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古棧通南北,最初通途何人開

作者: 二郎山殺手

導讀漢江古棧通南北,最初通途何人開 ·稅曉潔 不管是我們漢漂認定的南源玉帶河,還是古書上的嶓塚山,漢江源頭按現在的行政區劃都在陝西寧強境內。這幾年各地都在挖空心思搞旅游,該縣大造江源第一縣之勢,縣城干脆改名漢源鎮。寧強地處秦蜀走廊,川陝間最重要的公路316國道貫通全境。 不得不佩服先民們,當今信息時代這條國道的選線,仍基本和歷史上著名的古棧道 ...

漢江古棧通南北,最初通途何人開

·稅曉潔

不管是我們漢漂認定的南源玉帶河,還是古書上的嶓塚山,漢江源頭按現在的行政區劃都在陝西寧強境內。這幾年各地都在挖空心思搞旅游,該縣大造江源第一縣之勢,縣城干脆改名漢源鎮。寧強地處秦蜀走廊,川陝間最重要的公路316國道貫通全境。

不得不佩服先民們,當今信息時代這條國道的選線,仍基本和歷史上著名的古棧道重合,可見當年古棧道開辟的科技含量。在寧強歷史上的諸條古棧道(金牛道、米倉西道、容裘道、陳平道等)中,最重要的是金牛道,也叫“五丁道”,元代以後,又稱蜀棧、南棧,寧強現存地名五丁關。

從寧強向南往四川方向走,趕上國道拓寬,正在修棋盤關隧道,堵車,和當地老人閑聊,曰:什麼棋盤關?應該叫七盤關,怎麼怎麼留下來的,老人一說就說到幾千年。不信?關口旁邊就有清清楚楚地古棧道遺跡。去看,果然有很長很長的一段石台階,寬過武當山古神道。再找,不遠處的山坡上,還有古關口,石牆、石門臼之類遺跡橫七豎八歷歷在目。

繼續往南,就進了四川,撲面而來是著名天險老虎嘴,公路盤旋在山岩上炸出的凹槽裡,腳下嘉陵江水滔滔,再往前,被圈起一塊收門票,為旅游名勝明月峽。這裡有我幾年來見過的最完整的古棧孔遺跡,成排成片,蔚為壯觀。不過,有兩段是cctv拍三國電視片時留下的仿制品,游覽時需仔細鑒別。過了明月峽就是廣元,武則天大皇帝的故裡。再南行,過劍門蜀道,成都府便遙遙在望。芙蓉城現有“五牛牌香煙”,大約也與這“五丁道”有關。

五丁道通達四川以後,繼續向南延伸,還有一條漢中人張騫努力開辟的,至少在漢代已經通達大夏(今阿富汗一帶),至今也未能徹底揭開其神秘面紗的“南絲綢之路”。

在漢江流域上游,江為橫,道為縱,構成了與外界溝通、聯絡四方的龐大網絡。這個網絡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作用,可能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貫通漢江穿越秦嶺的古棧道,是一個早於萬裡長城的巨大土木工程,堪稱中國古代的國家級“高速公路”。——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明,長江流域的文明也十分久遠,與黃河流域並稱中華民族的搖籃。一般認為,華夏民族的文明是由黃河中下游分別向南北推進的,中原是中華民族最初的文明中心。自周朝開始,隨著政治中心的西移,陝西關中一躍而為新的文明中心,周、秦、兩漢、隋、唐等十三個朝代相繼建都八百裡秦川。植根於中原和關中強大先進文化不可阻抑地向西南傳播,關中與西南的往來日漸頻繁,這頻繁中,其傳播的必經之路就是今日川、陝之間穿越秦嶺的古棧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褒斜、故道、儻駱、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倉、陰平等十余條古棧道擔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早在傳說時代的武王伐紂,就有來自南方的庸、蜀、羌、髦、微、陸、彭、濮等古國和古民族參戰。至少到戰國時,已有文獻說:“棧道千裡,通於蜀漢”。

與那條後來不知怎麼被侍弄成中華民族像征的繞國大牆相比,蜀道的主要作用自然在於溝通。秦始皇因焚書坑儒被後世文人稱為暴君,有很多大事就很少被提起:當年秦始皇為了鞏固其“萬世基業”,不僅修築了一條封閉的長城,還修了一條其規模和耗費人力、財力均不亞於修築同樣長一段長城的“秦直道”。近幾年對身邊的漢江感興趣,翻資料看到1988年7月12日的日本報紙《朝日新聞》說:從秦都鹹陽起,經過榆林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秦朝在這將近800公裡之間建設了幅度160米的公路。而時代相當於秦代的古羅馬,其公路的幅度只有5米。再者,現代的高速公路幅度也一般不超過去100米……那麼,這些古代的國家級高速公路,就是秦始皇開辟的嗎?之前又是個什麼樣子?

