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輝騰希勒思考國家統一

作者: huang002

導讀九月初的輝騰希勒草原,已經有了秋涼的氣息。我們行進在這片內蒙古的草原上,涼風中帶著寒意,牧草開始有些轉黃了,只是在低窪的水潭旁邊才有翠綠的牧草,大量的水鳥守候在水邊,也許會等到水完全干枯或結冰才會南飛。草地上的野花顯得很嬌小,紅的黃的紫的,遠遠地點綴著。牧民已經將牧草收割並存放成堆,開始為冬季做准備。輕柔的風在吹過,藍天上白雲朵朵� ...

九月初的輝騰希勒草原,已經有了秋涼的氣息。我們行進在這片內蒙古的草原上,涼風中帶著寒意,牧草開始有些轉黃了,只是在低窪的水潭旁邊才有翠綠的牧草,大量的水鳥守候在水邊,也許會等到水完全干枯或結冰才會南飛。草地上的野花顯得很嬌小,紅的黃的紫的,遠遠地點綴著。牧民已經將牧草收割並存放成堆,開始為冬季做准備。輕柔的風在吹過,藍天上白雲朵朵,讓人不由自主地哼起那首歌: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

在這空曠無邊的地方,放目四望,連一棵樹都見不到,或許風吹過就能提供無窮的能量。因此,當我們看見那整齊成行的巨大風車時,並不覺得意外驚奇。這個風力電站確實構成了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草原上騎馬應該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我們租了馬,開始在草原上溜達,然後慢慢地跑起來了。我騎的是一匹母馬,旁邊一直還有一匹小馬跟隨著馬媽媽。天邊沒有盡頭,只有變幻的雲彩。草原所擁有的是博大的胸懷,令你在其中盡情撒野而無所顧忌,直到此時我們才發現躺在草叢中原是如此舒服,身旁還點綴著野花,這是我們這些南方人在中國南方無法體驗到的。我們就這樣走走停停地騎了大約三小時,才回到我們開始出發時的蒙古包。

蒙古人依舊手捧哈達、青稞酒,放開歌喉,用歌聲歡迎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每天都見到一撥又一撥不同的游客,這些接待程序已變成了作秀。然而可以看出,他們絲毫不敢有半點的怠慢,因為游客會為他們帶來經濟利益。而我們也喜聞樂見,感受他們帶給我們的禮遇。

為什麼越是人少荒涼的地方,人們越是熱情好客,哪怕是陌生的過客,他們也要熱情地招呼一番?其實原因很簡單:與他人溝通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試想如果你像那個魯賓遜漂流到了某個荒島上, 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見到人類同伴。在那些人口稀少的廣袤地區,他們一年中也見不到幾個人,客人的到來,不僅讓他們的單調生活多姿多彩,而且還是他們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現在這種情形應該大有改善,電視、電話和交通的改善,令他們與外界的聯系增多了。

掀起門簾,進入氈房,迎面一眼便看見成吉思汗的畫像。這畫像幾乎每個帳篷裡都會有。成吉思汗為何成了蒙古人心目中的神靈?中國的疆土就數元朝最大了,東至朝鮮,西至中亞的廣大版圖盡歸元朝。如果不是元軍渡海遇上台風,日本也要納入中國版圖。毫無疑問,成吉思汗代表了蒙古人的最高境界——統治世界,盡管那段歷史像征著暴力與血腥。這因應了那句名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暴君。

此時,一個民族主義的概念於是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在中國,民族主義的話題與其他眾多的話題一樣屬於敏感的話題。但是,敏感的話題並意味著我們不去談論此話題,這樣只能令話題愈發“敏感”,陷入越不談論就更敏感的惡性循環之中。不但無助事情的解決,而且令事情變得更糟糕,游離在我們的控制之外。政府設置言論禁區,實為掩耳盜鈴的愚蠢行為。中國的政治之所以會成為少數人的政治,乃是政府不想廣大民眾參與。大眾參與的下一步需求便是民主的產生,而民主從來就不是統治者的慈悲施舍,而是人民爭取來的。

