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神奇的麗江古城(獨游黔滇半月行之五)

作者: lyr37

導讀麗江是我此次出游的重點目的地。瑞麗沒有直達麗江的汽車,要到大理轉車。7月7日下午6點從瑞麗發車,第二天清晨5點到達大理的下關車站,大理還沉睡在夜雨中,氣溫較低,司機讓大家繼續在車上休息。大理到麗江的車多,豪華車9點發車,為了趕時間,我坐上了8點發車的依維柯,4個小時後我就走在麗江街頭了。 先得找個住的地方,我想應該買張票住到古城裡,住到外邊 ...

麗江是我此次出游的重點目的地。瑞麗沒有直達麗江的汽車,要到大理轉車。7月7日下午6點從瑞麗發車,第二天清晨5點到達大理的下關車站,大理還沉睡在夜雨中,氣溫較低,司機讓大家繼續在車上休息。大理到麗江的車多,豪華車9點發車,為了趕時間,我坐上了8點發車的依維柯,4個小時後我就走在麗江街頭了。

先得找個住的地方,我想應該買張票住到古城裡,住到外邊每次進古城還得買票。過去游蘇皖贛古村古鎮的經驗是,進村進鎮先買票。麗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票價一定不菲。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我在古城入口處怎麼也找不到賣票的地方,原來進麗江古城不用買票。這樣住在哪裡都一樣了。

在古城裡轉,古民居中的客棧吸引了我,小門小巷大院明,雕木雕磚樓欄靜。庭院比較軒敞,比較透光透氣,比較平民化,比較人性化。不像皖贛古民居那麼富於官氣或商氣,那麼沉重,那麼沉悶,那麼好看而不好住。為了體驗古城,我選擇了玉河邊積善巷76號小峰青年客棧閣樓上的一間小屋,住宿費挺便宜,一晚才15元。白天,拉開窗簾可以俯瞰下面的景色:走廊上吊著黃的玉米、紅的燈籠;院子裡有一、二十盆花散放在一、二十個根雕做的支架上;兩只大白貓躺在藤椅上,一只小白狗正在朝貓走去……晚上,拉上窗簾可以臥聽夜雨和玉河的流水聲。

麗江是納西族聚居的地方,也是滇西北各族人民交會的地方。到麗江,納西古樂是不可不聽的。古城是有形文化遺產,古樂是無形文化遺產。在客棧裡訂了當晚8點納西古樂演奏會的票,100元和80元的可以在中間對號入座,我買的50元票是散席,要自己在邊上找位子坐,我差不多提前一個小時去,在台邊上占了一個位子。不少人來半是聽古樂,半是想一睹會長宣科的風采。我也如此。

8點不到,內著藍花長衫,外穿紅花或藍花背心的一群老先生,手執民族樂器,在中青年演員的攙扶下,顫巍巍地登上台來。為了千古絕唱,這麼多古董級的民族樂手端坐台上,令人肅然起敬。全場熱烈鼓掌。

8點整,宣科登台。他像一位中年人,頗壯實,臉微黑,戴眼鏡,穿一襲藍色長衫,看不出他其實已經74歲。他掃視場中還有一些空位,幽默地說:“音樂面前人人平等,演出現在准時開始。”面對場中有些外賓,他又用英語重述一次(以後每次他都用雙語講話)。他說納西古樂並不僅僅屬於納西族,內容主要還是漢族宮廷音樂,明代洪武年間傳到納西,納西族世世代代很好地保存了下來。聽了他的介紹才知道這裡演奏的不是一個邊遠少數民族的小家碧玉,而是中華民族幾乎失落的燦爛明珠。他風趣地說他不知道自己算那個民族,所以姓宣,是因為祖輩在明代從安徽宣城來到這裡。應該算漢族,但是在幾百年間有多少其他民族的人進入他的家族,他不清楚。他只知道他的祖母是藏族。他說中國的各民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一支樂曲《八卦》,作者李隆基。”他問台下“你們知道李隆基是誰?”沒有回答。他說“就是楊玉環的愛人。”下邊沒有反應。“就是唐玄宗,唐明皇。”下邊反應活躍起來,不少人會心地發出“唐明皇”。“好,演出開始。”

一個蒼老的聲音從樂台深處傳出:《八卦》。演奏開始,青年人演奏得很神氣,中年人演奏得很沉穩,有些老先生則閉著眼睛輕搖著身子演奏,他們沉醉於演奏的樂曲中。樂曲演奏得氣勢恢弘,莊重歡暢。於有著道教色彩音樂的神秘中傳達出當年李隆基為太平宮落成而歡慶的心情。

