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5日期間,我隨哈爾濱自駕E族團隊阿爾山、呼倫貝爾自駕游隊伍,由哈爾濱出發,沿途游覽了阿爾山、呼倫貝爾草原、呼倫湖、滿洲裡、海拉爾等地。此次自駕游隊伍包括成人11名,兒童4名,車隊由一台捷達(我隨心動)、一台飛度(毛毛雨)、一台高爾夫(老頑童)及一台大切(越駕越野)組成,歷時八天,行程三千多公裡,平安返回。
2006年7月29日早6點,自駕E族阿爾山、呼倫貝爾草原八日游的隊伍在京哈高速公路瓦盆窯收費站前集合,准備出發。車隊由四台車、十一名成人、四名兒童組成,同時拐帶了兩台同行車輛及若干送行人員。本著把事情搞大的原則,車隊印制了前後左右共五個大小不一的車標,將座駕裝扮得紅彤彤一片,十分喜慶。
車隊開始行進後不久,按慣例下起了毛毛細雨。自五月以來,自駕E族每次活動幾乎都是和雨分不開的,車動雨動,車停雨停,這已經成為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車奔松原,這地方我2001年七月七來過一回,五年多不見城市建設變化很大,勉強記得點路。在經過江邊狗市的時候,車隊中某人提起上回途徑此地時,某車的輪胎被扎。話音沒落,車隊還沒走過松花江大橋,越駕的座駕輪胎就被一根見棱見角溜尖锃亮的大洋釘扎了個正著。由此可見,話是不能亂說的,尤其是在這種遍地埋伏的松原汽車修理一條街附近。
位於吉林省前郭縣西北部的查干湖,又名查干卓爾,即白色的湖。南北長37公裡,東西寬17公裡,總面積60萬畝,蓄水量7億立方米,平均水深2.5米,最深達6米,與附近的辛甸泡、新廟泡和庫裡泡三個姊妹湖泊相通,長達128公裡的湖岸線蜿蜒曲折,四周環境優美,景色秀麗,風光迷人。是我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站神老人家帶領妻子老小親朋好友兩車人將我們遠征的隊伍送出一百多公裡,一直送到這個美麗的地方,飽含深情地與我們依依惜別,然後決定去邊上的飯店撮一頓,用湖裡盛產的肥美魚蝦來安慰自己倍受離別之苦摧殘的心靈。踏上前進的道路後,天上又飄落下細細的雨絲,那是站神老人家惜別的熱淚啊!
車隊繼續向白城方向行進。在蒙語中被稱為“查干浩特”的白城,位於美麗的科爾沁草原上。科爾沁,蒙語意為著名射手,曾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管轄的游牧區之一。草場上零星散布著黃白粉紫各色野花,一片片小小的水泡和溪流時而點綴其間,仿佛綴在綠毯上的寶石般。一些不知名的小鳥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成群的牛羊時時可見。旅途還剛剛開始,這美景已經令人心醉。
下一站烏蘭浩特,是蒙語“紅城”的意思。烏蘭浩特市原名王爺廟,因清朝第三代札薩克圖郡王鄂齊爾在此建立家廟而得名。停車加油後,在淳樸善良的蒙古人民指引下,我們的車隊順利地沿大路穿過市區,到達了城北部的罕山山頂。此時已是中午,在路旁一家飯店裡用價廉物美的飯菜補充了體力之後,我們到位於飯店對面的成吉思汗廟參觀。成吉思汗廟始建於1940年5月,1944年10月落成,占地6.8萬平方米,建築融漢、蒙、藏民族風格於一體。殿中設成吉思汗的青銅塑像及表現成吉思汗生平事跡的壁畫,並陳列仿元代蒙古騎兵的各種兵器和歷代蒙古族服飾用品,供游人參觀憑吊。門票約20元,停車另行收費。
