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旅之雜感12.04 上海飛新加坡12.05 聖陶沙, 參觀友人家; 夜游新加坡國立大學,Faber Mountain(花柏山), China Town12.06 開會, 在寒舍晚餐12.07 開會,夜游小印度,各街景12.08 新加坡回上海從上面的行程中,你肯定會覺得時間太短,無以對新加坡做深刻的了解;但即便是這樣的走馬觀花,有些感受仍讓我不得不一吐為快。在准備簽證的時候,我發現上次去新加坡正好是1995年12月,差不多是11年前的事了。當時對外旅游剛剛開放,新馬泰之旅十分盛行。忘了在新加坡待了多久,2天?3天?但除了在腦海中留有新加坡真無謂是美麗的花園城市; 同樣是中年女性,新加坡導游的機靈,善言,和馬來西亞導游的低俗有天壤之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像之外,實在好像沒有太多可以讓我至今都可細細回味的事情。抵達新加坡等待出租車的時候,不知怎麼就想到了上海的虹橋機場,那看了讓人窒息,壓抑不住情願走出去叫車的衝動。有次不得不排隊等車,提著箱子轉了三四圈後,只覺得頭昏腦脹;當然還有北京機場候車的混亂。那天,忍不住輕聲問司機,“2008馬上就到了,你看那時機場亂哄哄的局面會有所改變嗎?”司機詫異得看了我一眼,回答我說,“混亂嗎?一點也沒覺得啊?”…在新加坡,輪到我的時候,指揮的人讓我去11號時,我才發覺,原來機場大門正前方向左45度一字排開很多小型“站台”,差不多是比一輛出租車多一點的空間。忘了具體有多少,應該差不多是14個小型“站台”吧。每個站台從1至14號都一一標號。這樣的話,司機只要按順序在空的站台進入,等待;指揮的人也只要讓乘客去到相應的站台即可。整個場面十分有序,井井有條。想想彈丸之地的國家都能有如此及有條理的安排,有廣闊疆土的我們為什麼反而不能為候車的出租車留有一席之地呢;想想出國考察的中國官員無數,為什麼就能這麼熟視無睹呢?新加坡是左行國家,和我們正好相反。車內,懸掛一屏幕,大大地寫有司機姓名,大頭照,車號。不像我們,也有,但只在副駕駛位前,小小的,讓習慣坐後排的我,從來沒法看清。出得機場,車子兩旁,及中央隔離帶,共有三排樹木,有時是熱帶的筆直樹;有時是不知名稱的樹木,無論是如傘狀葉面樹木,或是如扇狀葉面樹木都讓我不忍把眼睛移開。有的葉面上面還點綴有粉紅色的小花,迎風飄舞。眼前的美景把我的思緒帶到了有次聚會,一老外埋怨說浦東機場過關實在太耗時間,竟然有次過了幾小時。不像在新加坡,你出得境來,行李必定已在傳送帶上等候。明知他不是故意,聽了總覺得不舒服,忍不住說道,“第二天,其實你應該去買彩票來著。”也許這次輪到他覺得刺耳了吧,他接下來戲言。每次從浦東機場出來,他都提心吊膽,那兩旁昏暗的燈光,看似永無盡頭的道路,總有種讓人覺得絕望的感覺。甚至於他會有種也許司機馬上就要把他拐到哪裡去賣了吧的錯覺。相反,在新加坡,每次正當他感嘆怎麼會有那麼美的道路,這麼美的街景時,總興味索然地已到目的地了。回家後,把此番話對先生說後,先生毫不猶豫得評論說,“熱帶國家,且天天下雨,當然植被好的羅”。那天晚上,我住烏節路附近,一個人就閑逛去了。許是因為聖誕臨近的緣故,馬路上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我尤其喜歡懸掛的一飾物,特似飛翔的鳳凰,還伴有羽毛飄揚。只是我不是很明白為什麼金色的燈光為主調,並輔以黃色的飾物為多。後來友人告訴我說,許是因為今年聖誕節正好和馬來新年差不多時候,所以取金色同賀的緣故吧。在家還沒有完全開張的商場內,說來好笑,買了副極具西藏風的耳環,紅色流蘇,長長得,漂逸得垂下,極其淑女;也喜歡一轉經輪的吊墜, 只可惜它太小,且太輕,恐不能承受轉經之重任,故只能作罷。