傷逝去的父親:橫批“無父何怙”,聯為“紙灰化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有的忌日因當新春而題作:玉梅含孝意,金柳動哀情。納西人在喪情的表達上似有說不盡的語言,道不完的哀傷。

而這些喪聯顯然具有厚重的漢文化的底蘊。如“無父何怙”出於《詩經》。以“慈竹”“萱堂”代指母親常見於古典詩詞,前者出於唐代王勃的《慈竹賦》,後者也出於《詩經》。如“閬苑”出於《山海經》,“丹丘”見於《楚辭》,都是傳說中的仙鄉。以逝世為“駕鶴西去”,以杜鵑泣血寫思念,也是古代典籍中習常可見的表達。像“桃花流水”,“明月清風”,都是在古典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諸如“落花流水春去也”、“桃花流水鱖魚肥”一類詩句,通常人脫口可出。有一幅喪聯甚至直接轉用了唐詩:“風嘯鶴唳人何在,月落烏啼霜滿天”,橫批“淒風冷雪”。這些我們熟悉的詩詞之語,被納西人用在喪聯之中,有一種陌生化的效果,把很悽慘的感情描畫成一種哀傷的畫面,使讀者不僅知道主人正在經歷的痛苦,而且可以身同感受地去體驗。讀著這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喪聯,你會感覺納西人在面對死亡之時,有哀悼,有悲傷,有追憶,有悵惘,但是沒有恐懼,所以他們是如此詩化地表達自己在父母喪亡時的情感。

這些門聯讓我感動。婚喪,事不同,春秋,時不同,但這些門聯幾乎無一例外地注重景物,注重色彩,在借景抒情的同時來表現生活的美好,親情的美好,與那養護花草的深宅小院相互映照。據說大研鎮中有一些在元末明初由中原遷移而來的漢人,他們在長期的同居共處中融入了當地的納西族,由此也造成了漢文化與納西文化的融合,而成為麗江的獨特景觀。納西古樂是一例。但是,音樂是一種技藝,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聽者也得具備一定的素養,欣賞也有時間與地點的限制。而這些散布於街巷民宅之中的對聯,卻是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成為他們生活的一個部分。它們平平常常,因而能夠原汁原味地反映當地人的生活與感情。喜歡歷史文化的旅游者去麗江一定不會忽略這些對聯。當穿行在大研那幽深曲折的小巷之中,石塊拼填的路面微有凸凹,不時引起腳步的磕絆,駐足之時,卻從民居的門扇上發現了一副散發著濃郁的傳統氣息的對聯,你會突然產生一種恍惚,仿佛置身於疏遠而又親切的過去。深巷民居中的門聯,可以說是麗江大研古鎮中的一道真正的風景。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