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三省之地——洪安與茶峒古鎮

作者: 阿斌博客

導讀雞鳴三省之地——洪安與茶峒古鎮 一聲雞叫可以響遍三省,那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機”,而只是一只普通的公雞。“一腳踏三界”那不是如來佛的巨腳,“一尿撒三地”那不是巨大的牛尿。這些描述只是對一個地處黔、渝、湘三地的兩個古鎮,現屬重慶秀山的洪安和湖南花垣茶峒鎮的生動體現。 從貴州進入重慶境內就到了洪安,過了橋就是湖南的茶峒。我之所以選擇去那裡 ...

雞鳴三省之地——洪安與茶峒古鎮

一聲雞叫可以響遍三省,那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機”,而只是一只普通的公雞。“一腳踏三界”那不是如來佛的巨腳,“一尿撒三地”那不是巨大的牛尿。這些描述只是對一個地處黔、渝、湘三地的兩個古鎮,現屬重慶秀山的洪安和湖南花垣茶峒鎮的生動體現。

從貴州進入重慶境內就到了洪安,過了橋就是湖南的茶峒。我之所以選擇去那裡,一個原因是那裡是苗族老作家沈從文先生寫的著名小說《邊城》故事的發生地,離開商業化的鳳凰到淳樸的古鎮來體驗一下真正湘西人的氣息;第二個原因也可以滿足一下我虛榮心,因為只要開一公裡不到,好歹我們也算到過三個省了。我在豎有川、湘、黔石碑的大橋前留了個影,立照為據。

洪安和茶峒都是在網絡上介紹比較熱鬧的冷線旅游地,一是不是旅游團的目的地,二是鎮上也不用收門票,三是這兩個地方都有著濃濃的歷史記載。

紅色洪安

從貴州進入洪安,在汽車總站邊上有一條水泥小道,彎曲和有點坡度,往裡開就到了古鎮的中心街道了。街道上由低到高的典型的重慶山坡路,低的一頭就是清水江的碼頭了,那裡有個渡口,當地人花5毛錢就可以乘上小船到達對面湖南的茶峒鎮了。船是是無動力,也不用槳劃的,而是在江面上拉一個鋼絲繩,穿過船中央,船老大用一塊木塊利用杠杆原理一撬,船就往前了。那是一種很古老很省力的渡船方式,當地人叫它是“拉拉渡”。

我們去的時候正值接近中午時分,鎮的街道上和兩旁的屋子裡人不多,我到了鎮政府裡面去,也只有門口一個計劃生育指導站的人在那裡值班。那裡的鎮政府是在路邊一幢古建築裡的,外牆很舊了,但是裡面很干淨,看了就想起電影裡解放初起人民公社的場景了。街上有一座寫有“農業銀行”的建築就是我在來之前就了解的。

那座建築解放前也是銀行,這棟帶西式味的兩層小樓,門額廊柱,關窗閉戶,門上面“中國農業銀行”的油漆字已經在脫落,再上方的正中,浮雕著一個紅色的五角星。這裡解放前曾經是一個商業銀行,由此可見以前邊城商貿的繁盛。到了1949年10月間,劉鄧大軍入川,就是從這個渡口過的河,這棟小樓就成了劉鄧首長的司令部。為了盡快解放重慶,劉鄧大軍入川是秘密行動,穿過湖南而不驚動湘人。正好有幾個看上去七十多歲的老人從河邊上岸,我問他有沒有見過劉鄧大軍的隊伍,老人興奮地說“見過!見過!”他們還告訴我當時劉鄧首長就只是在那座小樓裡住了一個晚上。這些情況對於當地老人來講沒有什麼新鮮的,對於劉鄧大軍一路上不知道住了多少地方,也沒有人去發掘和統計。只不過現在要發展旅游了,政府認為這是打“紅色”旅游絕好的資本,所以銀行已經遷走了。現在大門緊閉,而隔壁的舊式理發店到還在營業,一把椅子一盆水,也許與當年解放軍理發的工具和形式還沒有多少變化。

與此巧合的是,碼頭的台階中央有著一個古怪的、暗紅色的、六角型類似碉堡一樣的建築,建築物上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像,還有捍衛他歌頌他的標語。標語內容是至少30多年前,而標語卻是新刷的。一位光著膀子的當地中年人告訴我,那是文革中當地人為敬頌毛主席而建的塔。當時,人們過河的時候就要拿著毛主席語錄向他老人家請示和贖罪:“毛主席老人家,我今天有點事不干活了,明天補上,請您老人家原諒!”然後跳上擺渡船到對面熱鬧的茶峒去趕集。原來文革的標語已經破舊,這幾年網絡上介紹洪安是都用這個塔作為標志,政府就順水推舟把文革標語重新寫上,儼然成了洪安紅色旅游的一項標志性建築了。在清水江重慶一側還建了一塊劉鄧大軍勝利進軍西南紀念碑。看來洪安人要學習劉鄧大軍的作風誓把紅色旅游進行到底了!

喧鬧茶峒

擺渡過河就是對面的茶峒了,茶峒官員發展旅游的決心比對岸重慶人更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老祖宗留下的“茶峒”地名該成“邊城”,而且急不可待地爬到清水江邊的岩石上刻了沈從文手寫的“邊城”兩個紅色大字,還落有沈老的簽名。仿佛向對面的重慶人,邊城的光你沒就沾不上咯!在那個著名的“三不管”島上還豎起了一個女孩和一條狗的雕塑,那是作家筆下翠翠和狗的形像,與對岸的紀念劉鄧大軍進軍西南紀念碑遙相呼應,仿佛翠翠和狗在歡送劉鄧大軍過江,再加上碼頭上的一個毛主席紀念塔,一個彈丸之地居然有著文革時期、建國初期、解放前三個時空的紀念物,真是開了眼界、飽了眼福!

茶峒鎮歷來是繁華之地,是當地人趕集之地。當地人把把“趕集“說成“趕場”,所以茶峒也被叫作茶峒場。原來是每五天一次,到了那一天許多婦女穿著民族服裝到場子交換物品。今天人們還保留著這個習慣,不過已經是每天有場子了,而且場子的路重新修過,趕場子的人除了身上還背著竹簍筐保留著一點當地人的特色外,無論是服裝還是物品完全是與我們現在生活一樣了,場子裡三輪摩的和人留交雜在一起,很是熱鬧。不過,可苦了我們這輛誤闖歧途的汽車了,基本是在挪,我一邊擔心汽車傷人,一邊也擔心人傷汽車。太太當機立斷下車,一手用對講機指揮我,一手請人把攤位擺開,當地趕集的人對我們這台江蘇的車輛表示了詫異,還是友好地配合了我們讓我們衝出重圍,一公裡路足足開了30多分鐘,回到319國道上。這樣的慢速駕車創了自己十多年駕駛時間的新記錄。

但願當地人借牌子開發旅游的速度也應該像我的車輛開慢一點,也應該找個人領航一下,否則的話再過三年來看,說不定又是把縣名也改了,又在那裡豎個鄧小平、劉伯承、沈從文全身銅像什麼的,到時候也許又會多出一個“一像照三省”的提法。要保留72年前沈老筆下的茶峒就是讓她與歷史慢慢的研磨和沉澱!

但願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20060817)

更多圖片和游記可登陸我個人博客www.abinblog.com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