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就要離開麗江古城了,不知不覺我已經在這裡混了17天。之所以說混,是因為日子完全就在我聽著水聲看著浮雲聞著花香的時候溜掉了。這些日子我沒趕往那些所謂的風景區,沒去奔忙於琳琅滿目的工藝品店,只是靜靜地坐在古城青年旅館幽靜的酒吧裡,看看書,聊聊天,做做飯,日子悠閑自在,不亦樂乎。然而涼棚雖好,非久留之地,呆得太久,心就開始慌起來了。是時候啟程了,明天我會出發去騰衝,然後打算去瑞麗、緬甸、老撾。一直想寫些文字,然而古城太閑適的生活使我每次都中途而廢。終於,在離開之際,點點滴滴彙成洪流,使我不得不寫了。
和尚
和尚不會念經,和尚更不吃齋。他喜歡吃我做的排骨,喜歡吃魚和肉。和尚是古城青年旅館養的一只小狗,黃黑雜毛,耷拉耳朵,腿短,身肥,眼睛大而水靈,前腳外八字,跑起路來一顛一顛。我喜歡和尚,到了愛憐不已的地步。
和尚的名字是有典故的。起初這裡養了一只豬、一只貓和一只狗。豬憨憨的,取名八戒,貓伶牙俐齒的,就叫了孫悟空,這只行動笨拙的小狗,自然就叫沙和尚了。後來貓丟失了,豬太吵,送人了。只剩膽小乖巧的狗,索性去掉前綴,就成和尚了。
我看人或動物,首先注意的都是眼睛。第一眼看見和尚,欲說還休、水靈水霧的大眼睛就讓我頓生愛意。相處沒多時,他便記住了我,一到我面前,就歡勢地擺起小尾巴,擺得小P股都一晃一晃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常說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和尚偏愛多管一管這閑事。古城的房子都是木結構,鼠路眾多,鼠患不絕。和尚無師自通,逮起老鼠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和尚耐心地守侯在老鼠出沒的地方,趴著一動不動。雖然總是無功而返,但精神可嘉。
和尚膽小,若是沒有強勢靠山在旁,便非常謙遜有禮,溫文爾雅。帶他出街,迎面見著其他的小狗,他會非常小心翼翼地湊上前去,慢慢伸過鼻頭,輕輕點觸對方的鼻頭,然後頗有風度的離開,訓練有素的樣子讓主人感覺很有面子。但若有大黑狗扎西隨行,那便是另番景像了。幾乎是每看一人或一狗,都要奮勇衝上前去,虛張聲勢,大聲吠叫,幾欲不可一世,把狐假虎威的囂張勢利表現的淋漓盡致,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有時心情黯淡,獨處一隅。和尚似乎懂人心思似的,常會屁顛顛跑過來,用肥肥的身子蹭我的腳,用小腦袋拱我,逗我開心。以前和尚不吃辣子,因為主人是杭州人。自從我到了這裡,我做的菜不管有多辣,他都歡歡喜喜地吃下去。這更讓我無怨無悔地喂他吃飯,甚至連早餐,都一改傳統,變成我買的華夫餅干了。
很舍不得和尚,他成了我在這裡的快樂伙伴,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總是充滿了聚散離合,既然改變不了,就只有坦然接受了。我會永遠想念可愛的和尚。
(臨行時,剛走到院子裡,和尚見我背上的大包,似乎知道我要離開了。立馬撲到他主人面前,半匍在地,發出急切的嗚咽聲,拼命地搖晃著小尾巴,不時回頭看我,就像在央求主人把留下。在場的人都吃驚了,連主人都發感慨說從沒見過他對別人這樣。因為乘車時間到了,我顧不得許多,徑直往外走,和尚居然奮不顧身就跟著衝了出來,一直追到快出古城的岔路口。我繞了幾個彎,甩脫了他,衝上的士,一路上,忍不住淚流滿面。)
宜賓小吃店
來之前看了書上介紹的麗江小吃:雞豆涼粉,餌塊,麗江粑粑,說得天花亂墜,以為是多麼美妙的滋味。嘗了以後才知道,文字的魅力是無窮的。麗江的飲食實在讓人掉胃口,幾乎所有有名的餐館我都找機會嘗遍了,廚藝卻總是差強人意。直到有一天,我找到這家宜賓小吃店。在古城百歲坊旁,兩間不大的店面,都只一二十平米,同屬一家。簡陋的桌椅,小吃品種不超過十種。然而這家四川風味小吃店已經開了近十年,一直門庭若市。這裡的雞湯面,鮮香四溢;麻辣餛燉,滋味獨特。讓偏好美食的我如獲至寶,一連好幾天光顧那裡,吃得眾伙計一看我去,不等吩咐就開始為我煮麻辣餛燉。店老板是個四川人,面相端正,不超過35歲。聽我口音是北京的,老板過來搭訕。看光景老板想上北京發展。想這麼味道獨特的小吃店,肯定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我很擔心,如果他們到了北京,會不會又和之前眾多餐館一樣,慢慢趨同,最後變得毫無特色。橘生南國是為橘,生北為枳。然而四川菜在勤勞的四川人的播撒下,已遍布全球了。希望有一天,我能在北京嘗到這麼地道可口的麻辣餛燉。
