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

作者: orange8921

導讀從麗江回來之後,我立刻投入到寫游記當中。在去之前,我就有個打算,回來的時候要寫一點東西,給別人看僅僅是一個方面,但我想重要的是能自己留下點回憶的。畢竟,一生中,能有如此的經歷,至少對我來說,是很奢侈的,也是我值得去珍惜的,去回味的。我是擔心,如果沒有文字的提醒,也許多年後,這段經歷會被我遺忘,至少會被衝淡,這樣,我真的不甘心。一路 ...

從麗江回來之後,我立刻投入到寫游記當中。在去之前,我就有個打算,回來的時候要寫一點東西,給別人看僅僅是一個方面,但我想重要的是能自己留下點回憶的。畢竟,一生中,能有如此的經歷,至少對我來說,是很奢侈的,也是我值得去珍惜的,去回味的。我是擔心,如果沒有文字的提醒,也許多年後,這段經歷會被我遺忘,至少會被衝淡,這樣,我真的不甘心。一路上,我用紙和筆,相機,記下了我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人雖回來了,但心仿佛還是留在那遙遠的高原上,久久不能平靜。我的香格裡拉情結第一次聽說香格裡拉,是在讀初中的時候,聽說大姐旅游時住一家4星級的酒店,名字就叫香格裡拉飯店,因此,當時還以為是個舶來的酒店品牌。後來才知道,這香格裡拉其實是地道的國產貨。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個美國博士來到麗江,一住就是27年,他別當地的風景和風俗給迷住。。但他不懂藏語,只知道當地人對這兒的發音是“香格裡拉”。他回去後,一位小說家由此寫了一部以此為背景的小說,後來一位美國導演把該書拍成了電影。從此,“香格裡拉”就成了神奇而美麗的世外桃源的像征。藏語譯為:“世界上最後一片淨土”。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背上了行囊,踏上了南去的路,去尋找夢中的香格裡拉.古城之行麗江古城坐落在像山腳下,面對著玉龍雪山,暮色漸染錯落的屋頂,踩著薄暮下五花石鋪就的石板路,便不由想起歷史上那些由大理經由麗江通達西藏,乃至印度、尼泊爾的各族商賈。聆聽著馬幫的駝鈴,“茶馬古道”上有這顆明珠在璨璨發光。到達古城的時候是在25日晚上8點過,我很興奮,終於走在了這片神秘高原的土地上了,隨即,找了一家旅店安頓了下來,期待著新的一天的來臨......一早醒來,才發現房後面是一條小河,潺潺流水聲很有情調。吃過早飯後,我們步行來到聞名中外的古城。麗江古城很有特色。“小橋,流水,人家”是麗江古城的真實寫照;古城的街道是用帶著花色的石塊鋪成的,很干淨,發著幽幽的亮光;兩邊古老的建築錯落有致,好像時光倒流,又好像是哪部武打片的外景地;清澈見底的小河從大街旁,從長滿雜草的古老石橋下流過。。。我慢慢的踱著,徜徉在小橋流水旁,覺得自己的心境已隨著這美麗的古城而清靜起來。見過許多所謂的風景,大多都不過如此。然而,在麗江古城,雖然我和它面對面的真正的接觸時間沒多長,但它原汁原味的古城風韻已使我生出不少不虛此行的慨嘆。與此相比,所有所謂的風景都會黯然失色。古城的街道沒有什麼規則,不是很直,也沒有方向,又是初來乍到,在裡邊轉悠很容易迷路,走著走著,會突然覺得自己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或者有時想原路返回,又找不到回去的路;有時走著,前面一亮,又忽然有種柳暗花明的感覺。古城最多的商店要數工藝品商店,而且麗江的店和其他旅游地區的商店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是這兒的工藝品不是從其他地方批發來的,而 大多都是在現場制作的。木雕、烙畫、皮件、裝飾品,甚至一件印了東巴文的T-SHIRT都是現做現賣。逛的時間長了,我還發現,這兒的商店聽不到那種俗不可耐的吆喝聲,隨意走進一家店鋪,也沒那種帶著功名而過分熱情的招呼,一切都是顯得那麼自然。夜晚的古城比白天還熱鬧,四處都在播放的納西民樂,一派繁華的景像,而且其景致,比去白天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使人恍若夢境。