“第二支曲子是《浪淘沙》,詞作者李煜。”宣科介紹了李後主文學藝術的成就和他悲劇的一生後,著重談了先曲後詞,即按照一定曲子的要求填詞是非常困難的創作,現代有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會填詞的藝術家李叔同,他有一首歌《送別》是用一支外國曲子填的詞,既尊重原曲的節奏,又嚴守詞的規律,很難得,很受歡迎。接著宣科輕聲唱起了《送別》:“長亭外,古道邊……”全場都跟著唱起來,氣氛十分熱烈。在演奏前照例由那個不露面的蒼老的聲音在樂台深處報幕:《浪淘沙》、《一江風》、《山坡羊》……給人以強烈的歷史滄桑感。

《浪淘沙》是邊奏邊唱的,表演完了,為了加深大家的印像,宣科還獨唱了《浪淘沙》的結尾部分,受到熱烈歡迎。在演奏中穿插有合唱、獨唱、合奏、獨奏等,宣科介紹了這些古樂走向世界,到過幾十個國家,增進了各國人民對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的了解,受到各國人民和政要歡迎,得到各國輿論高度評價的情況。有外國報紙說這是真正沒有受到污染的音樂,有的認為這是和平之音。使大家大開眼界。

節目中還安排了一位84歲的老先生吟誦周敦頤的《愛蓮說》,很有節奏和韻味,給人以美的啟迪和享受。宣科對這種古老的讀書背書方式情有獨鐘,他也吟誦了《長恨歌》的一部分。大家在傳統文化的熏染中度過一個難忘的夜晚。

縱觀整場古樂演奏會,真正的主角和靈魂是宣科。他也是台上的一名胡琴手,但他主要的作用是以年輕和開放的心態解說古樂,解說樂器、解說歷史、解說古樂會、解說自己與古樂結緣的心路歷程。是他架起了一座古樂走向聽眾、聽眾接受古樂的不可或缺的橋梁。他一站起來全場就興奮,他不斷和聽眾互動,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宣科作為古樂的整理者,作為古樂會的組織者和領導人,他的成就與他坎坷(階級鬥爭年代他曾冤獄21年)和傳奇的人生、與他對人生的感悟和理念、與他傳奇的家族歷史、與神秘麗江的人文環境都密不可分。對我來說,這個夜晚是:感悟古樂,感悟歷史,感悟人生,感悟麗江。

了解麗江古城,不能不關注納西的歷史,不能不關注在麗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曾經統治麗江幾百年的納西土司木氏家族。9日上午,我去了木府——納西土司木氏的宮殿。現在的木府主要是97年後重新設計修建的。老木府大部分毀於清代初年,剩余部分則毀於文化大革命。現在建設的木府既有歷史資料的依據,也有今人對木府的理解,當然也少不了旅游事業的需要。大約400年前,徐霞客曾經來訪,發表過“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慨嘆。新建的木府正是著力體現這八個字。須知在封建社會,等級極為森嚴,不是王者要“擬於王者”,是要掉腦袋的。為什麼當年木府能夠修得那麼氣派豪華?徐霞客認為“蓋大兵臨,則俯首受紲,師返則夜郎自雄,故世代無大兵燹,且產礦獨盛,宜其富冠諸土郡雲。”這段話的大意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木氏土司奉行和平發展的政策,所以成為那一帶土司的首富。這是其一。其二:納西族一直同中央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並且深得中央的信任。納西族有兩千多年歷史。東漢有白狼王獻詩洛陽,晉稱摩沙夷,唐立越析詔,以鉗制大理的南詔,宋號花馬國,元置麗江路,明代賜姓木,世為土司長。老木府就建立在明代。明代是納西木氏土司的鼎盛時期。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木氏土司在文化上大力吸收和推廣當時先進的中原文化。木公非常重視學習漢文化。徐霞客來了,木公請他幫助修改自己用漢語寫的手稿,並親自命題:《雅頌各得其所》,請徐霞客教自己的四兒子寫文章。徐霞客還記下了當時滇中最大的孔廟在麗江南邊的鶴慶,鶴慶孔廟就是麗江木公贊助一千兩白銀修起來的。當徐霞客以一介寒士的身份來到麗江時,木公在解脫林寺接待,親自出二門揖迎。席地而坐時,請徐霞客坐在木板上,自己則坐在木板下。如此尊重知識分子說明他真正在身體力行儒家的禮教。徐霞客當年和納西人交往還要通過“通事”(即翻譯),我們今天直接交往毫無障礙,木公如果有靈,一定會感到欣慰。,

