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昆明-大理-麗江-香格裡拉

作者: greenivy.hui

導讀麗江,猶如一場夢。 第一章:昆明 我們的旅程是從昆明開始的,到達昆明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2點鐘,出租車把我們載到了訂好的酒店。已經坐了近四個小時飛機的我們已經累得七葷八素,於是到了房間簡單收拾了一下貼著枕頭就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目的地石林。由於計劃在當晚坐火車到大理,而昆明的汽車站和火車站只隔一條街,於是先去排隊買火車票。排錯了一個隊, ...

麗江,猶如一場夢。

第一章:昆明

我們的旅程是從昆明開始的,到達昆明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2點鐘,出租車把我們載到了訂好的酒店。已經坐了近四個小時飛機的我們已經累得七葷八素,於是到了房間簡單收拾了一下貼著枕頭就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目的地石林。由於計劃在當晚坐火車到大理,而昆明的汽車站和火車站只隔一條街,於是先去排隊買火車票。排錯了一個隊,換一個繼續排,排了一上午才知道當天去大理的票統統賣光了,在沒有時間郁悶的情況下,我們趕忙掉過頭就去對面的汽車站買當天晚上到大理的票,幸好汽車票沒有賣光,於是我們買了晚上7:20的。

一番折騰以後我們終於坐上了去石林的車,一路上風景不錯,那個售票的大媽一直在嘰嘰喳喳的跟我們說當地的趣事,倒也不嫌煩悶。她反復關照我們,到了石林看到女孩子一定要叫“阿詩瑪”,男孩子要叫“阿黑哥”,千萬不能喊“小姐”,否則會被人打。然後介紹了彝族女孩的服裝特色,主要表現在帽子上,如果帽子上是上下四只角,那麼代表她還未婚,如果是前後兩只角,說明是已婚,而如果一個女孩子已經訂婚而未完婚的,則是三只角。然後女孩子的角千萬不能亂摸,要是摸了就代表你喜歡這個女孩,非娶不可,如果真的不能娶她,則要在她家罰做三年苦工。我們很納悶什麼“一只角”“兩只角”的,直到我們看到了那些彝族女孩的裝束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她們帽子的左右兩邊有看上去像裝飾一樣的三角形布片,上下各一片一共四片,而已婚的婦女則將這種布片頂在頭上,前後共兩片(具體參見照片)。

昆明的陽光很強烈,是那種照得人睜不開眼的刺眼,所以當地人的皮膚都比較黑。可奇怪的是,這麼強烈的陽光,卻並不讓人感覺很熱,可能是海拔較高的緣故吧。

石林還是值得一去的,那麼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全部都是天然形成,就像一座大型的天然盆景園。有些像直插雲霄的利劍,有些像展翅欲飛的大鵬,有些像踟躕迷路的小像,而更多的則是你叫不上名字,也想像不出來的。有些大石頭被幾根石頭剛好卡住,就搖搖欲墜的懸在你所要經過的小道上,有些地方可能往右轉經過一個小山洞就到了,而往左轉的話卻要上竄下跳的走上半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那同一個地方,就像一個你永遠也看不清全貌的迷宮。石林裡的導游那麼多,我想,除了解說,怕游客迷路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吧?

在盡興的玩了兩個多小時後,我們驚奇的發現石林的出口處有好多賣水果的攤子,水果的種類相當多,而且價格也不貴,我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大快朵頤的機會。

石林回到昆明市裡,時間還早,於是做足了功課的我們直奔車站附近的老牌小吃店“建新園”,好好的享受了一把雲南最地道的過橋米線,還有那一大堆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小吃:折耳根、酸辣粉、酸辣面、水豆腐、汽鍋雞……

菜足飯飽的我們打著飽嗝捧著肚子向車站踱去,在車站稍坐了一會兒,7:20分,我們的大車又開始向大理進發。

大理是我所向往的地方之一,因為那裡有太多的傳奇故事,五朵金花,天龍八部,我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浪漫的故事都選擇這個地方作為發生的地點,於是帶著這些疑問,也懷揣著些許激動,在經過了4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之後,我們來到了大理。

第二章:大理

到達大理已經是晚上12點多鐘了,幸好客棧的老板派了司機早早的就在汽車站等我們。汽車站在大理新城,也叫下關,離古城區大概有半個小時車程。小車沿著大路一路飛馳,路兩邊是黑壓壓的,看不清任何東西。而視力超好的老公突然說:“看,左邊是蒼山,右邊是洱海!”

我使勁揉了揉眼睛,瞪大了往外看,果然,左邊有隱隱的一片連綿的黑影,而右邊卻仍是黑壓壓的,但隱約的能看到些微的白色水汽。我於是打開車窗,深深的吸了一口大理洱海邊的清新空氣。

車子駛進大理古城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店門都關了,只有偶爾的一兩家客棧的門還開著。路邊柔和的燈光照在古香古色的各式小樓上,映襯著數影婆娑,好一派祥和寧靜的氣氛!

車子在一條小巷裡停了下來,司機師傅帶著我們走進了那座雕梁畫棟的小院。

我們的房間相當干淨,雪白的床單,雅致的牆畫,更有特色的是店主精心設計的榆木疙瘩茶幾和那古色古香的桌子和衣櫃,廁所的門臉上面還有一個飛翹的小屋檐,很有民族風味。由於時間已晚,我們趕快梳洗一下就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晨7:00,有些認床的我再也睡不著了,於是便早早的起了床。推開門,昨日被籠罩在夜色下的小屋清晰的展現在我面前,白牆黑瓦,有著精美雕花的木質欄杆和房門,走廊的牆面上裝飾著大理石。樓下小院一側是一個兩米見方的小池塘,幾尾小紅鯉正在悠閑的游著,池塘上方的木欄杆下吊著一只鳥籠,一只畫眉正在歡快的叫著,一個典型的白族小院。