一串串的紅燈籠,和著圓圓的月亮映在小河裡,很是漂亮,各種各樣的人坐在河水蕩漾的小河邊的酒吧的小桌上,好似蘭亭集中的“曲水流觴”;在燈紅酒綠中各式人種融在一堂,又像是聯合國正在開PARTY;四方街上是最熱鬧的,唱的、跳的、拉的、彈的、這邊還沒熄火,那邊又開場了,小小的廣場像個大舞台。我擠進一堵人牆,裡邊有個歌手正抱著吉他自彈自唱。歌曲是自編的,正在如泣如訴的唱著:“我那美麗的家鄉,有我可愛的姑娘......”詞曲雖然有些公式化。但的確唱的不錯,聽了很久,覺得自己也被感染了。一位外國記者是這樣描寫麗江古城時,說她是“像山腳下的一個大村莊”,這說法也頗為形像,因為在麗江古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高大城牆,土木結構的建築給人一種與大地肌膚相親、渾然一體的親切感,水邊有屋,門前即渠,垂柳拂橋欄,水中映綠蔭,“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放眼即是。高高低低的屋檐此伏彼起,似斷實聯的蜿蜒,展示著古老的逸韻。小巷牽連萬戶門。許許多多的建築精華就深藏在一個個其貌不揚的小巷裡,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滴水、一字平、曲徑通幽、豁然開朗、鱗次櫛比、鉤心鬥角、前廊後廈……雲窗、閨閣、邊門、角門、門芯、窗芯、鬥拱、飛檐……在這裡,古老的庭院並沒有“蕭條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的清冷,相反,6000多個家庭,25000多居民,依然和諧地在這裡居家過日子,而且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在這裡,你找不到北京的那種帝王至尊之氣、找不到拉薩的那種宗教虔誠之感,也找不到姑蘇城的那種文人雅逸之情,她只是以古樸與平和“給你難以名狀的撫慰和溫馨”,“引發你對民族歷史的追懷”。在麗江,除了有一座麗江古城之外,還有一座充滿著納西文化的束河古鎮,在經過短暫休整過後我們前往束河,麗江古城往北,沿中濟海東側的大路行約四公裡,便見兩邊山腳下一片密集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的束河。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曾走過此道,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稱。由此可見,早在明代,這裡已是麗江的重要集鎮了。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街頭有一潭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潭周綠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魚可數。從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於村中道旁,遠近汩汩有聲。村莊中心有一條小小四方街,與古城四方街一樣可以引水衝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還能照見往日的繁華。如今,倘佯於龍泉之畔,漫步於束河古街,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在束河,我認識了一群人,他們是義工,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流浪,他們有他們的追求,他們把他們的經歷都寫成歌,唱給過路的游客們聽,他們是這樣對聽歌的人說的:“我們是一群相信緣分的人,若緣是一種心靈的共鳴,份則是一種珍惜的表達。不知這些歌還有這樣的相遇讓你感受到了什麼,不希望只是過眼的雲煙,也不奢望留下多麼深入的刻痕,但求仿佛那在林中漫步的人,因為額外的用心還有彎腰的行動,可以欣賞一片落葉的平凡和美麗,那是生命在說話。”在與他們的交談中讓我懂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其實正如他們所說,每個生命都是因為愛來到地上,理當為愛而活,有一天可以為愛而死才是死得其所。