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東巴文化的延續7月19日 星期二 陰雨轉晴 大理、麗江(一)昨夜的雨越下越大,打破了我們約好的,今早再逛大理城的計劃。留下聯系電話,到麗江再會。她們倆的麗江之行是兩日游。剛認識一天的兩位高中生,有點難舍難分,在開往麗江的車上,一直保持著聯絡。到一購物點的新華民族村時,兩輛旅游車碰巧地停在了一起,我們又見面啦!到了麗江剛好是中午,她們干脆脫團自由行動,說來也怪,雨停了。麗江古城其實不古,雖然始建於宋末元初,至今也有800多年的歷史。但是上個世紀的一次大地震,使這裡幾乎成了廢墟。俗話說:禍兮福所依!麗江也因此而 “涅盤”。經過脫胎換骨的重建,古城終於煥發了新生。麗江古城指的是大研古鎮,大研是大硯的意思,據說古鎮的整個形狀像一塊巨大的硯台,硯、研同音,故名。這裡又是納西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以前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中轉地,同時也是滇藏公路的主要驛站。自古濃郁的商業氣息和納西族獨特的文化色彩,引起了世人的矚目,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地。自此名聲大噪,到雲南的人,一般都是衝著麗江來的。隨著瀘沽湖、香格裡拉、虎跳峽、三江並流景區知名度的提高,麗江因而成為滇西北旅游理想的中轉地。而傳統的大理由此失落了,如果不是小時候的夢想,我也會選擇從廈門直飛麗江,再展開旅行線路。麗江古城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沒有城牆,這倒不是地震的原因。早在幾百年前就不設城牆的,據講這裡的幾代土司都姓:木,如果把四周圍起來,不就成為“困”字,對己不利。為了討個吉利,這裡的百姓大多被賜姓:和,連起來寓意著“和睦(木)相處”。另一種傳說,:古城的形狀是土司按照自己受封的印璽而建,雖然沒有城牆,看起來好像不設訪,但是整個城鎮根據五行八卦布局,一般是進得去,沒有當地人帶路是無法走出來的。(有點像《水滸傳》中祝家莊的情形)帶著放松的身心,懷揣著莫名的激動,我們六人在兩架巨大的水車旁彙合,沿著江澤民手書的“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照壁後面的窄窄小巷,走進古城,去感受奧妙神聖的東巴文化。雨後的石板路面泛著青粼的亮光,一直向前,似乎就是通往古意盎然的的夢境:街道兩旁古樸的院落,依水而建,各色的店鋪依街而市,充沛的水流環繞著整座古鎮,款式多樣的小橋,隨處可見。石橋下,潺潺流過的山泉,與岸邊風情萬種的垂柳在喃喃私語,透過柳絮的人影歡聲笑語,摩肩接踵。好一幅流動著的水墨《清明上河圖》呀!熱鬧而不喧囂,悠閑而不古板,時間在這裡似乎也放慢了腳步……街道小巷曲折迂回,一不留神,很容易迷路。萬一迷路,只要找到四方街,就能確定自己的方位,而每條街巷都能通往四方街的。還有一個秘訣,可根據街邊的水流掌握方向:逆水而入,順水而出。四方街是整個古城的中心,到了這裡才發現三三兩兩身著納西族服飾的婦女,據納西族的說法,叫:潘金妹(男人的服裝基本是漢化了)。而街上的路標,或是店名幾乎都是漢語、東巴文並用,這種形狀奇特的像形文字,源自一千多年前的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的文字。東巴教是一種受藏族佛教影響的原始巫教,東巴文化就源於此,包括:像形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舞蹈,其中:東巴經就是用像形文字寫成的,全書約二萬多卷,記錄了納西的生活面貌和其它民族的關系,以及古老的神話故事、敘事詩、民謠等。在一個刻印店裡,我把自己的姓名用這東巴文和漢語,刻在一方印石上,留作紀念。還在一民族服裝店,買了一條蠟染的藍色上衣,吸引我的是衣服上面印著那些看不懂的東巴字,配上一紅色納西族頭飾扎巾,她們說“酷斃!”。