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天堂的邊緣--春節麗江游記(多圖共賞)

作者: tlfc666

導讀玉水雪山,古鎮古道,高原陽光,東巴文化...這些構成麗江魅麗的基本元素,去過的人都很有感觸,讓我感到比陽光更溫暖的還有麗江納西民族的樸實與傳統. 我喜歡獨自行走的感覺,這樣可以讓人的思緒變得自由.春節的麗江並沒有我想像的寒冷,也沒有我想像的熱鬧,初二的上午剛 下車就有一位納西族婦女給我們介紹了她家的啊龍客棧,她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誠懇 ...

玉水雪山,古鎮古道,高原陽光,東巴文化...這些構成麗江魅麗的基本元素,去過的人都很有感觸,讓我感到比陽光更溫暖的還有麗江納西民族的樸實與傳統.

我喜歡獨自行走的感覺,這樣可以讓人的思緒變得自由.春節的麗江並沒有我想像的寒冷,也沒有我想像的熱鬧,初二的上午剛

下車就有一位納西族婦女給我們介紹了她家的啊龍客棧,她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誠懇地說去看看,不滿意也當是客人免費接我們一

趟.車到門庭,眼前是一座四合小院,井居院中;堂門之外,木桌茶香;老者攜幼,安祥寧靜;檐廊空地花映春聯,清清爽爽;登

屋頂相望,雪山迎面而立,價格也很實惠,最後掌櫃的還問起我們的行程以及盡可能提供我們的方便,生怕我們有所疏忽的地方.

看著掌櫃黝黑透紅的臉,於是就有了到麗江最初的感動.

下午四點的陽光依舊那麼溫煦透明,仿佛可以透亮每一顆春寒的胸堂;掌櫃的說到親戚家喝年酒,順路領我們走到了古城路口.

窄窄的古道上,歷經百年的五彩麻石,雖然凹凸不平,卻也泛著微微的青光;濃濃的斜陽,把樓亭人影拉的長長的,讓你感覺人與

自然,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空間.

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都是土木結構手工建造的瓦房,三坊一照式建築,四合院,融合了納西、白、漢等民族建築的精華。依

山傍水,錯落有致,來自玉龍雪山的清水,分流而成三條小溪纏綿小城,從家家戶戶門前的小橋下歡歡地流過,雖然古城到處都是

水,而三眼井的存在不得不讓我們對納西民族的環保意識肅然起敬,三眼井它是通過地勢,從上到下,三塘水相連,第一眼為出水口

,亦即嚴格意義上的井,用於取飲用水;第一眼井中溢出的水隨地勢進入第二眼,為洗菜用水;隨地勢又進入第三眼,此為洗衣用

水.另外,被稱為白色恐怖的塑料袋,在古城也銷聲滅跡。當然,納西人除了對自然的崇敬,對先人的孝敬更是也是讓我感動,走

在熙熙攘攘的古城,除了張燈貼彩的庭院,也有不少貼著哀思的挽聯,後來才了解到納西老人過世後,有家人丁憂三年的傳統。

走出古城來到瑞麗的鄉村,濃濃的鄉情不由將你慢慢熔化。還是土木結構手工建造的瓦房,還是三坊一照式建築,四合院,不同

的是多了一分寧靜,一份空曠和芳草泥土的氣息。一家一院,一道一巷井然有序,我們隨意走進第一家院門,主人也沒有問什麼原

由,立即起身相迎,熱情看坐,端出腌制一年,金燦燦的果脯,熱呼呼的茶;環顧四周,雖顯陳舊還人畜共居的三坊一照並沒有一

點髒亂的感覺,葡萄架下小菜地,空地周圍隨意擺放著些花草,地面干淨清爽,雕花的門梁,簡單的家具,兩個小孩在院庭中戲鬧

著。。。再往前走時,感覺更加親切,跟路邊一個人打了個招呼,我們又被請進了第二家,滿院子的人喜氣洋洋,花草比第一家更

多,更精致。。。原來是一位木姓退休老師。一翻熱情款待後,納西老人非要留下我們跟她們家親戚共進午餐,為她的小孫子起名

好話少說了,還是以圖為證吧.

-----被納西族奉為神山的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下面一座東巴文化館,一條從地獄--人間--天堂的雕朔道路順勢而上,中間屹立一枚像征孕育納西族人的神蛋

-----玉水寨三疊水---麗江水源頭,都是雪山上化的純淨水

-----束河古鎮的小河裡你根本無法知道水的深淺,河底水草清晰可鑒

-----游人如織的茶馬古道,雖然已是凹凸不平,卻依然散發出惜日的光彩

三眼井體現了納西族人的智慧與美德

現代的腳步踏不出茶馬鈴鐺,也走不出古城悠遠的歷史

-----走進古城燈火迷醉的夜晚,就會想起曾經的江南

---納西小村的初春一樣讓人感覺到溫暖如秋

--斜陽西照,寧靜的納西鄉村巷更顯詩意

--木老師家品真情,色彩豐富的天然食品,看一眼都會流口水

--納西族的銀飾現做現賣,有力氣你還可以親自錘一錘

--做納西的女婿先做三年苦力,我比較忙就免了

--午後,啊龍客棧和掌櫃家,清茶一杯,陽光幾縷,十分閑暇

最後編輯此帖2007-10-29 14:22。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