後來轉到旁邊Plaza Of Singapore, 有家名為Chamol的小店,裡面有種用名為Glass Bead的材質做的墜子我很喜歡,也很便宜,據說是香港進口的,所以不能打折,哪怕你買許多。後來在新加坡機場,又看到了Chamol,裡面新到的一批耳環煞是喜歡。許是因為年齡的關系,年輕的時候喜歡小小的,貼耳的類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喜歡特誇張,大大的耳環了。好幾個小女孩店員也拿著左筆畫右照鏡的,忙得不亦了乎。我也與她們無異,好不容易挑了四個,回家後直後悔應該多買幾個的。(一孔雀開屏狀耳環甚至於讓我們公司的小女孩專門拍了照片,托人去買的)。順帶說一句,在新加坡,商場內基本上你是不能試帶耳環的,因有不衛生之嫌。除了Chamol。我不怎麼喜歡購物,稍逛了會,就去地下的家樂福轉了一圈。我很喜歡榴蓮璉,從最初的僅喜歡她誘人的黃色,香噴噴的氣味,但嫌她油膩;到現在的無保留得喜歡。榴璉倒是有賣,還是買二送一,只是三盒,讓我一人怎生消耗?想帶些榴璉糖,或榴璉糕回去吧,轉了幾圈,都沒有。(最後,還是臨走的前晚,友人帶我去了高島屋的超市才買到。)中間的場地,一印度女子大聲吆喝,上前一看,好黑黝黝,小巧玲瓏,讓人垂泄欲滴的莓呀! 想起了在德國的女友,基本上每次總會帶些新鮮的莓給其父母享用。一下買了許多,一個人帶回酒店慢慢消受。和平時買的黑布林是不一樣的口感,好吃多了,許是因為個頭是黑布林三分之一緣故的原因嗎?在超市晃的半小時內,就覺得新加坡人還是很友善的。兩件事為證,我很喜歡吃芒果,就買了一個。稱分量的時候,店員說,現在在搞促銷,無論買一個還是兩個,都是2塊錢,所以讓我又挑了一個。另在結賬的時候,看我提著籃子挺沉的樣子,排在我前面的女子把她買的長條的餐巾紙擱在她買的其他物品上,這樣我就可以把籃子放下。第二天問路的故事更佐證了我的判斷。 一早一個人去聖陶沙的時候,可憐我這路痴,在酒店問得好好地怎麼走,且出門只兩分鐘就到車站的路程,不知怎麼跟著地圖左拐右拐,問了幾個人,才終於到了車站。最後向她問路的女子,酷酷的短發,冷漠的表情,但她不僅向我指明了車站在哪,遲疑了一下,問清我去哪,再重新折回到站台,確認無誤後,才放心離開。結賬的時候,我還發現,新加坡真是一個非常看重隱私的國家,當人們在刷卡的時候,不像我們就在一裸機上操作,後面的人可以把你的動作看得一覽無余。而在新加坡,他們會把刷卡機放在三面非常突出的殼子裡面,這樣輸密碼的時候,其他人就不會看見。關於聖陶沙,太多有關其的描寫,我就不累述與此了。 只是很可惜,因為說好晚上和友人見面,所以未能欣賞其激光表演,下次一定不會錯過。本人很喜歡各具異域風情的手工藝品。在Image Of Singapore, “萬像新加坡”的禮品屋內,一套精致的杯墊,吸引了我的眼球。六個一盒,是印度藝術家作品,有點類似中國水墨畫的感覺,素材又不太一樣。我買了張同樣風格的明信片寄給了自己。另外在機場,一冰箱貼也堪稱別致。上面邊為一長直線,下面邊為參差不齊的,顯得特別錯落有致。 淡藍的天空,湛藍的大海,各色的海洋動物,迎風飄揚的帆船,在風中搖擺的紅色纜車,用可愛字體標的黃色SENTOSA, 好一幅聖陶沙纜車全景圖。逛完了聖陶沙,晚上就和友人見面了。友人是我以前一家公司的同事,98年的夏天,亞太區的新員工都去香港參加2周培訓。共有12人吧,除了我有些工作經驗,其他大多都蠻小的,剛從大學畢業。我和友人及另一香港同事當時關系很好。友人先帶我去了“Changqi Village”,應譯為樟宜村莊吧,在樟宜機場附近。據說先前有些泰國人妖在此聚集,故引來很多老外,酒吧。我們去那邊是因為友人是個喜歡靜的人,那裡的大海邊人很少。在微風吹拂下,看著夕陽緩緩褪去她的光芒,慢慢沉到地平線以下;看著遠方軍艦上的燈光逐漸星星點點得亮起,真的是種很難得的享受…一直覺得無論友情還是愛情,都是需要你花時間,精力去澆灌的。我和友人那麼多年幾乎沒有任何聯系,除了總算還留有彼此的郵箱。