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探秘-20070711
西安不愧是個歷史文化名城,十二朝古都,感覺隨便在哪裡挖挖,都可以挖出點文物出來。一個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們,當地老百姓有句俗語:“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就成暴發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地文物的龐大數量。正是如此,盜墓,這個邊緣職業也應運而生了。當然了,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盜墓者,也是需要很多專業知識的。他必須能夠探測古墓、挖掘古墓、辨識文物,以及評估其價值。所以我們常說:一個盜墓者就是半個文物專家。“洛陽鏟”,這個100多年前由盜墓者發明的簡單實用的工具,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如今不但但是盜墓者、考古專家的得力工具,還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裡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基於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西安市內也有很多值得游覽的地方,比如碑林博物館、古城牆、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及大雁塔等等。
在碑林博物館入口處,有一個《盛世佛光———西安碑林新入藏佛教造像展》展室。這個展室展出了17件大型佛造像,系系西安碑林博物館從新近收藏的佛造像中遴選而出,均為首次公開展示,其中以2004年 5月發現於西安東郊的北周大像二年的五佛最為珍貴。這五尊佛像出土時,保存基本完整,有的尚保留著鮮艷的色彩。五尊像均為佛立像,面部刻畫細致,盡顯法相莊嚴,或褒衣博帶,或著通肩大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牽衣角,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其像座亦造型精美,獨具匠心,在有限的空間中剔地、線刻、浮雕等多種手法交錯使用,顯示出古代工匠們熟練的雕刻技藝。整個展室的布置、燈光都很特別,氣氛肅穆祥和,凸顯了佛教造型藝術的神聖、莊嚴之美,讓人心生敬畏。不過在參觀中,卻摻插了一些不和諧的插曲,雖然展覽室入口處明文規定嚴禁拍照、攝像,但還是有不少游客對此置若罔聞。最讓人心痛的是,一些游客在拍照的時候居然還用閃光燈,這樣對珍貴的佛像是會造成損傷的。我終於按捺不住我那顆多管閑事的心,上前阻止。
碑林的另一個重要的收藏,是一些珍貴的石刻藝術品。這其中有很多體形巨大的石獸,讓人望而生畏;也有很多精美細膩的宗教石刻,讓人贊嘆不已;還有一些巨大的墓葬石刻,如巨大的棺槨、墓門等,讓’人看了背後直冒寒氣......
當然,碑林中最著名的收藏,就是石刻碑了。碑刻按照形制與文字性質區分,主要有碑、墓志、石刻、刻帖等。碑林中最著名的石碑是唐代刻的四書五經這樣的儒家經典。當時在唐代,印刷術還不發達,活字印刷術還沒有出現,所以將這些儒家經典刻在石碑上,是為了作為範本進行核對,以免以訛傳訛。裡面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碑,叫“三絕碑”。為什麼叫他“三絕碑”呢?因為這個《集王羲之聖教序》,碑文由王羲之書寫,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帝王唐太宗作序,其子高宗李治作記,歌頌了卓越的佛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玄奘。在這個碑文上集中了王羲之、唐太宗、玄奘三大名人,所以被後世稱為《三絕碑》。不過大家可能要置疑了,王羲之和這些人可不是一個朝代的啊,為什麼會書寫這個碑文呢?原來,這個碑文裡面的每個字,都是一個高僧花了24年的心血,無數金錢,從內府藏王羲之的筆墨中一個字一個字的收集的。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幾塊石刻碑,是康熙皇帝的筆墨,如《寧靜志遠》、《水鏡堂》等,蒼勁圓潤,王者風範。
登上古城牆,我不禁感嘆這個城牆的偉大,比平遙的要氣派很多。不過天氣太熱了,漫步在城牆,我突然感覺頭暈眼花,上氣不接下氣......中暑了。幸好道隨身攜帶了十滴水和人丹,感謝古老的中醫,感謝神奇的中藥,不一會兒,我又生龍活虎向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出發啦!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它從遠古時期一直將到封建時期,用各種文字、圖片、實物來說明了陝西省的發展和變遷。其中很豐富的珍貴文物,絕對讓你大飽眼福、不需此行。可惜我不是專業的歷史文物學家,無法詳盡地描述出其中的震撼和奧妙,有機會大家還是自己親身去體驗吧!
說到大雁塔,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大雁塔坐落於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為紀念亡母文德皇後的養育之恩而修建,固名“慈恩寺”。當年慈恩寺的主持就是從印度取經回來的高僧玄奘。而大雁塔就是用以存放從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進入慈恩寺,也不能進入大雁塔,需要重新買門票。落日下的大雁塔很美,我更願意坐在旁邊靜靜的看著這座靜謐的古塔。古塔後面,有玄奘三藏院。進入這個寺院,你一定會有會有驚人的發現。從天花板到地板,從牆壁到大門,沒有一塊裸露的地方,全都被精細包裝雕琢,其華美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裡面的僧侶都穿著華美的僧服,明艷的黃色紗衣,衣袂飄飄,穿行於這夢幻般宮殿中......而歷代高僧圓寂的靈塔,卻寂靜地矗立在寺院一角。

(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