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幾乎每條街道一側都伴有潺潺流水。據說泉水來自玉河,河至雙石橋,分東、西、中三股流入古城,城中的地勢東高西低,所以水是流動的,清可見底。明淨鮮活,充滿生機。居民在水邊洗洗涮涮,還要開閘放水,衝洗街道,髒水流入城西灌溉農田,如此循環往復,城中的路面,總是非常干淨。水流隨街繞巷,穿牆過屋,水邊楊柳垂絲,柳下小橋座座,一幅古樸昂然的小橋流水圖躍然眼前。沿著河兩旁窄窄的街道行走,抬眼即是隨處可見的紅燈籠,從房屋頂層的屋檐上一盞盞地排掛下來,仿佛是從銀河裡面放的河燈緩緩地落到了凡間,留心數一數會發現,這裡每家的燈籠從兩盞到十幾盞不等,但都是雙數,且無一例外地分列在房屋的正面兩側。盞盞的紅燈籠,構成了麗江古城極有格調的又一道風景。 所謂如詩如歌,如夢如幻的景像,所謂人在畫中游,想來也不過如此了,而古城的風景卻遠不止於此……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許正是麗江清幽的河水才造就了靈性的納西人,在麗江呆的幾天,對這方水的最深切體會是入口甘甜、洗面光滑,濡發柔軟,且尋遍麗江,滿街盡是苗條清瘦之形,據說也是水質所致,真不虧是高山雪水。說起麗江的水,就不能不提麗江的粑粑,粑粑是麗江經典的美食,從做法上分為水悶和油煎,而油煎的又分為加餡和實心的,吃過集賢館對面的加餡粑粑,甜的和鹹的都很美味,這裡只說水悶粑粑。聽一家做的還不錯的“納西特色”店老板說,當年昆明世博會的時候,政府要人點名要吃麗江的水悶粑粑,但由於昆明的水不如麗江水質甘甜清洌,做出的粑粑味道始終欠佳,於是只好從麗江翻山越嶺地運了一車水到昆明,這才做出真正的麗江水悶粑粑來。
依山就水的麗江古城,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納西民居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一概是飛檐的土木古屋,屋頂是黑瓦,牆刷成白色,用墨色潑畫出山水、花鳥、詩詞,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古城中心是四方街,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平坦潔淨,晴不揚塵,雨不積水,磨光的石面上有五顏六色的圖案,這是用當地一種叫“五花石”的天然石料鋪成的,清亮光潔,尤其在雨後更顯得平滑光亮。推開一戶民居進去,院子裡擺滿各種各樣的盆花,倒掛金鐘、海棠等,另有叫不上名字的大朵紅花,納西人的造詣和審美情趣由此可見一斑。
古城裡很多咖啡館,小酒吧,桌椅就擺在河邊的樹下,面對細柳、流水和清風,愜意無限。像許多驢友一樣,我們也泡了櫻花屋、駱駝和達達娃,沒找到想像中的感覺,特別是駱駝吧,像一個驢友所說,“如果你不是長頭發、光頭或者憤青、藝術工作者,最好別去。”。在麗江古城很多人喜歡泡咖啡館,遙遠邊陲的背景,淳樸安靜的民風,特別是在夜晚,月光下的河水映著兩岸紅艷艷的燈籠,水月相通,在你面前會激起片片銀光或紅光,幾乎實現了詩詞書畫中所有對美景的描繪,相信在這裡,那些需要逃避的人,可以逃得更徹底吧。也因此,無數來此地旅游的人都選擇了留下,開一間小酒吧,或者一間創作室,淡淡地經營著,只是為了融入這方平淡和閑散,並不勞碌,卻也悠然自得。隨便走進一間店鋪,你可能會聽到北京、四川、廣東等各地的方言,他們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來到這裡的人都很放松,你會結識很多志趣相投的人,沒有利益的衝突,沒有俗世的爭鬥,所有人都可以是朋友,這種氛圍不正是大多世人夢寐以求的麼?
納西人信奉鬼神,崇尚萬物有靈,本沒有專門的廟堂供奉,只在特定時日由東巴帶領,起舞祭祀。後來藏傳佛教由西傳來,漢族的道教由北而來,都在麗江得到發展,麗江地區最有名的白沙壁畫,完全是三教合一,各路神仙都被恭敬地畫在牆上,真正做到多教並存,天人合一。在古城的小工藝店鋪,你會看到以各種形態展現的東巴文字以及各種神譜,木刻和木烙多以文字和山水為題材,而木雕及根雕則多為神譜,繪制和繡制更是王花八門,靈感的來源也不同,但不管是當地的還是外來的手工藝者都以此為作品,以此為生,也許這便是麗江真正的民間藝術所在了。
作為麗江的另一典型像征——納西古樂,因了商業氣息太濃,我沒有真正領略,但聽一位當地的導游介紹說納西古樂分兩大樂系,一是白沙細樂,一是洞經音樂。白沙細樂是相對比較經典的,它起源於一個悲壯感人的愛情故事,普米族長的兒子愛上了納西族長的女兒,納西族長為了吞並普米,假意同意兩人的婚事,在嫁女當天,納西族伏擊了迎親的普米族隊伍,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很多可愛的生命,為了悼念亡靈,納西族長命族人譜就一組凄美悲壯的音樂,經過多年的彙集與改編,進而形成了如今的白沙細樂。白沙細樂表現了納西人的生活情感方式,充分展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納西族的文化都是有經書記載的,包括東巴經書在內,都是通過無數有識之士的精心記錄才傳承下來的。
天雨流芳,讀書去吧——這是納西古人的鞭策,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會聽到在偏遠的滇西北始終響著一個聲音,一種鼓勵,不期而遇,卻又永遠存在。

(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