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筆記--苗寨的表情

作者: 游笑天

導讀【引子】 天地盤古初開創,世上日月分陰陽。神農播谷尋醫藥,人間稱他是藥王。苗族漢族本一家,世人起源於女皇。------------ 摘自苗族古歌《開天辟地》以前對於苗人最直觀的認識,恐怕要算金庸先生筆下那位叫藍鳳凰的使毒高手,總能傷人於無形,透著濃郁的神秘色彩;我也早就對這神秘的苗族風情心存向往。 湘西是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之一,在鳳凰周圍就有大小數十座 ...

【引子】

天地盤古初開創,世上日月分陰陽。神農播谷尋醫藥,人間稱他是藥王。苗族漢族本一家,世人起源於女皇。------------ 摘自苗族古歌《開天辟地》以前對於苗人最直觀的認識,恐怕要算金庸先生筆下那位叫藍鳳凰的使毒高手,總能傷人於無形,透著濃郁的神秘色彩;我也早就對這神秘的苗族風情心存向往。 湘西是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之一,在鳳凰周圍就有大小數十座苗寨。而促使我才到鳳凰,就選擇去體驗苗寨的另一個原因,是我被鳳凰的熱鬧嚇著了。真的!就在剛到鳳凰的那個晚上,當我站在跳岩上,妄想不用三角架就記錄下美麗的沱江夜景時,竟差點被來往的人流擠進江裡!那一刻,我確實有種強烈的逃離鳳凰的衝動(可畢竟不可能剛到就立即回家),於是,和朋友聯系調整計劃,決定先去網上口碑不錯的老洞苗寨。【課堂】導游是個不到二十歲的小姑娘,穿窄袖、對襟短衣和繡邊長褲。資料上提到,苗族“好五色衣裳”;杜甫也曾用“五溪衣裳共雲天”的優美詩句對此加以描繪。我仔細觀察了一下,果然不錯,五種色彩搭配得當,艷麗而不俗氣;據說,這是代表他們的先祖在遷徙過程中所跨越的五條河流,以紀念族群發展壯大的艱辛和卓越。小姑娘姓麻,一個在我看來比較稀有的姓氏;可據她講,這是苗族的大姓,她們寨子裡九成以上都姓麻。小麻很快就變成了教授苗語的麻老師了;而且麻老師認為我們這些學生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苗家常用語,來應付後面眾多的特色場面。大家於是跟著麻老師學習苗語,那份教與學的認真場面甚至有一點滑稽。“苗家阿哥是‘點菜’,苗家阿妹是‘單貴’”,有點難記!司機師傅這時插話說:“這不難記!你想,去約會點菜買單都是小伙子,而我們苗家姑娘都很漂亮,自然‘單’也要貴一些了。”聽“助教”這麼一說,引來哄堂大笑,車廂成了快樂的流動課堂。【舟行】車剛開出鳳凰城,小麻就征求大家意見,說進山線路有兩條,一條是全程陸路,一個半小時就到;還有一條則是車船交替,約三小時可到。大家出來旅游,自然想有更加豐富的體驗,因而一致同意水陸兼程的方案。實際上,中間兩段棄車登舟的安排完全是為了讓游客充分感受沱江上游的苗鄉山水。那沱江水啊,絕不同於穿越鳳凰的那段,綠得有點令人窒息的感覺。在沱江水壩前,我們的小木舟倘佯在碧水之間;山很靜,水也很靜,一切都那麼安詳;我們也只這麼坐著,即使撫摸江水也是輕輕的,生怕攪亂了這份寧靜的感覺。 終於,後座的客人與老艄公拉起了家常,原來他頗不簡單,沈從文先生兩次回鄉探親,都是他掌的篙!我們於是提議:“您來只船歌吧。” 他也不扭捏推辭,就唱起來,歌聲竟是那樣的悅耳、清亮,在山谷間、水面上回旋飄蕩,此時誰又能說,這算不上天籟之音呢?我想,他的精神世界,一定比我們豐富的多!