在店主熱情的介紹下,我們包了一輛車,准備帶我們這一天的行程:蒼山——崇聖寺三塔——喜洲寶成府——蝴蝶泉——大理古城。

先去吃早點,司機師傅(就是昨天接我們的那位)把我們帶到了一家小店,我們第一次嘗到了大理的特色小吃:餌絲。這是一種有點像面條的東西,但是是用米做的,吃在嘴裡的感覺很軟,但比面條有韌勁,加上耙肉澆頭和色澤鮮亮的湯汁,真是一道絕佳的美味。於是,從這天起直到我離開麗江的那一天,餌絲成為了我的固定早餐。

用完早餐我們便直奔蒼山腳下,懷揣著客棧老板幫我們代買的打折門票,我們登上了上蒼山的纜車。在客棧的時候和老板娘聊天時老板娘告訴我們大理多風,我們當時還半信半疑,但上了纜車發現這句話果然不假。當天的天氣很好,陽光明媚,雖然沒有昆明的陽光那樣刺眼,但也絕對像蘇州的五月天了,但是,蒼山上卻是狂風大作,只聽得纜車窗外風聲呼嘯,山上的樹林不停的作波浪狀起伏,強烈的大風刮得纜車也是左右搖晃,嚇得同車的幾個中年婦女連連驚叫。偏偏這段路又很長,整整晃蕩了近半個小時才到達終點站。

纜車站邊有個碩大的棋盤,旁邊的解說詞說這便是傳說中的“珍瓏棋局”,可我卻覺得這個景點的設計者也太不用心了,金庸的《天龍八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說明“珍瓏棋局”是圍棋,而這裡的這個棋盤卻是一幅中國像棋。由此可見,這個景點的設計者肯定不是金庸迷。

不過老公卻很興奮,因為這套像棋的“將”和“帥”被各豎立在棋盤的一邊,很多人紛紛上去拍照留念。一向自認為是“帥才”的老公自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本來我尋思我們各拍一個,但他卻不依,偏要兩個都給他拍,無奈,只得把這個光榮的位置交給他了。

而接下來我們便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看到路邊的指示牌說前方有景點,叫什麼“七龍女池”,於是習慣到一個地方就都到處看看的我們便往它所指示的方向走去了。可是,這段路卻好像總也沒有盡頭,而雲南的天氣又是陽光下炎熱,陰影下涼爽,於是我們一路走一路把衝鋒衣脫了穿,穿上了又脫,直走得氣喘吁吁,汗出了一身又一身。我們開始懷疑起指示牌上寫的4公裡是不是指直線距離。終於,在經過了整整一個半小時的長途跋涉後,我們終於聽到了嘩嘩的水聲,看到了那“七龍女池”的真面目。

平心而論,“七龍女池”還是可以的,至少它是由七個高低錯落的水潭連成一體,並且水確實很清,一幅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但是,在早已見過九寨溝的奇水異瀑後,這樣的小景已經引不起我的強烈興趣。說實話,走了5公裡(我們估摸著肯定有這麼長)路就為了看這個小水潭,我們真的有些失望。於是,在拍了幾張照作為到此一游的證明後,我們待了還不到5分鐘,立即打道回府。

這次我們幾乎是以衝鋒的速度下山的,一個小時便到了山下。司機師傅聽說了我們的經歷後,哈哈大笑,說一般人去蒼山從來不會去那個“七龍女池”的,所以他也納悶為什麼別人玩蒼山兩個小時足夠了,而我們卻折騰了近四個小時,而我們只能抱著酸痛的大腿苦笑。

師傅說帶你們去吃點好吃的,我們才又來了興趣。他把我們帶到一個小攤邊上,說這個地方只有當地人才會來吃,那種旅游團是走不到這裡的。擺攤的老板娘把一塊紗布揭開,露出了一大塊金黃色的像油膏狀的物體,熟練的用一片刀片把這個東西削成大拇指粗細的條子,放在碗裡,然後擱上辣子、蒜湯,雪白晶瑩的白蘿蔔絲,花生粉以及其他的一些佐料,然後放在我們面前。我好奇的嘗了一口,那個黃黃的東西是滑滑的,有股豆香,加上酸得爽口的蘿蔔絲,辣裡透香的辣醬,使一向標榜吃為人生第一大樂事的我感到了無比的驚喜。

饕餮過後,師傅告訴我們,我們吃的這種東西是豌豆粉,也叫“油粉”,是大理當地特色的小吃。

下一站是喜洲白家民居。小車飛馳在蒼山洱海之間的田園小道上,一路上麥浪起伏,菜花吐艷。我們不禁感嘆大理確實是個福地,背靠蒼山,面朝洱海,中間是一大片平原,地肥人美。我貼在窗玻璃上,看著天上流動的雲在蒼山上、在田野間不停的變幻著圖案,有時是一片陽光燦爛,有時是風雨欲來的意境,而有時則是幾束陽光組成了一個天然的五線譜。這樣的地方,就算是天天在同一個地方坐著看,也是看不膩的。

喜洲白家寶成府對我來說並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於是,在看了一遍當地白族的服飾及風俗秀,喝完了那三道茶後,我們便奔向了我向往已久的蝴蝶泉。

去蝴蝶泉的路上,我們在洱海邊小停了一下,也算是彌補了這次大理行程中沒有洱海的缺憾。洱海的水很清,岸邊遍植柳樹,一排小船停在岸邊,恍惚間仿佛回到了江南水鄉。

蝴蝶泉,據說每年四五月間會有大量的蝴蝶飛到蝴蝶泉邊,倒掛成簾,煞是壯觀,蝴蝶泉由此得名。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個“五朵金花”的故事,楊麗坤的一曲《蝴蝶泉邊好梳妝》則使蝴蝶泉變成了一個愛情的神話。

可惜我們無緣看到這個奇景,但蝴蝶泉湛藍清澈的泉水已經讓我心動不已。我們去的時候由於已經比較晚,整個園子看不到幾個人,因此更顯得蝴蝶泉優雅靜謐。泉邊是一個不大的小湖泊,名曰“情人湖”,湖邊長滿了奇花異草,注意,真的是奇花異草,因為很多花我從來都沒有見過。

