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大昭寺7月11日是我到拉薩旅游的第一天,原本是要進布達拉宮的,可導游說,每天進布宮限制為1200人,我們排隊排到了下午13點,所以就先進大昭寺了。西藏的日出要比長春晚兩個半小時,所以一直拖到11點進大昭寺,太陽好像還在東方徘徊不願意升上中天。
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來到大昭寺門前,看到的竟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就好像是一個鬧市,很難把它想像成西藏佛教的中心地位,更遑論它是藏傳佛教的靈魂所在了。
四層樓的碉堡式平屋頂的房子在眼前一字排開,與它四周的商家店鋪混然在一處,紅塵中誰能體味出佛教的博大精深?也許正是在平凡中才能隱含下高深的佛理,真正的精華是不需要任何環境來烘托的——大隱隱於世,也許正是這個道理。
穿過廣場前的人流來到寺前,眼前左側有一圈圍牆,圍牆裡立著一塊碑看著非常眼熟。走近它一看忽然明白,原來這便是“唐番會盟碑”!這要是在內地,說不上要把它裡三層外三層地用玻璃罩保護起來了呢?可在這裡,它卻是一直素面朝天地立在那裡,訴說就流失的日日月月,看慣了人間的盛盛衰衰。
遙想在那大唐帝國時期,土番第四代贊普赤德祖贊繼位以後,想起乃祖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的故事,給土番帶來了生機和興旺,於是他也派官員去長安求婚,經過長期努力,唐中宗終於答應把金城公主嫁給他。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完婚,不久生下一子便是第五代土番贊普。等到金城公主的哥哥唐玄宗李基隆當上了皇帝,第五代贊普赤松德贊便成了唐朝的外甥。這以後,土番與唐便一直以舅甥相稱達一百年之久。終於在公元823年,雙方立了一通會盟碑,碑文中有“今社稷山川如一,為此大和……須合甥舅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罔聞寇盜之名,後無驚恐之患。”
對於西藏的歷史,不同政治觀點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的說法,但這塊古樸的石碑卻和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故事一樣,把我帶進了那個遙遠的年代,心裡忽然明白,漢藏兩族不光是親如兄弟,而且還有一種更親近的血緣關系呢!
“去拉薩而沒有去大昭寺,就等於沒去拉薩。”這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瑪次仁的話。大昭寺的興建,最早便與佛教有關。
據歷史記載,土番英主松贊干布於公元621年娶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為妻,尺尊公主為他帶來了一批佛教經書和一尊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傳說為了保存這批經書和佛像,松贊干布將一枚戒指拋了出去,說:“戒指落處就是建佛殿的地方。”結果,戒指落在了一片湖泊處。於是,便開始了一場千只山羊馱土填湖建廟的浩大工程。在藏語中,“山羊”為“惹”,“土”為“薩”,這樣,建造的佛殿就稱為“惹薩”了,讀來讀去,“惹薩”就成了今天“拉薩”的讀音。所以,在西藏,就有了“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的說法。
在大昭寺門前兩側豎著兩根高大的經竿,經竿上下都纏著裡三層外三層的經幡。經幡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經文,在微風的吹佛下輕輕飄揚。經竿下,又分別有兩個塔一樣的香爐,它是用白泥土壘成的爐子,喇嘛們不時往裡面填桑葉燒,巨大的桑煙升空,給大昭寺帶來無限神秘的氣氛。當我走近寺門時,發現有一些遠道而來的人們在門前嗑著等身長頭,那虔誠的樣子好像把世間一切都忘得一干二淨,只有靈魂向往著西方極樂世界。
據導游說,大昭寺僧人本不想讓這一聖殿成為旅游景點,所以,對接待游客並不熱心,每天上午只接待香客,十一點之後才允許游客進入。
