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筆下有太多美麗的地方,因為他們的文章詩篇,無數人向往。也有太多美麗的地方,當我們看到時多半留下的是失望。大概時過境遷是這些地方變了樣,大概是我們賞景的心情不同,也大概是我們評判美的標准不同。還好,泰山不是這樣。 印像裡的泰山是來自於這樣幾處: 小學語文第八冊的課文《挑山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杜甫的《望岳》 還記得有那麼一篇課文,大概說的是泰山日出時,太陽那麼一跳就出來了,具體名字不記得。仔細想來,泰山的壯闊美麗,竟全都是來自於語文課本。還有諸如長城、人民大會堂、南京長江大橋、盧溝橋等等,知識的源泉竟然還是語文課本。一點點題外話,從內心裡感謝語文這門課,盡管中國的教育方式多年來飽受詬病,但在這一瞬間你是否也能感覺到編課本的人花了多大的心思,學生們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受益。 看到的泰山應該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每個人發現美的角度和心情。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裡,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我一共用了8個小時,細算來每個小時是786級,按照通常樓房的規格,差不多相當30層,也就是說在8個小時裡,我爬上了一座至少240層的高樓,俺們大廈才24層啊!用這樣生硬的數字來衡量泰山,一定丟失了她美好的一切,但即便是一座240層的樓,當你爬上樓頂也一定能看到別樣動人的風景,何況是生機靈動的山呢? 有太多的人去形容泰山的美,泰山的壯,泰山的奇,泰山的險,我沒有可以超越他們的語言,但那一切都已經攝入眼睛,融化在心裡。看著那滿眼的郁郁蔥蔥,腦子裡總是盤旋著這麼一句話“造化鐘神秀,造化鐘神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幾十億年的山石,千百年的古樹在這邊神奇的地方就那麼讓人敬畏又親切,滿是感嘆。看日出的時候,山頂望下,片片雲海奇景,瞬間就感受到孔子為什麼說:等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下山時正是清晨,終於看到了“傳說”中的挑山工。南天門到升仙坊那一段最為險要,站在南天門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一步步爬上來的,望下看去,窄窄的台階,接近90度的陡峭,沒有抬腳腿已經開始發軟了,生怕一個不小心滾下去,那跟萬丈深淵也沒什麼差別了。然而,我們扶著欄杆走到一半時,突然所有人都停住了腳步,剛才還嘰嘰喳喳有說有笑的一群人一瞬間靜得可怕。前面一個皮膚黝黑的的中年男人挑著一擔香緩步走上來。他穿一條深色的褲子,褲腳挽得老高,光著上身,寬寬的扁擔壓在右肩上,左肩是厚厚的一層繭子,後背微微隆起,就那麼慢慢的,每一步穩穩的踏在南天門前的窄台階上。向上爬的人都仰著頭看這個人從自己身邊漸漸走上去,向下走的人也注視著他就那麼離自己越來越近。整個台階上沒有人說話,大家主動讓出一條道,似乎生怕驚動了挑山工。長長的路上他大概習慣了這樣的注視,沒有抬頭,也沒有停下。原以為課本裡的內容或許不會再有,但沒想到盡管山上的設備完善,處處是現代的氣息,挑山工這個行業還是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進行著,似乎時間在這停止。整個爬泰山的過程,景很美,但那是意料之中的,最為震撼的就是這清晨的一幕的。不僅僅是挑山工那一步步的堅信,還有游人們那滿是敬意的眼神。往下走,又看到幾個挑山工,挑的有香、方便面、礦泉水,大概算了一下,一擔差不多100斤重,早上8點到頂,他們至少得完善4、5點鐘就開始出發。還有,記得課本裡說挑山工是走之字形的,那樣才能不累。爬山的時候其實我也用了這個方法,倒是有效,只是太慢。事實上,我看到的挑山工很少走之字形,他們是直著往上,應該是為了更快,只有個別看起來很累了才會換換步法。 泰山,美的不僅是她的景,還有山裡千百年來沉澱的氣質和氣息。觀魯台上杜甫的詩會讓你覺得豁然開朗: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