走出蝴蝶泉的時候,我們在大門口見到了一棵大樹,沒有葉子,卻掛滿了紅色的許願帶,我想,應該都是為自己的愛情祝福的吧。

再一次穿過旖旎的田園春光,我們回到了大理城門口。不知為什麼,看到大理城的那個城門我就不禁莞爾,大概是因為有一段時間《天龍八部》玩得印像比較入迷,眼前的這座的大理城門居然酷似游戲中的那座,或許游戲的開發者真的來實地勘察過吧。

我們於是便在大理古城的那條石板街上漫步,看著路邊林林總總的店鋪,和形形色色的游人。逛得稍微有點餓了,便順便再去早上吃早點的地方准備大吃一頓。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大理有一種名菜叫“乳扇”,一直很好奇大理人是如何將牛奶做成扇子,這次有機會一睹真容自然不肯放過。菜端上來了,色澤金黃,就好像放大了五、六倍的炸過的龍蝦片,迫不及待的咬一口,果然是一股很香濃的牛奶味道,第一片很快就被我三下五除二的干掉了。但是吃到第二片的時候卻覺得有些吃不下了,因為那個牛奶味實在是太重了,就像奶量加倍的酥皮面包的味道,吃多了就連我這個一向喜歡奶食品的人都有些受不了。

我們又點了一個粉蒸肉、一個酸辣魚和一個蔬菜。但遺憾的是,可能雲南的空氣過於干燥的緣故,我的嘴唇一直在起皮開裂,而雲南的菜都帶點辣,一向嗜辣的我這時也只能望辣興嘆,只稍微吃了一點蔬菜一點粉蒸肉就草草收工了。

吃完晚飯再稍逛了一會兒掃蕩了一些水果後我們便回了客棧,並搬到了位於客棧三樓的小木屋。

小木屋晚上看星星是很不錯的,微風拂面,將主人栽種的花花草草的清香溢滿了整個露台。細心的主人在露台上放了個躺椅,靠陽台邊上放了一個小邊桌,可以舒舒服服的躺在躺椅上,一邊吃著水果,一邊看星星,一邊仔細辯認遠處的蒼山的輪廓。

我們就是這樣做的,這時候世界就變得很簡單了,只剩下天上的星,院裡的花,遠處的山和身邊的人。

我望著天,以為,這就是最美的星星了,直到後來我看到麗江的星空。

當然,這是後話。

第三章:麗江

第二天一早我們早早的就起了床,最後看了一眼清晨蒼山上粉色和藍色交染的彩雲,為美味的餌絲拍下了最後一張照片,戀戀不舍的登上了開往麗江的大巴,開向我們這次旅程的終點站——麗江。

天氣很好,也許我們是很有“游福”的,每次出門都能遇上好天氣。

陽光相當強烈,隨著汽車在山路上盤旋,地勢漸漸拔高,車窗外的景色也移步換景。如果說昨天在路上看到的田園風景是身在其中,那麼現在看到的則更像是身在空中的航拍景像。田野間阡陌縱橫,一條銀色的水渠從田野中間蜿蜒而過,水田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而金黃色的油菜花則和深淺不一的麥田在大地上組合成了天然的幾何圖案,而遠處,郁郁蔥蔥的群山則被流動的雲彩投下的影子描畫得五彩斑斕。

當汽車駛進麗江新城,遠遠的看到玉龍雪山與天上的雲連成了一片,我們立即興奮起來。

有個師兄在麗江開了幾家客棧,住的地方自然不用擔心。他的兩個弟子來接我們,都是納西族的小伙子,一個是圓圓的爆炸頭,另一個則是長長的馬尾,很民族的服裝,一開始很靦腆,聊著聊著才熱絡起來。

小車開了15分鐘左右駛進了束河古鎮,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清如明鏡的大池塘,岸邊楊柳依依,使我差點誤以為自己又回到了家鄉。小車在被磨得閃著光的石板路上七轉八彎,終於在一片金黃色的小油菜田邊停了下來,“到了”。

下車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刻在木制招牌上的“正福草堂”四字,隨後便是那斑駁的磚牆以及那因日久年深已變成咖啡色的木制雕花門,門前的石板下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水渠,長長的如絲絛一般碧綠的水草順著水流的方向慢慢飄蕩,我不由得想起那句話:“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想來那活水應該便是那玉龍頂上慢慢消融的晶瑩的雪水吧。水渠邊上是一座二層小樓,供客人或者無心路過的旅人小憩品茶的場所。小伙子們帶著我們走進了這座據說有200多年歷史的古宅。

我們住的房間叫“鳳求凰”,早聽說師兄是個雅人,他把這座小院裡的所有房間都以古琴曲命名,大床房叫“鳳求凰”,三床房叫“梅花三弄”,雙標間叫“漁樵問答”,而套間叫“良宵引”,而整個院子叫“石上流泉”,即因門前有一條水清如許的水渠經過。清新別致,又讓人感到熟悉而親切。

我們的房間在二樓,要上一個極窄極陡的小木梯,而上到梯子頂端又差點讓年代久遠的屋檐撞了腦袋,兩個小伙子不停的提醒我們,“這裡當心”“那裡小心碰頭”。終於爬到了二樓那窄窄的走廊上,一邊是在電視上才見過的用木樁子撐起的木窗,而另一邊則是我們的房間。窗外陽光明媚,而走廊裡則更顯得陰暗了,我的心略有些沉,這裡都這麼暗了,房間裡豈不是更暗?

推開雕花的木門,心裡頓時豁然開朗,原來師兄早就考慮到了古宅的這一缺點,在房頂開了一個一尺見方的天窗。陽光透過天窗直接照到了床上,通過雪白床單的反射使整個屋子非常亮堂,我迫不及待的往床上一趟,太舒服了!

