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有些場景只能靜靜地和當地人一起去品味,拍照反而成了多余甚至令人生厭的舉動。本文所要記錄的就是一些拍照不能替代的記憶)
2007年的這次出行,起於2004年秋的一天,在去往納木錯湖的那根拉山口,跪在5200米海拔高度山上白白的雪裡,大聲地對著遠處藍色的聖湖“我會再來的!”。
於是我又來了!從青海湖,追隨著油菜花盛開的腳步。。。跟著火車,從西寧到拉薩,經過格爾木、玉珠峰、可可西裡、沱沱河、通天河、五道梁、唐古拉山、羌塘草原、錯那湖;遠遠地見到藏羚羊群在水邊,遠遠地看到和火車平行奔跑的藏羚羊。。。再次從拉薩出發,回到那根拉山口,那根拉一切如前,只是沒有了那厚厚的白雪,從山口朝著雲和水相連的方向駛去。。。
納木錯,與神耳語的地方
右邊是千萬年形成的一個個特異的溶洞,左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沿著扎西半島,順時針方向走著,在4718米海拔高度的聖湖邊。。。念青唐古拉山,聖湖的源頭,在雲後若隱若現,千萬年佇立在天邊陪伴著納木錯,“海枯石爛都不變!”,四周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山。。。山和湖在陽光下變幻著色彩,風也變幻著,雲朵翻卷曼舞著。。。
周圍幾乎不見其他的人;耳邊,除了湖水輕輕拍打和經幡在風中的聲音,一切都那麼地靜,靜悄悄;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天水相連的地方,千萬年來,這裡就是這樣,千萬年後,這裡還會這樣。。。
而我們,沿著湖邊,走著,坐會兒,也瑪尼堆,揀著石頭,撫著湖水,不知百年前是否來過,也不知百年後是否還會來,前世今生,今生來世,與聖湖,耳語,在夢中!
扎西半島“白馬賓館”(帳篷)裡,有人吹起了口琴,熟悉而又喜愛的旋律“Amazing Grace”,憂傷、美麗、經典、觸人心底,流動在這幅心中影像的背景裡。
藥王山,感受純粹
雨季的拉薩,幾乎天天夜裡下雨白天放晴;早晨七點,拉薩人,手揮著轉經筒,嘴念著佛經,腳踩在雨後的路面上,個個別無他念地走向藥王山;這裡有頗具規模的崖岩石刻,藥王佛在藍色的聖環中面容安詳,手捧藥缽,祝福保佑著眾生健康無恙!這裡有西藏最大的瑪尼堆,簡直就是巨型的塔,塔邊常年有工匠在埋頭石刻經文,瑪尼堆的石刻源源不斷。
繞著瑪尼堆虔誠地跟著藏人順時針轉著,走在前面年老的喇嘛虛弱地喘著氣,坐了下來;在我轉的下一圈見到坐著的他,平和安詳的面容望著我,伸出手,接過我的贈與,微微笑右手抬起做了個藏式謝謝的手勢;再下一圈,他已不見蹤影。
山邊的房間裡酥油燈一盞盞,與清晨的光一起照亮人們一天的開始;崖岩藥王佛像下,虔誠的藏民們默默地行著嗑長頭的禮;工匠的石刻聲,和著沙沙沙磕長頭人手掌與地面的磨擦聲,人們此起彼伏的身姿。。。見過很多次磕長頭的情形,但這一次,我要掉淚,大約是為了感受到的那份純粹,第一次心安靜下來,感受到那份純粹的虔誠!
接觸唐卡
幾年前第一次見到唐卡,有種面對神秘的害怕;幾年後巧遇一位朋友,剛從拉薩請了六幅唐卡,受他博學和熱情的感染,動了去接觸唐卡的念頭。
此行先在塔爾寺看壁畫,還見到了據說已經失傳的立體堆繡唐卡;當時的感覺就是壁畫的顏色真鮮艷,想起了在新疆看的千佛洞壁畫,感慨礦物質顏料的永久!立體堆繡,除了要剪裁功夫,還要從畫面的背後填充織物以使人和物的形像立體化,明顯難度很大;幾百年下來,塔爾寺的立體堆繡唐卡依然色彩鮮艷、人和物栩栩如生,其中唐卡師傅的造詣非同尋常!
在塔爾寺參觀唐卡後,讓我們更帶著一份衝動,來到青海藏醫藥博物館,那裡有舉世無雙、獲得吉尼斯紀錄的超過600米長的巨幅唐卡;這幅唐卡內容豐富,涵蓋藏文化的方方面面,有歷史、宗教及宗教史、民俗、醫藥、解剖、藏歷、飲食、建築等等;在此行之後看到的唐卡中發現,這幅巨幅唐卡基本包含了藏唐卡經典的畫面、構圖和內容,說一句不誇張的話:要想了解藏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請專家花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講解這幅唐卡即可。真了不起!