但我這次發現,有的人,無論多久,無論歲月在我們身上劃下了何種烙印,原來你仍能和他如初次見面般親近,真是種很美好的感覺…(順便推薦梁文道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http://blog.phoenixtv.com/user1/liangwendao/archives/2006/413930.html。友人實在是很nice的人,在他的盛情邀請下,我有幸第一次參觀了一個外國人的家。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我第一次知道在新加坡,政府組屋的比例竟高達87%之多,只有極少數的人才住公寓房。看到我對如此之高的比例的驚訝,友人驕傲地告訴我說,這是1964年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的功勞。之後的兩晚,在我們夜游新加坡的時候,友人都會有意識得告訴我說哪些是組屋,哪些是公寓房。至離開的時候,我基本上都能分辨得八九不離十了。說是組屋,但和你想像得肯定是大相徑庭。在我印像裡,牆身都是嶄新的,淺色的顏色,整體顯得都非常干淨,整潔。 走廊上到凌晨都亮著明亮的燈光,不僅讓夜歸的人不會有任何害怕,還會給路人帶去些許溫暖。只是看上去走廊上共有4,5,6,7家人家不等。如果你住在最末家人家的話,你等於要從前面人家門口經過。也有一梯四戶,兩戶對兩戶,面對面的,看上去和公寓房差別不怎麼明顯,但這種組屋的價格比一眼看到頭的組屋價格是要貴的。還有一點很感人的地方就是,政府鼓勵已婚子女靠近他們的父母,獎勵多代同堂。“ 具體的獎勵辦法是,第一次申請購買組屋者,若在公開市場購買一間靠近父母住所的組屋,可獲得政府 40000新幣(相當於人民幣20萬元)購屋津貼,(也有說80000新幣的)。 對工作時間不長、積蓄不多的年輕子女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已婚子女如果申請組屋以便與父母同住或住近父母,將比其他申請者有多一倍的購房抽中機會。這意味著他們比其他群體的購房者,要早一倍的時間提前住進溫馨的政府組屋,並盡享天倫之樂。(關於組屋更詳細的介紹,你可以從黃國雄:我所了解的新加坡經濟(連載四),中一窺究竟http://www.zhushan.gov.cn/zsdj/dwzx/200511/4135.html。此段基本從網上摘錄,可能會稍有出入)。這種充滿人性化的住房政策,使友人和其父母和岳父母都住得極其近。據說,在新加坡,你反而能看到很多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有時想想,我們中國人真得蠻可憐的。多少人背井離鄉,多少人想和家人住一起,或住得近,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起了惜時如金的先生在年輕時受其摯友所托,飛赴福建去其臨終的母親床前問候,一周有余。因為其兄妹都在美國,實不能抽身;另一女友告訴我她不要孩子的一重要原因為她親眼目睹了發生在她親戚身上的事。其親戚病重,兩個兒子從美國趕回。隨著簽證日期的臨近,兒子不忍拋下老父回美,老父怎麼勸都不聽。怎料老父在簽證到期的兩天前,趁人不備,拔下輸氧管;待發現時,已在另一世界遙望…又想起一初中同學去日本六年都沒有回國看望一下其父母,但那真的是很善良的一同學啊;我另一女友,為了綠卡,也多年沒有回國了。雖說有電話述衷腸,但總不能解思念父母之苦。另去年,我公司一同事的父親生病住院,他說他們兄弟三人,都在上海,北京,廣州發展,只能輪流回去看那麼一會兒。