巧合的是,我找到的最早見諸文獻的官方築路記載正是這五丁道。

說起來卻是一個可笑的故事。《太平御覽》卷888,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時,蜀王不降秦,秦亦無道出蜀。蜀王從萬余人傳獵褒後,卒見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筒遺蜀王,蜀王報以禮物,禮物盡化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稽首,賀曰:土者地也,秦當得蜀矣。秦王恐無相見處,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領五丁力土拖牛,成道,置三枚於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後遣丞相張儀從石牛道伐蜀。”……石牛屁股的金子沒貪到,但開辟了秦蜀間的大道,卻算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此後不久,便有史料說,華夏大地上已是“棧道千裡,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的景像了。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發布“車同軌”的命令,在各地大修馳道時,這條蜀道已經是全國馳道網中的最高級的一條了。

那麼,五丁道是最早通行的古棧道嗎?

又找到一個搞笑的故事,得先從一個女人說起。——這個女人名聲不太好,承擔過的最大罪名是“禍國殃民”,似乎直接斷送了一個周王朝的大好江山。至少一個本來完整的周朝一分為二,不得不遷都洛陽,她脫不了干系。這個女人就是“峰火戲諸候”中的主角之一褒姒美女。——褒姒以姒氏為姓,本古褒國一普通民女,故而也沒留下什麼大名,只以褒姒名之。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9)年,周伐褒國,得褒姒女,幽王見其容貌出眾,乃納之為妃,甚加寵愛。可這褒姒不知好歹,榮華富貴加身,還一副死樣。不管怎麼整,就是天天板個臉,成了一個冷美人。褒姒總是不笑(思念故國還是家鄉另有新上人?),而情種幽王也是個強人,就是偏偏要看她的笑容。怎麼辦?權貴者身邊自古不乏異人,讓一個女人開懷焉能難道他們?於是便有了那場既偶然又必然的歷史鬧劇。——無意評說那場鬧劇,我感興趣的是這個故事所涉及的地埋概念:民女褒姒的故國古褒國的都城,據《史記·周本紀》說:在梁州褒城縣東二百步。考古學家為我們考證出這個地方就在褒斜道南端斜谷口以北5公裡,地名就叫褒姒鋪,在今天陝西漢中市新溝橋鄉打鐘寺村以東的周寨附近。而周幽王的都城,眾所周知在秦嶺以北八百裡秦川中部的關中鎬京,今陝西長安縣鬥門鎮附近,南距漢中褒谷有千裡之遙。也就是說,至少在公元前779年,關中與漢中就有道可通,甚至可以大膽點說,那時的褒斜道就已經開通。

再往前推,晉人的《華陽國志》上有只字片語:“黃帝乘祗車出谷口,秦秘曰此斜谷也。及武王伐紂,蜀亦從行。”——“黃帝乘祗車”之說傳說的成分太大,姑且不論。單就有時間可考的武王伐紂而言,那麼,川陝間的道路也應該在有公元紀年的一千年之前,就已經開通。

再遠,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都是稀裡糊塗的傳說時代了,《正義》載:“蜀人之先肇於人皇之際。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後子孫因封焉。”——此雖系傳說,亦可從中窺見古時的史影,從中可見黃帝族與蜀族之間的親緣關系,也能看出中原與蜀地早期的往來,似乎也可據此推斷蜀道之久遠。

這樣推來倒去,蜀道的上限似乎是難以找到盡頭的。說到這裡,讀者會有點煩了,是的,包括作者自己也有點不耐煩。是啊,就是考證出蜀道究竟何年何月何日開通?有沒有搞過一個類似今天的金剪刀紅綢子的剪彩儀式(似不會有)又有什麼意思呢?

使作者不平靜地是,在我所收集的古棧道研究資料中,日本人搞的比中國人還詳細。還有一件小事,讓人感嘆日本人的無孔不入,大約10年前,在下徒步漢江後寫過一篇《古棧道》,太長,很多年沒有地方發表,前兩年貼在網上,竟然招來東京電話,原來是NHK看到了,他們要拍古棧道。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搞這個是有點牛,比如很多年前中日合作的《望長城》。看到過一個資料,日本人對其古代道路的研究深度,讓人感嘆:他們甚至應用空間攝影等技術,測量了當年修築的10至於15米的溝狀通過台地和鑿開丘陵的道路痕跡……這些日本的道路,是在公元七世紀(600年代)由大和政權建設的,當時以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市郊外)為中心,有通向本州、四國、九州三島及附屬諸島的七條干線道路,這些道路全長大約6500公裡,被稱為“七道驛路”……我們可以說,不就是修修路?我們早就玩剩下了。我們可以說,我們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地讓人眼暈,理得清麼?你小日本彈丸之地,就那麼點事兒,稍弄即明,小家子好過小日子。我泱泱大國,家大業興,大事都忙不過來,哪來功夫扯這芝麻小事的淡?

這怨得了誰呢?只好讓團麻再亂下去了?我不知道,只覺得心裡有點慌,有點虛。

日本人搞這個似乎不只是為了尋古,日本人研究說:日本現在的高速公路與“七道驛路”有極明顯的相似性:一為道路網路線總長一致;二為道路網的路線構成一致;三是路線通過的位置一致;四為古代道路的驛站與現代高速公路出入口一致。資料最後,日本人平靜地說:日本政府對於中國的道路建設實行高速公路等技術上的援助……從日本古代的干線道路與現代高速公路相似的關系中,是否能給中國今後的道路規劃方面、古代道路研究方面以某種啟示呢?


精選遊記: 漢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