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密列——“水中花”
可能突突司機帶我們去崩密列的路是一條新修的路吧,經過rolous群,路況還可以,沒有土路,tutu車飛馳起來有涼風拂面還是很愜意的,一路風光無限,是完全不同於中國的柬埔寨式的農村風貌,有草地(雖然柬埔寨是農業國,但這沿途卻都是空曠荒蕪的草地),瘦牛(當地的牛不知道為什麼真是特別瘦,讓我切身體會到什麼叫瘦骨嶙峋),高腳樓(雖然樓本身比較簡樸,但樓下的吊床讓我羨慕不已,還有很多樓前都有一池蓮花,實在是美不勝收),還有高聳挺拔的棕櫚樹——滿目養眼的熱帶風情。
在rolous群那一帶,還可以看到一所鄉村小學校,這裡插一句,雖然不知道柬埔寨的教育制度如何,但學生們都干干淨淨的穿著統一的校服,而且說句實在話,這校服比我們這兒的要好看多了。白襯衫配藏青的長褲或裙子,實則很簡單,但配上當地小孩黝黑的膚色和有些鬈鬈的頭發,看上去很舒服。
經過2. 5小時的路程,終於來到目的地。不過我覺得崩密列完全對得起這長途的跋涉和5美刀的門票。崩密列真是很有意思,完全是廢墟了,只留下大概的輪廓,其余都是斷壁殘垣,亂石倒地,大部分時間就是爬上爬下,鑽進鑽出。或是高一腳低一腳的走在石堆中,或是穿行在幽深的長廊裡,間或爬爬窗爬爬房梁,偶爾坐坐樹枝形成的秋千,爬爬糾結在牆上的藤蔓。
在這裡不單是廊柱門楣上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亂石堆裡也藏著一個vishnv、哈魯曼、小仙女~~組成的繁華的印度教的世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駐足和留心。
雖然lp上畫著游覽路線,但你到那兒就會發現在這個巨大的石頭迷宮裡是無法自己找到路的,所以有一個導游非常重要。一般都會有工作人員或當地小孩主動跟著你為你指路,我們當時是一個中年的工作人員,他會在我們爬上爬下的時候拉我們一把,會示範如何爬藤蔓哪兒可以坐秋千,會在石堆中指給我們看各種雕塑並告訴相應的故事,比如指著一堆石頭跟我們說這就是中心塔,不然我們就以為看到了一堆比較龐大的石頭。最後我們心甘情願的給了2刀的小費,確實沒有他我們很可能會玩的不知所謂。
崩密列離中心景區比較遠,游客寥寥無幾,整個廢墟掩映在叢林之中,被青苔、藤蔓以及長廊頂部的灌木所覆蓋,陽光透過婆娑的樹葉星星點點的灑落在回廊和庭院裡,一派靜謐的氛圍。
現在的崩密列是孤寂而蒼涼的,但它名字的原意卻是“水中花”,實在是美的讓人唏噓。
高布思濱——“千林迦河”
到高布思濱的那段路就是著名的紅土路,高棉紅土肆意飛揚,果然是名不虛傳,路上前前後後車很少,tutu就更少,偶爾遇到,車上的游客都會和我們會心的打個招呼。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的tutu都是“一騎絕塵”,當然這是比較浪漫的說法,實際上是每當前方有汽車或小卡車經過,都會卷起一陣沙塵,然後我們的tutu車就大無畏的衝進沙塵中去。隨著一次次的“戰鬥”,我們的裝備從最初的墨鏡口罩到最後帽子圍巾齊上陣,把腦袋裹的像個奧特曼一樣,怪不得我們的tutu司機要頭盔上陣。還好這段路只是二十來分鐘。