過烏蘭浩特後,道路兩旁起伏平緩的草原和農田漸如風中的大海一般起了波濤,大興安嶺山脈開始在我們眼前展開。天格外藍,雲各位白,而那些山啊,鋪滿茸茸綠草的山啊!它們溫柔地向天邊延伸,在地平線上蜿蜒成柔軟的一捧,仿佛母親裙邊親切的衣摺,又像少女肩頭最圓渾的那縷線條。而我們的車隊,就向著群山張開的懷抱中去了,去往那漸漸被大片森林覆蓋的山間公路上去了。山坡上,時而有幾棵樹俏皮地點綴,時而又有山澗添上活潑的一筆。轉過山腳,深綠樹叢掩不住的幾間鮮紅屋頂的小屋,那真是令人驚艷了。山,不是沒有見過。樹,更不是沒有見過。但是這樣看也看不完的、濃墨重彩的群山,仿佛大筆墨綠揮灑出的、仿佛將呼吸的空氣也染綠的群山,無論哪一個角度看去,都美如畫卷的群山,真是令人驚艷了。
車隊沿曲折的盤山公路前進。腳下的路越來越高,在距離阿爾山約有一百五十多公裡時,轉過山頭,一座小小的山頂花園忽然出現在眼前。碧綠的山谷中,清澈的洮兒河倒映著點點陽光,像一條綴滿銀線的飄帶,在綠樹叢中曲折流淌。樹林中,零星點綴著一座座小村莊。遠處的山巒由嫩綠到深綠,又由深綠到青灰,最後在遠遠的天際中溶化為淡淡的藍紫。大自然的美麗勝過妙手丹青,任何方法也難以描繪出這樣動人心弦的人間畫卷。
舍不得離開這片山間美景,在小鎮索倫補充了給養後,我們決定第一晚在山中露營了。營地在通往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的路口處不遠,明水附近的一處林間空地上。清澈見底的溪水從營地附近流過,琮琮流水與悠悠蟲鳴伴我們入眠。
7月30日清晨,太陽從營地正面的山後懶懶地探出頭來,照耀著被夜裡一場細雨濕潤的大地。我們也懶懶地收拾好了裝備,悠然自得地駛向阿爾山。途徑1936-1937年前後日軍修建的南興安堡壘,附近還有南興安隧道、碉堡、“飛機庫”等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日軍工事。抵達阿爾山前,路過一個十分繁華的小鎮——白狼林俗村。“白狼”是由蒙古語“白力嘎”演變來的,意為“富饒”。這裡的居民大部分是當年林區的伐木工人,村中也保留了許多林區特有的民俗風情。白狼附近著名的自然景觀有雞冠山、三廣山、凍死人山、高岳山等,人文景觀有日偽時期遺留的大量軍事遺址。上午十點多,車隊進入阿爾山市區。
阿爾山全稱“哈倫阿爾山”,蒙古語意為“熱的神泉”。溫泉景區長540米,寬70米的狹長地帶上分布了48眼溫度成份不同,作用療效各異的礦泉。位於阿爾山市北五裡處的“五裡泉”,泉水出自侏羅季火山岩的西北與東北向斷裂復合部位,為優質礦泉。水溫在5℃左右,四季不變。城中一條主要街道的兩側,分布著以歐式森林地帶尖頂別墅式風格為主的眾多建築。艷麗的色彩,造型奇異的屋頂和外牆,充滿了異國風情,將阿爾山打扮得如同森林中神秘的童話王國。市內還有一座日偽時期修建的火車站、火車轉盤、大和旅社等建築,和中國溫泉博物館。
游覽市容並補充給養後,車隊繼續向位於阿爾山市區一百多公裡的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前進。沿城中唯一一條大路出城,城外五裡處,是名泉“五裡泉”。位於阿爾山市西北五裡處的“五裡泉”,泉水出自侏羅季火山岩的西北與東北向斷裂復合部位,為優質礦泉。水溫在5℃左右,四季不變。泉邊有許多附近居民和游客帶著大小不一的塑料桶、礦泉水瓶來打水,同學們也將車隊裡所有能裝水的瓶子都裝滿了清涼的泉水,包括剛從阿爾山市買的一個二十五公斤的大塑料桶。在以後的幾天裡,這個大桶中的泉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感謝一路上拉著這個大桶,並多次將陷入泥濘、沙坑的同學拯救出來的越駕一家。