但這愛是一種大愛,寬廣深厚而又貼切實在。離開樹的枝條,枯干死亡是遲早的事情;一棵樹若不是深深的扎根在土壤裡,也不會有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命運。一棵樹好比一個家,只是這家不是血緣關系的集合,而是真實關系的呈現;一個人活在世上,若沒有一個真心的朋友、沒有一份真實的關系,他的生命就好像那斬斷的枝條一樣,漸漸的枯干。但正如樹要深植大地一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深植在大愛的土壤裡,才能生生不息。回到麗江已是晚上,閑游在街上路旁,一家酒吧鎖住了我的視線,那,就是摩梭酒吧。說它招搖,不用說它座落在木府正門對面閃著霓虹燈掛著大招牌,也不用說它門外那穿著艷麗的摩梭服飾的少女熱情的招呼聲,還不用說裡頭掛滿的是瀘沽湖春、夏、秋、冬,晴天、陰天、雨天的各色照片,光是那頭正對大門高吊著腊好的整豬已經用豬膘肉這個標志彰顯著它的特色,讓我回憶起了我們旅途的第一站 :瀘沽湖,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兒國。閑情瀘沽之所以稱之為“閑情”,是因為在長達30多公裡的環湖公路上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在西昌下了火車後,我們上了一輛前往瀘沽湖風景區的長途汽車,聽說從西昌過去還有300多公裡的山路呢。一路上,我們全是在山中穿行,路又十分難走。經過長達6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到達了瀘沽湖旁,只見一泓不起波瀾的湖水靜靜地躺在山間,披著雲霧,就像一幅完全靜止的山水圖畫,我們瞪大雙眼想找出一絲漣漪來證明眼前的是一泓活水,與那幾道水痕和迷糊的雲光卻始終不變……此時已是夜晚, 夜晚的瀘沽湖很安靜,天空沒有月亮,有很多半明半暗的星星像薄沙一樣鋪在天上。和記憶中的繁星滿天不同的是,這裡的銀河在靜靜的流淌著。四周圍漆黑一片,在明亮的星光照耀下,腳下的道路還是清晰可辨。深深的呼吸幾口略帶寒冷的新鮮空氣,一個人靜靜的思考著。走上山坡,看不見村莊的燈火,群山和樹林把周圍染的越加黑暗,只有星空發出的光亮,平日裡見到的北鬥七星這時顯得過於耀眼。湖水由於夜空的關系不是那麼暗,隱約可以望見湖心小島。在這夜色中漫步,任憑思緒飛舞。除了星空,周圍的一切都是凝固的,仿佛這個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這夜色已將我融化。。。在這朦朧之中,我慢慢睡去,等待著黎明的到來。當清晨那一縷陽光照射在窗前的時候,我驚醒了,站在閣樓上,體會到了那種“奢侈的享受”!白雲浮游,水天一色。湖周山巒如聚,倒映其中。早上的瀘沽湖很恬靜,溫軟得猶如一塊壁玉。湖面上籠著一層薄薄的白霧,輕舞縹緲,影影綽綽。令我憶起李商隱的詩“藍田日暖玉生煙”,玉怎麼會生煙呢,莫非詩中的玉指的也是如碧玉一樣的湖水?我沉思著......在吃過早飯後,我們開始了徒步穿越整個瀘沽湖,瀘沽湖一共由3個島組成黑瓦吾島、裡無比島和裡格島。被譽為“蓬萊三島”。我們沿著環湖公路跋涉著,這條環湖公路由我們的出發地-舌垮一直到對岸的落水,全是盤山公路,山把水環抱,而路則把山環抱,此山接彼山,從山上往湖邊望去,所有的景色盡收眼底,群山,白雲,以及水天一色的湖水,構成了一副和諧的圖景,望著這勝過仙境般的景色,我們忘記了疲勞,徒步了整整一個上午後我們到達了位於湖中部的裡格半島,在充滿摩挲色彩的午餐中讓我們體會到了這個神秘民族的熱情。飯後,我們乘車到達了湖對岸的落水。飽攬了摩挲文化的我們開始踏上新的征程。樸實、天空、已經水天一色的湖面,這就是瀘沽湖。“瀘沽湖,其實我不想走”。走進香格裡拉〈一〉在游覽了瀘沽湖和兩座具有納西民族特色的古城後,我們開始了尋找香格裡拉。出了麗江城,車飛馳在滇藏公路上,我們向著那片神聖而神秘的土地奔去。香格裡拉,有著美麗的故事,這個名字及其代表的地方,成為了英語詞彙中的“世外桃源”。雪山、冰川、藍月亮峽谷、喇嘛寺和無垠的廣壩、連天的芳草、成群的牛羊以及和睦相處的人民等等,就是這些美麗故事的構成元素。