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緣滅20070704五台山名字的來由是因為當地有五個頂如平台的山峰。這五個山峰分別稱作東台望海峰、西台桂目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以及中台翠岩峰。這五個山峰都供奉了文殊菩薩,且風景各異。其中北台最高,東台為觀賞日出的好去處。
我們和一對來自香港的中年夫婦拼車去北台。北台海拔3058米,是華北地區的制高點。一路上,山路十分險峻。只能勉強容納兩輛小車並行的山路,在山坡上蜿蜒盤旋,有時競讓人感覺路面似乎已經向外翻斜,驚險之余也很佩服司機的技術
不知是否因為海拔高的原因,北台的天空看上去和台懷鎮的天空有很大的不同。湛藍的天空上,斑斑白雲未及化開;沒有樹木的遮擋,狂風肆虐;嫩綠的青草和不知名的野花;遠處的依然自得的牛群和奔騰的駿馬......一派美麗的高原風光。北台的廟宇有很濃厚的藏傳佛教的印記。白色的佛塔,星羅密布的瑪尼堆,隨風飛舞的經幡......恍然間,我好像回到了西藏。
回到台懷鎮,我們偶遇了一個來自福建的修臨濟宗的僧人。和很多朝聖的僧侶一樣,他長途跋涉來到五台山朝拜心中的聖地。不巧遇到結夏安居,五台山的寺廟都人滿為患,沒有能力讓所有僧侶都能掛單。於是,大批的僧侶只能離開。另有小部分僧侶無力負擔回程的路費,只能暫時留了下來,可是每日的食宿卻成了大問題。他看起來還算樂觀,可也掩藏不住一絲無奈,“沒有想到淪落到這個地步了”臨別他輕輕地說。於是我又多了一份牽掛,希望他能早日籌集到回家的路費。
我們這次來五台山的還有一個目的,是想去看看道的高中同學平當年修行的地方。平異常聰穎、天資過人。不論是讀書還是工作,他都很輕松和出色。道說他在整個高中只有一次考試超越了平--就是高考。雖然平高考發揮不佳,卻仍然考上了一所全國著名的高校。平在後來的工作中也作出了很多成績,有很多發明創造。後來道為了探求人生的真諦開始接觸佛教,而平也受此影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出家修行。平和聰穎,也很執著。聰穎和執著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五台山出家的平因為執著失手誤殺了自己的師父。創下大禍的平在自己報警後,拒絕辯護,拒絕申述,只求一死,最終命殞異鄉。如今,平也許早已化作白骨,可憐家中老母卻還在苦盼兒歸。
道只是聽說他當年師從一位老和尚在一個破廟中修行,如今老和尚去了,他也去了,還能不能找到知情人,我們也沒有把握。昨天我們也向一些居民和僧人打聽過,但都沒有人聽說過這件事情。好像從來就沒有這樣一個小和尚,從來就沒有這樣一個老和尚,也從來沒有那樣一個悲劇。也許,一切真的都已經湮滅了吧。
在大圓照寺,一個老僧正在洗衣服。我們向他打聽起當年那起凶案。碰巧他正是這件凶案少數知情人之一,並且他還在那個夜晚去過現場。老僧告訴我們了很多關於平的情況。關於凶案,老僧認為當時老和尚受到的傷並不是致命傷,只是在那個天氣極為嚴寒的雪夜,受傷後老和尚沒有得到及時治療而釀成了悲劇。老僧並不知道這個闖出大禍的小和尚因為自責,只求一死,現在也不在人世了,他唏噓不已,充滿憐憫。他勸告我們,沒有必要再悲傷,人總有一死。老和尚和小和尚,因為各自的業報而失去了性命,一切意都由心而起,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祝福。這位來自四川的老僧開解了我們很久,我們很感動。雖然明知修大乘顯宗的僧侶,是不能私自接受金錢供奉的,但無以為報的我們還是想向老僧供奉金錢。但老僧卻怎麼也不收下,他告訴我們,雖然現在有些顯宗僧侶接受錢物,但他並不贊同。“同桌吃飯,各自修行”。雖然老僧手指已經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凍殘,但他還是很樂觀地告訴我們,他有衣穿,有飯吃,不需要錢,讓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多積善緣。
離開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僧,我們按他的指點來到了當年平修行的寺廟。寺廟裡唯一的知情人給我們指點了當年小和尚修行的地方,以及凶案發生的地方。當年在這個廟中,只有老和尚、平以及這位知情人三位出家人。出事當晚這位知情人恰好不在,廟裡只有平和他的師父--哪位不幸生故的老和尚。尚若不是如此,也許悲劇也不會發生了吧。和洗衣的老僧一樣,這位知情的僧人對當年的小和尚,也沒有半點責備之心。雖然曾經破敗的小廟,如今已經修葺一新,但這兩個地方還是維持了原樣。如今這裡明顯熱鬧了很多,來來往往的人們,讓這座始建於宋代的廟宇充滿了活力,多年前那個雪夜,似乎已經融化進了過去的歲月。再過幾年,也許,再也不會有人記得,在這個曾經破敗的廟宇,有一個執著的小和尚,一個年邁的老和尚,還有一個寒冷的大雪夜。
離開這座廟宇,我們驀然發現,這座小廟和我們居住的賓館直線距離不超過100米,是五台山124座廟宇中,離我們最近的一座。
世事無常。可當我們歡聚一堂的時候,我們常常忘記離別時的悲傷;當我們酒足飯飽的時候,也常常忘記飢餓時的恐慌。世事皆有因,有因就有果。因果循環,緣起緣滅,也許當我們能夠真正以平常心來放棄一些執著,接受一些改變,悲傷就會少很多。

(藍天白雲下的佛塔)

(東台草原上的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