繼續前進後在路口向伊爾施方向右轉,哈拉哈河如玉帶纏繞公路兩旁。“哈拉哈”是蒙古語,意為“屏障”。哈拉哈河自摩天嶺北部的達爾濱湖流出,一路上穿越杜鵑湖,彙聚了蘇呼河、古爾班河和阿爾善河水,在中蒙邊界阿爾山口岸彙入努木爾根河後,最終流入貝爾湖。伴隨著清澈的河水在曲折的公路上前進,轉過一個山坡,大片如黃金般燦爛的油菜花突然出現在眼前。公路的整個左側,自路邊到山腳,自山腳到山坡,都被金燦燦的油菜花鋪滿。藍天下,青山間,都是燦爛的金色,就只有燦爛的金色。與濃烈色彩隨之而來的,還有撲鼻的清香,仿佛可以將人浸透的花香。都說婺源的油菜花美,想像中那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的村落,配上綠水青山間一塊塊金黃的油菜花田,應該是一種江南女兒般婉約秀麗的美。而哈拉哈河畔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卻是只有在塞北山地間才能看到的壯麗豪邁。
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油菜花田,繼續向森林公園前進。沿途是林區曲折的盤山路,路面狹窄,兩旁樹木茂密,轉彎處常難以看清前面路況。車隊前後互相配合,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順利通過。
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門票成人100元,停車費25元/台。園區內主要景點為天池、石塘林和杜鵑湖。自公園正門進入景區後沿路一直前進,到天池村向路左側標志方向走幾公裡就可以到達天池腳下的停車場。天池是火山噴發後火山口積水形成的火山口湖,因既沒有河流注入,也沒有河道泄出,形成一種封閉式特殊類型火山口湖——瑪珥湖。阿爾山境內共有7個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瑪珥湖,天池是其中一個。阿爾山天池呈橢圓形,東西長45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13.5公頃,海拔1332.3米,低於吉林省的白頭山天池和新疆天山博格達峰天池,是全國第三高天池。停車場旁有許多賣山貨的小販,從停車場到天池之間有一條四百多個台階的山路,一般十五分鐘左右可以登上山頂到達池邊。郁郁蔥蔥的松林間清澈而平靜的小小一泓池水,倒映著天光雲影,仿佛山巒捧在掌中的一塊玉璧。
下山後沿來路返回,右邊一條小路通往烏速浪子湖,路旁草場上盛開著大片野花,色彩艷麗,但是路況極差,且湖邊飯店設施簡陋,建議能不去最好別去。湖畔群山懷抱,湖中蘆葦叢生,形成一條條迷宮般的葦蕩。湖中盛產冷水魚,肉質鮮美細膩。夜宿湖畔,一夜細雨,早起時站在湖邊高處,看湖面白霧裊裊如同仙境,霧散後天上雲影飛快地掠過群山,蘆葦風中搖曳,岸邊雜花叢生,景色十分美麗。回程時路兩旁樹木花草被雨水衝刷了一夜,被陽光一照,開得分外鮮妍。但是道路情況極其惡劣,再次建議,能不去最好別去。
7月31日,掙扎出烏速浪子湖,回到景區公路,我們繼續前進。幾公裡後到達三潭峽。位於阿爾山市東北78公裡哈拉哈河上游的“三潭峽”,是臥牛潭、虎石潭和悅心潭三處潭水貫穿的峽谷,峽谷兩岸是陡峭險峻的石壁,清澈的河水在亂石兀立的河床中激蕩跳躍,濺起團團雪白的浪花。據說這一河段由於谷深林密,即使六月天仍有未能溶化的冰雪。此時冰雪雖已消融,但河水仍然冰冷刺骨,手浸在水中很快就覺得幾乎凍僵,掬一捧河水來洗臉,清涼的感覺趕走了夏日暑熱,精神為之一振。逆水流向上走了一段,小路先在岸邊雜草亂石間曲折蜿蜒,然後漸近水邊,終於變成水瀑間一尺多寬的一道石梁,被河水衝刷著,時而露出水面,時而沒入水中。想了又想,終於沒敢涉水過河。轉身溯水而下,沿一條正在修建的小路登上岸邊陡峭的石壁,河水在腳下奔騰,撞擊在石壁上,又裹雜著陣陣白浪折向另一邊流去。清爽的山風帶著潮濕的水氣吹向臉上,帶來陣陣涼意。