木府的建築、水系、廣場、園林無不經過精心的設計,木府的牌坊、宮殿、樓宇、亭台、長廊,集當代古建築之大成。到處是石雕、木雕、磚雕,還有精美的繪畫書法和體現朝廷意志以及木公理念的匾額,可說是一座反映木氏土司政治生活、文化興趣、家庭生活、以及納西與當時中央政府關系的綜合性博物館。值得仔細觀察、品味。好在我沒有跟團,沒有時間限制,沒有導游吆喝,可以從容不迫,可以流連忘返,我在裡邊待了四個小時,如果不是腹空難熬,真想待上一天。

到木府,從光義街經過關門口、天雨流芳牌坊,來到一個小廣場,廣場西邊有一座兩層結構的大型石牌坊,上層中央是金字“聖旨”,下層的大號金字是聖旨的內容:“忠義”。四只石獅蹲踞在牌坊前,威風凜凜。木府就在牌坊後邊。木府的朝向是座西朝東,與一般古代官府座北朝南不同,木府是朝向皇帝所在的方向,體現著“忠”。

進了大門是一個大廣場,左右是鐘鼓樓,穿過廣場步上三層平台是一座巨大的宮殿式建築“議事廳”,土司木公在這裡辦公,廳前高懸三塊金匾,是明太祖、明成祖等三位皇帝賜給木土司的,內容都是“誠心報國”,既是褒獎,也是希望。

議事廳後是座落在水中央的三層的“萬卷樓”,木土司藏書學習的地方,環境清幽,門窗木雕精美。萬卷樓的後門上是嘉靖年間皇帝賜的“忠孝文武”匾。

往後去是“護法殿”,據說這是木土司處理家事的地方,中間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和土司祖先的畫像,後門上掛著“喬木世家”匾。寓意只有按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倫理道德來處理家務,才能使家族興旺發達。

護法殿後,一條街道把木府分成兩邊,靠過街樓連接,從後門進入光碧樓,樓上陳列著麗江古往今來的傑出人物的畫像照片,有古代的清官、支持蔡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的近代地方民主革命領袖、幫助過紅軍在此渡過金沙江的社會賢達、現代的納西藝術家、納西民族學家……借木府展示這些地方人物,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麗江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光碧樓的後邊是亭亭玉立的玉音樓,演奏樂曲,接待來客,應該是一座很快樂的建築。但是看到二樓後邊懸掛的一塊匾就快樂不起來了,匾上寫著“天威咫尺”,意思大概是不要以為山高皇帝遠,如果過分放縱自己,忘記自己對國家的責任,那麼滅頂之災頃刻就會降臨。這是一位名叫木增的土司對後世子孫意味深長的警示,要求後世子孫千萬要加強自我約束。

木府最高處有座道觀,三清殿掩映在獅山的古柏深處,這是木府的家廟。具有濃厚道教音樂色彩的納西古樂得以世代相傳,恐怕與木府信仰道教也有一定的因緣。

從北邊的長廊向下走,拐個彎便進了木家院,堂屋中央掛了一幅木增的草書,這幅土司的書法作品保存至今很不容易,裡邊是不是還有什麼故事呢,不得而知。木家院裡還布置了一些不同身份的人的起居室,布置了反映納西服飾和風俗的展覽。院門口是重建木府時從地下挖掘出來的老木府的一些建築構件,如巨大的石雕柱礎等。使人們在中斷的新老木府之間建立起近似同一性的聯想。

結束參觀,正要出大門,抬頭看見四個大字:“輯寧邊境”,又是明朝皇帝賜的匾,有些事在歷史上是很難講清楚的,不過麗江木府的愛國土司們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確發揮了輯寧邊境的作用,人民可以認同,歷史在此是公正的。

吃了中飯,回客棧休息了一會,便打算去逛老城的老街。其實此前此後,我一直在不斷地逛。麗江最古最美最真實的景物在老河老橋老街,所有來此旅游的人都把逛河逛街當作最主要的活動。