想來,還有無數的人忍受著內心的煎熬,心頭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永遠無法擺脫的夢魔,生活在痛苦之中…有時想也許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如此,要不怎麼會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百善孝為先,看心不看跡”之說?為什麼呀,那麼那麼小的國家,那麼那麼近的距離還在盡其所能鼓勵大家和父母住得近??!!為什麼呀,中國不是一直要向國際接軌的嗎??!!為什麼呀??!!衷心希望我們的子子孫孫都生活無憂,精神富裕得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友人於2003年底買的公寓房,因為新婚。至今,房價也攀升了至少1.5倍。友人買公寓房的原因之一為他喜歡24小時有門衛的感覺,加上地下停車場,(組屋也有,但不是太寬敞而已)。他們的小區設施也極為完備,不僅有健身房,還有游泳池。友人的家裡沐浴在現代風裡,牆身以淡褐色為主調,掛件如擺鐘,牆磚等都一一與之相呼應。走道上也掛了黑白相片,非常藝術。可心直口快的我按捺不住,在友人帶我參觀嬰兒房時,實話實說,“你不覺得呆在這個房間你會感覺好多了嗎,因為它淡色的牆壁?”友人回答我說,“一點也不啊”。友人的太太倒是隨聲附和。友人的太太找了風水大師來家裡看後,換了一黑白基調的裝飾畫,換了一艷麗的水彩的金魚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作法,如,陽台上放9顆小石子,廚房放9根蠟燭;在文昌位放了一九層小寶塔…只是友人太太也不是很明白具體為何用。我不知道友人的家裡是否是其他新家坡人家裡的真實寫照與否,但有一點和我們很不一樣的就是,新家坡人家裡的櫥很少。想必是因為沒有四季的緣故吧,省了很多的空間。在友人家裡,看了友人夫婦的結婚照,陪友人及太太說了會話後,nice的友人又帶我出去兜兜看去了。年輕的時候就知道,新加坡有兩所大學特別有名,新加坡理工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友人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所以就帶我去那裡看看。我很詫異地發現,大學既沒有大門也沒有牆。記得以前看“差異—一位中國大使眼中的東西方思維“時,第一篇章就是“萬裡長城與柏林牆”。歐洲建築藝術的精華集中體現在教堂上,基本都在市內,且市中心偏多。很多不收門票,方便大家進入,且多為開放式建築。想比之下,深山藏古砂,名山多仙廟則為中國之風格。寺廟也是封閉式的。由於朝拜多為不便,所以“居廟堂之高而思山林之遠“之大隱士頗多。西方民居對外是開放的,透明的,但對內是隔離的,竭力維護家庭成員包括小孩子的隱私。與之鮮明對比的中國牆代表的四合院來說,對外是封閉的,對內卻是統一的整體。也許是因為性格中偏男孩子的成分多一些,所以從小和女孩子就沒有太多共同的話題,如購物,化妝,時尚,明星等等。考大學的時候,不敢想像和那麼多女孩子同居一室,就執意選了一走讀的大學,在市中心,但很小。也許正因如此,對參觀其他大學一直都很有興趣的。我們到的時候,差不多都已經晚上11點30分了,看到三三兩兩的學生或在走廊裡,或在小辦公室裡;或奮筆疾書,或低頭沉思,或低聲討論。看到那麼多人認真學習的樣子,不知怎麼就想到在中國,在當今社會上如火如荼的“天地英雄校園行”及各類選秀節目之風行。 先生老說:“年輕的時候,同學間一直暢談國家,社會,人生,理想。現在的學生們怕只會談論喜歡何選秀節目,為哪個明星而如痴如醉了吧。”。想師洋之何等惡心之人竟能以77萬票之多而榮任“人氣王”,實在是中華民族價值觀之顛覆,道德觀之淪喪之絕佳體現。真不知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要把我們的學生引向哪裡,中國的教育又將何去何從…友人欲帶我參觀教室,但大多上鎖。