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序:城市會自己說話
從少林寺離開,依舊是悠哉悠哉,走走停停。停車場有許多回洛陽的車。然而,計劃中的洛陽,有著“東方蒙娜麗莎”的盧舍那大佛,有著我向往的天子駕六馬車,有著古人夢想的殉葬之地——北邙,還有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國色牡丹,我這次卻注定了要錯過。還有商丘、南陽,這些曾列在攻略的城市,都要錯過。
河南,這片土地,曾經極度輝煌過,也曾經被徹底摧毀,現在還在崛起的路上蹣跚。這片土地的人民,他們也許貧困,但是祖宗遺留的大氣和純樸依然可見。我只相信,堅韌的土地堅韌的人民,絕對不會被遺忘也絕對不會被美滿背叛。
離開鄭州,南下武漢轉機回廣州。鄭州火車站,人流依舊那麼多。這個城市,是鐵路樞紐,連接著京九線和隴海線,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這裡經過,奔向已知或未知的他方。我,亦然。家,還是那個家,但是有的人可能再也見不到了。
晚上9點,踏上臨時加開的列車,無座。然而,幸好這趟南下的車尚未滿員,且鄭州是始發站,於是很幸運的在某個角落找到位置,而且一坐就到天亮抵達武昌。這個終於沉靜下來的凌晨,旁邊是一個來自廣西會講粵語的阿姨,對面是一個來自山西的兵哥哥。這兩個省份,我都沒去過,前者是離得太近未列入日程,後者則本在此次計劃中不過因故夭折罷了。
途中聊開,兵哥哥來自大同,想也是走過很多地方的人。他說,“山西和河南很不同,我們那裡是活的建築多,王家大院、喬家大院之類都是晉商的家,感覺很有生活氣息。河南很有歷史吧?但我覺得都是死的,古跡景點都是墳墓啊遺址的居多,值錢的東西都是地下挖出來的。嘿嘿,我還是喜歡活的東西。”
他的話,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很仔細的聽,很認真的想,然後微笑。是的,山西,是中國地上的博物館;河南,大概是屬於地下的博物館。此行經過的城市,鄭州、開封、安陽、登封,甚至沒去成的洛陽、商丘等,我都是從史書報刊或者電視電視中最先接觸的,很多時候,真的是在博物館或者面對那些從地下挖掘的物品器皿中懷想當年,猜想著多少年前它們有過怎樣的風雲變幻。
遺憾麼?自是必然的。但是,城市有自己的不幸,它經歷了太多的兵亂水禍,那些活生生的建築或殘缺或消失或沉睡在地底。然而,它們在那裡,恆久的在,有著自己專屬的標簽與氣質;甚至,在骨血裡長久的影響著在那裡生活的人。無論變換了幾代人事,城市會自己說話,它們置身於內忘身於外,每塊石頭每條路每棵樹都在訴說當年的故事。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後人不要誤讀了它們,建設但請盡量別破壞。畢竟,巴比塔,貫穿於人類歷史的始終,從不分地域,不分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