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專談參觀完安陽殷墟甲骨文化以後回到家的後遺症。
殷墟景點裡的旅游小商店裡有賣甲骨文研究資料的,左挑右揀,選了一本識文齋主人牛元英著的《甲骨文寫意書法集》帶回去,2003年的版本,收錄當時確認辨識的1127個字。想到以後可以用甲骨文書法寫字作畫,頗有些得意。
回到家後閑來無事,先列了兩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准備先查書,把楷體轉為甲骨文體。哪知只查了每段的第一個字就讓人傻了眼:“海”、“予”找遍全書根本就沒有對應的甲骨文字!
“海”、“予”應該都算是常用字,雲台山上有海螺化石出土,老祖宗造甲骨文那會兒在後世也有《山海經》流傳,那時應該會有“海”字的表述存在的。但為什麼就是找不到相對應的甲骨字體?
殷商時代,距今3000年前。孔子讀易時的韋編三絕以及再往後的蔡倫造紙,都是後世之事。那時的文字是由專人負責刻錄在龜甲和獸骨上的,以形意為主;已可確認的一千多個字中還包括了部分純抽像意義的漢字,真服了老祖宗們的思維創造能力!
今人研究甲骨文,從已發掘出的刻有文字圖樣的甲、骨入手,反復比較相同或相關內容,頗為艱難地逐個確定文字。據稱出土字樣大致有三千多個不同形狀的,按照目前已破譯了一千多個來看,未破譯的字樣已逐漸減少,相對難度應該更低一些。問題是,現代語言文字在官方出版的字典中可查找到的就有一萬三千個以上,剩下的兩千多個甲骨文字如何確定與之對應?難!
這倒有個辦法,咱不是從現有的甲骨文研究中沒找到“海”和“予”嗎?那好,咱就專在剩下的尚未能確定對應現代字體的兩千多個甲骨文字中找,用排除法、比較法、類推法,不信找不到。哼哼。
同樣辦法,從隨便一段貼近生活的文章開始,總能找到一些可能與當時生活相關,又未能確定出具體對應甲骨文字的漢字,這些,或許就是我們破譯更多甲骨文字的方向。
隨即又想到,上面不過是想要畫字不成,懊惱一陣後的一點隨意想法,興許可為;也可能早已經有專家這麼想過並開始這麼干了,在這裡提出來,搏大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