【風俗】苗家風俗有很多,最出名的要算“趕屍”和“放蠱”,它們都是苗族巫文化的精髓。苗家人死在異鄉之後,家人請趕屍匠到客死地對屍體施行法術,讓屍體“乖乖”的跟著趕屍匠回到家鄉,入土安葬。的確聽來讓人有點毛骨悚然,小麻怕我們不信,還信誓旦旦地說她的爺爺就曾經親眼看見屍體被趕回村中。 而“蠱”我理解是一種類似藥物的東西,還分為“毒蠱”和“喜蠱”,前者傳女不傳男,用於防身;後者傳男不傳女,用於招親。簡直有點神秘莫測了!進寨門也不容易,之前先要經過一個山洞(這就是老洞了),在裡面燒紙符許願,一位年長的巫師在旁念念有詞,氣氛顯得有點詭異。然後,還要過“三關”,即嘗米酒、對山歌和擂花鼓(好像這樣的風俗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好在“政策”執行還算寬松,簡單應付也就放我們進去了。這裡大多是石制的房屋,與許多江南古村落建築不同的是它們的准軍事特點,幾乎家家都設有槍眼,甚至在村裡還有碉堡! 這些,大概與歷史上這裡戰亂頻繁和朝廷對苗人的壓制政策有關。村道並不復雜,我們基本上是沿著唯一的“主干道”行進,依次參觀了普通人家、富人家和寨主家,感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很有點“同甘共苦”的味道。 午飯讓我領教了苗家人的淳樸和好客,每當一盤菜快要見底的時候,主人都會再過來把它添滿,這樣幾次下來,我們在不好意思的同時,也很好奇他們究竟准備了多少?【表演】民俗風情表演是在許多觀眾的哈欠聲中開始的。 讓大多數人等待的原因,只是為了滿座開演;原來,他們也已經學會了計算成本和高效產出,這難道就是苗寨新的表情?節目不多,花樣還算豐富,節目次序顯然也經過精心安排:迎客花鼓的熱鬧開場打消了大多數觀眾的睡意;苗家男女相親的小品雖然粗糙,可還算有趣;苗家民俗服裝穿衣比賽則聰明地將評判權交給場上觀眾,調動了全場觀眾的積極性,特別是那幾位手腳笨拙的仁兄屢次褲子滑落的場景,令全場歡聲雷動;最高潮的部分是踩刀表演,表演者在吞食了苗家特有的巫術紙符後,赤足攀上鋒利尖刀組成的刀山(當然事先不忘向大家演示那刀鋒的尖利),讓觀眾們覺得神奇的同時,卻也想不通奧妙所在?【集市】苗族的趕集風俗由來已久,又稱為“趕邊邊場”;它既是商品貿易的聚會,也是年輕苗族男女尋覓意中人的好時機。老洞苗人在農歷每月逢三、八的日子裡就去趕三江苗集,俗稱“趕三江”。也巧,這一天正好是農歷七月初三,算是趕上了大集的日子;不過很可惜,我們只趕上個尾集。爭奇鬥艷的盛裝苗家姑娘自然是看不到了,剩余的商品也談不上琳琅滿目;但從滿地的狼藉和爭先恐後准備離開的各種車輛,還是可以感受那不久前的熱鬧場面。大多數趕集交通工具是普通的農用小卡,可它們的承載能力讓我們大家瞠目結舌:一輛小的皮卡,居然裝了六十多人,從旁邊望去,已經幾乎看不到車廂(導游似乎對我們提出的安全問題毫不擔心,她說她們這裡從來就沒出過什麼嚴重的交通事故)! 在集市上,更有一輛中巴小卡組裝車奪人眼球,讓人不得不佩服苗人的創新意識。【尾聲】直觀的老洞苗寨其實並不神秘,但卻一如相像中的淳樸。原始的風貌還大體保留著過去的樣子。可人們的生活習俗和對待外界的觀念已經或多或少有了微妙的變化(比如表演的滿座開始、礦泉水的價格)。我無法預想這裡的未來會是怎樣?會像鳳凰的今天嗎?



(泊)



(鷂子翻身)



(實在是綠)



(這樣的車你見過嗎?)



(為了光明)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