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遺址游記

作者: 碧空一羽

導讀 (紅樓前孫中山銅像) 碧空一羽 圖/文 一個古老的城市,總有它的歷史人物,或是風流千古的文人雅士,或是叱吒風雲的豪傑英雄。他們影響了人文時尚,他們改變了歷史面貌。鬥轉星移,蒼海桑田,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地過去了,他們消失在歷史的時空,後人只有在浩瀚的史籍中尋找他們的蹤跡,在閑暇的聊天中提到他們的名字。為了緬懷這些優秀的歷史人物,人們在這些� ...


(紅樓前孫中山銅像)

碧空一羽 圖/文

一個古老的城市,總有它的歷史人物,或是風流千古的文人雅士,或是叱吒風雲的豪傑英雄。他們影響了人文時尚,他們改變了歷史面貌。鬥轉星移,蒼海桑田,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地過去了,他們消失在歷史的時空,後人只有在浩瀚的史籍中尋找他們的蹤跡,在閑暇的聊天中提到他們的名字。為了緬懷這些優秀的歷史人物,人們在這些歷史人物活動過的遺址,或修繕,或仿造,供子孫後代永世瞻仰。

1986年12月,國務院核定頒布了38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市以其“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歷史文化名城”的顯著特色赫然榜上。翻開武漢的歷史,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足而立。若論建城歷史,武昌城最悠久,迄今她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滄桑歷程。

據考,武昌最早有城,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是年吳主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築土石城,取名夏口城。該城周僅二、三裡“依山傍水、開勢明遠、憑墉藉險、高觀枕流”,實為地形險要的軍事堡壘。武昌古稱夏口,讀過唐詩的人,不會陌生哦!

武昌城也是一座具有革命意義的名城。公元191110月10日,中國近代史上最為使人振聾發聵的一場大變革——辛亥革命爆發。千年睡獅,發出驚天動地的怒吼!

2004年11月19日,是一個冬日慵慵的周末,我揣上數碼像機,踏上了尋覓帝制終結者路程。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舊址。又稱紅樓。

我去的第一站,當然是紅樓哦。

紅樓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原是清代湖北省咨議局局址,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次日,革命黨人和起義士兵雲集湖北省咨議局,宣布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湖北軍政府,宣告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前的近3個月內,湖北軍政府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和措施,組織和領導了抗擊清軍的陽夏保衛戰,並一度代行中央政府職能。舊址主樓穹窿頂望樓於1911年12月1日被清軍炮彈擊毀,主樓後議員公所在抗日戰爭初期被日軍飛機炸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銅像樹立在紅樓大門前,一個廣東口一音的游客端著像機虔誠地對我說:“請你幫我與國父照個合影...”

國父!

我聽到這個稱呼,當時眼框一熱,眼淚都快流出來了。我指導他的站位,給他照了一張背景無人的照片,他看過顯示,滿意地向我道謝,順便問我一句:“你是搞專業攝影的?”我說:“我是照著好玩的,嘿嘿。”那個游客離去後,我瞻仰國父的銅像,陷入了沉思:1912年4月1日,孫中山為什麼要正式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讓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在當時各省風起雲湧響應廢除帝制的革命浪潮的大好形勢下,清帝溥儀也於1912年2月12日下詔宣布退位,袁世凱這個衰落王朝的狡猾鷹犬,何懼之有?我想這是國父不願看到因國鼎之爭使中國陷入內戰,他放棄傾國的權位,是為了中國免遭生靈塗炭!國父啊,國父,你的博愛精神,使您的革命生涯坎坷不已!我學識淺薄,全是猜想。唉!我至今不明白,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三個月後,為什麼要讓袁竊取?其中的原委,只有讓歷史學家去評說了。

