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聖地”崆峒山

作者: 嘯傲風月

導讀2005年9月28日,天陰沉沉的。應戰友之邀,我們從西安出發,坐火車到甘肅平涼市,下車已是深夜,雖然夜涼如水,但與老戰友久別重逢,心裡還是暖融融的。當晚小敘後宿於部隊招待所。 次日,天下著蒙蒙細雨,老戰友建議霧裡看花登崆峒,能不能上得去,心裡都沒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就從平涼市區出發,乘車馳向黃帝問道聖地——崆峒山。記得1989年我初游崆峒山的時� ...

2005年9月28日,天陰沉沉的。應戰友之邀,我們從西安出發,坐火車到甘肅平涼市,下車已是深夜,雖然夜涼如水,但與老戰友久別重逢,心裡還是暖融融的。當晚小敘後宿於部隊招待所。

次日,天下著蒙蒙細雨,老戰友建議霧裡看花登崆峒,能不能上得去,心裡都沒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就從平涼市區出發,乘車馳向黃帝問道聖地——崆峒山。記得1989年我初游崆峒山的時候,還沒有專用線,道路也是凹凸不平。如今寬闊筆直的旅游專用線——崆峒大道已經建成投入使用,平涼在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變。我和陪同的曹干事、司機小王邊走邊聊,不知不覺一會兒到了山腳下,門口簡簡單單地辦完了手續,又往山上攀登。雨,在我們出了平涼城後逐漸稀疏,直到完全停止,等我們到了山下,路面已經干爽。小王以其嫻熟的技術在那坡似35度、多處“胳膊肘”急轉彎的陡峭彎曲的山路上,表演著車技。只見他泰然自若地左一把、右一把轉動著方向盤,在既內懼又刺激的心態下,汽車有驚無險地爬上了“中台”停車場。這是管理局所在地,可以為游人提供食宿。過去曾是這裡的服務員的弟妹,現在已經升任經理了,對我們的到來少不了盛情一番。

下了車,稍事休息,我們就在導游的引導下,開始了徒步跋涉。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裡處,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面積84平方公裡,分東、西、南、北、中四個台,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鎮奇觀”和“道源聖地”之美譽。

我們由中台出發,首游西台。西台是崆峒山的精華,首先進入老營宮、朝天門,攀越上天梯,參拜三教洞,游覽太和宮(隍城)、靜樂宮,最後登上香山寺。

天公真還作美,在山下還是雲籠霧罩,這會兒已是晴天朗日。足下的香山,海拔2100多米,是崆峒山的最高點,西連原地,東壁懸崖,人跡罕至。香山之上的香山寺大殿內,塑有千手妙善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站在這裡極目眺望,崆峒山的石峰樹海、亭台樓閣盡收眼底。

與我89年4月初游崆峒山的感覺大不一樣。上次崆峒山由於雲霧縈繞,秀麗景觀、層巒疊嶂影影綽綽的簡直就像披著紗巾的美麗少女,猶抱琵琶半掩面。而現在的崆峒山,像一位豪爽的美眉翹首弄姿引人醉。