來到拉薩,在八廓街附近的老街裡走迷路好幾圈後,找到大昭寺魯固路1號唐卡畫師阿加的畫室;阿加是朋友的朋友,他的客人有不少是先把款給他,請他慢慢畫,畫個一年半載,完成後將唐卡包裝好寄出去。我們去時,正巧他在休息,徒弟在上色,那是一幅美國客人為母親定制的約長2.6米寬1.7米的度母唐卡,阿加筆下的度母雍容慈祥美麗脫俗,這幅唐卡中心是綠度母,四周是21個度母,其中有白度母和無量壽度母。看到的另一幅唐卡是阿加為朋友畫的,白度母和周邊吉祥的彩雲和盛開的牡丹花,圖面鮮艷華貴明亮,有一種望一眼就可以得到“陽光雨露”的享受。畫師阿加四十開外,面色黑紅臉龐瘦長線條柔和,微笑中帶著純樸和平和,眼神流露著包容和聰慧,他說“我們拉薩人都是這樣,都很好很善良的”。
漫步在八廓街,一陣深沉但使人愉悅的誦經聲,引著我們來到位於八廓東街10號的一間唐卡畫室,只見在室外明亮刺眼的陽光反襯下,室內灑著幾何狀的光束,在光束和陰影之間,畫室的四周,坐著四位畫師,正隨著誦經的節奏和旋律,一筆一筆平心靜氣地畫著唐卡;坐在次旦朗傑畫師旁邊,看著他用金色一絲一絲地勾畫著佛像四射的光芒,我的呼吸變得平和舒緩;此情此景,難以用照片、用文字、用語言描述,只能想像,想像著,也許呼吸就會舒緩再舒緩,這是一種很美的感覺。
觀賞了一幅幅唐卡,覺得:人的面容的確是內心的寫照。尤其是隨著年紀增長,要想有副慈善的面容,內在的寧靜和包容,需要修行才可以漸漸接近和達到。每次只要想想觀賞到的度母面容,就不得不感慨內在修煉多麼地不易又是多麼值得!
木如寧巴,千年的寧靜
2004年在拉薩的岡拉梅朵買了第一本《西藏人文地理雜志》,後來在上海偶然也會買,此行前拿著最近的一期,看到了大昭寺邊上的木如寧巴照片和介紹,“拉薩有句老話:’先有木如寺後大昭寺’”,於是決定去實地看看感受一下。事實證明,找到木如寧巴不是件容易的事,哪怕是拿著雜志上的文字和畫面介紹!
因為周圍有二個木如寺,很多人好像更清楚北京路的那個木如寺;而我們找的老木如寺,據說建於吐蕃時期(公元820年),位於大昭寺東側,和大昭寺僅一牆之隔;但當我們轉了一圈又一圈沒有找到時,在大昭寺的東南側,有人告訴我們就在旁邊不遠處,但必須再轉一圈,因為西藏是個到哪裡都要注意順時針轉的地方,大昭寺更須如此!
於是在我們轉到第三圈時,在大昭寺的東北面,找到了木如寧巴,見到了小賣部裡面坐著的次仁阿媽,雜志上說阿媽曾經是牧場主的女兒,嫁人後丈夫去世,就獨自擔起了養育四個女兒的責任,現在女兒都大了,阿媽和三女兒住在一起,三女婿就算是入贅當兒子了;阿媽的面容慈祥友善,看到雜志上自己的照片,微笑著,但不激動,好像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院子裡的小姑娘們臉上露出欣喜但害羞的笑。
在拉薩,經常看到人們帶著類似阿媽的那種面部表情,慈善微笑但沒有大驚大喜,不管是看到沒有想到的圖畫還是聽到漢人口中突如其來的“突切奇”(藏語謝謝之意),你都無法看到你在其他地方可以看見的驚喜或歡喜表情,大約這就是佛教的長期浸染結果!淡定淡定淡定,無所住之意境!