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SHANGRILAL的英文讀音與迪慶高原中甸藏語方言“香格裡拉”竟出於一脈,意為“心中的日月”,源於流傳中甸本土幾千年的“日月崇拜,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或許,這便是恍若武陵漁夫誤入桃源的仙境。一路上,氣像萬千的自然風光展現在我的面前:在燦爛的陽光下,高原大地上矗立著銀裝素裹的雪山,奔流著洶湧澎湃的江河;險峻深邃的峽谷托起大山的脊梁;一馬平川的盆地收獲著金色的果實;茂密蒼莽的原始森林蘊藏了綠色的希望;寧靜優美的高原湖泊映照出藍天上的彩雲。這裡,每座雪山都極富個性,每條江河都源遠流長,每個湖泊都清澄如玉,每寸土地都鮮花盛開。沿著盤旋的山路,汽車越爬越高。突見遠方山腳下有一個被樹林包圍著的小村莊,陽光正籠罩著它,美麗得令人心動!一切都像是用畫筆描繪設計出來的:雲漂浮在它應該漂浮的空間,村落坐落在它應該坐落的位置,農田分布在它應該分布的地方,群山屹立在它們應該屹立的所在,陽光照射著它應該照射的方向。。。一切的安排都是那樣的和諧而自然,一切都因為人的存在而充滿生機。就這樣,夢幻中的小村子一個接一個地在我們眼前變為現實,內心的激情也被這天地造化感染得欲醉欲仙,真想在這裡化作一片白雲隨風飄去。。。天上人間,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這裡得到了最動人心魄的展示。到了中甸後,我們直奔具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松贊林寺,在車上,我們看見 遠遠的一片依山而建的藏式寺廟——高低錯落,赭紅的外牆與金色的屋頂近了。我們的車先向左拐,隨即,道路有些高低不平起來。車兩旁藏式的民居越來越密,不斷有藏式的販賣唐卡、法器的商店掠過。我們的車停在一個小廣場上。不用聽小巴司機生硬的漢話我們就知道我們到了,下車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松贊林寺龐大的規模,站在寺廟的門前你幾乎看不到他背倚的小山,最上面是輝煌的主殿——金色的屋頂,覆缽式的經塔。中間是一條由數不清的石條砌成的階梯式道路,這讓人不禁感慨這條路是否通向天國,也許這就是宗教的魅力吧。石路兩邊是構成松贊林寺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廟,所有廟宇的牆壁都以某種礦物研碎制成的顏料塗抹,無論青黃都散發著自然的光亮,與高原的主色調——藍與黃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山腳是大批僧人聚居的宿舍——靠一條小河與公路分隔,這就是最初的印像。說松贊林寺像布達拉宮有些誇張了,無論從規模還是地理環境它都遠遠不如,但作為滇藏地區最大的寺廟,它30公頃的面積還是讓人嘆為觀止。幾只草原的神鳥(巨大的烏鴉)一直隨我們上下翻飛著,像是要帶給我們遠到而來的客人以祝福。在寺院頂端的一間小室裡,我有幸朝見了松贊林寺的大活佛,那是一位慈祥的長者,當他睿智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便仿佛有一陣光亮照進我的心裡,是溫暖,是智慧……面朝著他我頂禮膜拜,那一刻,他就像是我久違的先人。一陣流暢的佛音從他嘴中流出,當他為我掛上一尊放在錦囊中的佛像,我知道我已與這片土地結下了早已注定的緣。離開活佛的經堂,我來到了寺院的頂端。走出一重殿門,便是一片足有七八百平米的壩子,同時這裡也是寺廟的最高處,壩子後面是松贊林寺的招牌——輝煌的金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殿前是幾座白色的經塔——那圓潤的線條,飽滿而富有異國情調的造型以及精巧的寶頂輝映在藍天和雪山之間。中間有一座類似內地香爐的建築,不同的是,在裡面燃燒的都是松柏的樹枝,在藏區,松柏是潔淨的東西,它擔負著洗去身上罪惡和與天上神靈間溝通的職責。站在這裡,中甸壩子在我的眼前一覽無遺——遠方是隱約的建塘鎮(現在是已改名為香格裡拉縣的首府所在地)右側不遠就是有名的納帕海草原,湖水在遠方的陽光下閃爍。