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的秋色,大大出乎我的意外,很漂亮,真的很漂亮。今年,在漠河,在莫爾道嘎,在阿爾山,我們試圖追蹤過秋的腳步,但是一次次的失之交臂。10月11日從北京出發,在進入青海境內時就看到了秋的顏色,沒想到青海的秋色也是這樣多彩,比起7月的油菜花又是一種別樣的景色。而來到了拉薩,這著名的日光城,而現在又是最好的季節之一,走在街上,漫步在布達拉宮廣場,從布達拉宮眺望,去納木錯的路上……,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拉薩,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除了街頭的藏民,除了磕長頭的信徒,除了路上很多的喇嘛和乞討者,除了看不懂的聽不清的藏語,就看不出和內地其它城市的區別了:同樣寬闊的馬路,同樣喧囂嘈雜的城市,同樣世界各國汽車的展覽,同樣矗立在各處的高樓大廈,同樣在新建和改造中的各種建築……
青藏鐵路,一件充滿爭議的工程。不同的人從各自的角度對它有不同的態度。我看它是拉近了西藏和內地的距離,密切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們不滲透進去,別人就要填補進去,看看西藏的歷史就知道了。光從這一點來看,別的也就不在話下了。很多次在川藏線,滇藏線,新藏線眺望西藏,這次終於通過新的進藏方式到來了。
隨著鐵路開通,如大家所料,是洶湧而至的游客。以前要麼沒時間要麼沒錢,要麼兩者兼有,如我等情況者,現在有了新的選擇。門檻降低了,進來的人也就多了許多。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這幾天來到是碰到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在火車上就遇到西藏和拉薩沒分清楚,但是打死也要來一趟西藏,去一次布達拉宮的人。他說去買票時對售票員說:“我要買去西藏的票。”,“哪兒?”,“西藏。”,“西藏哪裡?”,“啊?西藏還要分哪裡嗎?”……在車上我們終於幫他整明白了西藏,拉薩,青海,西寧之間的關系。通過車上放的雜志,很多人才知道什麼是高原反應,上到高原應當注意些什麼。現在還好,從北京出發的青藏列車已經沒有那麼多人了,西安過後滿員率只有大約60%。我們車廂到拉薩之前沒有人產生高原反應。不過聽列車員說,以前滿員時大約40%的乘客在到拉薩之前都會有一定的反應。隔壁車廂聽說有人吐了,不少人有反應,這種事情很多時候有傳染性,很多人會受一定的心裡暗示。來到拉薩後的第一晚,不少人都有輕重不同的反應:頭疼的,不能平躺的,嘔吐的,睡不著的。輕的,第二天晚上就大約好了;重些的,會多幾天適應。後來見過一個有些胖的年輕人,到這裡頭三天都躺著,吃過高原寧(25元),高原安(35元),實在不行去吸氧的,第四天終於可以活蹦亂跳的去參觀布宮,第五天就飛回北京了。誰也說不清到底是吃藥,還是吸氧幫助了他,再或者就是適應的差不多了?
“十一”過後已經是西藏旅游的淡季了,7,8月的高潮已經褪去:聽說幾個月內拉薩增加了一萬多張床位,可是還是一床難求。現在不到一百的標間,那個時候能賣到三百五百或者更多。“十一”期間布達拉宮一張門票能炒到五百壹千。“十一”過後來西藏的人我感覺有幾個特點:1)有富余時間的比較多,大家對歸期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2)隨後去尼泊爾的比較多。大概10個裡面就有3個要從樟木去尼泊爾。也是,11月份尼泊爾最好的季節就到了。這樣安排比較經濟。3)不做計劃,隨遇而安,腦子裡對西藏沒有概念的比較多。為了找人拼車去阿裡,我們在不同的旅館酒店貼了招貼。結果發現聯系我們的人基本上都需要我們給與基本的西藏概況,阿裡線路等的介紹。很多人除了拉薩,納木錯,珠峰,也許還有日喀則,就不知道林芝,波密,山南為何物了,更不要說阿裡,那曲,墨脫等地了。4)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很多,大部分20歲,23歲就跑出來在西藏呆半個月一個月:住不錯的酒店,要求經常能洗澡;穿名貴的戶外服裝;手握重金……一直不明白他們怎麼這麼有錢的?怎麼能大學剛畢業或者還沒畢業的樣子就出來這麼久?以前八零後接觸的不多,這回可是見得不少了,只能慨嘆自己作為七十年代人的迅速老去了 :)
拉薩現在的天氣真好,天天藍天白雲,微風拂面:真正能夠領略到“早穿棉襖午穿紗”的感覺。曬在太陽下昏昏欲睡,在陰涼處就冷的打哆嗦。很多人說到“混在拉薩”,“爛在拉薩”的感覺。可能跟著陽光,天氣和海拔有很大關系。拉薩海拔3600多,到這裡不久的人還在昏昏欲睡的適應階段。據說攀登上珠穆朗瑪頂峰的人在8000多米海拔的稀薄空氣中,那時候的智力只能達到3-5孩童的水平。在拉薩可能有15-18歲吧?:)於是大家盡情享受這裡的陽光,到了晚上更是滿大街的衝鋒衣和燈火通明的酒吧了。
一些僅供參考的經驗:
拉薩氣候:
拉薩比較干燥,很容易上火,流鼻血,嘴唇干裂,注意使用防曬霜,唇膏,及時補充水分,多吃水果蔬菜。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增減衣物。
拉薩住宿:
