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柏森森翠雲廊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回到飯店取了行李,去車站,知道現在每天只一班車去劍閣,還是綿陽的過路車。原因自然也是高速,知道的人都上城外去等了。車站還說:春節期間車行的速度也不定准,那趟車本來應該在十幾分鐘之前就到的。真是天助我也,又讓我趕上了。不久車來了,上人起程,時間是9點。 2個小時後車到劍閣汽車站。人多車多,問工作人員劍門關什麼車到,他把我們引上一輛小面包� ...

回到飯店取了行李,去車站,知道現在每天只一班車去劍閣,還是綿陽的過路車。原因自然也是高速,知道的人都上城外去等了。車站還說:春節期間車行的速度也不定准,那趟車本來應該在十幾分鐘之前就到的。真是天助我也,又讓我趕上了。不久車來了,上人起程,時間是9點。

2個小時後車到劍閣汽車站。人多車多,問工作人員劍門關什麼車到,他把我們引上一輛小面包,是去“下寺”的,說是過劍門關。說實話走了一趟劍閣一帶的川陝路,還是蠻糊塗的,普安鎮照理說是劍閣縣的縣城,但許多書上,包括地圖標注並非如此,抵普安鎮也有人說什麼老縣城新縣城。而恰恰這新老縣城正好跨在這一帶最著名的景點“劍門關”的南北,所以旅游書上混亂一片,南北不分,讓人莫衷一是。普安鎮地處兩山夾一水的狹長地帶,大有山城之風,可能是遷“都”的原因吧。

出了普安鎮,便是108國道,窄窄的路夾在粗壯的柏樹林中,正是走蜀道的感覺啊,不像走進辟為公園的前人成就中只有吃祖宗飯的感覺,更能體會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傳遞關愛的感覺。路上都是小型的車在走,偶有舊式的大客車,說明這條路的地位真的下降了。倒也很好,或者以後這條路成了真正的觀關線路,且走且停穿行在成行成片的柏樹中,這是在高速上看不到的。

“劍門關”的所在地是劍門關鎮,車停有人下,左右看看,司機說我過關口的,你們可以到那裡下。這是典型的旅游點了,只是停車場太小,本來不寬的馬路兩邊都停了車,幸虧主要的交通都轉移到高速上去了。在這裡我們犯了一個錯誤:原想“劍門關”、“姜維墓”、“翠雲廊”都在一堆,所以以“劍門關鎮”做落腳點,沒想到“翠雲廊”被我們走過了不說,而且是過了好幾公裡呢,當地人說:“在下面。”走回劍門關鎮等車回“翠雲廊”,李姐說在來的路上,她看到了“翠雲廊”那幾個字,但我只是貪看柏樹,沒有注意公園的標志。好在短途的交通車很多,不久我們便再一次通過“謹慎駕駛通過五裡坡”標牌,這是從劍閣縣向北過漢陽抵劍門關之前的一段下坡。

“翠雲廊”離開縣城和縣內重要的鎮子都有一段距離,這也是能夠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日益疊加起的對“翠雲廊”的認識裡,它與許多古跡不同,它不像建築那樣純粹是人造而無生命,又不像古墓那樣承載了某個終止了的生命,它是人造的,同時它又是自發地成長著,在成長的過程中再傾注了後人的作為,而非僅僅是讓它原封不動地保存著。在這一點上,它更像是無形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其實“翠雲廊”原來只是南北交通故道的一段,之所以名動天下,一在於它的長:以劍閣為起點,南至閬中,西至梓潼,有石板路,兩旁古柏夾道,蔥蘢蒼翠,蜿蜒五百多裡。二在於它的美:清雍正劍州知州喬缽望柏似翠雲,夾道成廊,遂名之曰“翠雲廊”。三在於它的久:傳說最早為三國時期驃騎大將軍張飛父子所植,史書記載,此樹為明正德時劍州知州李璧發動人民所植。人言它是古代人工道路防護林的典範之作,的確,經數十代人的栽植培護之功,“翠雲廊”疊加了多少情感、勞動,誰能說得清呢,所以我說它更像無形文化遺產。

柏樹組成的“翠雲廊”自然會受到風損雨摧,更嚴重的是病蟲害,所以歷朝歷代從官府到當地民眾都曾為它的保護而付出。前述知州李璧大力整修古道,大量補植柏樹,所以今天所見巨柏多為當時所植,以至有言“翠雲廊”為明人所造。今天,沿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保護“翠雲廊”,定期噴灑藥物防止蟲害,必要的砌石培土。許多圍堰、寺廟等公共設施內常有記事碑,或描述修繕等重大事情的發生、過程和最終的結局,或公告相關規則等等,不知為什麼這裡很少,是被毀了(但樹卻沒人動)?是太自覺了?我只看到一塊二十多年前的碑。

劍閣縣人民政府關於保護劍閣柏術的公告

劍閣柏術(又名松柏、長青樹)為世界稀有珍貴樹種,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必須嚴加保護,特公告如下:

一、 嚴禁人蓄進入保護欄內

二、 嚴禁翻越柵欄,攀登、搶擊、采果、刮皮、折枝、刻字及一切有礙劍閣柏術正常生長的行為

三、 嚴禁在保護欄外十五公尺的範圍內取土開石放炮生火砍柴和毀損雜灌木

四、 嚴禁損壞保護標志

五、 科研需要的采枝采種必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

六、 凡違反上述規定,輕則批評教育,責令賠償經濟損失或處以罰款,造成嚴重後果,追究法律責任。

此告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翠雲廊”景區這個區別“翠雲廊”的概念,指的是普安鎮到劍門關之間“大柏灣”的這400米石板蜀道,它也是緊臨108國道,雖然被辟為公園已經失去了原味,還是比狀若野趣公園的梅關要更像古道,畢竟它只有狹長的一條,看有到山色雜木,但絕不如走在108公路上。當年修築這條道路便是循著古蜀道,所以真正的“翠雲廊”的確當得“三百裡工程十萬樹”綠色長廊的美譽。從梓潼七曲山大廟開始,便已經是柏樹行林了,怪道人家那裡也寫著“翠雲廊”。其實從江油經黎雅往梓潼去的路上柏樹就實在是不少了,當時便想當地一定很愛好柏樹,或者這裡的土壤適合柏樹,再有所謂“翠雲廊”遍布於川北的大大小小的路邊,人們所關注的只是主路即川陝公路一段,而沿路植柏的習慣已經根殖於川北百姓的心靈,有路便有柏,倒不在乎“翠雲廊”之名了。


(翠雲廊沿途的漢柏與條石路)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