友人十多年前畢業,憶當年,感嘆改變了許多。有的教室漆了顏色艷麗的牆面,配上不同顏色的海報;有的又各成不同形狀的幾何狀,讓人甚是喜歡。國立大學的圖書館在一幢獨立的五層樓內,入口在五樓,你竟然只能從五樓進,然後逐層往下走。考試期間常有借不到書的時候,友人就會和新加坡理工大學的高中同學協調,互相利用彼此的資源,沒有不奏效的時候。友人告訴我說國立大學基本上每幢樓都互相交錯聯系在一起。上大學的時候,每天上課的教室都在不同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把課程表及教室地點指示圖帶好。第一年的時候,因為不熟地形,有時來不及從這教室趕到另一教室,甚至於還會遲到。也看到了所謂的街心花園,有點小,但聽了友人的介紹,還是很能想像當時的種種場景。校園內以各學科名為馬路名,即方便尋找,又別有情趣。(回家後,把先生好一頓數落,為至今仍無緣一睹其母校的真面目,雖說也有不在上海的緣故。)游玩大學後,友人又帶我去了Faber Mountain, 中文名為花柏山。名為山,實為一小山丘。車子盤旋而上,停好後,我們來到了花柏頂 (Faber Point)。許是深夜的緣故,加上交錯的亮白燈光,總有一種很肅穆的感覺。花柏頂是公園內最高之處,站在這裡能夠鳥瞰新加坡南部全景。當中有一棵樹,沿著這棵樹是一個花木圍繞的多層平台。 地面上標有不同方向的箭頭,差不多有12處之多吧, 以告訴游客所指的地方與名勝地點, 如文萊,印度洋,聖陶沙等。聖陶沙的方向,這麼晚了,竟然還有燈光閃爍。友人解釋說因為也有渡船去聖陶沙的緣故,所以要有燈以指明方向。旁邊還有明亮的指示欄,表明我們眼前的高樓大廈名稱,幾層樓高等等。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現在很高,但其實我們和一20層高的大樓平視。逛完了花柏頂後,友人又仔仔細細帶我看了China Town,這次我們就沒有下車了。第二天的行程就告一段落了。第三天我們就開會了。中午,公司同事帶我們去了公司附近的餐廳,環境蠻好的,木質地板,木質窗戶,當中一古老的吊扇,旁邊點綴有舊時美人畫。仿佛間,時光回轉到了若干年前,某個夏日的午後,美人慢慢推開吱吱作響的窗戶,吊扇緩緩轉動的場景。只可惜服務生的發型極其前衛,讓人有點煞風景。當地食物好像都為混雜了中餐,馬來,印度餐等菜系,炸,燴等菜較多。晚上公司同事帶我們去了寒舍,My Humber House。其實我也去過北京的寒舍,但怎麼都不如那晚的印像深刻。寒舍座落在Esplanade購物中心。旁邊即為被譽為新加坡新地標像征的濱海藝術中心, 酷似兩個綠色外殼上長了無數根“刺”的圓形榴蓮。真讓人感嘆何等超人怎麼會有那般的想像。鄧肯說過:缺乏想像力不僅是一個人的愚昧,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因為沒有想像力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但原我們的下一代能多些想像力,而不任由外國人在中國的大地上弄個鳥巢,弄個蛋什麼的。在門口,只見精美絕倫的各種風格的器皿,還好像半面牆上都是各種不同字體的中文字。進得門內,比我人還高的黑黑的筆直而上的座椅,上部赫然垂下。(先生說是印度風格的椅子)。連到天花板的圓圓的沙籠,有的是一層,有的好像是兩層。內置蠟燭,光影灼綽;中間一條擺飾的小船,上面放滿了青色的蘋果。如果我們坐在窗口的話,還可以看到魚尾獅和Fullerton One, (一號浮爾頓)。菜譜封面上赫然一“靜寂”,公司老外讓我翻譯為何意,實不知如何用“安靜,清靜,雅致”來覆蓋這麼有詩情畫意的字眼,日本同事也說很難解釋。(日本也有一說,達到崇尚質樸無華靜寂安寧是最高的境界。現在的年輕人應也不會那麼講究了吧)。整個菜譜都給人一種中國水墨畫的感覺,無論從字體或紙張,還有整體感覺。