我就這麼躺著,午間強烈的陽光被天窗擋了一下也變得溫柔起來,明亮而不咄咄逼人,我呆呆的看著天窗,老公則站在門口呆呆的看著窗外,這一刻,幸福的感覺立刻漫溢在我們的胸口,原來,幸福可以如此簡單!我們真的想永遠的停留在這一刻。

呆了半晌,肚子開始抗議了,一看時間,已經是下午的一點鐘,於是我們稍加收拾,准備出去覓食。

束河的水渠遍布每一條街巷,每一條水渠裡的水都是那樣清,我後來查了資料,原來束河的水質是一級水,就是可以舀上來直接喝的那種,而這裡的人們往往是早上取水喝,中午洗菜,晚上洗衣,難怪後來好些天我都看到有人從水渠裡提著水回家,還有的人干脆直接蹲在渠邊就著水洗頭洗澡的。

我們在算是束河中心的一個小飯店裡吃了中飯,飯桌在一條比較寬的水渠旁邊,陽光很強烈,老板娘給我們拿來了遮陽傘,伴著微風拂面,我們就這樣享用了在麗江的第一頓美餐。

束河很小,半天的時間就能把每一條小巷子都走遍,但卻相當有味道,磨得發亮的石條板路,古色古香的各式古宅,大都是木制結構的,隨意的坐在街邊或者渠邊喝茶聊天發呆的人們,以及那藍的讓人想哭的天空。一不小心,你便走進了一片油菜花的金色海洋中,花海深處有星星點點的農家小屋,而抬起頭便是巍峨的玉龍雪山,此情此景,除了感嘆,我沒有別的詞語可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

下午我們准備去麗江古城逛逛,麗江古城即大研,它的出名據說是由於一場大地震,大概是7點幾級的高強度,地震過後整個麗江新城幾乎夷平,而只有大研,這個矗立在麗江中心的千年古鎮卻幾乎沒有任何影響,這一事實震驚了國人,也震驚了世界,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紛至沓來,來瞻仰這綿延千年甚至在大地震中都屹立不倒的大研古城。

麗江的面積比束河大,如果說麗江是一個小城,則束河更像是一個村落,村落有村落的寧靜與安逸,小城則有小城的喧鬧與綺麗。

麗江的石板路比束河的更大,磨得更光滑,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上面明顯的有被馬蹄長年累月踩踏出的凹坑。但是遺憾的是麗江的水渠裡的水沒有束河的清,看不到底,不知道麗江的商人們在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過度的開發對於景點本身卻是一個極大的破壞?

麗江的人太多了,幾乎只能跟著大部隊走,雖然說麗江的房屋更具古風,雖然說麗江納如蜘蛛網般的街道縱橫更有一個古城的意味,雖然說麗江的海棠櫻花比束河更多更艷,雖然說麗江憑水而建的客棧和酒吧茶樓比束河的更為精致,雖然說麗江的夜景很美直至山頂都是層層疊疊的燈火輝煌,雖然說……但是我卻真切的懷念起束河的寧靜來。

出發前看到一片文章,題為《麗江已死》,這與一般的對麗江充滿溢美之詞的文章不同,卻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作者曾分別在90年代初以及近期分別到過麗江,其間麗江的巨大變化使他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自然,這些變化不都是好的,甚至大部分是不好的。

他說他懷念曾經的麗江,它是那麼純淨自然,那時候水是清的,路是干淨的,人是純樸的。他描繪了曾經的這麼一個情景:中午十二點半起床,我慵懶的倚在門口,任由柳條在我眼前輕拂,一抬眼,遠處,晶瑩的玉龍雪山在向我招手……

而在如今的麗江,恐怕也只有在8點以前能看到這樣的景像了,或者即使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色,你也不會再有這樣的心情。因為人實在是太多了,我很難想像在一個以休閑慵懶著稱的小城裡居然塞滿了人,路上是人,廣場上都是人,就連路邊的小飯館都擠滿了人,露天的茶座咖啡座更加不用說,整個變成了各色人等的大雜燴。飯館前的姑娘小伙老頭老太操著各種高低不一的嗓音及方言聲嘶力竭的招呼著路過的行人,路邊的店裡放著各式古今中外的流行歌曲,再加上某些旅游團的大呼小叫,太喧鬧了。

我們像行屍走肉般的跟著大部隊走,腦袋開始發脹,過多的人潮已經使我們失去了對這座向往已久古城的興趣。不幸的是我們還走錯了路,一直走到晚上8點多才走出了麗江古城,打的回到了束河。此刻的麗江還沉浸在對歌和喧鬧的歡娛中,而此刻的束河卻已經進入了夢鄉。所有的店鋪已經關門,只留下某些茶座還氤氳在溫柔的燈光下,也得以使我們能伴著這些燈光找到回家的路。

第四章:茶馬古道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起了床,因為前一天報了當地的一個茶馬古道一日游的項目,據說要騎一天馬,以前只是在馬背上騎過幾秒鐘照過幾張相片的我自然興奮不已,憧憬著這一天的行程。

清晨的空氣相當清新,推開木窗,我又看到了在大理曾經見過的粉藍交織的彩雲,屋頂的圓瓦此刻顯現出一種溫柔的深藍色。走出草堂,街上空無一人,清晨的第一米陽光在光滑的石板路上畫上了一條長長的亮帶,連白天開的熱情洋溢的油菜花這時都顯得是那麼文靜。

我們來到束河的老四方街上,我們的車子已經等在了那邊,於是上車,開往麗江古城會合。

一番等待煎熬後,我們終於來到了馬場,看著馬鍋頭(即馬幫的頭子)牽來了幾匹。旁邊有人問要不要手套,我心想騎馬不就一天,至於一天就磨出水泡嗎?但是後來事實證明,戴手套還是有必要的,不是防水泡,而是防曬傷。我的手就因為拒絕戴手套而被光榮的曬成了陰陽手

滇馬的個子都不大,但據說都是耐力超好的,因為古時的茶馬古道需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往往一次行程就要走上一年半載,還要馱運貨物,因此耐力就成了考驗滇馬最重要的標准。我們這次走的茶馬古道當然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雖說向往已久,但我卻有些葉公好龍的味道,真的看到馬,我又有些膽怯了,幾次上馬都沒有成功,後來把心一橫,緊抓著馬鞍使勁往上一蹬,終於上去了。坐在馬上俯瞰的感覺還是不錯的,難怪古時的官家出門都要騎著高頭大馬,只是馬總是動來動去一刻不得安寧,還是令我有些膽戰。