小楠也扎上頭巾,他父母雖然反對也沒用。APPEL忙著買坎肩和披巾,一直讓我們當評委。小梁卻把注意力放在小飾品上。老倆口跟著我們不同拍,干脆鄭重其事把兒子交待我們後,自個找樂去了。來之前聽說過,有位台胞拖家帶口地在麗江生活,開了家“呆胞部落”,還有阿格她們介紹的酒吧“櫻花屋”,包括著名的“宣科東巴古樂會”,很想去看看。兩位高中生卻念叨著什麼《一米陽光》的拍攝地點,找來找去,找到了文昌宮,從這裡可以俯望整個古鎮,我坐下來不走了,眼花繚亂的街道,已經開始有了視覺疲勞的反映,該靜一靜了。還不到晚上,這裡的吧台尚未營業。我們要了壺雲南普洱茶,解解乏。普洱茶盛產於雲南南部的思茅,早在大理國時期,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上的主要商品,這種茶的特點:茶氣香濃、味道淳厚、品性溫和,解渴去乏。沏著一壺熱氣騰騰的普洱茶,慢慢地品抿著麗江的淳厚風味。我們以茶代酒,慶祝在麗江的再次相逢。晚上APPEL和小梁歸隊去看表演,小楠和父母去買東西。我獨自一人,來到位於東大街的納西古樂會館,走進館內只見劇場舞台的上方懸掛著許多已故納西古樂老藝人的畫像。台上坐著准備表演的老藝人們,他們長須飄逸,身著傳統的古老服飾,有的雙目緊閉,似乎睡著了;有的神采奕奕,一板一眼地調音。這都是一些七、八十歲的老者。台下坐滿了來自各地的游客。8:00隨著宣科精神抖擻地上台,台下響起了持久的掌聲,演出在悠揚的樂曲聲中開始了。從宣科的介紹中,我們才知道晚上演奏的這六首樂曲,其實都是漢族傳入麗江後被當地吸收創新而成的一種民族音樂:一、八卦:此曲全稱《紫微八卦舞曲》,大唐天子李隆基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二月為“太平宮”落成而御制的兩首法曲之一,另一首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已失傳)。二、浪淘沙:原為唐教坊曲牌,詞曲由南唐後主李煜(公元937~979年)填配。所抒發是失意、懷舊的哀傷情調,此曲由宣科根據當地小調填配復原。三、一江風:與元曲“一江風”同名,樂曲以大鼓為主奏樂器,有人認為是佛教曲目,有人認為是道教儀式音樂。四、山坡羊:源自唐代,也是唐教坊曲目,歷代詞人多有填配。此曲由宣科以元代張養浩的詞牌復原完成。五、步步嬌:源自宋末,是道教原宗音樂《步虛韻》開宗篇。是麗江民間文人中流傳的古典樂曲。六、水龍吟:原名《龍吟曲》,是公元六世紀前期的古琴曲,作者是北齊尚書鄭述祖(開封人),詩人李白的《宮中行樂詞》中有“笛奏龍吟水”之句,說明在盛唐已將古琴曲改成笛奏曲了。1942年原麗江大研納西古樂會的國學大師周善甫(已去世),以南宋詞人張炎的《詠白蓮》依聲改編成功,流傳至今。可以這麼講,如果沒有了宣科,這場音樂會就如同沒了主心骨。除了一場六首古韻旋律外,倒是宣科那滔滔不絕的中英文版“脫口秀”,更讓人回味,8:00~9:30,在如痴如醉中,時鐘過得是那麼地飛快。說到納西古樂,不能不講一講被稱作音樂鬼才的――宣科。宣科1930年生於麗江的納西族貴族家庭(據他講,他們家當時的保姆是德國人),1945年畢業於麗江中學的初中部。後到昆明求實中學(現昆明十中)、天南中學讀書,1949年7月和學校四十多位同學,參加了滇黔邊疆縱隊,1950年調往昆明市委文工團,並在求實、護國兩所中學教音樂和英文。還在昆明市總工會文教部、省總工會文教部工作,1954年被審查海外關系,直至1957年逮捕關押、勞改,二十一年後的1978年9月1日正式回到麗江一中任教,還是音樂和英文教員,1983年調地區實驗中學。從1978年開始接觸納西古樂,當時稱作:談經會。由此開始了納西古樂的挖掘和弘揚,苦難的經歷往往最能激發人的意志,同時也是最消磨人的神志。在漫長苦悶的歲月裡,不是默默地積蓄、沉澱著才華,就是在沉默中消退或死亡。當他升華勃起的瞬間,定格了一個叫宣科的人物,人們將永遠記住並傳誦下去。(二)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與古老典雅的納西音樂暫時告別,意猶不盡的游客,拿著宣科的著作上台交流簽名。