我離開首義廣場,從蛇山西端上山,在暖暖的冬陽下,向東端漫步。在蛇山的制高點,晨練的老人們還沒有下山,他們在蛇山義軍炮台(仿造)後邊閑聊著當代的事兒,而我卻遙想著當年在這裡發生的一切。公元1911年10月11日凌晨,起義軍發起第二次進攻。此時南湖炮隊從中和門進城後,人拉肩扛,在蛇山建立火炮陣地,發炮轟擊武昌王府口方向的督署,對戰局發生重大作用。起義軍英勇搏擊,攻入督署。瑞澂從督署後牆穿洞逃上軍艦。八鎮司令部亦被起義軍占領。天剛黎明,武昌全城宣告光復。我照了這張像,從山頂順東而行,來到蛇山首義公園。

我首先看到聳立在蛇山南麓的首義公園的辛亥革命紀念碑。它是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所建,碑體上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碑”十一個大字,是已故葉劍英題字。巨碑下還有晨練的老人,我苦苦地等了好久,才照下兩張背景無人的照片,是豎照的,為了版面的整齊,我就不上傳了。比鄰紀念碑東側,是一個寬大的廣場,一排氣勢恢弘的辛亥革命先驅群雕,在陽光下閃爍著熠熠光輝。群雕的背後,篆刻著這些辛亥革命領袖們的簡略事跡。他們的英名已名垂青史,在下不表。

從蛇山首義公園出來,我又路過紅樓前的首義廣場,瞻仰了彭、劉、楊三烈士雕像。

彭楚藩(1884—1911)清末,湖北鄂城(今湖北省鄂城市)人。原名譚藩,後更名楚藩,字青雲。

劉復基(1883─1911)清末湖南常德人。1904年參與黃興領導的長沙起義活動,後敗走日本,在日本加入“同盟會”。

楊洪勝(188l–1911)晚清湖北襄陽(今襄樊市)人(一說谷城,位老河口市南),字益三。

清末湖北革命黨人的兩大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都與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有密切聯系。1911年9月,在同盟會中部總會關於注重內地暴動的方針推動下,文學社與共進會決定聯合舉行起義。事有不測,當起義正加緊准備時,設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的政治籌備處,10 月9日因配制炸彈而被破獲,起義計劃暴露,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人在起義前夕,先後在臨時總指揮部被逮捕,次日晨,三人被處死,臨刑時高呼“民國萬歲”、“還我河山”,同時英勇就義,壯烈可觀。

在閱馬廠南端,有座拜將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清王朝調動大軍,南下武漢,當時,中國同盟會領導人之一的黃興,由滬來鄂,主持軍事,革命軍政府遂於11月3日任其為戰時總司令,在此築台授印,因名拜將台。原台系臨時搭建,1928年正式建亭立碑,以作永久紀念。解放前夕,亭毀碑損,1955年武昌區人民政府就原址重建一高大紅色水磨石紀念碑,並復原其上所有鐫刻。碑高5米多,碑座方型,碑呈錐體,基設石台,環以鐵欄。碑正面為“拜將台”三個大字,其下為“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兩行小字,背面為“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義同志會立”款識等。此碑卓俊健麗,恰與對面巍峨的紅樓相互輝映。

我童年的時候,寄住在武昌糧道街姑媽家。有一次,姑媽帶我到奧略樓(俗稱黃鶴樓)下的黃鶴樓劇場看戲,劇場邊有尊黃克強銅像,我那時懵懂,不知黃克強為何人,及長,才曉得黃克強就是辛亥革命領袖黃興。尋覓帝制終結者,黃興的銅像不可少喲。第二天,我找到童年隨姑媽看戲的那個劇場,那個劇場已經面目全非,現在是一家酒店,也很蕭條,使人頓生離黍之悲。那劇場邊沒有看到當年見過的銅像啊。我請問一位曬太陽的老人:“這裡原來有一座黃克強銅像,怎麼不見了?”老人抬起頭答道:“呵呵,八、九年以前就移到漢陽去了。”“那在漢陽什麼地方呢?”“在漢陽龜山啊”我道過謝,想到武昌這邊還有一處辛亥革命遺址-起義門,於是乘車向那裡奔去。

