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照片,更多日本游記見:http://***/wangwei1982金閣寺,這個堪稱日本文化的“地標性”建築。寺院門庭不大,游人很多。入得庭院,曲徑通到一處院門,過後豁然開朗,一金光燦爛寺閣,坐落於一池碧水之中,端莊秀美,周圍松樹綠茵如畫,美輪美奐。對金閣寺我們並不陌生,在《聰明的一休》裡,金閣寺的修建者、室町幕府時代的日本實際統治者足利義滿將軍動不動就把一休叫到這裡“考驗”人家的智力,結果百分之百是自取其辱。金閣寺,正確說來叫鹿苑寺,因寺院內金箔貼制的舍利殿——金閣非常有名,故被叫作金閣寺,1994年被確立為世界文化遺產。金閣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將軍義滿作為別墅而修建的,義滿死後被改為禪寺“菩提所”。據說以金閣為中心的庭園表示極樂淨土,這天是個極晴好的天氣,可欣賞到倒映在鏡湖池中金壁輝煌的金閣和蔚藍色的天空,如同美術明信片。金閣寺的門票也很獨特,游客拿到的不是參觀入場門票而是寫有祝福話的紙符。此外還有足利義滿親手種植的“船形松”也是金閣以外的一處名景。金閣寺(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築,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貌的“法水院”(屬寢殿造風格,也就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風),二樓是鐮倉時期的“潮音洞”(一種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築風格),三樓則為中國(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屬禪宗佛殿建築)。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只像征吉祥的金鳳凰裝飾。三種不同時代不同的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築物上調和完美,是金閣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游式庭園裡有許多風格別致的日式造景,讓它成為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這金色的樓閣將華麗到極致典雅到極致的矛盾結合的十分完美。二層的潮音洞和三層的究竟頂貼黃金,璀璨奪目的光輝讓人不能不屏住呼吸,把所有的思想和精神都集中到這座浮於鏡湖池的金雲之上,沉浸於她融入於她,就在你神魂顛倒的同時,你突然看到了一層法水院那古樸的原木色,永恆的安詳與剎那的燦爛同時擺在了你的面前,你無法選擇你又必須選擇,但你就是選擇不了,就如同你無法分清一泓鏡水的上下之中哪個金閣才是真實的。金色的樓閣,原木的底層,鏡湖池的碧水,左近小島的泥土……五行,只缺一火!於是就有了1950年的那把火。一個名字叫林常賢的瘋和尚認為金閣寺太完美了,不應該存在於這個肮髒的現實世界上,於是一把火燒掉了金閣寺——現在我們看到的金閣寺是重建的——後來,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依據這一真實的事件寫就了他那流芳千古的名篇《金閣寺》,華麗的辭藻與深刻的思想,像金閣寺一樣令人嘆為觀止:“美融合了一切的矛盾和不協調,並君臨其上!它像用泥金一字一句地抄錄在藏青色冊頁上的經書。然而,我不知道美究竟是金閣本身還是籠罩著金閣的夜!也許兩者都是美,既是金閣,也是籠罩金閣的夜……任何一種美都包含著另一種美的預兆,這種預兆,其實共同指向虛無。虛無,就是這個美的本質。精細而纖巧的這座建築物,就像瓔珞在風中飄蕩似的,在虛無中顫栗……”離開金閣寺,順著山路,不一會兒就到了另一處名寺—龍安寺。造訪龍安寺,首先要了解“枯山水”, 因為在日本的庭院藝術中,枯山水是最有禪意的一個。平安時代成書的《造庭記》給枯山水下的定義是,完全用石頭石子擺放出村莊、山巒和河流的模樣。石頭本是天下最無情之物,藝術家借此物之狀之態之色之紋,創造出天下最有情的山水,寓動於靜,幻化出一種抽像的形像,自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日本的枯山水,以龍安寺方丈南庭和大德寺塔頭大仙院的兩處名氣最大,而前者的思想和藝術水平遠在後者之上,能親眼目睹龍安寺的枯山水,實在是我此行的一大福氣。踏上古銅色的木地板,穿過黑暗的甬道,眼前一亮,便是南庭著名的“石庭”,地面設一個大沙盤,滿鋪白色石粒,或像征宇宙、大海、空間、虛無;石粒中又有山石陳列,或像征渺小、島嶼、時間、實有;從精神到物質,抑或像征集合、離散、遠近、起伏。靠思辨誇張,體現了禪宗理想追求的精神內涵,為天下一絕。我才疏學淺,只能坐在階上沐浴著暖暖的陽光,望著這片白色的海和海上的“島嶼”,感受這個雖有幾十名游人,卻格外清靜的庭院帶來的舒適。據說白沙上的石頭一共十五塊,按照5-2-3-2-3排列,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總有一塊看不到,意蘊人生之不完美。
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對稱計算發現,龍安寺庭園內5組岩石之間的軸對稱線組成了一棵分出枝椏的樹的圖案。此前曾有研究發現,人腦會利用抽像的對稱線來獲取對事物形狀的認識。科學家認為,人在觀看龍安寺庭園時,會無意識地通過岩石間的對稱線“看”到這棵隱藏的樹。科學家認為,人腦潛意識中看到的這棵樹,可能是龍安寺庭園神秘美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