其實對於老人家來講,每天的營業運作太辛苦了,有點難為了這些七老八十的藝人,何況還有國外的演出任務。為了不增添老人家的負擔,我收藏了一張,他簽名的漫畫像(2元一張),走出了東大街的古樂館。在門口遇上了來自廈門的鐘先生一家,他們是從廈門直飛麗江的,住在萬古樓附近的客棧,邀我同去品一品――家鄉茶韻甘淳的安溪烏龍茶。由於迷戀這裡的休閑氛圍,他們已住了三天。這家客棧不但有提供上網和洗衣機,還有一露台,可以品茗賞月、觀覽街景。前兩天下雨,他們一直窩在這裡。明天碰巧也去瀘沽湖,約好一起結伴同行。7月20日 星期三 晴 麗江、瀘沽湖這是一個燦爛而又明媚的早晨,昨晚回到古城客棧後,下了場雨。告別了老孫頭家和APPEL、小梁,他們今天去玉龍雪山。在麗江的瀘沽湖散客接待中心和小鐘一家,以及貴陽的馮、劉老夫妻、深圳的黃、梁小夫妻,還有導游阿木,在司機和師傅的旅游車裡彙集,一起向瀘沽湖出發。阿木告訴大家,出麗江後,有一段被稱作“按摩之路”的山路較難外,再翻過號稱“九轉十八彎”的三座大山後,就可在寧蒗彝族自治縣城,休息吃午飯,到達瀘沽湖一般是傍晚。經過四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來到了寧蒗這座邊遠小縣,休息時我上街買CR123A的電池,居然能買到。在街道中心的兩旁穿梭著各種服飾的少數民眾,原來今天是個墟日,附近的鄉民都來趕集。擠過人群,一尊搭弓騎馬的彝族青年塑立在廣場上,走近一看:原來是位彝族英雄――赤格阿雄。飯後,繼續往瀘沽湖方向開進。瀘沽湖位於麗江東北300余公裡的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區境內,與四川鹽源縣境內的瀘沽湖接壤,全湖總面積50多平方公裡,海拔2658米,平均水深4米,最深處有90多米。瀘沽湖畔居住的是納西族的一個分支――摩梭人部落,在摩梭語中:瀘沽是落水的發音,至於為什麼取這樣的名字,誰也說不清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夏走婚”,是摩梭人部落的習俗,他們習慣於“男不娶,女不嫁”,各自生活在母親家中,保持著“奇異的母系王國”。在阿木的喧染下,更是讓車上的女士,忐忑不安。不知又繞過多少道的山梁,轉過幾許迂回的彎路,昏昏欲睡的人們,忽然被眼前一汪靚麗的湖影驚呆了:山腳下是深可見底的湖水,泛映著神秘的色彩,隨著山道隱現的湖中小島,恰似一條凶猛的鱷魚,一頭扎入深不可測的水中,歷經著千萬年來的風霜雪雨,見證著湖中四季亙古不變的神話,神奇的瀘沽湖啊!你到底有怎樣的一種魔法,吸引著這麼多尋訪的目光?佇立湖邊,罩著夕陽的余輝,眼前低垂的柳絮,隨風飄蕩,遙望灑滿金光的湖水,有如凝視一位身著摩梭盛裝的阿妹,微風掠過她的衣裙,裙擺間,撩起了無數細細碎碎的粼光,一會兒,化作晶瑩剔透的浪花,在我腳底下溫柔地徜洋著、依戀著,似乎在吟唱著動人的愛情旋律?神奇的女兒國喲!這片固守著最原始的母系族群,保留至今的“阿夏走婚”,依然煥發著愛情的魅力。楊二車娜姆國外的走婚,被看作是摩梭人的叛逆;而廣州女孩HELEN在摩梭部落的愛情,則被傳為美談。 這一進一出,皆緣於瀘沽湖,莫非來到這兒的人,都被這一片美麗的愛情湖泊所迷惑?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又為瀘沽湖平添了幾分的浪漫,或者是多了點凄美的色彩?“豬槽船”劃過寂靜湖面的槳聲,把我從遐思中搖醒。極目四望,清朗的天空,呈現著一種透亮的藍;幽幽的湖面上飄來了小阿妹的情歌,我們船上的貴州老倆口,情不自禁地和起了山歌。甜美的對歌,回蕩在四周空闊的湖面上,驚擾了覓食的小鳥。在船工的劃撥中,湖面上的裡努比島展現在我們面前,“裡努比”在摩梭語的意思是:鳥語花香的地方,小梁戲稱之“史努比”島。登在島上崎嶇的石階,滿目的果實累累,樹影婆娑。依稀間,一座寺院隱沒在綠樹草叢之中,寺廟的喇嘛們在昏暗的房內,誦經念佛。旁邊的小木屋,他們在制作著酥油燈,我們的探頭探腦,影響了他們。打亂了他們寧靜的步驟,我走到了門外的轉經筒邊,望著旋轉的經筒,似乎在傳送著與上天的溝通的密碼。回到入住的落水村,大家匆忙用過晚飯,趕往參加摩梭人的篝火晚會。