木如寧巴是個僧俗混居的院子,裡面有喇嘛,有住家;幾步路之隔,就把人從喧囂的八廓街帶入寧靜的木如寧巴;院子主要由二層樓的建築和寺廟組成,院子中間是煨桑爐和自來水管。清晨,寺院裡進出著朝拜的人,寺門口有賣酒和飲料的,阿媽那裡有桑草賣,有人來,先往煨桑爐裡添把桑草,然後帶著酒進寺,裡面有喇嘛一邊音色洪亮地誦著經,一邊有節奏地攪著祭祀的大酒桶,酒香和酥油味和著誦經聲在寺裡彌漫著。。。院子的門口二側坐著等待布施的人們。。。
再次來到拉薩,發現追著討錢的人越來越多,藏族是一個有著長期布施傳統的民族,隨著火車開進拉薩,這裡的布施文化正在商業“銅臭”的熏陶下變質!這讓我想起尼泊爾有關旅游介紹中提到,當地政府禁止游客給當地人錢物,因為不想讓當地人養成“不勞而獲”乞討的習慣。不知西藏會怎樣?順其自然還是也立個法規?如果立了法規,那些靠布施一路磕長頭的人,千裡迢迢路漫漫,又將怎樣完成他們的朝拜之行呢?!如果不立法規,拉薩是否將變成一個乞丐之都呢?但願不會,但願但願!
甜茶館,很“拉薩”
我們去了位於八廓街的巴桑甜茶館二次,只為了默默地感受“很拉薩”“很藏族”的味道。這是一間很小的店,裡面擺放著陳舊但很地道的藏式桌椅;和幾乎所有的藏式房屋一樣,從耀眼的陽光下走進去,屋子裡總顯得很暗,加上家具的陳舊和裡面坐著的客人面龐的黑紅、衣著的風塵僕僕,如果要畫張油畫,一定是一片暗著的背景裡閃亮著人們的眼睛。
我們每次進去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是那種假裝不經意的刻意注視,當我們的目光與之交彙時,多數藏人的目光即刻條件反射般移開;但也有例外,如手拿經書不時念念有詞還用筆在上面畫著一道道紅色的藏族老干部,對於我們了解臧文化的願望肯定地點著頭,同時又告我們他的孫子在上海讀中學,他去過上海;還有那個美女,穿著寶藍色的衫裙,五官真地很美,來自波密,在八廓街的商鋪做生意。
最難忘的是來自尼木的小女孩,今年上三年級,瓜子臉亮亮的眼睛,當聽到有人誇她漂亮時,她會非常不好意思地將臉藏到姑媽的身後;因為漢語講不好和羞怯,她很少說話,但總是低著頭用眼梢偷偷地打量坐在對面的我們,當看到我為了逗她做的醜臉時,立刻響亮地發出“咯咯”的笑聲不帶一絲羞怯,笑的時候漂亮的小臉隨著眼睛一齊放著光。
她的姑媽身材壯碩,不會漢語,連聽都聽不懂;當藏面端上來的時候,有根面條耷拉在碗的外面,她很講究地用一次性筷子沿碗邊將面條切斷;吃完後,動作嫻熟地從口袋拿出白色的餐巾紙擦拭嘴巴;我看到她手腕上的飾物很好看,贊揚了幾句,她的親戚翻譯給她聽,她就說送給我,我說不好意思,她說不貴的,但我還是沒有好意思拿人家的東西。
邂逅,惜緣
在西寧要去塔爾寺,按照當地人的指引,來到從塔爾寺送客到西寧市區的出租車聚集點,這些車屬於郊縣車在市區不能拉客,聚集在這裡往回拉客可以避免返回跑空車的損失。這裡去塔爾寺拼車,一個人6-8元,而在市區其他地方叫車來回要100元/輛車。不巧的是,我們去時正趕上交通整治,沒車敢拉我們,不知是什麼樣的直覺起作用,一群人中,我們對著一個個子不高但很結實的男子“你們是來旅游的嗎?”“是”“咱別在這等了,找市區出租車一齊拼車吧”;於是,我們離開了那個聚集點,攔了幾輛車,也談了幾輛,最終加他的同伴我們四個人擠在一輛夏利出租車,到了20多公裡以外的塔爾寺;在那裡,我們又一起找導游走了一圈塔爾寺後分手,臨別時提到也許可以一起從拉薩到納木錯,我們已經租了輛車,大家可以再次拼車,彼此留了手機號碼道再見。
去納木措之前收到他們的短信,他們沒有買到火車票,在格爾木搭車可能趕不上我們納木錯出發時間,就此也許沒有再見面的可能了;不曾想我們在羅布林卡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行宮門口,大眼瞪小眼,四個人又碰面了!這回沒有馬上分手的理由了,就一起到岡拉梅朵晚餐、拉薩河散步,晚餐時提到我們都買了關於唐卡的書,而且驚訝的發現,買的是同一本書,要知道在拉薩,關於唐卡的書不少啊!一起吃著拉薩人吃的5角錢一根的雪糕(牛奶布丁),再次道再見!
