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份興奮和感動,去哲蚌寺尋找藏傳佛教鼎盛的印記。
被冠以“米聚”之名的(哲蚌的藏語,意即繁榮)哲蚌寺確實規模宏大,錯落的僧舍佛堂占據了大半個山坡,為黃教六大寺廟之首。從極其樸素的山門進入,午後時分微雨中的巷道有些空寂,廢棄的白色僧舍窗口,不知名的綠色藤蔓恣意伸展。在著名的甘丹頗章宮,
場院裡滿地雜物,大經堂殿門深閉,我沒有見到宗喀巴大師留下的白海螺。當年的萬名僧眾都已經超脫塵世輪回了嗎?
密宗大殿,緊扣的門鎖再把我們攔住。所幸殿側的廚房內竟端坐著守殿喇嘛,趕緊上前套近乎,不但征得了他的同意讓我們給他拍照,還拿起鑰匙開門讓我們參觀!
密宗大殿內稀疏地點著幾盞酥油燈,適應了一小會兒,才能看見牆上的壁畫。還是順時針走,密宗金剛護法的故事剛讀完,一整面牆的歡喜佛跳入我的視線:色彩、造型都是我在別處所未見的,藝術和宗教相融,生動與神秘交織,強烈的視覺衝擊讓我凝在那裡,不能呼吸。
與之相對的大殿另一端,玻璃罩下一幅未完成的彩色壇城沙畫靜靜地散發柔和的光芒。守殿喇嘛告訴我們,這樣一幅沙畫得由10個僧人耗時15天完成,整個制做過程不使用任何工具,只是憑借集於指尖的虔誠佛心,一點一滴傾注而成。眼前的壇城,色彩艷麗,線條流暢細膩,一公分見方的佛像五官清晰,很難想像如此精細美妙的藝術品出自喇嘛們粗糙的大手。沙畫一旦完成,便即銷毀,今日精美的圖像將在瞬間回歸塵土。
空與色本是一體。
念佛經容易,求得實證卻是諸多信徒終其一生也不能及的境界,所以喇嘛們保留了辯經的傳統,每天下午以一對一的問答方式交流學佛心得,期望更快地提升智慧。
辯經的時間到了,沉寂的寺廟因喇嘛們三三兩兩穿行的紅色身影漸漸生動起來。鋪滿鵝卵石的綠蔭小院,辯者兩人一組,或依樹或靠牆,問者擊掌為示,答者熱烈回應,林間頓時人聲鼎沸。對智慧真相的追求如此熱烈誠摯,難怪佛陀會格外眷顧這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