走進寺裡我才發現,這座著名佛殿實在太普通了,低矮的房子有些陰暗,但佛家聖物卻是琳琅滿目,讓人看也看不夠。其中最有名的,也稱為鎮殿之寶的莫過於釋迦牟尼的12歲等身像了。這尊著名的佛像是當年文成公主從大唐帶來的。據史料上說,釋迦牟尼在世時,曾造了三尊自身佛像,並且親自為他們開光。釋迦牟尼說,我圓寂後,見到他們就等於見到我一樣。這三尊佛像,一尊是尺尊公主帶來的8歲等身像,一尊是12歲等身像,一尊是25歲等身像。8歲等身像收藏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文革中被人割掉了腦袋,後來雖然焊上來,終究失去了原來的尊嚴;25歲等身像收藏在印度,由於滅佛運動,被人沉入了印度洋,至今無法找到了。所以,只有文成公主帶來的這尊12歲等身像如今完好無損地留在大昭寺裡,成為藏傳佛教的聖物。
從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開始,清政府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確定了“金奔巴”制度,即“金瓶掣簽”制度,來確定達賴和班禪的轉世靈童。大多數金瓶掣簽都是在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前完成的。這一極有尊嚴的地方,在1995年,由黃菊副總理主持產生了最後一個班禪。如今,聖像前已成為藏傳佛教最為神聖的地方受人頂禮膜拜。
導游小姐引導我們在迷宮一樣的佛殿中轉來轉去,那些珍貴的佛像、壁畫、佛經,及佛家器物我早已記不清它們的來歷了,見到的卻是喇嘛們專神地做著佛事,一點也不把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放在眼裡。有時能看見幾個藏民手提暖水瓶走來走去,導游告訴我們,這是信教的藏民們從家裡拿來的穌油,逐個給寺裡的穌油燈添油,寺裡的穌油燈才能保持千長年不滅。
走出大昭寺我發現,藏族的寺廟和其他地方的寺廟有幾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一是它沒有高高的蠟燭,點的全是穌油燈;二是從來不燒香;三是廟前永遠不設功德箱;四是喇嘛們不會為香客算命或為香客的佛物開光。人們上廟上施舍,都是直接把錢放在佛像前或放在唐卡前,而且還可以找零。即你放下十元錢,感到不應該放那麼多,就可以在錢堆裡找出幾元你想拿回的零錢,完全不必擔心佛祖會怪罪你。
於是,我想起我們到五台山游玩時,可以看到算卦的和尚;去峨眉山旅游,有為游客買的佛像開光的和尚;並且算卦和開光都收費不菲。可是在大昭寺,絕對沒有這些節目。因為藏傳佛教講究自然和天意,佛教不以贏利為目的。無求無欲才是佛家本意,這時我忽然明白,藏傳佛教的人性化和平民化傾向,是它永傳後世的魅力所在了。
記得小時候我就讀的小學後山有一座尼姑庵,小時候為了卻病延年,媽媽領著我去“跳牆”,為了施舍給廟上東西,省吃儉用湊了十幾個雞蛋送給了尼姑。可我的心裡面仍然對那座廟存有無限的敬畏之心。
文化大革興起時,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把佛教說成是混淆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說佛教充當了統治階級麻痹人民鬥志的幫凶。於是全國範圍興起了扒廟的狂風,我所“跳牆”的那座廟也再所難免。文革後撥亂返正,全國範圍內的廟宇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而且一座比一座大,一座比一座華麗壯美。燒香上廟的人多了,信佛供佛的人多了。是好是壞我無法評價,但是有一些事情至今叫我困惑不止。記得那次上峨眉山,導游把我們領進一處叫玉佛緣的商店,鼓動我們花幾百元上千元買一個掛在脖子上的小玉佛,讓我們上山找和尚開光,說可以保祜全家平安,那開光的錢和買佛像的錢,導游卻吃了回扣,我不知道,這開了光的佛像還能不能靈驗?那和尚是不是真和尚?
大昭寺裡有一個《六道輪回圖》至今我讓記憶猶新,講的是人做了壞事死後要下降到下三道受苦受難,於是我就想,那為了錢給人開光的和尚是不是也要降到下三道呢?
我不是一個佛教徒,但我對佛教理論有一種天生的敬畏之心,猶其是藏傳佛教中靈童轉世,帶著些許神秘,懸著些許佛法。看了大昭寺,又讓我感受到了為什麼西藏能全民信教。
其實宗教和世上其它理論一樣,自然、不矯情、沒有功利目的是它讓人信服的關鍵。不管怎麼說,人活在世上,多少有一些敬畏之心總比沒有敬畏之心好吧。
願《六道輪回圖》永垂人們心間,願人心永遠向善,願佛光普照天下。

(大昭寺門前人們永遠是虔誠的)

(磕等身頭的信眾來自四面八方)

(大歸寺前買轉經筒的藏民)

(桑煙中的大昭寺始終顯得神秘莫測)

(大昭寺樓頂的鮮花也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