起義門原名中和門,和漢陽門、文昌門、平湖門等被稱為古武昌城的九大城門,300多年後的今天,僅有中和門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就是在中和門旁的工程八營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把這一南北交通的要塞向城外的革命起義打開,起義軍在城樓上架起炮台,轟擊位於現武漢造船廠附近的湖廣總督府,歲月給予了中和門悠久的歷史,辛亥革命又賦予了中和門不可磨滅的光榮。1981年,在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武漢市政府撥款,修繕了這座被炮火和歲月衝擊得只剩城洞的古建築,使她時值今日,仍能讓人們瞻仰她的風貌。

在起義門北側,為了拍一張前景無人的照片,我蹲在路邊,伺機一個多小時。雖是逆光照,也要把他照好。從起義門乘車前往漢陽,中途下車,在湖北省工會內,尋覓清末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舊址。

彭劉楊三烈士就義之日的傍晚,武昌城內外各營隊革命黨人互通消息,積極准備發難。位於紫陽湖畔的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居多數,排長陶啟勝查哨時,與程正瀛、金兆龍發生爭執,陶指責程"造反",並令護兵逮金。程正瀛舉槍猛擊陶首,接著開槍把陶打傷。此時,代理管帶阮榮發前來彈壓,被當場擊斃。共進會員、黨代表熊秉坤放槍為號,集合部隊,一時槍聲大作。當即出發占領楚望台軍械庫和中和門。辛亥武昌起義第一槍,是由清末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中的革命黨人在這裡打響。

從湖北省總工會出來,搭上了開往漢陽的BUS,在琴台下車後,由龜山北門上山,沿山頂通路一路尋去。看到山路兩旁栩栩如生的三國人物塑像,忍不住停下來拍幾張,這樣盤桓了好久,日已西斜,還沒有找到黃興的銅像。問了幾處,都語焉不詳,這時我已飢腸瀝瀝,原來我中午還沒有吃飯啊!快到龜山臨江西盡頭,在守門人的指點下,終於找到黃興的銅像。

黃興銅像朝東,面長江,視武昌。這真是一個絕佳的選址。

黃興,原名黃軫,字廑午。在從事秘密革命活動中,改名為興,字克強。湖南善化縣人。1874年10月25日生。他與孫中山並稱孫黃於世,是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重要領袖。

當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清王朝急忙調兵鎮壓。武漢保衛戰開始。27日,清廷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清軍加緊猛攻漢口。28日,黃興到達漢口,當晚即赴前線,給正在苦戰中的革命軍以極大的鼓舞。次日,黃興指揮革命軍與清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清軍無法以戰取勝,轉而凶殘地焚城,大火三日不止。11月2日,漢口失陷,革命軍退守漢陽。3日,湖北軍政府任命黃興為戰時總司令,並通過“登壇拜將”的形式控制黃興。黃興率領革命軍在漢陽前線與清軍奮戰二十余,終因敵眾我寡、黎元洪的牽制而失利。27日,革命軍退守武昌。當日,黃興辭職,離武昌去上海。武漢保衛戰牽制了清軍大部兵力,為各省起義的發動贏得了時間。在黃興督師漢口、漢陽期間,先後有十多個省宣布獨立,擺脫了清王朝的統治。

我以前看過一些辛亥革命的文史資料,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對他多有微詞,說他指揮的江夏保衛戰和漢口保衛戰都以失敗高告終,在革命的緊要關頭,辭職離武昌去上海。黃興去世時,有一幅挽聯道:“謗滿天下,淚滿天下;創造共和,再造共和。”說明人們對他的評價還是公允的。

在樹木蕭疏、闃無人跡的龜山頭上,黃興銅像孤獨的聳立著,他的前方,就是車流如潮的長江大橋。他怎麼會想到,在他去世後整整90年的2004年的某一天,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前去尋覓他這位帝制終結者銅像的蹤跡?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