大家都上了馬,出發了,可是我卻驚奇的發現走在前面的老公的那匹馬居然一邊走一邊拉起屎來,我看得很郁悶,可是沒多久我的馬也站著不動了,馬鍋頭怎麼趕也不肯走,然後便淅淅瀝瀝的撒起尿來,真是暈倒。

好不容易馬隊走起來了,這時我才發現原來馬不是那麼好騎的。因為馬兒的身體總是隨著前進自然扭動,並且還不時的上坡下坡,要掌握好平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於是馬鍋頭一邊走一邊教我們怎麼保持平衡:跟隨馬的身體一起運動,上坡時身體前傾,腳往後蹬,下坡的時候身體稍後傾,腳往前蹬。果然,經他這麼一指導,漸漸的,我也掌握了馬兒前進的規律,也能在翻山越嶺的時候自如的掌控了,這時一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

馬隊在山嶺裡翻上爬下的,大約走了一個小時的光景,眼前突然豁然開朗,出現了一片寬闊的草場,由於正值春季的原因草的顏色還是黃綠相間,隨著山勢起伏。草場邊是一片原始的湖泊,湖邊長滿長長的如蘆葦一般的水草,湖和草場被周圍的山林圍抱著,形成了一個天然的不規則的太極圖。

馬鍋頭把馬兒們牽到草場中間的木欄上拴著,讓他們自由的吃著春天的嫩草。我和老公則被湖邊烤魚的大媽們吸引了過去。大媽們把盆裡游來游去的鯽魚直接拿到湖邊清理干淨,然後用一個鐵絲網夾把展開的魚夾在中間,然後放在火上烤,中間不時撒一些鹽和辣子在上面,於是香氣就一陣一陣的撲鼻而來了。

我禁不住誘惑,和老公一人買了一條大嚼起來,10塊一條,確實很香很鮮,由於是活魚現殺沒有一點魚腥味,辣子和鹽都恰到好處,在這個原生態的地方吃這個原生態的魚,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吃完魚,我和老公在草場上像脫了韁的馬兒一樣撒歡,然後背對背坐在湖邊聊聊天,吹吹微風。老公剛在草地上躺成了大字形,那邊便叫“開飯了”。

這裡吃飯也是一大特色,在一個草棚裡支起了口大鍋,鍋身由於長年累月的熏炙已變成了黑色,馬鍋頭們就近從附近撿了些松枝,放到鍋下點起來,頓時炊煙滾滾。我受不了煙氣,於是逃得遠遠的。從遠處看,草場、湖泊、悠閑的馬兒、草屋,炊煙裊裊,好一派原生態的生活景像!

沒多久一鍋熱氣騰騰的大鍋菜就橫空出世了,大家迫不及待的每人盛了一大盆,內容有:腊肉、萵筍、洋蔥、辣椒、油麥菜,香氣撲鼻,直到今天想來還讓人直流口水。

飯畢,我們又在湖邊草地上坐了一會兒,直到馬鍋頭大喊一聲:“走啦!”

於是上馬,這時前面的一匹母馬突然在草地上撒起歡來,然後又躺下打滾,那樣子煞是可愛,最後是它看其他的馬兒都已經整裝待發了,才依依不舍的站了起來。馬隊繼續向山上行進,有幾處山勢較險,愛馬的馬鍋頭讓我們下馬自己走過這一段,而馬兒們則是一路歡跳著縱過了這幾處,然後我們繼續上馬前進。

漸行漸遠,我們終於走出了山林,走上了一條鄉間小路,眼前出現的,是一幢幢鄉間小屋以及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此時的天格外藍,白色的雲朵像一朵朵雪白的大棉花浮在空中,和地上的油菜花相映成趣,真是好多年都沒有見過的情景了。

馬隊來到了一片大馬場,大家紛紛下馬,准備下一個項目——拉市海泛舟。

拉市海是一個國家級的濕地公園,和九寨溝一樣,拉市海也是被叫做“海”的一個高原湖泊。豬槽船沿著蘆葦叢曲曲折折的向湖心劃去,一棵作展翅欲飛狀的小樹從我們身邊滑過。船前進的漣漪激起了許多在湖面上棲息的水鳥,有野鴨,野鵝,也有鴛鴦。這裡的湖水不算特別清,但是水底如森林一般的水草一直長到了湖面,就在水面下方輕輕搖曳,這時的湖面看起來就像是一塊淺綠色的琥珀,表面的波瀾不驚下卻掩藏著勃勃生機。四周的山層層疊疊,卻是一般的郁郁蔥蔥,由於遠近不同而顯出深淺不一的綠色,山下是金色的油菜田,在湖面上看,仿佛是一條金色的腰帶,環繞在山與湖之間。

這時,太陽在湖面上灑下了點點銀光,微風拂來,湖面上鱗光閃爍。不一會兒,陽光又收了起來,抬頭一看,原來是躲到一塊如碩大棉花糖般的雲朵後面去了,把雲朵的曼妙身姿映襯得曲線畢露,而雲朵周圍放射狀的白色光芒則將太陽的藏身之處顯露無遺。心靜了,藍天、白雲、高山、菜田、還有平靜的湖泊,柔軟的微風,此時什麼話也不想說,什麼事都不想做,甚至拍照也沒有了興趣,只想就這麼坐著,這麼在水上飄著,整個人感到無比的舒適愜意。

可畢竟還是要回去的,在湖上徘徊了三刻鐘左右後,我們沿著來時的路,又劃回了蘆葦蕩。

跨馬回家,此時的馬鍋頭看上去心情很不錯,又或許他覺得經過一天的磨礪之後我們的騎術已經讓他有了信心,他大喊一聲:“跑啦!”我一陣緊張,連忙雙腳夾緊馬肚子,馬群立馬跑了起來。馬背一上一下,我的心也是一上一下,但漸漸的我調整了節奏,爭取和馬背的節奏保持一致,心也漸漸平靜下來,只覺得意氣風發,暢快淋漓。

直到坐上回家的車,我才發現,我的腰臀如同抽筋一般,已經痛得無法坐下,這種感覺,一直持續了三天才稍有好轉。不過至今回想起來,那都是令我終身難忘的一天。

第五章:香格裡拉

茶馬古道的一日行給我們留下的相當好的印像,於是晚上到家後我們立即又去同一家旅行社報名參加了香格裡拉的二日游。第二天8點鐘,我們便坐上了旅行社的車子,向香格裡拉進發。