北京東路上現在開滿大大小小的旅店賓館。這裡離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都不遠,屬於舊城區,超市,銀行,川菜館,西餐廳應有盡有。幾家著名的旅館可以結伴,共享信息等。還可以換來換去的住不同的地方。布達拉宮西面的新城區有不少大賓館,就是距離遠了些。火車站在拉薩的南面,2007年7月拉薩河上的大橋修好後,離市中心就很近了。現在火車都在晚上到達,乘出租車大約一輛20元到市內,有旅行社的人在站內攬客,一人5元左右可以過到市內去:他們的目的是發送名片,介紹他們的服務項目,給你第一印像了。當然還有趟9X路的公車,不過沒坐。
旅行社:
除非你打算完全自助,否則有些時候還可以借助於旅行社。既可以在公告板上發帖子:我發現大多數人都喜歡看帖子,加入隊伍,而不願意自己召集。也是,作為聯系人是很累的: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要協調安排時間,車輛,路線。確實聽過自己忙了半天,最後病倒,幾乎不能成行的經歷。發帖子以後最好經常回去看看:有時候會被覆蓋,或者不知什麼原因,被什麼人撕去一部分。也可以交給旅行社安排:比如說找車,拼車,納木錯一日或者二日游等。如果參團也是有代價的,如全國各地一樣,總要被安排購物。我們在參觀第一個購物點就和導游告假溜掉了。感覺拉薩的旅行社還比較正規:有人交了全款,說退也就退了,購物點和導游也還沒有強買強賣的。可能這裡旅游是重要支柱,管理比較嚴格吧。當然與旅行社聯系可能會貴一些,簽合同會正規點。與司機直接聯系可能會便宜一些,但是也有些風險:各取所需吧。
邊防證和護照:
經過和當地旅行社導游確認:中國護照可以代替邊防證,即使上面沒有其它國家的簽證。我想邊防證這個東西也是歷史的產物吧:幾十年前誰有身份證?要出來還不都是到單位開介紹信,然後去公安局換邊防證的。現在身份證普及,很多人都有了護照,這些總比連個照片都沒有的邊防證好用吧?其實很多地方也慢慢放松了:今年7月去紅旗拉甫,在喀什辦邊防證不要錢,上去的時候連查都不查,晃晃身份證就過去了;去霍爾果斯也一樣。如果要辦邊防證,有時間就在住處辦好;沒時間就在拉薩辦,再懶就請旅行社辦了。外籍人士和台灣人需要辦進藏證。只能通過旅行社辦,這意味著只能通過旅行社安排包車適宜等,畢竟西藏還是敏感地區之一。
尼泊爾簽證:
北京大使館在三裡屯西六街。沿東大橋一直往北,沈記靚湯的正對面第一家就是,117,110,120等都到。現在是隔日取:上午10:00-12:00點遞交護照,下午14:00以後取件;比如說1號上午送進去,3號下午拿到簽證。取護照的時候,把門的武警要看身份證:問他為什麼憑取護照條不能進去?如果外國人取護照沒身份證怎麼辦?以前在別的使館怎麼武警就不要身份證?回答曰:“看長相是外國人的就讓他們進去了。”當即說他歧視中國人,於是吵了起來。後來他領導出面,說現在十一剛過,還在敏感時期雲雲。什麼時候中國人不自己從骨子裡看不起自己了,才能說我們有民族精神了。
拉薩尼泊爾領事館是上午10:00-12:00遞交護照;第二天下午16:30取。兩次都必須本人親自辦理,旅行社也不能代辦了。
如大家所知,尼泊爾政府鼓勵中國人前往旅行,所以免簽證費。
布達拉宮:門票100元
布達拉宮實行預約門票制,每天限額500名:第一天早8:00在布宮西面出口處排號,也就是看到北京中路中央的白塔,然後右拐50米。先在手腕上寫上第二天的日期和你的序號,然後11:30開始發預約證。第二天按照預約證上的時間提前半小時到大門口進行安檢。現在這裡已經不需要存包了。散客參觀不限時,團隊是一小時。不過我們慢慢看,一個小時以後也出來了。散客如果能蹭聽到國內團的導游講解也許可以得到多些信息。據說國內團早上一般參觀大昭寺,下午去布宮。
大昭寺:門票70元
大昭寺入口在面對正門的右側50米處,這裡也是出口。有時謝絕參觀,不知道什麼原因。由於大門向西,取面朝西天佛祖之意,所以下午去比較好看。大昭寺廣場旁很多吃飯的地方,德克士,加州牛肉面都在這裡。
納木錯:門票80元
一般說,每年10月15日左右會封山。不過還是要根據當時天氣:不下雪就能上去,下雪後就封幾天,直到雪化了。去過後才知道在16公裡山路上快速上升1000多米是什麼概念,怪不得下些雪就要封山。現在旅行社淡季報價納木錯一日游150元,兩日180元,一日游包門票、午飯是220元(沒有門票),以上都含羊八井。過了15日,一般旅行社就不做兩日游了:怕下雪,第二天下不了山。有可能的話,自己包車或者拼車上去吧,住一晚,納木錯很漂亮,值得!
圖書資料:
沒去哲蚌寺等地方,覺得不如用買門票的錢買幾本書看。
《西藏與西藏人》,中國藏學出版社,28元。從這本書可以看到西藏的前世今生。
《十年藏北》,西藏人民出版社,13元。帶有紀實文學性質的文字,讓我們看看西藏的現在。
《六世達賴倉央加錯情歌及秘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6元。有對他有興趣的嗎?
《西藏攝影旅游指南》,中國旅游出版社,36元。如果你是個色友或者喜歡記下你眼中的西藏,可以在來西藏之前就買一本,網上買更便宜。
《西藏行知書》,廣東旅游出版社,35元。還算比較新的信息,門票除外,一直不斷上漲中。
To be continued…

(大昭寺金頂)

(布達拉宮)

(轉經)

(遠眺納木錯)

(納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