高布思濱的游客並不多,偶爾會碰到三三兩兩的游人,很多時候就只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和呼吸聲。上山的小徑清晰可辨,很好走,一路是熱帶那種高大粗壯的大樹,枝葉茂密擠在一起遮住天空,還有藤蔓或纏繞或伏地,以各種形態交錯與樹與地之間。這40分鐘的爬山過程滿目都是自然野趣的景像,對於這兩天不斷看石頭的我們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走到頂會有兩條岔路,其實兩條路形成一個圈,先走哪條都可以。我選了左邊,是通往一個小瀑布。是一個很小的瀑布,但是卻有很多小小的嫩黃色的蝴蝶飛來飛去,汗流浹背灰頭土臉的我一下子看到如此美景,第一直覺是恍若來到了武俠書中描述的蝴蝶谷之類的世外桃源。
再往上走過一道木樓梯就是著名的河床雕塑了。據說這裡共有1000個linga,這也是高布思濱“千林迦河”名稱的由來。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一塊塊排列整齊的扁圓形的石頭,有點像圍棋子。再往上還有一個直徑一米多的巨型linga。
Linga是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一個工作人員還指給我們看一個叫“尤尼”的雕塑,說是印度教中女性生殖的崇拜。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vishnu,shiva,哈魯曼等的雕塑,其實這些和之前在寺廟裡看到的形態,故事什麼都差不多,但這裡是刻在河床上的,透過水波看的感覺很特別,我還記得當第一次我在旁人的指點下看到一個在河底舞蹈的小仙女時,我那個激動啊。不過可惜現在是旱季,很多雕塑都浮出水面,觀賞效果大打折扣。
斑提色瑪:——恰似姹紫嫣紅開遍
和女王宮一樣都是砂石的牆面,這種牆面比較利於精細的雕刻,只不過這裡的砂石是青灰色的,不似女王宮的粉紅色給人一種溫暖而強烈的視覺感受。
班提色瑪寺是層層推進式的建築,每一進都建造在一個四五層台階高的平台上,即不是平地也不需要登高。每一進並不直接相連,然而間距之小卻又使最底下的台階幾乎相連。班提色瑪寺還有個特點是屋頂會有整排的林迦,在其它地方好像沒看到過。
或許因為稍偏遠的關系,很少有游客來此,午後安靜的班提色瑪只有我匆匆穿行,驀然間看到一顆樹,燦燦爛爛開了一樹的紅花,縱然並不是五月盛放的季節,卻依然為滿目的黑灰憑添了一份明媚的亮色。樹下有當地的小孩或嬉笑或倦倦欲睡,實在很羨慕他們的愜意。
女王宮——吳哥古跡的明珠
若把女王宮的柬語名譯成中文,應該是“女人的城堡”的意思,據說設計者是當時一個婆羅門出身的司法大臣,也許是考慮到當時國王的感受,女王宮整個的尺寸都小了一號,門高只有1.5米, 遠看像一個童話王國中的宮廷。
小巧的女王宮,卻有著異常華麗的外衣。在這裡鋪天蓋地都是精美細膩、玲瓏剔透的雕刻,不放過每一處每一寸,在這裡每處都要按平方釐米地仔細觀看,看那一片小小的卷曲的樹葉,竟也要雕刻出陰陽的效果。修建女王宮的人真是把石頭刻出了木頭的效果。
而且這雕刻所呈現給我們的印度教的世界也是瑰麗多姿,熱鬧非凡。我們所常見的佛教雕塑給人的感覺多是寶相莊嚴,安靜祥和。而印度教則全然不同,不單有像頭的猴子的神,主神也有多種化身,而且眾神的表情及其豐富,喜怒哀樂皆有,動作更是不一而足,揮拳打架的,祭祀求雨的,手舞足蹈的~~~周圍還有許多動物參觀吶喊,一派生機勃勃。
一條蓮花盛開的小河圍繞著女王宮,越發襯出女王宮的小巧精致。
女王宮很小卻又是游客必到的景點,所以一定要早點到避開人潮。我們8點前到的時候,還能靜靜的駐足觀賞,9點時,連續遇到三個中文團,其中兩個還是上海的,暈,10點時,在各國語言的包圍中,終於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