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遇到門礅是在來中國6個月後的1996年2月20日。那天,我參觀了雍和宮。回來的路上,有些閑暇時間。於是想
順路參觀一下設於孔廟中的首都博物館。但因為過了開館時間,沒
參觀成。沒辦法,我只好向地鐵站走去。沿著孔廟高高的院牆,我
走進了一條小巷,慢慢地走著、欣賞著曖洋洋的冬日裡胡同的風景。
路北一扇門腳下的一塊閃著灰黑色光澤的圓石頭映入了我的眼簾。
仔細一端詳,原來這石頭上雕滿了漂亮的圖案。於是我用相機把它
照了下來(9號照片)。這種東西我在日本從未見過,看起來是用
來固定門柱的。不僅如此,它還非常漂亮.
我想,門礅是中國的重要文物,為什麼沒有進行保護呢?這使
我聯想到日本的“根付”。“根付”長2至5釐米,是和服帶子上
用來掛飾品的物件,是一種雕刻精巧優美的民間工藝品。在普遍穿
和服的時代,不管哪家都肯定有五、六個。日本人脫掉和服,換上
洋裝時,“根付”也就成了沒用東西。外國人都欣賞它的精美,把
它作為土特產買回去。結果現在即使在日本的美術館裡,“根付”
都不多見了。規模最大的“根付展”反倒在美國。
我想也許中國的門礅會遭遇與“根付”同樣的命運吧?因此作
為一個外國人的我,決定要擔起保護門礅的使命為了完成北京門礅的分布調查和攝影,3月我又回到了中國。
經有關部門介紹來到了博南會館,會館內大多都是清末年間的家具,別具一格的庭院和古色古香的居室,但最另我心動的是那一對有300多年歷史的貔貅雕塑,走過很多地方從來沒見過保護得如此好的貔貅雕塑此次中國門礅保護行另我沒想到的是現在中國人的文化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了.
岩本公夫(日本)
2007年3月5日

(博南會館大門)

(岩本公夫(日本))


貔貅雄性

貔貅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