雲南游記(四 古城紀事2)
2001年10月29日 天氣:晴 心情:。。。
摩梭文化
凡是到麗江來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瀘沽湖,不知道摩梭人的。前不久還在家中看了陽光衛視播放的一部記錄片,關於嫁到美國的摩梭女楊二車拉姆的傳記。對於他們獨特的風俗民情,都是些朦朧的印像,到了麗江,所有的印像才變得鮮活起來。在古城大石橋附近,經常可以看到身著摩梭服裝的少女推銷當地的蘇裡瑪酒。摩梭服裝非常漂亮,有著巴洛克式的華麗風格,上身是顏色艷麗鑲邊的偏襟長袖短衫。下面是長及腳面的白色百褶裙,中間攔腰嵌一條紅邊,撐開似孔雀開屏,幅面極大。腰部系以兩寸寬的豎條花腰帶,帽子純以絲線和犛牛尾精致編織而成,犛牛尾垂於左側,如烏黑的發辮,帽正面飾以絹花珠鏈。穿起整套服裝,風情萬種,楚楚動人。
我所住的青年旅館,有四個可愛的姑娘在這裡工作,其中兩個就是摩梭姑娘,她們性格爽朗,能歌善舞。幾乎我每天起床,都是伴著她們亮麗的歌聲。在吧台工作的摩梭姑娘也叫二車拉姆,這是摩梭女孩中很常見的名字。我們平時都叫她二車,響亮但怪異,給人印像頗深。
然而真正了解摩梭文化,卻是通過一個對旅行有著狂熱興趣的阿姨。阿姨來自杭州,是個文字記者,從二十多歲就開始醉心於旅行,到了現在快50,仍是痴心不改。獨自一人,走遍中國,至今單身,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決心啊。阿姨現在的身體狀況不大好,有著嚴重的神經炎,兩個膝蓋還長著骨刺,居然堅持徒步走完虎跳峽並順道去了小中甸。從虎跳峽回來之後,疲累不堪,便也整日坐在這間酒吧。相處久了自然認識了。阿姨籌劃著去瀘沽湖,閑談之中,才知道摩梭文化居然有如此的奇異獨特。
摩梭人屬於納西族,仍然保持著走婚習俗,延續著母系社會傳統。男不娶,女不嫁,夫妻並不長期同居一室。孩子出生以後,由母親一家撫養,父親只對自己姐妹的孩子有撫養權和義務,對自己的親身孩子並沒有撫養權利,僅僅可以探視。
還有一點更獨特的是,摩梭人的生和死都在同一個地方。在居屋中間後部有一密不透風的小間,只有孩子出世或家人去世才會在這裡逗留。孩子要出生時,產婦會被送到這裡,直到孩子生下來。當家人去世後,屍體會被綁縛成蹲坐的樣子,雙手抱於胸前,在這裡放置一段時間,再行埋葬。如此坦然面對的獨特的生死觀,在世界上恐怕都是獨一無二的。
可惜瀘沽湖已被開發成銅臭泛濫的旅游區了,令我無意停留,便也無緣親自去了解這奇特的群落了。
打跳
僅從字面上,無論如何也猜不出來這是集體舞會的意思。在古城劍南春前面的廣場上每天晚上7點到9點都有納西民族舞蹈晚會。四方街和玉龍花園則是隔天舉行一次。
起初我是去湊熱鬧,只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圍成好幾圈,手拉手,和著旋律,跳著整齊的舞步,煞是好看。後來去跳了好幾次,發現人群中有不少老太太,身披七星北鬥披肩,一本正經,深情專注地跳著,那份執著令人感動。
納西音樂的旋律很有特色,因為我沒去聽過宣科的納西古樂,無法與之比較。然而和著舞蹈的納西音樂,有很多不穩定和弦,也有很多4和7的轉承,明顯不同於漢族音律的宮商角止羽五音。並且有4/4節奏和3/4節奏,曲風歡快而富動感,令人耳目一新。
納西舞步也有多種,並且同一首曲子隨著旋律的變幻,舞步也有所不同。基本以腳步的變換為主,手都半時候是牽著他人的,偶爾會有拍手和甩手。所有人圍成圓圈,一首舞曲開始,很多年輕人便要奮力擠到內圈去圍成新的一圈,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博彩頭的意思。在劍南春廣場前的本地人大部分都很熱情友好,你若想加入,只需找個斷口,順勢牽上隊伍末端閑著的手,便馬上融入舞群。不會跳沒關系,注意看納西老奶奶的舞步,那是最標准最精確的動作,相信不過一會兒就可以學個七成。如果從頭到尾認真地跳,還能跳出一身汗,真是鍛煉身體啊。
據稱四方街的打跳有很多納西老人參加,他們不大願意外來游客加入。其實很能理解,一群根本體會不到音樂精髓的走馬觀花的游客摻到中間來,玩笑打鬧,很是毀壞氣氛。
96年麗江大地震,反倒因禍得福成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然福兮禍兮?在這麼紛繁蕪雜的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古老的納西文明,多彩的民族風情,還能保持多久?我們的下一代人,還能有福欣賞到這麼淳樸動人的圖畫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