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即將消失的文明

作者: 臥游俠

導讀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國人一直驕傲的偉大創舉。在當今高度發達的社會,有誰會想到在離城區較遠的、在被大山環抱著的小山村竟保留著傳統的造紙技術和古老的活字印刷術。在浙江省溫州市西南部18公裡處,有一名叫澤雅的地方,此地素有“西雁蕩”之美稱,總規劃面積286平方公裡,景觀以群瀑、碧潭、幽峽等自然山水為特色,與樸實古 ...

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國人一直驕傲的偉大創舉。在當今高度發達的社會,有誰會想到在離城區較遠的、在被大山環抱著的小山村竟保留著傳統的造紙技術和古老的活字印刷術。在浙江省溫州市西南部18公裡處,有一名叫澤雅的地方,此地素有“西雁蕩”之美稱,總規劃面積286平方公裡,景觀以群瀑、碧潭、幽峽等自然山水為特色,與樸實古老的山村融於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在澤雅鎮驅車向西南行駛約20分鐘,便來到一個被大山環抱著的小山村。在行駛的路上,打開車窗,便能聞到一股臭石灰的味道,路上可以看到許多的水塘,水已變成黃褐色,在車上你看不清水塘裡浸泡的是什麼。不知到為什麼要有這樣許許多多的水塘,於是你便會帶著疑問一路顛簸地來到這當今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傳統造紙技術的小山村——澤雅鎮西岸鄉的水碓坑村

打開車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蒼山錦翠綠竹環抱的、帶有歷史陳舊感的古老民居。也許你到過周莊看到過那水鄉的老宅,也許你到過金華看到過諸葛後裔的八卦村,也許你到過湘西的芙蓉鎮看到過王莊的清磚漢瓦,也許你到過……但都不如水碓坑村的老、舊、陳,也不如水碓坑村的歷史感強(我的感覺)。你看那掩映在樹叢中的民宅,綻放著歷史的“滄桑”,你看那民宅靜靜地在講述著古老的故事,你看那民宅述說著文明的進步起端,你再看那石牆上的綠苔、頂上的青瓦、窗上的欞欄,哪一樣不是在與“現代”交談。我們一行三人,一下失去了車上的談笑,都被這裡的古老驚呆了。我們沿著山路緩慢地向前,尋找著可以記錄的“資料”。

走了很久,拍了許多的照片,我們此時很想與當地人交流一下,想了解當地的一些情況,怎奈語言成了障礙。村子裡人很少且大都是老人,他們聽我們的話很費勁,我們聽他們的話只能懂一句“再見”。交流很難,語言的障礙令我們著急,我們像進入了悶罐令我們透不過氣來。我們繼續走著,轉過彎又來到一戶人家,此時忽然有人向我們打招呼,啊!我聽懂了,頓時我們眼前一亮,仿佛從悶罐裡一下躍了出來,長長的透了一口氣,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哪。向我們打招呼的是一個年輕的美麗女子,穿著一件暗紅色的連衣裙,在房門前正在折紙,那是剛壓好的紙,折起來正准備晾干。我們的相機又停不住了,哢嚓、哢嚓不停地按動快門。您可以想像在這古老的村寨裡,在這語言難以交流的環境下,在這老人很少年輕人更少見的情境裡,我們見到了一位能交流的美麗姑娘,這能不讓我們激動嗎?仿佛喝了一杯純淨的甘泉。

快門在這裡停不住了,語言在這裡也停不住了。我們問了許多事,這時,從屋子裡又出來一位姑娘,藍白相間的衣服,她問:你們不想去看看撈紙嗎?“哦!撈紙?”我們驚奇了,“我們帶你們去吧”。噢,太好了,我們跟在姑娘的後面,向山下走去。路上姑娘們向我們介紹了當地的造紙技術。

原來當地的造紙還依然保留著明朝傳統的技術,此地居民大部分是都從福建遷移過來,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先進的造紙技術。原材料很便捷,山上的竹子砍下來截斷,浸泡在有石灰的水裡,(傳統的技法是將竹子浸泡,暴曬,腐爛,整個過程大約要四個月的時間現在已革新)縮短了腐爛的時間,然後用水碓(用水做動力來帶動搗機)將腐蝕的竹子搗碎成細末(鎮上用電機將竹子磨碎)放到水裡,最後從水裡將細末撈起,就成了紙。幾百年過去了,這傳統的技術始終沒丟,村裡許多這樣的手工作坊,造出來的紙大部分是用於佛事的。噢,現在我們明白了,原來路上聞到的臭石灰的味道就是在浸泡竹子呀。我們跟著姑娘來到撈紙的地方,見一位老人正在撈紙,老人的動作非常熟練,自然,輕松。我們感到新奇,也有躍躍欲試的感覺。經過同意,我們便走上前撈起了紙,看似容易的撈紙做起來確是很難的。撈紙也要講究工夫,動作的快慢、篩簾在水裡的深度、尤其是往外推篩簾的時候是最見工夫的。我們三人干得非常起勁,可是沒有一張完好的紙,要撈出來好的紙還真要練上一段時間。

告別了老人家,在那兩位姑娘的陪同下,在小村子裡又“游”了一番,看到了許多的造紙的作坊,還有浸泡在水裡的竹子。這時我們聽到“咚、咚”的聲音,問明才知是水碓在搗紙漿,我們聞聲而去,果然是用水做動力,帶動搗機的。

時間漫漫的過去了,對水碓村的紙業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澤雅地區的造紙被後人譽為造紙技術的活化石。躲在雲層裡始終不肯露臉的太陽縮短了白天的時間。我們要告別了,這時,我忽然想起一件事,便急忙問:你們這裡的年輕人怎麼這麼少?只見到你們兩位。姑娘們笑著說道:“年輕人都到外去打工了,村裡的造紙只有老人在做,因賺不了多少錢,所以都到外面去了,很多人還到你們上海去了呢,我們也不在村裡,今天是外婆病了,正好是星期天我們回來給外婆打針的。”“你們?”“對,我們是醫生嘛,在溫州市的醫院裡做醫生。”

告別了姑娘也告別了這古老的水碓村。

走在橋頭,見一石碑,上面刻了許多的人名,原來是修這條水泥路捐助者的名單。人無論在那,無論賺了多少錢,終不會忘的是家鄉。但願水碓村的造紙術能完好的一直保留下來。


精選遊記: 溫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