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東到奉節的路上,我們要經過巫峽和瞿塘峽。在三峽大壩未建成前,我曾經游過三峽,那時是從重慶坐船,順流而下,在武漢略做停留後再到上海,當時就對幽深秀麗的巫峽和雄奇險峻的瞿塘峽印像頗為深刻。而今,三峽工程蓄水已達139米,真不知峽谷成什麼樣了。
果然,船至巫峽,大家聚在船頭,導游介紹,三峽工程蓄水139米到以後,除了巫峽十二峰以外,巫峽裡一些著名的景點和文景觀,如原川鄂邊界的“楚蜀鴻溝”題刻、懸崖絕壁上夔巫古棧道、刻在江邊岩石上的累累纖痕等,都全部或部分沉入江中。而且,由於水位抬高,江面也變寬了,原來巫峽的江面不過百米,船過巫峽,時而蒼崖相逼,好像江流阻塞,忽而峰回路轉,別有江天,因而有“巫峽崢嶸起”的說法。而現在,巫峽的江面最寬處有300多米,難言“崢嶸”,更談不上“迂回曲折”。
當然,巫峽十二峰的風姿依舊,只不過看起來略矮了些似的。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它就在松巒峰西鄰。峰頂有一挺秀的石柱,宛若一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那裡望斷長江,迎送舟帆。她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最後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又稱“望霞峰”。
三峽工程蓄水後,瞿塘峽景點的變化也非常大:南岸的鳳凰飲泉,題刻滿壁的粉壁牆等都已被淹沒;北岸的古棧道已大部分被淹而沉入水下;瞿塘峽口著名的灩滪堆礁石也已永沉江底,它可是最後一堆見證峽江千百年艱難航運史的礁石啊!船過夔門時,我看見岸邊石壁上的“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巍哉夔門”等題刻仍在,正想欣慰地跟同游的人說好在題刻沒被淹掉,卻聽見導游在一邊說,這些題刻是搶救性鑿下後向上移了的,頓覺心涼。
除了兩岸景觀多多少少發生了變化外,沿江的房屋都是簇新的,因為原來的房子都建在175米水位線下,全拆毀了。多年前來游三峽時,不少那是旅行社打的是“三峽告別游”的旗號,現在看來,“告別”雖談不上,但兩下對比,也是頗多失望。
更多三峽圖文游記請至以下鏈接瀏覽:http://***/zhuliping

(三峽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