離開三潭峽後不遠,路邊開始出現大片造型奇異的石堆,滿布細孔的灰黑色岩石扭曲糾結成千奇百怪的形狀,仿佛人工堆砌的假山,卻比人工更加奇特。有的仿佛險峻的山峰,有的好像陡峭的絕壁。有幾處像神秘的幽谷,谷中藏著一泓透明的潭水。有幾處又像雄偉的關隘,深鎖著一條清澈的小溪。亂石中,高大的興安松盤根錯節,根系牢牢扎入石縫。矮小的堰松和高山柏匍伏著身體,緊緊貼在岩石上。細絨絨的小草和嬌嫩的小紫花點綴在岩石上,數不清的小黃花、小白花仿佛撒在草地上的一顆顆小星星。這裡就是距阿爾山市84公裡的石塘林,第四紀時期火山噴發的岩漿流淌到這裡時,與冰冷的河水相遇,水與火相互激蕩,將岩漿冷卻推擠成種種奇異的造型。火山噴發的大量岩漿覆蓋了地面,形成廣闊的熔岩席、熔岩被,高出地面的熔岩形成一處處石台。在大面積的火山熔岩地貌中還發現了熔岩龜背構造,據科考專家論證這是目前國內唯一規模大、發育好、保存完整的熔岩構造,其中熔岩丘是目前全國唯一一處玄武岩地貌形態。在通往杜鵑湖的路上,這種奇特的熔岩地貌隨處可見。
杜鵑湖位於阿爾山市東北92公裡處。火山爆發時,熔岩流經此處,堵塞了哈拉哈河的河道,形成這座堰塞湖。該湖呈L形,東南為進水口,西南為出水口,上邊連著松葉湖,下邊銜著哈拉哈河,面積128公頃,平均水深2.5米,最深處5米以上,春天時,這裡的湖畔開滿杜鵑花,因此被命名為杜鵑湖。由停車場通往湖邊的路自一片過火林中穿過。那場大火也許已經過去幾年了,林中焦黑的樹樁仍時時可見。幸存下來的樹木又萌發出新的生機,樹皮表面曾被燒焦的部分隨樹木生長而開裂,在樹干上留下斑駁的痕跡。走過約四百多米,樹叢中露出一角碧清的湖水,倒映著天光,朵朵雲影自水面掠過。湖岸由大塊棕紅色的火山岩構成,湖水清澈,近岸幾米處仍可看清水底岩石沙礫。水邊一只藍蜻蜓時而飛來飛去,時而落在浮萍上。微風吹來,湖面泛起陣陣漣漪,浮萍那片片橢圓形綠葉托著朵朵小黃花,隨波輕輕搖曳。
午餐後,隊伍回伊爾施補充給養,繼續向玫瑰峰前進。在樹林、麥田和油菜花環抱的山谷中行進十幾分鐘後,道路左前方深綠色的山坡上,突兀地聳立起幾座陡峭的暗紅色石峰。這片由紅色花崗岩和砂岩風化侵蝕而成的山峰就是玫瑰峰,因山體大部分呈紅褐色而得名。站在山腳仰望,長滿綠草的柔和起伏的山坡上,聳立著暗紅色的陡峭石峰,景色非常奇特壯觀。險峻的山壁上,有一塊平坦的石台,傳說中那是成吉思汗的點將台。
由玫瑰峰返回伊爾施方向,有路口通往阿爾山口岸。阿爾山口岸位於中蒙邊界努木爾根河右岸門山處,與蒙古國松貝爾口岸相對。沿途都是盤山公路,路況較好,來往車輛很少。路邊哈拉哈河河水清澈,蜿蜒曲折地從樹林草場間穿過。當行駛到一座山頂時,向下俯視,被綠色覆蓋的山地重巒疊障,遠方山間露出幾片金黃的油菜花,山谷間曲折的河流如同銀色絲帶,在片片樹林中穿過。朵朵雲影自身邊緩緩飄過,淡紫鵝黃的野花輕輕搖曳,周圍只有風吹動草木的聲音,大地仿佛一個巨大的沙盤,安靜地在眼前展開。
由於沒有辦理邊防證,我們過阿爾山口岸而不得入,只能在邊防哨卡前向裡眺望。建議去阿爾山的同學,如果一定要進入口岸參觀,請一定先到阿爾山市內辦理通行證。不然的話,嗯……就看看口岸公路兩旁的風景,也是很好的。
自口岸返回伊爾施路口,仍往玫瑰峰方向前進,沿203省道奔新巴爾虎左旗。路旁林木叢生,野花星星點點,時有河水點綴其間。遠處山坡上大片麥田與油菜花,在夕陽映照下泛起淡淡金輝。傍晚,宿於路邊一座山丘頂上,半天晚霞如火,半天碧空如洗,營地對面山坡上,仍是大片大片燦爛的油菜花。
是夜七夕。