此次行程的第一站是長江第一灣,位於麗江石鼓鎮,據說第一灣的形成還有一個傳說: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是三姐妹,她們相約去東方尋找真正的光明與愛情,但是路遇玉龍和卡巴這兩兄弟的阻攔,堅持要她們姐妹嫁給他們。瀾滄江和怒江看看實在無法繼續東行,於是便改道繼續向南行,但是小妹金沙江性格堅強,堅持要往東去。於是玉龍和卡巴便將金沙江看管起來,輪流值班。有一天,卡巴值班,金沙江想出了一個計策,晚上她假意奉承,將卡巴灌得酩酊大醉。乘卡巴睡覺的時候,金沙江用一條棉絮刺激卡巴的鼻子,讓卡巴大大的打了一個噴嚏,這一噴嚏,使得卡巴用腳趾頭在地上狠狠的砸了一下,在原本攔著路的橫斷山脈上砸了一個大口子。於是金沙江趁機逃脫,從這個口子向東流去,終於去到了她夢寐以求的東方。而可憐的卡巴,則被醒來暴怒的玉龍用刀削去了一大截,原來卡巴比玉龍高,但從此,永遠比玉龍矮一頭。

傳說是美麗的,但現實是從麗江到第一灣有大概兩個小時的路程,而且在這段旅程中,我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顛藏”(滇藏)公路。一路上車子仿佛喝醉了酒,不停的上竄下跳,我怕暈車,於是立馬靠在老公的肩頭睡覺,但睡夢中卻仿佛好幾次被人扔進了大石頭坑。

等我迷迷糊糊的醒來的時候,我們快到石鼓鎮了。車窗邊已經出現了蜿蜒的淺藍色的金沙江,以及江邊白色的沙灘,隨著江面的越來越闊,越來越近,我們便到了。

大概是靠江的緣故,風很大,站在觀景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金沙江從左前方緩緩而來,在身前繞了個大彎後又向右前方緩緩而去,可惜相機沒有廣角鏡頭,無法拍到這壯麗的全景。水很清,是淺藍色的,看慣了黃浦江裡的滾滾濁浪,第一次發現同系一脈的長江上游竟然是這麼清的水,有點意外,又似乎理所當然,於是,有些感動。導游問我們要不要坐游艇下水游覽,我們踟躕了一番,考慮到江上風實在太大,加上本身天氣較冷,就決定不去坐船了。

導游推薦我們去品嘗了當地最有名的小吃:雞豆涼粉。據說這裡的雞豆涼粉是最正宗的。雞豆是一種如同大麻的豆子,用它磨成粉做成的涼粉就叫雞豆涼粉。涼粉配上白蘿蔔絲,撒上佐料和辣子,爽口而過癮。我們還嘗了雞豆涼皮,就是做涼粉時候最表面上的那層皮,可惜涼皮沒有涼粉好吃。

吃完涼粉,我們稍作閑逛,便又上車,向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前進:虎跳峽。

虎跳峽分為上虎跳、中虎跳和下虎跳,由於時間限制,我們只能去最沒有危險性的上虎跳。虎跳峽的命名據說是一個獵人追蹤一直老虎,結果這只老虎跑到峽谷邊上,前面無路後有追兵,正巧看見滾滾江水中間有一塊大石頭,於是老虎大吼一聲,跳到了這塊石頭上,再跳到了對岸,從而保住了性命,虎跳峽因此得名,而那塊讓老虎得以脫險的大石頭則被叫做虎跳石。

我們從上虎跳拾級而下,眼前的江水由平靜變歡樂,由歡樂變暴怒,越往下風越大。到了虎跳石邊,只見上游而下翻滾著泡沫的的江水拍打在岸邊以及江中心的石頭上,卷起巨大的白色浪花,激起一陣陣的水霧,聲音震耳欲聾。而繼續往下,水流則又漸漸恢復了平靜,緩緩向遠方流去。

過了虎跳峽,我們便開始往高處走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海拔由2000米上升到3300米,導游反復關照我們,到了藏區,一定什麼事情都要慢慢來,走路要滿,動作要慢,就連說話上廁所都要比平時慢一拍左右,不然的話,很有可能會有高原反應。憑著在九寨黃龍的 經驗,我對自己這方面的身體素質相當有自信,但是安全起見,我仍然按照導游的要求,一切慢慢來。

海拔漸漸升高,周圍的景色也隨之變化,原來綠色的麥田樹林漸漸被黃褐色的草原代替,山上開始出現了還未化去的積雪,積雪的面積越來越大,天上的雲層也越壓越低,終於,我們看到了藏區的標志性建築之一:迎賓塔。迎賓塔上經幡飛揚,幾頭黑色的犛牛正在旁若無人的地頭吃草,而在公路另一頭的草原上,則是幾座孤寂的敖包。

我們停車拍照,凜冽的寒風使我們剛從溫暖的車子裡出來的臉瞬時蒙上了一層寒意,路邊有一些藏民專門等著停車拍照的游客和他們合影,以此來賺些家用。尤其是那幾個五六歲的小孩,特別惹人憐愛。我們於是照了幾張相片,便又匆匆的上路了。

大約又行了一個小時左右,我們見到了我們今天的最後一站:松贊林寺。這也是雲南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雖然是陰天,松贊林寺那閃閃發光的金頂仍然很顯眼,導游告訴我們,松贊林寺的金頂是鍍金的,而拉薩的布達拉宮則是純金打造。雖然一向覺得金子之類的黃色之物總是很俗,但不知為什麼,眼前這座雄偉的建築物的金頂卻顯得是那樣莊重大氣,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我發現屋頂周圍總是盤旋著一些黑色的飛鳥,有些納悶,導游仿佛看出了我們的心思,問我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鳥嗎?”我們搖了搖頭。“是烏鴉。”“烏鴉?”我心裡一驚,烏鴉在我們的概念裡不都是不祥之鳥嗎?導游繼續解釋道:“這裡的藏民以及僧侶崇尚的是天葬。知道什麼是天葬嗎?就是讓鳥兒都吃掉,藏人認為這樣自己就可以到達天堂。而執行這一天葬的,都是這些烏鴉,因此,藏民都把烏鴉當作是神的使者,把他們叫做吉祥鳥。”啊,原來是這麼回事。

