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圓麗江獨行游記之九(2007.10.20-10.26)

作者: 心由境生

導讀10月25日,早晨在古鎮王府大飯店納西庭院式套間睡到自然醒。8點多鐘用過簡單的早餐,便登上旅游部安排的“面的”前往拉市海國家濕地公園。 開出城區從車窗看出去,玉龍雪山的整個冰峰呈現在藍天的背景裡,沒有一片雲彩遮擋。帶車的導游說,這是最好的旅游天氣。約20分鐘,就到了拉市海外圍入口處。我們的車開到靠近裡面的一個馬場,繳納了5元錢的“騎馬保險”, ...

10月25日,早晨在古鎮王府大飯店納西庭院式套間睡到自然醒。8點多鐘用過簡單的早餐,便登上旅游部安排的“面的”前往拉市海國家濕地公園。

開出城區從車窗看出去,玉龍雪山的整個冰峰呈現在藍天的背景裡,沒有一片雲彩遮擋。帶車的導游說,這是最好的旅游天氣。約20分鐘,就到了拉市海外圍入口處。我們的車開到靠近裡面的一個馬場,繳納了5元錢的“騎馬保險”,一個身穿破舊迷彩服的小伙子給我牽來了一匹黃驃馬,我倆便一人一騎、一前一後地踏上了曾經的茶馬古道。

小伙子姓何,在這個游覽項目裡既是我的馬夫,也是船夫、向導。他話語不多,不過每當我問話,他總是告訴我很多事情。拉市海是一片淺湖濕地,四面群峰聳峙,名喚臥虎山,山上是彝族人居住的寨子,山下是納西人生活的村落。山下原本有十幾個村子,百姓世代務農。現如今搞起了旅游,一個村子就變成了一個馬場,田地也就成了放馬的草地,各村總計有一兩萬馬匹,每到旺季還不夠用。騎馬體驗茶馬古道,一般的線路2小時一個往返;如果走玉龍雪山,則單程就要花費8個小時,須宿夜才能返回。游人多的時候,一匹馬一天上山下山要走4個來回。

盡管有游客往返,納西人的村落依然顯得寧靜。這裡的房舍大都是新建的,三三兩兩身穿“披星戴月”服裝的納西族老婦在家門口曬著太陽聊天,一位正往板車上堆秸稈的老漢衝著我笑著打招呼“你好!”馬蹄前,偶有赤冠墨羽的雄雞和雜色小狗跑過;天空是那種大城市極少見的湛藍。馬蹄達達,悠哉游哉,而思緒竟飛向久遠……

不知不覺間,黃驃馬已經踏上蜿蜒狹窄的山道。小路隨山勢向上延伸,一會兒泥濘淤積,一會兒碎石嶙峋。險峻處,竟然是接近40度的仰角。沿途林密峽深,澗水湍急。黃驃馬馱著我上蹬、下踏、急轉,且偏偏行走在山道的最邊緣處,讓我覺得已經懸身崖外,驚險連連,始覺山下購買“騎馬保險”之必要。小何說,馬之所以走在路邊,是因為山道中間多石塊而邊緣是泥土,走得比較舒服。走這樣的山路,也只有看似低矮的滇馬可以勝任,“大洋馬”反而不行。

躲避著不斷撲面的樹枝棘條,漸聞水聲轟鳴。拐過一個彎道,忽見一汪瀑布自上而瀉,漫過長約數丈的斜石板。石板上有十余拳頭般的石塊凸起,彷佛深宮大殿之門釘。溯流而上,卻是一處開闊的平地,再循水聲前行,終見激流飛湍,其勢洶湧,此水即為古鎮之水源頭。想那麗江古城,傍水而居、枕水而眠、因水而靈動,其源在此也。源與流,山與城,水和人,就是這樣自然的輔承和諧。

下山比上山松弛了許多,且面對拉市海開闊水面,景觀完全不同於上行之密林濃蔭。極目四野,心曠神怡。


(青黃相接的樹冠)

走完茶馬古道游覽線,棄馬登舟。小何一篙將船撐出淺灘,向拉市海中心湖面滑去。由山頂而至水面,又是別樣心情。立於船頭,眼前波光如鏡、身後水紋如犁;遠方山水銜接,民居錯落,水草萋萋。隨著船的滑行,一叢叢紅色水生植物出現在我的視野,在深藍色水面的映托下,顯得十分扎眼,又分外美麗。我驚訝這秋天的生命色彩,招呼著小何將船向湖心植物茂盛處劃去。及至其中,愈見蓬勃,更有散落之葉片浮於水面,簡直就是一面面印著碎花的藍色綢緞,其光、其色、其質、其感,令人叫絕。



(拉市海風光)



(綢緞一樣的湖面)

面對我的欣喜和陶醉,生於斯長於斯的船夫小何卻很漠然。他告訴我,紅色植物當地人叫它水辣椒,湖裡每年都長好多,人是不吃它的,只能用來喂豬。另外還有一種浮在水面的白色小花,當地人叫水菜花的是可以吃的。從現在往後一個月裡,這裡會飛來很多很多的越冬侯鳥,有丹頂鶴、野鴨等幾十種、十數萬只,那才是拉市海最美的場面。說著,他站起身看了看遠處說:那裡有一群野鴨了,它們是來得最早的。於是,我們的船又向野鴨群衝去。未及靠近,黃白色羽毛相間的鴨群就驚飛了,彷佛湖面上跳動的音符。



(最早來拉市海越冬的野鴨群)



(拉市海濕地景觀)

從茶馬古道到拉市海,包含著人類活動和自然生靈的生息繁衍,留給我們無窮盡的啟迪。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