8月1日早上,告別了油菜花盛開的山坡,我們繼續沿203省道向新巴爾虎左旗方向前進。道路兩旁的山勢漸漸平緩,由山巒到丘陵,由丘陵到平原,不知不覺間,一望無際的綠色大草原代替了大興安嶺山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綠,還是綠,滿眼厚重而濃郁的綠,然而綠得並不單調。路基旁纖細的芽綠,漸漸過渡成草原中稠密的深綠。時而沉澱出墨綠的一筆,那是天頂掠過的雲影;時而泛起金綠的一瞥,那是閃爍在草尖上的陽光。星星點點的野花,乳白、淡黃、金黃、桔紅、大紅、粉紅、粉紫、藍紫……仿佛點綴在大幅綠絨毯子上的彩色寶石。成群的牛羊,好似散落在綠毯上的的一捧捧珍珠。這綠色一直蔓延到天邊,仿佛與藍天溶化到一起。這樣綠的草原上,天格外藍,雲格外白,陽光也格外燦爛。
這片富饒美麗的草原,曾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的重要戰場。因為清代巴爾虎蒙古部曾到這裡駐牧,故稱為巴爾虎草原。巴爾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們最早在貝加爾湖一帶從事游牧和漁獵生產。1732年,清政府為了加強呼倫貝爾地區的防守,將三千多名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和巴爾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屬遷駐呼倫貝爾牧區,其中275名巴爾虎蒙古人便駐牧在今陳巴爾虎旗境內。1734年,清政府又將在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的兩千多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湖兩岸,即今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境內。為區別這兩部分巴爾虎蒙古人,便稱先來的巴爾虎蒙古人為“陳巴爾虎”,後來的巴爾虎蒙古人為“新巴爾虎”。
上午車隊到達新巴爾虎左旗(東旗),加油後出城往新巴爾虎右旗(西旗)方向前進。城外不遠處有座度假村,從村中小木屋旁繞過去,山坡下有一眼甘甜清澈的泉水,許多附近的村民和牧民們都推著小車、載著水桶來這裡取水,我們的車隊也在這裡補充了清水。城外一公裡處一座小村莊中,有片較高的黃色屋頂,是一座較小的喇嘛廟——阿爾山廟。
車隊途徑諾門罕布爾行地區,這裡曾經是諾門罕戰爭的戰場。諾門罕戰爭是日本關東軍和蘇蒙軍的一場局部正規戰爭,這場戰爭從1939年5月4日開始,到9月16日停戰,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余萬人,大炮500余門,飛機900余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傷6萬余人。無論空戰或坦克戰,在當時的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空前的,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一次大規模立體戰爭。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在這一片不足600平方公裡的沙丘地帶損耗了5.4萬士兵和大量重武器,最後日方施行了細菌戰,但仍遭到慘敗,被迫停戰講和。戰場遺址至今猶存,戰爭遺物保存在諾門罕布爾行蘇木戰爭遺物陳列館中。
