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石窟

作者: BYEBYEANNANN

導讀從印度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傳播的洪流便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蔓延。南傳佛教主要影響了緬甸、泰國、柬埔寨、斯裡蘭卡等地。北傳佛教又分成兩支,一支從印度抵達西域,在漢朝時傳入中國,被稱為漢傳佛教。另外一支則主要在西藏地區傳播,稱為藏傳佛教。而從西域到達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傳入中國的佛教傳播又稱為佛教的東傳。這條與古代絲綢之路相融合的佛教傳 ...

從印度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傳播的洪流便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蔓延。南傳佛教主要影響了緬甸、泰國、柬埔寨、斯裡蘭卡等地。北傳佛教又分成兩支,一支從印度抵達西域,在漢朝時傳入中國,被稱為漢傳佛教。另外一支則主要在西藏地區傳播,稱為藏傳佛教。而從西域到達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傳入中國的佛教傳播又稱為佛教的東傳。這條與古代絲綢之路相融合的佛教傳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過程。這條傳播線路上的眾多石窟,不僅是佛教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寶。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構築了佛教傳播的路標。——摘自《沿著石窟的長廊——佛走進了中國》一文引言 記得去年看完鳴沙山的時候,我非常失望。泉水早就干涸了,靠著抽水機苟延殘喘。駝鈴聲聲,不過是拉客拍照的駝隊。那條以前被認為是最美麗的曲線,鳴沙山的山脊,如今遍布滑沙的游人。這裡,剩的只是皮子,骨和神早已不在。幸好,還有莫高窟。這座石窟雖然也是飽受劫難、歷經滄桑,卻依然沉澱下來,在風雨中燦爛生輝。 不得不說說前秦的那位君王,苻堅。大部分人提到他可能會聯想到著名的淝水之戰,很少人記得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建元二年,而建元正是苻堅的第三個年號。有人評價這位充滿理想主義的君王締造了混亂年代裡海市蜃樓般強大的國家,同時又因為他的信教禮佛,造就了平涼二州的佛教興盛。也是因為他,高僧鳩摩羅什離開了龜茲來到中原。 觀石窟的時候,首先是直觀上藝術的震撼與衝擊,其後想到的就是歷史。五胡十六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年代,少數民族的各個政權控制了整個北朝,河西走廊的平州、涼州、瓜州、甘州和肅州在曹氏政權時太平了幾十年,但最終還是逃不過紛飛的戰亂。陽關以東,河南以西,整個甘肅遍布著在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各大石窟:敦煌地區(涼州和瓜州)莫高窟、榆林窟、東西千佛洞、五個廟和旱峽;肅南的馬蹄寺;永靖的炳靈寺;天水的麥積山,這些石窟無一不是開鑿於十六國時期,而其後在風格上也逐漸顯現出各種文化特征。印度、健陀羅、西夏、回鶻、甚至藏傳的痕跡都能一一找到。或許,正是這動蕩的年代中,人們更需要一種精神寄托,更渴望著一片樂土。即使塵世中找尋不到,也盼在內心有所皈依。 西出陽關,便是新疆,古時候,那裡叫西域。很多朋友不喜歡新疆的石窟,原因是破壞過於嚴重。伊斯蘭的聖戰在前,西方掠奪者的搶劫在後。佛教東傳,絲路上重要的標志龜茲石窟群和吐魯番高昌石窟群早已面目全非。整個西域壁畫,真正保存完好的精華部分不足一千平米。滿目的瘡痍和被切割後留下的土牆。怎能不感嘆。西域三十六國,石窟興起的年代雖稱不上太平盛世,卻也歌舞升平,誰能想到之後命運的軌跡竟如此弄人。 後來,我在龜茲克孜爾石窟中與講解員討論克孜爾代表的龜茲壁畫和莫高榆林代表的敦煌壁畫之間在繪畫技巧和顏料變化上的區別,說到最後還是離不開當時的歷史大背景和地理環境。往往一種特殊的顏料在建窟的過程中逐漸減少,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新的割據政權崛起,阻斷了商道,顏料礦石無法流通。這樣由一及二的發現在壁畫研究中很常見。又比方說克孜爾第38窟的壁畫伎樂,供養菩薩手持的樂器如鳳首箜篌等超過30余種,其中一半已經失傳;更奇妙的是,一度未能流傳至今的龜茲古樂正是依托著龜茲壁畫與十二木卡姆重新煥發了新的生命。宗教如果完全脫離世俗,必定會蒼白無力,逐漸枯萎。而絲路石窟中的壁畫,正是彌補了這一不足,而顯得生機勃勃。其實,這也正是我偏愛壁畫類石窟的原因。 走在西部的土地上,黃沙連天,車行6、7個小時才從一個城市到達另一個城市。古時候,或許就是從一片綠洲到達另一片綠洲。一生中可以到達幾片綠洲的可能只有絲路上的商旅、傳教的僧人和修鑿石窟的匠人;更多的人在一片綠洲之上,從出生到死亡。天高地闊,要麼你有信仰,要麼你悲傷。 ******************************題外話:很久沒有看《中國國家地理》了,發現這一期專題是講西部的古城和石窟時非常興奮,立馬買下。《沿著石窟的長廊》一文寫得非常好,學術與科普相結合,歷數了從小阿圖什石窟到雲岡和龍門石窟的發展,闡述了中國佛教石窟從龜茲模式到平城模式的過渡。看完之後,非常有衝動想寫些什麼,雖然最後發現寫得東西很跑題,跟原來的文章已經麼啥大關系了。笑~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