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也是萬裡長城的最西起點。
南為祁連山、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西為戈壁沙漠鹽堿,嘉峪關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秦漢以來的歷代王朝都在這裡派兵駐防。而與遠隔萬裡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嘉峪關以其關城樓閣高聳,巍峨壯觀而名動天下。
這座歷代邊疆重地,這坐歷史悠久的古老關城,同時也是所有被貶官下放的文豪詩人門最多感慨的地方。從一首悲愴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到林則徐那首豪情的《感賦》:“長城飲馬寒霄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雄關”。所有描述關隘的詩句無一不在向我們吐露著一個訊息——嘉峪關 實乃“天下第一雄關”。
既然天下第一雄關,也必是兵家必爭之地,難免少不了刀槍棍劍,兵戈血馬的洗禮。兩漢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與匈奴征戰多年之地,明朝初年,征虜將軍馮勝再次將河西畫回中原版圖,不過這次對手不是匈奴而是蒙古人。馮勝將軍上表朱元璋稱嘉峪原“此咽喉要地”於公元1372年建關城於嘉峪山西原,關以山名,後經數百年擴建才有了這座明長城的西起點,也成為了萬裡長城中保存最完好的關城—嘉峪關。嘉峪關的修建,實在花費了不少當時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一度演繹出了不少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的動人故事。
嘉峪關關城承梯形,西長東短,東西各有一門,門內惻有馬道登城,城牆箭垛高1.7米,城門上建有17米高3層城樓,東名光化,西名柔遠,東樓3層上懸“氣壯山河”、“天地正氣”、“長城主宰”匾額。兩城門外各有翁城一座,翁城南側開門,東名朝宗,西名會極。此為內城,四角各有角樓一座,南北牆中段各有敵樓一座。內城中原有古建,如驛站、營房、門樓、演武廳本世紀40年代改建兵營時拆除。現僅存游擊將軍府並曾有19位將軍駐守於此。
東翁城外關帝廟是關城附近最大的建築物,據說是當年怕守城官兵寂寞而設的文娛中心。西翁城外為羅城,門楣有乾隆皇帝所提“嘉峪關”三字。羅城上重建關樓(1988),與東西城樓樣式相同,名嘉峪關關樓,懸“天下第一雄關”匾。
羅城南北各有箭樓一座。北面向北8千米連接黑山懸壁長城,南側有明土城牆向南延伸越過戈壁連接7千米外的長城第一墩,但該段城牆被公路鐵路斷開。
古老的絲路文化、皚皚冰川和茫茫戈壁鹽堿地,紛紛震撼著我們這些現代都市生活中的人們,一路從深圳趕來的我們,也頭一次了解: 原來那個虎門硝煙,鎮守深圳伶仃洋的將軍林則徐也曾仕途坎坷貶官下放。
人生有起有落,然而幾經朝代的變遷,嘉峪關卻至今一直位居咽喉,固若金湯。也協同當地特色邊疆文化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人文與自然旅游資源。
門票:60元 交通:市區到關城,租車費約10元。
費用/行程篇 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96120

(抓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