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9:30am-12:30am 文君街--南街--南橋--十方堂邛窯--迴瀾塔
返途的日子快了。前段時間比較忙,在這座小城裡不知不覺也呆一個月了。日子比較規律,也很平淡,沒有什麼特別.
周日好好給自己放個假吧。去哪裡?城裡很小,大部分街道應該都走過了吧。這幾天正在舉辦國際古琴藝術節,給這個城市帶來了不少生氣。可惜沒有欣賞到高雅琴音,錯過了周六上午的開幕式,晚上在文君公園的什麼古琴晚會又不對外開放.雖然我就住在公園的旁邊,聽著熱鬧鬧的有點心不甘啊。
上午天氣比較陰涼,適合步行。准備先到十方堂邛窯遺址去看看。之前在邛崍博物館早就看到了相關介紹。但一直沒有去。看著地圖路線狂走了一陣,發覺越來越偏。路上問了幾個人,居然都沒聽說過這個地方。城裡人不知道這個城中村子的名字,應該也不算太奇怪吧。只有關心的人才真正知道,外地人可能比本地人更熟悉。就像我之前在成都市區呆了兩個月,去的小地方很多,對著地圖,所以可能很多成都人都未必比我清楚。我的MSN久不久冠之以自己去過的景觀之名,羨煞很多人。其實,在工作之余會玩,需要心情,甚至需要智慧,當然,錢也是少不了的。
幾文錢歷川蜀"勝地"。難道我已經習慣了在匆匆旅途中自得其樂?難道我已經習慣了漂泊的生活?難道我是在逃避,還是在追尋,抑或兩者兼而有之?獨自行走,但不寂寞,怕是需要一種境界吧。但當遠方的朋友們不斷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時,難免一絲落寞。甚至昨晚一位朋友發短信說正在深圳蛇口泡吧呢,羨煞我也.深圳,我生活了幾年的地方,很多回憶,俱往矣.那不是我的故鄉,但是,我至少要名正言順地在心裡給自己那麼幾個故鄉吧,不然一點寄托都沒有,連個回家的地方都沒有.至少是可以讓我心靈回歸的.雖然不知道要漂泊到什麼時候.
上周末回到成都的時候,在出租車上,看著窗外熟悉的路,熟悉的街道,突然,心底上,這個城市給我一種親切感,一種似乎久違的故鄉感.想著想著,突然都笑自己了,才兩個月的時間,這麼多情.看望同學的弟弟,聽意氣風發的故事;與剛結婚的大學同學碰頭,訴說畢業後的種種經歷,沒想到他會在我出差期間回到成都舉辦婚禮,恰好碰到了一塊,生活中就是充滿種種機緣;和紅粉筆彭老師一塊吃飯,聽另一位在校大學生講自己去邊遠山區支教的故事,也聽說了高老師寄了大把書過來,支持彭老師張羅給貧困學校籌備圖書館的事情.生活中總是有那麼多事情,可能讓我們感動,可能讓我們感慨,可能讓我們驚喜,太多的可能.大家都在忙碌著,可能在哪裡碰上,也可能永遠沒有交集.
目的地是邛窯.本來是想活動活動筋骨的.走了半小時後突然對自己產生懷疑。我早說過自己不願做徹頭徹尾的苦驢。算了還是打車吧。結果也是等了好一會才打到車。
很快來到了邛窯遺址博物館.地址在什邡村.博物館的牆上赫然刻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方堂邛窯遺址".博物館大門緊閉,在寂靜的村子裡顯得有些落寞.旁邊是大片鐵絲網圍著的遺址重地.這讓我想起了廣漢三星堆,那是將古遺址和現代博物館結合得很好的地方,甚至讓我有些驚嘆.聽說邛窯這邊也正在緊鑼密鼓,考古價值恐怕也是要結合商業運作才能更好昭然於世的,而且也會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更多的實惠.
遺址就在南河(白木江)旁邊,周邊景色讓我有些醉心.岸上是鳥語樹香,雞犬相聞,菜地綠油油,草地中居然有不少小鳥蹦蹦跳跳;河邊三兩垂釣人,江中老漢撐船打魚,看!鴨子們樂也融融在水中晃悠.遠處水牛在淺水處美滋滋地吃著青草,遠處岸邊火燒土吐出裊裊煙.這其實就是這邊的日常生活圖景,卻觸動了我,想起了小時生活的家鄉.或許是平時已經被工作給繃緊了.忽然覺得整個世界好安靜,沉醉......
小小陶醉了一番之後,又走路轉車打車直奔迴瀾塔.這是全國第二高的磚塔,原名鎮江塔.旁邊又是在大興維修.邛崍在打造旅游城市方面功夫可是不少下.塔本身倒也是沒什麼很特別的地方.關鍵就是到此一游.白木江也是從塔邊經過.回去時等了好久都沒車.於是下水邊耍耍.有一對情侶,有一家三口,有忙著在河邊洗菜准備進城賣個好價錢的農民夫婦.轉身看塔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好角度,塔身與水中倒影相互輝映.哢嚓一聲收入鏡頭,美滋滋.....
背景資料:
十方堂“邛窯遺址”文物陳列館
十方堂邛窯遺址文物陳列館位於邛崍市區以西2km南河岸邊十方村,占地面積2500?。包括有唐代民間建築遺址9間,約900?,分為唐代早期5間和唐代中晚期4間。建築遺址為磚石結構、條石、條磚砌築台基基牆、方(條)磚鋪地。方形石礎,垂帶踏道有石作、磚作兩種。正廳四周有回廊。基址西北兩側有磚砌排水溝注入南河。其中9#房為作坊遺址,留存有拌料缸、石臼、地轆轤及“馬蹄窯”2座。文物陳列室陳列展出“邛窯”出土文物近千件,展現了從南北朝至宋代邛窯系列產品。其高溫釉下多彩器物即“邛三彩”和著名的“省油燈”以及富有民間地方特色的手捏人物、動物吸引眾多的學者和觀眾。
回瀾塔
回瀾塔位於邛崍市區東南4公裡之寶林鄉塔子村,全名“回瀾文風塔”。現存回瀾塔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起重建,僅建成1─8層,光緒八年(1882年)。復從第9層修至13層完工。該塔為13層樓閣式磚塔,塔身平面呈六邊形,底邊長6.1米;通高75.48米,為國內第三高磚塔。是成都市、四川省境內第一高古塔,被列入“成都之最”。塔身第一層至第三層層高較高,共約占通高的三分之一;以上各層層高逐層遞減,且層高與邊長比例勻稱。該塔外廓呈階梯狀,塔檐疊澀出挑短檐;塔剎為鐵架銅皮,呈葫蘆形;內插鐵柱與攢尖頂緊密相連。該塔外觀樣式別致,雄偉挺拔。
建塔所用青磚尺寸較大,為專門燒造。一至八層可見“大清同治六年陳國仲官磚”等數十種戳記;十一層以上有“光緒八年州牧李玉宣修竟”、“李元興”等戳記。這些塔磚為我們提供了兩次修塔和成塔的確切年代,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