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的歷史及泰順廊橋的現狀

作者: 無窮夢

導讀注:本文所用資料來源為國家地理北宋年間,國家經濟繁榮昌盛,交通得到極大的發展。而汴水水量豐富,船運繁 忙,可“北通涿捃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 北宋遺臣孟元老在其所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水如下:“自東水門外 七裡,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七裡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 木虛架,飾以丹,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 ...

注:本文所用資料來源為國家地理北宋年間,國家經濟繁榮昌盛,交通得到極大的發展。而汴水水量豐富,船運繁

忙,可“北通涿捃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

北宋遺臣孟元老在其所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水如下:“自東水門外

七裡,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七裡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

木虛架,飾以丹,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可見當時的橋的數量之

多。張擇端根據汴水上結構相同的虹橋,上土橋和下土橋結合為一,於清明河上

圖中畫出了流傳千古的虹橋。

大多專家認為,最早出現的虹橋結構青州的南陽橋,是由北宋時期的一個守城卒

子,在青州太守夏竦的支持下造成的。

北宋靖康年間(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汴水失去了輸送漕糧的重要地位。

公元1290年,黃河泛濫,河道淤淺。明洪武六年,疏浚汴河後不久又遭黃河橫決。

至此,汴河漸至涸廢,虹橋漸漸消失於歷史的舞台。據明嘉靖年間李濂撰《汴京

遺跡考》一文所記,已沒有一處再提及虹橋了。

在歷史上,汴水虹橋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泉州萬安橋,潮州海陽縣的廣濟橋並

稱中國四大古橋——可見其在橋梁史的地位。其他三座橋至今仍存於世,獨汴水

虹橋只留在了名畫中。

20世紀70年代末期,塵封了900多年的虹橋結構重見天日,在浙江南部的溫州,麗

水兩地山區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橋。到目前,在閩東北的寧德,南平地區,浙

西南的麗水,溫州地區的崇山峻嶺中發現了大約近200座保存完好的木拱廊橋。

木廊橋論數量,閩約多於浙,而保存質量則是浙優於閩,尤其是浙西南毗鄰福建

壽寧,福安的泰順縣。可以說,泰順是廊橋的故鄉,其種類與數量都堪稱世界之

最,甚至稱的上是“廊橋博物館”。

虹橋結構的基本組合單元是6根杆件,縱向4根,橫向2根,平面上呈“井”字型。

由於橋是受壓的,利用受壓產生的摩擦力,構件之間就會越壓越緊。這種結構不

用釘鉚,只需用相同規格的杆件,別壓穿插,搭接而成。從力學上分析,上端的

縱梁壓在橫梁上,橫梁又會壓在相對的一根縱梁上,相當於上下兩根縱梁夾住一

根橫梁。因摩擦力的存在橫梁就不滑動,結構就不會破壞。這種結構,整體為拱

型結構。因此沿拱心線整體受壓,不會產生彎矩,就每一根杆件來說,又是最簡

單的簡支梁,承受兩種集中荷載。

泰順的木拱橋不僅與《清明河上圖》中的名橋“虹橋”結構相似,技術相同,而

且還對“虹橋”有所發展創造,那就是在橋上加蓋“橋屋”。即橋於屋結合,這

種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廊橋”。

木拱廊橋被泰順鄉民稱為“蜈蚣橋”。泰順地區的“蜈蚣橋”曾擁有兩項中國虹

橋結構之最;一,歷史最悠久的橋是建於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的葉樹陽橋,

直到1965年因修公路才被拆除。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二,虹橋結構中跨度

最大的是三灘橋,拱跨42米,超過了曾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古建築中淨跨最大的

石拱橋5米。可惜毀於1950年的洪水中。

號稱中國乃至世界最美的兩座虹橋——泗溪鎮的溪東橋和北澗橋

泗溪下橋,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橫跨北溪之上,故名“北澗橋”。位於泗溪上橋

西北,其結構,造型與上橋相似,總長51.7米,寬5.37米,高11.22米,淨跨29

米,橋屋20間。泗溪上下橋相傳為同門師徒所建,故稱“泗溪師徒橋”。兩橋均

系疊梁式木拱廊橋,與宋代《清明上河圖》上的虹橋結構相似,是我國橋梁史上

典型木拱廊橋。橋頭的兩顆大樟樹據《泰順縣志》記載,都有上千年的樹齡了,

不僅能遮陰蔽陽,更有加固水土的作用。從橋與建築的連接上可以看的出,其在

修建之初,就考慮到了與鄰近建築的結合:橋柱上預留了榫口與建築相接。橋的

造型如民風一般古樸,沿著結構的走勢呈“八”字型。橋面上四列方柱,上覆青

瓦屋頂,兩端山花為歇山造型。橋的中央起重屋,也是歇山頂,斜脊起翹很高,

因此十分輕盈。結構部分用油紅漆木質擋雨板封口,以免風雨侵蝕。整個橋體結

構合理,比例勻稱,灰瓦紅身,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

泗溪上橋,始建於明,橫跨東溪之上,故稱溪東橋,總長41.7米,寬4.86米,高

10.35米。橋屋十五間,中為三間高起樓閣,兩頭翼角飛挑,似盤龍臥虎,頗有吞

雲吐霧之勢。橋下溪水清澈見底。橋的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

一曰獅子峰,一曰將軍峰。據當地人說,此橋及周圍的環境正處於“將軍逗獅”

的風水寶地。在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的秀美,輕靈。

重點介紹:

三條橋是泰順歷史最久遠的木拱廊橋,位於洲嶺,垟溪二鄉交界的橫溪上,過橋

往南不遠就是福建省的壽寧縣。因此橋最早曾用三條巨木跨溪為橋,故名三條橋,

橋長32米,寬3.96米,高9.55米,單孔跨徑21.26米,橋屋11間,單檐,造型古樸,

典雅。正是這個三條橋,對虹橋技術“誕生於北宋”的說法提出了質疑,曾有記

載:三條橋最古……拆舊瓦有“貞觀”的年號。據此有人認為三條橋的歷史比《清

明河上圖》中的虹橋更為悠久。現在我們看到的三條橋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重新

建造的。在三條橋木欄板上有一首沒有署名的詞——“點絳唇”給人一種無限的

遐想:“常憶青,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

簡要介紹:

1.毓文橋,位於泰順西部的洲嶺鄉。始建於清,位於兩山缺口處,全長23米,高

4米,單跨7.6米,有橋屋6間,三屋樓閣,二樓為文冒閣,系石拱木廊橋。拱卷青

石築砌,呈半月狀,與周圍古松,溪水溶為一體,是現存造型最豐富優美的廊橋。

2.永慶橋,位於三魁鎮的下溪坪,始建於清,是泰順屋式木平橋中造型較為優美

的廊橋,橋長36米,寬5米,高5.2米,二孔跨徑19.12米,橋屋12間,橋中有神

龕。

3.仙居橋,位於羅陽鎮東北的仙稔。始建於明,是泰順跨徑最大的木拱橋。橋

長41.83米,寬4.89米,高12.6米,跨徑34.14米,橋屋18間,昔日扼為溫州大路

的要衝。

4.文興橋,位於筱村鎮以西。始建於清,橫跨玉溪之上,全長46.2米,寬5米,單

孔淨跨29.6米,距水面高1.5米,橋屋16間,系疊梁木拱廊橋。

5.薛宅橋,三魁鎮以北。始建於明,長51米,寬5.2米,高10.5米,單跨29米,橋

屋14間,此橋梁長而斜度大,橋頭坡度30多度,造型古樸,被載入《中國橋梁史

話》一書。


精選遊記: 泰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