最後我們決定吃套餐,共有三種不同的選擇,每套都有一好聽的名字,(不一定完全正確,憑記憶)第一套,“潔白的雪,在半夜緩緩飄落”,50新幣一套第二套,“天空,也許很藍”,65新幣一套第三套,“山後邊,有人在唱歌”,80新幣一套雖說是中餐,但做得就像西餐般賞心悅目,每上道菜,必換一形狀各異的盛器,量不多,但精致,讓人不忍下箸。好幾次,同事都拿出相機拍下種種。說實話,這樣的氛圍,這樣的菜肴,擱在上海,都不算很貴。我很郁悶,一直以來都想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介紹中華美食的淵源,但不是菜式太油,就是吵得讓人無法好好說話。當然不排除我不怎麼出去的關系,各位看客,一定別忘了向我推薦環境宜人,菜式清淡,誘人的好餐廳奧,拜托了!新加坡打的好難啊,吃飽喝足後,在門口等車。只見新加坡同事一直不停得在打電話,終於過了30分鐘第一輛車緩緩到達,好不容易25分後又來了輛車。我是第二輛回酒店的。據說20分後又來了輛。最後一人,又等了20分鐘,未果,悻悻得搭地鐵回家了。第四天,還是開會,中午,帶我們去吃日本套餐。真奇怪怎麼那麼多老外喜歡日本料理呢?聽到諸如“藝術與美食的完美結合”,“日本真是一個充滿了藝術與美的國家”雲雲,讓人很不是滋味。現定居德國的女友也告訴過我,全世界遍地是中餐,大多不貴;但只要是日本料理,必昂貴不已。她也不能免俗,已能親手烹飪幾道簡單日餐,她挑剔的德國丈夫也喜愛不已。晚上,友人攜夫人,長子(兩歲9個月)與我共進晚餐。第一次和那麼小的孩子一起吃飯,實在是非常難得的一次經歷。看到非常那麼友善的友人變得那麼面目憎獰, 那麼老實的友人太太也虎著臉說:“I’m so disappointed of you”等, 忍不住強烈勸說友人夫婦把此等場面拍下,以供小孩長大後觀賞。終於有點明白何以雖已榮升為2個孩子的母親,在新婚照片上那麼甜美的女孩怎麼會變成如我1/2般纖細模樣。回家後問自己的雙親,自己年幼時是否也是一樣的少不更事。總是那麼可人的父母大人說女孩子還是比較乖的啦。離開的時候,經過高島屋的日本專賣店,看到茶具等各精致物品前人頭攢動的場景,再次勾起了我酸酸的感覺。在烏節路車子兜了一圈後,我們又去了小印度。新加坡真的蠻小的,看地圖上仿佛很遠的樣子,一眨眼也就到了。我們沒下車,從車上看沒有太多可書可寫的東西。友人說這裡唯一特別的地方,不是可以吃到印度菜,不是有很多印度物品彙集的24小時的商場,而是,這裡可以買到很多的經文,經書供印度人祈禱用。友人的太太是個佛教徒,所以她特意領我去了據稱非常靈驗的廟宇。雖說僅僅是在門口看兩眼,默驗兩句,還是很感謝友人太太的善解人意。友人在車上看小孩,這樣已進入夢鄉的小孩就不會因為空調關去而醒過來。順便說下,第一天到的時候,出租車上放得是平和低緩的佛教音樂,明知不禮貌,還是忍不住問司機是否吃素。司機說從23歲起至今,39歲都吃全素。實在是讓人肅然起敬。司機又說,現今的年輕人都信基督了,信佛教的人很少。告訴友人後,他說也不盡然,如他,什麼都不信。從廟宇出來,上車的時候,看到友人車上放有一本巨厚無比的書,610頁。翻到封面,竟然是“新加坡道路指南”。每一頁,都有極其詳細的說明及地圖。友人的太太很是客氣,說正是因為中國,上海等城市都太大了,所以反而不能做到。後來我們又在車上游了各美倫美奐的街景,經過了Raffles酒店,Fullerton酒店,大橋,才終於意猶未盡得回到了酒店。第二天啟程回上海。殷峻2006年,12月,於上海後記:看我連著幾個周末,幾個晚上都在寫我所謂的游記,先生實在是很不以為然,因為他極其討厭新加坡,說新加坡總是對中國落井下石,總有種痛打落水狗的感覺。謝國忠事件其實也是先生對我說的。再次感謝我先生花時間為我找了所附文章以做輔佐。我也從網上找了篇“一個留學生寫的中國和新加坡之間十大差距”以供大家做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