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天的路程。一路上感覺都很好,也許因為要到瀘沽湖的心情,及路上的風光迷人吧。路上要翻過五座大山,車在盤旋的山路上繞來繞去,從遠處看,那條盤山公路像一條帶子似的纏繞在山間,有時一邊就是深谷。山邊都長滿了各色的野花,有紫紅的,黃的小野菊,還有不知名的淺紫色的花,都在風中搖曳,不時地有農民在地裡勞作,炊煙裊裊升起在平靜的山谷裡。沿途有很多蘋果園,這時正是蘋果成熟的季節,樹上掛滿了綠的或紅的蘋果。在路邊也有不少賣的,幾毛錢一斤。車有時停下來讓我們去唱?山歌,找一叢樹就地解決,又可以看風景,只是不要被別人看風景了?
經過寧蒗彝族自治區,彝族女人戴著大大的帽子,就是一塊像傘的布,看起來挺重的,不過我想既可以擋太陽,又可以遮雨了。途中看看風景,打打盹,一天的路程竟然也不覺得很遠,終於要翻過最後的一座山了。大家有點激動起來,導游也在這時給我們講了不少關於摩梭族的事。
汽車終於到了瀘沽湖的大門了,可以看到一角的湖了,是了,下邊有一潭碧綠的水靜靜地躺在群山中。這時突然想起一首歌“高山上的湖水,是淌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顆眼淚”,是母親的湖,在溫柔地張開雙臂等待經過千山萬水的跋涉後到家的游子。是一個女神,深藏在這重山中,非得人走過那長長的路,經過艱苦的尋覓才能看到她的倩影,美麗的東西大抵如此。
看著近在咫尺的湖,車又下行了好長時間才到。這是一面被山圍住的湖水,水很綠,很清澈,沒有什麼岸,只是懶懶地抱住這一塊土地。水邊有很多給游客住的木房子,像“摩梭之家”,“摩梭園”,還有正在建的,似乎不像我想像的那麼落後。
我們住在“摩梭之家”,三個人一間,廁所在下面,水龍頭也在下面,是公用的。比其它地方艱苦一點,沒有洗澡的地方。趁吃晚飯之前的時間出去溜達了一下。湖面很平靜,有幾個小島,對岸是四川,已是黃昏的時候,天空已有些暗淡,天邊有一抹晚霞。
房子都是沿湖而建,用整的一根根木頭建的,叫木楞房。地面還沒有干透,有些泥濘,不時還有些馬糞。摩梭人的房子有些是兩層的,下面養豬,上面住人,也有平房的,不過一個特點是門檻都特別高,上面又很低,人要進門得低下頭才能進去。傳說是這樣的門可以阻擋野獸,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說這裡的土司姓木,所以要見木就拜。
晚飯後的節目是篝火晚會。
摩梭族男的女的都已著了民族服裝來,男的服裝是同藏族差不多的,一頂氈帽,側扣的上衣再系上腰帶,女的是紅色鑲邊側扣上衣,系一條色彩斑斕的如彩虹般的腰帶,下面是條白色的百褶裙,他們都很高大,男的穿上如藏族的服飾更有男兒的氣慨。
先是對歌,摩梭女為我們唱了第一首歌“迎賓曲”,是那種少數民族特有的高亢的聲音,沒有經過絲毫的污染和修飾,山野的,純樸而天然,是那種繞梁三日也聽不厭的天簌之音,是被瀘沽湖的水滋潤出來的嗓音,一種清新的感覺撲面而來,直鑽入被世俗的塵埃迷蒙住的心底。
接下來是來自各地的游客對歌,大家都扯開嗓子來唱,不管會不會都加入進去。最後的一首歌是主持人提議大家齊唱“萍聚”,想不到在這麼偏遠閉塞的地方,竟然也會有些流行的玩意,可見外來文化的擊及流?的力量了,而在湖畔,竟然也有一個卡拉OK廳,看來所謂的流行文化要逐漸地侵略這片淨土了。
院子中燃起了一堆火,響起了清脆的笛聲,摩梭男女拉起手跳起舞來。簡單劃一的動作,很好看。
我們跟在後面學。自以為學得差不多了,又心癢癢的,就插進兩個高大的摩梭男子中,他們也挺友好地教我們這些自以為學會的家伙。隨?笛聲,會變換不同的動作,有些簡單一些,但有些就復雜點,不管那麼多,扯在中間跳吧,大家又笑又跳,累得快喘不過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