玉龍雪山雄峙於城北的天空,玉龍橋扼守老城的入口。導游說,在麗江沒有地圖不要緊,順著河流的方向走下去,就是老街老巷老民居。從黑龍潭流來的玉河到此一分為三:東河、中河、西河,它們在穿街走巷往前流的時候還會分岔,小的支流忽而潛入地下,忽而湧上地面,在小街小巷邊形成嘩啦嘩啦的激流,像貓狗在追逐嬉戲,十分有趣。河流和支岔結成了水網,這裡的水網很密,支撐著麗江老城幾百年的發展;這裡的河都比較小,不通航船;這裡的河都是活水,在形成落差的地方,水流很急;這裡的河都很清,清得水中游魚歷歷可數;這裡的河都很親近人,沒有高高的堤岸,房屋與河沒有距離,到處可憑欄,河水觸手可及。不論坐在屋裡還是走在街上,總有一種感覺:流水就在身邊或腳下。在燈紅柳綠的街邊或橋頭,河水形成倒影,會給人帶來一些美麗的幻覺,雲在水下飄,人在天上游。

河流擋不住人的腳步,在人要走過去的地方總能找到橋,連接街道和街道的有石橋、鋼筋水泥橋,連接店鋪和街道或者人家和街道的有木橋、石條搭成的橋、鐵焊的橋。老城老橋多。最老當數七一街和崇仁巷連接處的萬子橋,徐霞客曾經在上面走過,當年叫做萬字橋,至少400年歷史,橋欄的巨石已經被歲月蝕剝得滿身孔洞,蒼老得失去原來的形狀。橋頭有塊石碑,年代久遠字多漫滅,橋面鋪的大石塊也很不平整,橋身兩邊長滿荒草,但是荒草遮不住沒有變形的拱形橋洞。河水流過,唱著古老的歌。

最能給人神秘感的是老街。老街裡藏著茶馬古道,七一街邊有塊碑記述著古代馱著普洱茶和各種物資的馬幫從大理經過這條街去香格裡拉、拉薩乃至印度,馬蹄聲從黎明至夜幕低垂不絕於耳。老街裡還藏著許多明清古民居,在百歲橋附近我找到一處麗江重點保護的明代民居劉家大院,深巷導引,庭院廣闊,樓宇四合,木雕精美。麗江人比較開放,對人態度友好,即使在居民區,不少人家都開著大門,讓外地游客進去看。

老街上有不少茶馬古道留下來的古老店鋪,我們不知道它們過去曾經經營什麼,現在則和那些新開的店鋪一樣,不是賣旅游商品就是經營客棧或飲食店。這裡的旅游商品頗有特色,一是帶有納西文字、麗江風情、高原印記,如麗江木刻、犛牛肉干,讓游人把麗江帶回家;二是自產自銷邊產邊銷,游人可以看他在T恤上寫上納西文字或畫上納西圖案,可以看他在木片上刻麗江風光,這就增加了商店的可觀賞性;三是注重滿足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喜歡神秘的朋友可以選擇某個神秘圖案的樣品,讓他給你做一個;四是兼顧紀念性和實用性,這裡的手工藝品許多具有實用價值,手縫的馬幫皮帽子可以戴,木雕的納西臉譜可以做房間的裝飾。麗江人很精明,他們知道游客只會為買別處買不到的有麗江特色的而且貨真價實的東西才掏腰包。

雲南人喜歡怪,有個旅行社的名片反面印的是雲南十八怪,麗江老街的店名也有些相當怪,圍繞四方街走一圈,不難發現“一間木蟲”、“一米陽光”、“最後部落”、“今生有約”、“在水一方”、“雨後初晴”、“無言齋”、“暗地”、“臭皮匠”、“土木匠”……不論雅俗,只有怪才能引人注意。只有先占領人們的視覺空間,才有可能占領人們的錢袋空間。從這裡又可以看到麗江人的聰明和風趣。

老街也是藏龍臥虎的地方。不經意間走進了東大街的“和志鋼書齋”。徐霞客記載明太祖在給麗江納西人賜姓時,“官姓為木,民姓為和”。和志鋼看來是一位納西的民的後代。這可是一位全國知名的年輕人,第14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他11歲被電擊失去雙臂,不向命運屈服,學會自己穿衣做飯,喂豬放牛馬,學會以口代手寫字,讀完高中。他在殘疾人運動會上先後獲得32塊金牌,他的口書書法作品獲得世界殘疾人書畫展金獎,多次在國內外舉辦書法展覽,外國人說從他身上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他不但自食其力,而且通過辦書齋為十來位健全人提供就業機會,還先後為社會慈善事業捐款十多萬元。中央電視台和台灣電視台都為他拍過專題片。人們稱他為“納西魂”。在他賣自己書法作品的“書齋”門口,還掛著一塊牌子:“麗江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果說麗江的過去充滿神秘,麗江的今天則充滿神奇。(04.7.31)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