我們進寺了,從門口到主殿有很長的一段台階,導游不時的提醒我們:“慢慢來,一切都要慢。”到了上面,導游告訴我們,主殿女士是不能進入的,因此我們只能去偏殿參觀。並且告誡我們千萬不要照相,進門要用右腳先進,參觀時要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不能反方向。我們一一遵從。

一樓是誦經大廳,燈光昏暗,我們在釋迦牟尼的神像前求了兩串佛珠,祈禱平安。然後上二樓,整個二樓都是轉經筒,轉經筒都是銅制的,很沉,不花點力氣還轉不動,不時有幾個喇嘛走過看著我們,我們被他們看得有些心虛就趕忙上了三樓。(時值藏獨事件剛過半個月,雖說可能那幾個喇嘛並沒有什麼歹意,或者只是出於好奇,又或純粹只是隨便一瞥,就像我們上街看人一樣的隨意,但在那個多事之秋,身處敏感地帶,心裡還是有些忐忑的。)三樓則是一個露台,那金光燦燦的屋頂就在眼前,我們紛紛拍照。這時,我發現屋頂上有一對吉祥鳥正在呢喃,於是端起照相機趕忙拍攝,突然覺得這種原來不被看好的鳥兒也變得可愛起來了。

天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雨來,導游趕忙招呼我們上車,去香格裡拉古城。

路上,我們看到了那座寫著“香格裡拉”藏、漢、英三種語言的大山,那碩大的“香格裡拉”四字遠遠的鑲嵌在山體中間,還是很壯觀的。

另外一路上還看到了很多很奇怪的架子,每個都大概有兩三米高,兩排木條“人”字形的架在一起,中間還有一個木條做成的橫擋,幾乎每個藏民家的附近都至少有兩三個。說到這個,導游笑了,說這個東西還鬧過笑話。據說冷戰的時候,美國從衛星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中國西藏地區有很多類似於導彈發射架的東西,於是美國就很緊張,不斷的在聯合國起訴中國,說中國私自搭建了幾千個導彈發射架,居心叵測雲雲。於是聯合國派人到實地勘察,才發現所謂的“導彈發射架”不過是藏民用來晾曬青稞的青稞架,虛驚一場。我們大笑之余,仔細觀察,發現這東西還真有點像導彈發射架。

據導游說,香格裡拉原名中甸,而所謂的香格裡拉古城則是最近才仿造麗江古城造的。由於早已看慣了泛濫的人造景點,我們並不以為奇,只是失去了參觀這一“古城”的興趣。

我們下榻的客棧叫“扎史達吉”,裝飾古樸干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小小的驚喜。大堂中間有一個藏羚羊的標本昂首挺立,想來生前必定是一頭彪悍的雄羊。我們幸運的抽到了一個大床房,進房一看,電視、空調、衛生設施應有盡有,在經過了一天的旅途勞頓之後,我們終於可以放下行李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我們本來想在古城裡走走活動一下,但剛出門就發現寒冷難耐,於是打道回府,老公則肩負著買小吃的重任,又折出門去了。不一會兒,老公帶來了一大堆香噴噴的烤串,當然在這個地方不是牛肉就是羊肉,撒上了很厚的辣子和孜然,我和老公一人拿牛奶一人拿啤酒,吃得不亦樂乎。

口腹之欲滿足以後,洗澡睡覺。

第二天早上八點半,我們准時出發,一出門才發現昨晚又下了一場雪,屋頂白了一片,於是我們抖擻抖擻精神,奔向我們今天的目的地——石卡雪山。

一路上,昨天還是一片褐黃的草原都覆蓋上了厚厚的一層白雪,說實話,此時我的心情是有點失落的。我印像中的香格裡拉,應該是一個世外桃源,鳥語花香,草長鶯飛,山明水秀,可是很明顯我來得不是時候,如今的香格裡拉一點都沒有春天的跡像,更別談什麼鳥語花香了。而對於雪,今年的雪也看得夠了。導游後來告訴我們,香格裡拉最美的時候應該是5、6月份,那時候,這裡才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可我們來的太早了,4月初,香格裡拉還是一片隆冬的景像。

不管怎樣,近在咫尺的接觸雪山我還是沒經歷過,於是便把那僅存的希望寄托在石卡雪山上了。據說世界上只有這個地方能同時看到八座雪山、蔚藍的湖泊、滿山遍野的花海、蔥郁的高山牧場和古老的藏族村落,而且天足夠好的情況下,連布達拉宮都看得見。但是看看今天的天氣,我想我是沒那麼幸運了。

終於到了雪山腳下,仰望雪山,有些看不清真面目,因為其他的重重高山把石卡的身體遮掩得嚴嚴實實,只有那雪白的頂峰顯露在外。我們走進纜車大廳,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今天山上風比較大,第二層纜車可能上不去。這裡要解釋一下,石卡雪山海拔4450米,為了避免游客由於海拔一下子提升造成生理上的不適,因此纜車做成了兩段,第一段是由底部到山腰的納帕草甸,第二段是由納帕草甸到石卡頂峰。那麼今天,不僅8座雪山看不到,連上山頂的希望都很渺茫?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不管怎樣,先上了第一段再說。我們坐上了纜車,搖搖晃晃的向納帕草甸飄去。一路上風並不大,可能是因為這第一段是在山谷中,兩邊的高山能幫助擋風的緣故。兩邊都是高山,除了還是黑褐色的松林,就是覆蓋在地面上的厚厚積雪。20分鐘左右就到了納帕草甸,還是白茫茫一片。