我雖看不到他倒映的石卡、葉卡和辛雅拉雪山,但我的腦海中還是那幅美麗的畫面。風從盆地的底部抬升,風馬旗在咧咧地響,松柏的清香隨風將我們包圍——“香格裡拉”在當地的藏文中就是“心中的日月”的意思,我想像的美麗景色不也是心中的日月嗎?!從此後我也擁有了香格裡拉,我會把這片土地裝在心中——我會牢記那一方的太陽和月亮。恍惚間我模糊了…… 走進香格裡拉〈二〉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太多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名字。松贊林寺,哈巴雪山,已經那聳入雲端的梅裡太子十三峰。人們或留戀,或向往。在一篇雜志上,我認識了與香格裡拉這片神氣土地接援的人,他叫馬驊。是他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正如一篇文章所說的那樣:“是他讓梅裡雪山下的人們聞到了太陽的味道”。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 2004年6月20日19時30分,雲南德欽梅裡雪山下,明永冰川景區公路距瀾滄江橋不到300米處發生一起車禍,從北京前來明永村義務支教的志願者老師與一個藏族老人被拋入滔滔的江水中。這位老師就是畢業與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曾在“北大在線”任經理一職的馬驊。馬驊走了,瀾滄江的急流帶走了他。他在明永村一年多的故事,卻感動了許多千山萬水之外的人們。他的靈魂也融入了美麗的梅裡雪山這就是香格裡拉,一方曠古秘境,一片絕塵淨域,—座神奇高原,一個美麗的地方。這是先民生之所托,後人魂之所系,未來者心之所想的靈魂交接之所,吉祥祝福之地。一年年,一輩輩,淳樸、堅毅、信仰虔誠的高原人,以堅硬的頭顱,堅韌的雙膝,經過漫長的傾訴旅途:用聖潔的哈達搭起與神靈交流的精神之橋,以聖潔的心情面對神靈凝重深邃的目光,臣服於神靈包容世間一切人和事的博大胸懷和氣勢之中,在格桑花盛開的意境裡,把夢幻願望與信仰完美地融進精神世界。這就是香格裡拉,充滿著單純與真誠,一個個感人的事跡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祝願這美麗的高原。虎跳嘆奇從香格裡拉回來的路上,我們拜訪了這亞洲第一的峽谷,它位於中甸縣,峽谷兩旁有玉龍雪山與哈巴雪山對峙,峽中水聲如雷,動人魂魄。江中有巨石稱為"虎跳石"-相傳有猛虎借此巨石跳過金沙江而得名。我們到虎跳峽鎮換了車,然後進入峽谷,到達停車場後,我們沿著懸崖的棧道進入到峽谷內,只見,奔騰的金沙江帶著雷霆萬鈞的力量,帶著遠古雪山凜凜的寒風,帶著玉龍、哈巴兩大雪山壓迫下的怒吼聲,向我們迎面撲來,在峽谷中激起衝天的巨浪,在望峽台邊卷起千堆雪。沿山路前行,尺把寬的小徑忽升忽降,腳下是深不可測的懸崖,谷底是驚濤駭浪的轟鳴,頭上是呼嘯而過的勁烈江風,逼著人靠近岩根,小心前進,偶爾碰落一個石頭,便如九飛墜,很久才見到它落進江心激起的浪花!走過有斜坎的陡壁,一道銀流,閃入眼底,這便是“上虎跳”。只見兩山夾峙,形若兩扇鐵門,當中立著青黑色的虎跳石,似凶神惡煞的把門將軍。金沙江從他的兩側越過斷崖,凌空飛下,以雷霆萬鈞之力衝向崖底,又彈跳而上,形成萬朵雪白晶瑩的浪花,旋即化作銀雨乳霧,潤濕了周圍的岩石草木。斷崖之下,千波萬濤,沸沸揚揚,回旋翻滾,如千條蚊龍攪湖鬧海,似萬匹銀馬奔騰馳騁,然後乘風而去。面對這壯麗的圖景,這磅磅的氣勢,令人浩氣溢懷。清代雍乾之際的雲南詩人孫鬃翁,在《金沙江》一詩中寫道:劈開善城斧無痕,流出犁牛向麗奔。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夾鬥石為門。由於時間原因,我們踏上了歸途,正式告別了這充滿神秘與傳奇色彩的土地,難免有些不舍,在列車上,望著漸漸遠去的群山,人雖走了,但心卻留下了。離別終將上演,人雖離去,而我的心卻永遠留在了這片熱土上,因為那裡有我的一個夢……(如果大家想看我此次雲南的照片~`請到我的QQ空間裡去看 謝謝)~http://user.qzone.***/187085438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