確實又見面了,在色拉寺辯經院子裡!這一次,大家驚訝中多了不少欣喜!
人們說,人生如旅行;人們說,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尋找自我;邂逅同類,也許就是在旅行中看到另一個/些自己。也許,邂逅,緣;再次邂逅,是緣;還會見面,不是緣是什麼!惜緣本身,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種使命!
拉薩河的黃昏,可以想像的美
看了網上的介紹,我們沿著林廓東路走向仙足島,然後順著拉薩河水沿河向西走去,河水也許帶了太多的礦物質是一種厚重的“清澈”,乳狀。。。遠處山巒起伏,雲翻雲卷,右手遠處可以望得見雄壯的布達拉宮,靜靜地聽著拉薩河流淌流淌,不遠處的運動場裡傳出拉拉隊聲陣陣歡呼歡呼。。。可以想像,不在雨季沒有那麼多雲,或者在雨季沒有那麼多雲,這樣的黃昏走著,一定是目送著夕陽落山,晚霞照著我們走向回家的路,回到我們在拉薩的家的路。
於是就有了新的願望,下次再來時,還會到拉薩河,黃昏的時候,在河水的滔滔聲中,移動著腳步,就在移動著眼裡的布達拉宮和天上的雲,尋找夕陽下山的路,披著漫天的晚霞。。。
行程:
7月21日星期六到達西寧(2200海拔)
(機場大巴16元,半小時進市區,可在大巴第二站下車打出租,市區不大,幾乎都是起步價6元)
住:青海省軍區招待所主樓豪標(花園北街18號0971-8175888 價格偏400元含早,條件尚好)
7月22日星期日青海湖環湖游
中國最大的鹹水湖 湖面海拔3260米 沿湖風景油菜花開鳥島沙島尕海
包車 夏利報價550元/天(含油及過路費)衛師傅(13997017505,很不錯的師傅)
7月23日星期一塔爾寺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
塔爾寺:格魯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三大特色:堆繡、酥油花、距市中心26公裡
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城北區生物開發區經三路獲吉尼斯紀錄長600多米的唐卡
美食:莫家街/馬忠美食城酸奶、青稞甜醅; 沙力海美食釀皮、羊脖子、黃燜羊肉、狗撒尿餅
晚上:乘火車去拉薩
7月24日星期二火車往拉薩路
沿途經過昆侖山、玉珠峰、可可西裡、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羌塘草原、措那湖、昆侖山景觀帶、長江源景觀帶、羌塘草原景觀帶、那曲到拉薩景觀帶等。
晚上約10點左右到達拉薩火車站(夜裡火車站打車很麻煩,最好事先安排車接)
住:樺林賓館(德吉北路65號,離布達拉宮很近)2006年開業 含早淡季80元/標間 旺季160元/標間
電話:08916625666趙靜茹經理
7月25日星期三拉薩市內游覽 (3650海拔)
宗角祿康公園:和藏民一起繞著布達拉宮轉經,拍攝布達拉宮和水中倒影,觀布達拉宮正門磕長頭人群
巴桑甜茶館:八廓南街(08916338403)甜茶、藏面、包子
拜訪唐卡畫師阿加:八廓街巴桑甜茶館門口胡同進去直走,大昭寺魯固路1號附33號
木如寧巴:大昭寺轉經道(中圈)東北側煨桑爐附近一排轉經筒(敏珠林寺屬寺)一直往裡走
晚餐:陌生人餐館(北京中路10號東措青年旅社院內)
7月26日星期四納木錯湖 (4718海拔)
包車:廖師傅(很不錯的師傅,13989906235)豐田4500(1800元)。
面積1920平方公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沿扎西半島順時針轉,觀賞湖光山色,納木措日落、 納木錯星辰(拍攝夜景一定記得帶三腳架)、納木錯日出。夜宿納木錯(帳篷,大約50-100元/夜,條件很簡陋)。
7月27日星期五納木錯返拉薩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達賴的夏宮很美麗的林卡裡面的家具、坐駕、唐卡等收藏更令人嘆為觀止
岡拉梅朵(北京中路/八廓街附近)晚餐
拉薩河黃昏散步(沿林廓東路往仙足島方向走,然後沿拉薩河往西走)
7月28日星期六拉薩市內游覽
藥王山:從南側進 (請不要拍照,給拉薩人民也給我們自己一個不被游客染指的地方)
西藏博物館(羅布林卡斜對面):了解藏文化
觀畫唐卡:八廓東街10號八廓唐卡藝術專畫部
7月29日星期日離開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