我們剛下纜車,正想去休息站喝點紅景天水暖和一下,突然工作人員跑過來跟我們說:“現在風小了,可以上,要不要上?”我們稍稍猶豫了一下,決定上。於是拿出早有准備的紅景天口服液,一人喝了一支,上了纜車。這次的上山就沒有剛才那樣平靜了,狂風卷著雪花漫天飛舞,將一棵棵松樹刮得不住的劇烈搖晃,快接近頂峰的時候,我看見頭頂的雲是一片灰黑色的,煞是嚇人,而猛烈的風不停的搖晃車廂,好像要把車廂都撕碎似的。我很害怕,緊緊的抓住老公,幸好沒過多久,就聽見“哐啷”一聲,車廂進了山頂站的軌道。

山上不是一般的冷,和嚴冬沒有任何的區別,甚至比嚴冬的雪還要大,風還要猛。小小的站台裡已經堆滿了雪堆,都是狂風卷進來的,纜車站的另一側已經積起了高高的一座小山,我們穿過雪堆,來到車站外面的觀景台上。一上台,就立即有人的帽子被風刮倒山下去了。

風大得驚人,我毫不懷疑這個風可以毫不費力的將人吹走,可老公還要堅持往上面的觀景台走,我不敢上去,又很擔心他,於是便在觀景台邊的門口等他。他往上走了一段,拍了些照片便又回來了,說上面的台階已經被雪堵住,上不去了。於是我們抓緊時間讓導游給我們拍了幾張到此一游照,便逃回了站台裡,此時,手和腳都已經被凍僵。

站台裡,一些等車的人已經打起了雪仗,而我們則只是在旁邊的雪堆上劃上了我們的記號。

終於車來了,可以離開這個地方,我真高興。

回到納帕草甸,我們稍微喝了一點紅景天水,便去外面的草甸上走走。說是草甸,還是冰雪一片的。平心而論,景色確實很美,高山、雪地、藍天、白雲,還有人類的木屋、圍欄和秋千,雖然沒有春天的花紅柳綠,但也別有一番肅穆的美。這裡的風很小,我們走了很遠,終於手和腳都漸漸恢復了知覺。

十五分鐘後,大家啟程下山,在回香格裡拉縣城的路上,導游問想不想吃當地最有特色的犛牛肉火鍋,大家一致通過了他的提議。

於是我們來到了一家看上去很正宗的犛牛肉火鍋店,長期被油煙熏烤得發黃的牆壁,掛在牆上的兩排牛頭,還有那像腊肉一樣掛在房梁上的一塊快犛牛肉。老板娘端上了一個碩大的火鍋,然後便是我們期待已久的犛牛肉。犛牛肉的味道,簡單的說,比普通牛肉嫩,比普通牛肉香!饕餮一餐。

回麗江的路上,烏雲好像在追著我們跑,凡是我們剛剛走過的地方,回頭再看,便是一片烏雲密布。幸好,汽車的速度還是比烏雲快了那麼一點點。終於一路平安的又回到了束河。

第六章:束河

終於可以定定心心的在束河犯懶了。

回到束河大概是晚上6點左右。不知是在香格裡拉看了太多烏雲的緣故,還是事實就是如此,我總覺得束河的天比我剛來的那幾天更藍更亮了。真正的是那種醉心的湛藍,雲是雪白的,很低,仿佛一伸手就能夠到。這時在蘇州已經是吃晚飯的點了,可在這裡卻好像下午兩三點鐘的樣子,一切還是那麼明亮,於是,讓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

第二天,我們終於舒舒服服的睡到了日上三竿。來雲南的第七天,我們終於過上了一直向往的,麗江的所謂豬的生活。

慢吞吞的起床,然後便趿著拖鞋去覓食。飯畢,我們便繞著束河仔仔細細的端詳起這座小鎮。

束河不大,半天的時間就可以將它全部逛完,但要細細的品味,則可能三年五載都不為過。我們先朝著九鼎龍潭的方向而去,阡陌縱橫,樹影婆娑,農家小院點綴其中。於是,天是湛藍的,樹是墨綠的,田是金黃的,花是彩色的,房子是灰白的,抑或是黑色的,流水潺潺其中,一派田園春光。古鎮街上,怒放的紫藤隨處可見,或白或粉或紅的櫻花梨花杏花也是迎風搖曳。還有什麼比這兒更美的呢?

下午,我們選了一家臨水的,有著大大的秋千椅的茶館,看了一下午書,前兩天奔波的疲倦就在那個下午被一掃而空。

晚上,我們回到了客棧,因為和師兄說好去他那兒坐坐。正巧師兄吃完飯,於是一起過去。

師兄在束河已經開了三個小院,據說第四個正在裝修中,我們現在去的,則是他自己住的那一個,只有一個豪華客房是給知己好友住的。他住的那個小院叫“石蓮精舍”,聽這名字就很有禪意。

進入院子,中間是個天井,鋪上了卵石,開了小池塘,栽上了翠竹、蒼松、和蘭花。師兄是信佛的,因此這個小院除了日常的起居房間,還有一個佛堂,是整個院落視野最好的地方,也許在這裡和佛對話,能得到更多的感悟吧?佛堂下面是琴室,一如老師的琴房一般古樸雅致,總期盼著以後自己也能有這麼一個。琴室旁邊是一個大玻璃的茶廳,聽師兄說裝上了地暖。想像一下,冬天的時候雪花紛飛,溫暖的玻璃茶室裡茗香四溢,琴聲潺潺,古今中外,談笑風生,何等的愜意舒暢之事!

於是,在那個茶室裡,我們一坐便坐到了晚上10點多鐘才起身告辭。

推門出去,一抬頭,天幕如靛,繁星滿天,仿佛就在跟前,伸手可摘。我突然有點想哭,這樣的天空,不知何時才能再次見到?

麗江的最後一天,我們去逛了逛充滿麗江生活情趣的忠義市場以及積澱了千年歷史的木府。其實那天不太開心,因為實在舍不得離開這個地方。

臨走的那一天,我們7點鐘就出了門,天上,鮮紅的朝霞又將天空染成了彩色,天空下山脈、房屋、街道、樹木,一切還是那麼的平靜。我突然想起了那首很著名的,已經被傳唱得有點庸俗的詩:“我輕輕的來,正如我輕輕的走,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