崆峒山,論雄不及泰山,論險不及華山,論秀麗不及武夷山,論自然風光不及廬山。然而在大西北這塊獨特的地理位置上也有她的獨特之處。

首先,她是黃帝問道聖地。山上有一景點叫問道宮,它位於崆峒前峽,涇水北岸,也叫軒轅谷。背山面水,環境幽寂,身居殿內,聽不到涇水濤聲。相傳這裡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處。唐代這裡已有建築,元朝至正間重修問道宮,今存有《重修問道宮碑》一通,明朝宣德、萬歷年間,再次重修,成為一組龐大建築群。明人唐龍《問道宮》詩雲:“欲捉白蟾飛樹梢,遍尋元鶴在雲中,荒涼棟宇聊停節,悵望當年問道宮。”《莊子·在宥》雲:“黃帝立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見之。”軒轅黃帝,隨從浩蕩,聲威振天,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造訪,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落,而此番行程,竟也費盡了周折。黃帝問廣成子:“我聽說您精通‘至道’,請問‘至道’的精髓是什麼?我怎樣做才能和百姓想法一致呢?” 廣成子回答說:“自你治理天下以來,如同天上的雲沒有凝聚,就想要叫下雨,因而久旱的禾苗未得到雨水的滋潤,而你卻急於收獲;猶如莊稼沒有成熟,你就想著要去收割碾打,因此成功是無法保證的,你這樣心浮氣躁,值得我和你談‘至道’嗎?”廣成子看似拒絕的話,實際上已經道出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規律的道理。但黃帝心情已難於平靜,他退到山下,獨處一室,認真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三個月以後,他又去前往拜見廣成子。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跪行到他的身邊,叩頭拜問,語氣誠懇和緩:“敢問我管理自身的道理嗎?”廣成子欣然起身,扶起黃帝,緩緩說道:“亂到了極致,就該要治理了;太黑暗了,就需要尋找光明。對惑亂和邪惡勢力,你抱定主宰國家的大志和創造精神立志去鏟除,就應該平靜地去修煉自己的情操,表現要正派,處事要公正,大是大非要清楚。只有你能為你的臣民樹立光輝典範,人人都向你學習,而你自身應該始終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行為,任何時候都要謹慎治身,你的事業才會同大自然中的生物一樣壯大昌盛。我堅守我的信念和修養,有德於民眾,並同他們和諧相處,我的道理就被人們接受,而我自己也就得到了永遠。”黃帝恍然大悟,贊嘆萬分。精彩的對白,回蕩在隴山的東西南北,穿越歷史的時空。軒轅黃帝的虛懷若谷,廣成子的無私傳道,經莊子的神來妙筆,鑄就了千古佳話。

其次,她是“天下道教第一山”。與“中國道教第一山”的江西龍虎山,同屬中國道教名山。崆峒山,建於山峰巒嶂之上的庵、觀、寺、院、樓、閣、亭、台形成8台9宮12院42處風格各異的建築群。相傳上古仙人廣成子和赤松子雲游四方,最後選定崆峒山為棲息修煉之地,成仙得道。人文始祖軒轅皇帝曾兩次登臨崆峒,尋訪廣成子,求仙問道。秦皇、漢武亦尋訪仙跡,歷代官宦顯達、文人騷客仰慕登臨,遺留的詩畫、碑銘、遺跡、文物不可勝數。崆峒山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發源地之一,曾被宗教界推為“十二仙山之一”,目前,佛、道、儒三家齊聚於此,三家香火彼此相連、常年不衰、相安無事、共存共榮。崆峒山在中國道教和道教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處於重要地位,在傳承道教和道教文化中發揮了歷史作用、產生了重大影響。

再次,她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西來第一山”,素有“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崆峒山地處隴東,據載它北倚山關,南望太統,背負笄頭,西臨涇水。上有氣勢磅礡的馬鬃山,奇特的得山勝景,幽雅別致的五台風光,神秘的玄鶴洞,引人入勝的彈箏峽、月石峽等自然景觀。下有宛如白練的涇河、胭脂河繞山南北交彙東去。崆峒山林木蔥蘢,峰險石奇,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國山色之秀,明代嘉靖時號稱八大才子之一的趙時春,以“山川雄秀甲於關塞”來贊美崆峒山。由此向北不是黃土高原,就是浩瀚沙漠,就再沒有了崆峒這樣的景致。

第四,她有其他名山所沒有的上天梯和廣成丹穴。“上天梯”,在三天門,一邊是懸崖峭壁,其上有歷代摩崖石刻,另一旁是絕壑深澗。唐代初年,明慧禪院院主仁智法師砌石為階梯,共387級,只要你具有足夠的膽略,攀鎖而上,仿佛真的能通到天界。半路上,就能看到儼然而臥的廣成子。

廣成丹穴:在望駕山北峰的絕壁上,這裡懸壁如削,十分險要,人跡罕至,相傳廣成子居住穴中,煉穴修道。“廣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羅潮《廣成丹穴》詩雲:”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廣成居,悵望雲杳杳。”

第五,她是北方天然的動植物王國。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更為神奇的是,與崆峒山隔河相望的太統山、馬頭山都是黃土高原,沒有什麼植被,唯獨她與眾不同,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除了上面說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外,還有秦皇、漢武;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他們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涼時親筆題書“崆峒山”。1979年春,原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肖華,1996年9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分別登山覽勝,題詩作賦。

凡夫俗子游崆峒的更不計其數。據管理局的同志介紹,僅今年“五一”旅游黃金周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就有10萬多,為崆峒區帶來不匪的收入。 其實每年農歷4月8是崆峒山旅游的旺季!當地民間習俗這天為廟會,游人香客比較多。而且是初春時節,景色更是別有風情!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