203省道附近的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所在地,坐落著內蒙古千余座喇嘛廟中占第十六位,呼倫貝爾地區最大的喇嘛廟——甘珠爾廟。甘珠爾廟原名壽寧寺,始建於乾隆年間,當時的新巴爾虎左右翼獲得一部《甘珠爾經》珍藏在這裡,故將地名改稱為“甘吉爾花”,即“供奉嘛呢真言”之處。由於寺中曾收藏過藏、蒙文《甘珠爾經》,故而又得名為甘珠爾廟。如今的廟宇是於2001年重建,2003年開光的。進廟朝拜,須敬獻香火錢二十元。廟宇大殿左側是喇嘛們居住生活的區域,廟前廣場上,織印有經文和佛像的藍、白、黃色哈達隨風飄揚。蒙古族的藍色哈達像征著藍天,白色哈達像征白雲,黃色哈達像征著大地。
出甘珠爾廟後不久,車隊到達新巴爾虎右旗,在這裡吃到了本次旅途中第一頓也是最難吃的一頓手抓肉——根本沒煮爛啊,集體塞牙了。有記得那家飯店名字的同學,千萬提醒大家,以後去新巴爾虎右旗時,記得不要去那家吃手抓肉。同時通報表彰利用等飯吃的空閑時間上網向大後方傳遞勝利喜報的雞尾酒同學,她是多麼熱愛戰地記者這一職業啊,時刻記得自己的職責,一有機會就奔網吧發照片。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同學們是不會知道在大草原上找個網吧有多麼困難的。
203省道距右旗不遠處的路口,有呼倫湖金海岸風景區指示牌,門票八元。呼倫湖又名達賚湖,是內蒙古第一大湖,我國第五大淡水湖。湖面東北至西南方向長度93公裡,最大寬度41公裡,湖周長447公裡,湖水面積2339平方公裡,平均水深5.7米,最大水深10米。“呼倫”源於蒙古語“哈溜”,意為“水獺”,因歷史上湖中盛產水獺而得名。清代游牧在湖邊的蒙古人又稱呼倫湖為“達賚諾爾”。“達賚”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海”,“諾爾”是“湖”,“達賚諾爾”意為“海一樣的湖”。坐在湖邊細膩的沙灘上,看青綠的湖水衝刷著沙灘,水鳥在一望無際的湖面飛翔,天邊重重雲頭倒映在水中,一葉小舟緩緩劃過。清涼的湖風吹去一路疲憊,令人心曠神怡。
左旗到滿洲裡一段203省道從草原中穿過,地勢起伏十分平緩,天氣晴朗的時候,視線可以達到幾公裡外。向道路左方遠眺,依稀可以望見中蒙國境線上的界碑。在這樣路況好、車輛少,且不收路橋費的地方,車隊行進十分迅速。雖然走走停停,不到下午六點,我們已經告別草原,進入滿洲裡市。
中國最大的內陸邊境口岸城市滿洲裡,是一座美麗的小城,城中建築帶有濃厚的歐洲情調。街道兩旁那一座座色彩艷麗的別墅,精巧的尖頂,玲瓏的立柱,屋脊、房檐和門窗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保留至今的幾座“木克楞”,充滿俄式風情。當晚我們在滿洲裡住宿,品嘗了海拉爾啤酒,美餐了一頓當地著名的俄式包子、莫斯科沙拉、土豆泥等,並到最新開業的一家洗浴中心好好的洗了個澡。唉,不是在草原上露宿過幾天的人,不會明白洗澡是件多麼值得記述的大事。
注:呼倫湖邊有一景點,名為成吉思汗拴馬樁,是一根高約二十米左右的石柱。想去參觀的同學請參考下文後自行決定。
[轉載]有個箭頭直指草原深處,寫著“距此16公裡”,因時間充裕,我們決定去看看,順著箭頭的方向駛去,小路彎彎曲曲的沒有盡頭,在草原上穿行沒有方向感,翻過一個山包又一個山包,我一路盯著裡程表,行駛大約5公裡後,遇到一個牧民,問他栓馬樁還有多遠,答曰10多公裡,和路牌指示的一樣,我們有了信心,繼續往前開,仍然是一個山包連著一個山包,小路不斷地分叉,也沒有路標,只好胡亂選擇一個方向開,又開了有10公裡,總算遇到了兩個牧民,再問栓馬樁還有多遠,答曰10多公裡,暈~~決定返回。結論:如果你的車夠結實、如果你的方向感夠強、如果你的時間足夠用、如果你的人生目標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我們推薦你去成吉思汗栓馬樁。