摩梭小伙子,個個高大魁梧,黝黑的臉上流露出一股天生的陽剛之氣,身著斜襟的長袍,腳穿馬靴,頭頂一卷邊的西式牛仔氈帽。跳起舞蹈,神采飛揚;摩梭阿妹,頭綴珠花,上裝花團錦簇,腰間束一五彩帶,從著色可辨出已走婚和未走婚的差別,下身一色素白的百褶裙。在熱鬧的舞會上,男女有情,可在對方的手心撓三下,這是談情說愛的開始,進一步發展就是“走婚”的阿柱和阿夏,阿柱被阿夏認可後,就可在阿夏家的閣樓過夜,直到有了孩子,孩子還是由女方家撫養。滿月時才擺酒,由阿夏指認孩子的父親,叫認父酒。孩子長大後,父子相見,也只是點頭招呼而已。晚會的高潮階段是全場大聯歡,我們在高吭的樂曲當中,亦步亦趨地翩翩起舞,自娛自樂。結束時,鐘太太、馮太太和黃太太忘記看管自己的先生,全集在一起,好奇地向當地阿妹詢問“走婚”的細節和她們的疑問。趁著這會兒,我和他們約上阿木和和師傅一起,到一處燒烤點去品酒把歡。阿木問我們,可不可帶上他的兩位本地同行――漂亮的摩梭阿妹和導、楊導。大家說,高興就好!這是一處民居大院,寬廣的院落,分布著很多燒烤點,我們叫了一只烤全羊,一瓶瀘沽白酒和一種叫“蘇瑪裡”酒。嘗了一口“蘇瑪裡”酒,又苦又澀,還是瀘沽白酒夠勁!沒有想這兩位小阿妹,也是酒國中的巾幗。乘著酒興,我們與院子裡的“同行”對歌,他們不知道我們裡面有三位“專業人士”,還有和師傅的粗鄺豪爽的歌喉,馮先生的高吭淳厚的唱腔。當然我們閩南的地瓜腔調,也是別有風味的,比如南音、閩南歌曲不也廣為傳唱。結果全被唱趴下去,後來各位太太尋聲而來,更是氣勢如恢!差點把專業歌手召來。邁著顛顫的腳步回到住處,路上看見一些手拿電筒的女生,穿梭在茫茫黑夜。據說是想趁著夜黑風高、萬籟俱寂之時,“埋伏”某地,去觀察“走婚”的阿柱和阿夏,不知她們“收獲”如何?反正喝了酒的我,一挨枕頭,便不知天南地北。正如和導她們講的,如今的“走婚”只是一種形式。男女雙方的情義,只須一個電話、一條短信,就行了。或是當面表白,來得直截了當。隨著時代的變化,愛情這一永恆主題,在瀘沽湖畔變得原始、自由,沒有世俗中附加因素的阻隔,這或許是瀘沽湖迷人的地方!7月21日 星期四 晴 瀘沽湖 麗江昨晚APPEL發來短信,昨天的玉龍雪山人太多,纜車索道排隊,用了四個小時,霧氣很大,沒看到雪山真容,今天她們將回昆明,最後還關心我在瀘沽湖的“艷福”。今早醒來,小楠也發來短信,他們一家在麗江等我,22日的香格裡拉之約。昨晚的狂歡,大家還在睡覺,我習慣早起。沿著湖邊漫步,瀕湖而居的村子,只有三三兩兩的小孩在賣著蘋果,說是掙學費,我“慷慨解囊”地用買了一袋。繼續往前,一塊醒目的招牌吸引了我――“大狼吧”?!廣州女孩HELEN經營的酒吧,我不禁走了進去。酒吧的裝飾古樸而且有情調,吧台前,一些游客圍著一位少婦在說些什麼?少婦手中抱著可愛乖巧的小男孩。這就是HELEN和她的孩子嗎?一頭烏黑的長發麻利地往後梳成髻,露出光滑的前額,娟秀的面容、爽朗的話語,使人偶爾聯想到:很久以前她也是一名時髦的都市女孩,是什麼讓她舍棄了都市的生活,來到這遠離凡間俗氣的瀘沽湖畔?眼前擁擠的人群越來越多,似乎能說明些什麼?幾本厚厚的留言簿,靜靜地擺在酒吧的後落,也許裡面隱藏著更真實的故事。走出“大狼吧”,方向感挺強的我,竟然有點找不著北了。在摩梭人家訪的時候,恰逢一位活佛的弟子在她們家的經堂駐錫,導游讓大家按大師的吩咐,緊閉雙眼,聆聽著大師傳遞的天外梵音,我有幸被點到財神,隨緣禮佛。回到麗江是傍晚時分,與老孫頭一家在古城,又一次會合。再一次逛四方街,選在百歲橋的集賢居用晚餐,點了幾樣納西菜肴:東巴粑粑、東巴燒肉等,就著青稞酒,感覺好極了!對面的在水一方,以及小橋邊的酒館,間間人來人往,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包括外國人,在這燈火迷離的夜晚,個個興致勃勃,不管認識與否,舉杯同飲,對酒高歌,為著有緣在麗江干杯!(待續 第三節 香格裡拉的天空) 2006年5月4日初稿

(納西女人)
(納西古樂)

(瀘沽湖畔)

(摩梭小孩)

(大快朵頤)

(納西古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