8月2日上午,車隊集結後沿五道街一直向西,出城不遠就看到301國道北側一座裝點著二百多個形態各異的俄羅斯套娃和彩蛋的廣場。這裡被稱為俄羅斯套娃廣場,是以套娃為主題雕塑的新景區。廣場的各種附屬設施還沒有完全建成,據說每天晚上八點前後,廣場正面的音樂噴泉開始表演,彩色燈光和音樂相結合,十分壯觀。距滿洲裡約八公裡處,是中俄邊境國門景區。
“國門”是一幢高30米,寬40米的乳白色門形建築,門中間的國微直徑長達1.8米,上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鮮紅的大字。它建成於1989年6月25日,是中俄邊境第四代國門。國門對面不遠處是俄羅斯的國門,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相接的濱洲鐵路自門下穿過。兩國國門之間,是分屬中國的39、41號界碑和俄羅斯的38、40號界碑,游人可以在41號界碑下的游覽區攝影留念,並能登上我國國門眺望對面的俄羅斯後貝加爾斯克。占地面積13平方公裡的國門景區內,還有和平之門主體雕塑、滿洲裡歷史浮雕、滿洲裡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址、紅色旅游展廳和火車頭廣場等景觀。
和平之門廣場建於2002年7月28日,質地為白鋼,高13.8米,M造型和漢字門相像,同時又是滿洲裡三個字的拼音、俄文、英文書寫的第一個字母,上面的球體像征著地球,寓意國土有界,但與世界相聯,代表中國人民開放的胸懷。5只展翅飛翔的鴿子像征著和平、祈盼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進步友好交流與交往。在和平之門周圍有7組歷史浮雕,展現了滿洲裡漫長歷史畫卷和對滿洲裡未來的美好憧憬。早在20世紀20年代至1937年,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充分利用滿洲裡地區反動力量相對薄弱、交通方便、距蘇聯較近等優勢,相繼在滿洲裡建立了地下交通站,掩護共產黨人從滿洲裡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進出中蘇兩國國境。我黨早期的領導人周恩來、瞿秋白、李立三,羅章龍、伍修權等革命黨人都是通過秘密交通線的掩護,前往蘇聯和回國的。原為滿洲裡中蘇會談會晤室的紅色旅游展廳建於1974年,2005年6月改建為紅色旅游展廳。火車頭廣場建成於2004年6月。陳列著一台1940年日本制造的“亞西亞”型蒸汽機車,機車號為“1861”,機車下面的鐵軌是1925年蘇聯制造的43鐵軌,建國初毛主席就是乘座這台機車牽引的火車出訪蘇聯的。
結束了國門景區的參觀,同學們又開始惦念沒吃出好滋味的手抓肉。向當地人打聽了情況後,最終選定滿洲裡城東十多公裡處的鐵木真大汗行營作為本次FB的據點。這是一次真正的FB,大盤大盤的手抓肉、血腸、肉腸、羊肚、羊肝……各種各樣的肉類食物源源不斷地端上桌來,每一塊都那麼巨大。當我們正小心翼翼拿著筷子按著肉塊用小刀切肉時,被旁邊的蒙古姑娘鄙視了。她非常不屑地說:“還講究啥啊,就拿手抓唄!”肉很香,菜很香,奶茶也很香。很香的直接後果就是,引用某位同學的話“從這頓以後,他們都拒絕吃肉了。”
由於滿洲裡與海拉爾之間的302國道正在修建,道路情況難以預料,車隊不得不回到新巴爾虎右旗,繞道新巴爾虎左旗轉向陳巴爾虎,然後到海拉爾。路程因此增加了幾百公裡,但是也使我們有機會再次欣賞美麗的巴爾虎草原。過新巴爾虎左旗後已是下午,通往陳巴爾虎的道路兩旁,仍然是連天碧草,卻被金色的陽光染得一片燦爛,仿佛秋天提前到來了。
下午四點多,我們決定到草原深處露營。一位淳樸的牧民打開自家牧場的大門放我們進入草原,車隊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中奔馳,不知走了多遠,眼前竟出現了一片十分奇異的景色:郁郁蔥蔥的綠色大地上,突現出一片沙丘。半邊沙丘是和緩起伏的曲線,頂上一片小小樹叢。另半邊沙丘卻被侵蝕成盆地裡幾根沙柱,有的像高聳的山峰,尖頂直刺蒼穹。有的像巨大的蘑菇,上半截仿佛搖搖欲墜。當夜於沙地上露營,看到了有生以來最美麗的星空。
草原是一望無際的暗色的黑,只有遠遠幾點牧民家的燈火。天頂是一望無際的透明的黑,月亮早早的落下去了,燦爛的銀河仿佛近得可以觸摸,又仿佛遠在另一個世界。
那是言語無法描述的壯麗。
8月3日清晨,收拾好裝備後,我們拔營上路。但是在浩瀚的大草原上猛開一氣後,我們終於發現,大家一起迷路了。草原實在太美了,也太大了,小小的車隊在這片草原上,就如同大海中的一片落葉,而沿途茂密的綠草黃花,就如同每一朵浪花和每一朵浪花之間一樣,幾乎沒有差異。最終在一位好心的牧民帶領下,我們找到了出口,回到通往海拉爾的公路上。
海拉爾得名於城市北部的海拉爾河。“海拉爾”源於蒙古語“海裡亞爾”,意為野韭菜。這條河流兩岸曾經長滿野韭菜,海拉爾的名字便由此而來。城市周邊景點有達賚湖、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和諾爾草原、巴彥呼碩草原、金帳汗部落、莫爾格勒河、手抓肉、涮羊肉、烤全羊等。
由於在滿洲裡吃夠了肉,後面幾個人文景點都免了,我們先去呼和諾爾草原游覽。呼和諾爾草原位於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草原中心地帶海拉爾河與莫日格勒河彙合處附近,呼和諾爾湖畔。呼和諾爾,在蒙古語中意為“青色的湖”,莫爾格勒河從湖東北邊注入,海拉爾河自湖南邊流出。至於湖畔的草原……大概今年比較干旱吧,大概我們去的時機不對吧,大概……反正……不說了。
陳巴爾虎草原深處的莫爾格勒河,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稱,仿造當年成吉思汗行帳建設的金帳汗部落,就坐落在莫爾格勒河畔。站在蒙古包旁的山坡上向下眺望莫爾格勒河,河水的曲折婉轉,仿佛超出了自然的力量,更像是人工雕琢的傑作。但是又有什麼樣的手,能塑造出這樣鬼斧神工般的九曲河床呢?
當日在陳巴爾虎旗,吃了非常價廉物美的一頓午餐和晚餐,同時在當地人稱之為“大賓館”的招待所住宿。次日(8月4日)一早在阿榮旗加油站加了內蒙古境內最後一次油後,車隊向齊齊哈爾方向進發。部分同學本想順路去扎龍看看,該計劃被十分英明地打住,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剛離開去往扎龍方向的路段後不久,就降下了本次旅途中最大的一場暴雨。閃電在天空中直劈下來,雷聲隆隆,狂暴的雨水傾瀉在車窗上,真如瓢潑一般。至林甸溫泉療養院時雨勢漸小,下車後雨按慣例停了,我們去泡溫泉並住宿。同學們發揮才智,用車上劃拉來的各種千奇百怪的材料,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並收拾了剩下的食物,創造出一頓同樣可口的早飯。8月5日一早,我們告別溫泉療養院,來到林甸入口處陽光門下,與自駕E族林甸杜盟自駕隊伍順利會師,並於當日下午順利返回哈市,平安、順利且完美地結束了本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