為何少數民族都躲在偏僻荒涼的地方生活?難道他們不想占據自然條件優越的平原地區嗎?並非不想,而是他們爭不過漢人、打不過漢人。為何漢人不接受少數民族統治?元朝不過百年而亡,除了蒙古人的制度不適合漢人地區外,重要的一點是漢人不接受外族統治。清兵入關逾百年,即使到了乾隆,民間的反清復明活動仍然方興未艾,其原因也是一樣。這種“大漢族思想”令中國的大小民族從來就沒有站在平等的起跑線上。由於歷史的原因,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至今仍然比漢族慢。我們今天講求民族團結和諧,民族政策甚至向小民族傾斜,法律面前並不平等。如果我們追求平等,那麼民族政策的傾斜便失去了前提,漢人與少數民族的發展差距便會愈發擴大。我們該如何取舍或如何去尋找一個平衡點?

我在大學時選修過中國歷史,其中最不願意讀的就是元史,皆因蒙古人的名字不好記憶,看了半天書只記住鐵木真和忽必烈等幾個名字而已。那時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也低,他說,因為我們不是學歷史專業的,我們只需弄懂中國和中國人的概念即可及格過關。直到今天,我仍然覺得中國和中國人的概念並非簡單,蓋因歷史上中國的版圖時大時小,如何區分不同朝代的中國人與外國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歷史上的那些少數民族,與漢人時戰時和,如何界定他們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呢?

對於成吉思汗的評價,就跟其他歷史人物一樣,從來沒有標准。歷史與政治一樣,本來就是立場的表述。有一點無容質疑,那就是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傑出領袖。成吉思汗使蒙古高原的眾多部落統一為一個整體,形成強大的蒙古民族,但蒙古民族的發展壯大是以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為代價的。其本人及其子孫的軍事擴張活動,改變了歐亞大陸眾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很多古老文明遭到極大的破壞,經濟崩潰,人口銳減。在東方,中國各被征服民族也遭受了空前的屠殺、掠奪和奴役,人民死亡流離,幸存者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西方人對中國的恐懼由此而來,即“黃禍”乃是始於成吉思汗。與人類的在戰爭的野蠻一樣,蒙古人的野蠻,體現在攻陷城池後的屠城上。在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如果光是以文化的先進與落後去區分,那未免將事情太過簡單化了,歷史上野蠻征服文明的事例比比皆是。

評價戰爭或革命的意義,其標准在於什麼?最基本的標准乃是看人權。歷史上絕大部分的戰爭或革命都是負面的,是因為它們對社會的破壞摧殘後,人權狀況又回到原來的狀態,甚至比以前更糟糕。改朝換代對老百姓來說只是一種痛苦的折騰。

這樣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歸於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統一的國家和大版圖對誰最有利?毫無疑問,肯定是統治階層。秦朝統一,對秦始皇無疑最好,但老百姓也能受惠嗎?假設中國的每個省份都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國,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些什麼樣的變化?我們今天的省際旅行到那時是否會變成需要簽證的出國旅行?那些內陸省份想必也會與瑞士一樣嚴守外交上的中立。這些事情真的難以想像。影響國家概念的另一樣東西是地方主義。中國現在是共和國嗎?中國各地的地方保護主義令龐大的中國似乎被分割成無數的“小王國”,中央與地方的對抗自古至今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在政治的金字塔架構下,政治就意味著中央與地方的融洽或抗衡。所以,能夠處理好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政客就是算得上好的政客了。

我相信,中國人與西方人在國家統一的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分歧。為何歐洲會分裂成如此眾多的小國,除了各地文化起源的差異的歷史原因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歐洲人人權至上的國家概念:如果國家的統一以犧牲公民的人權為代價,那麼這種統一是不可取的,寧可維持分裂狀態更好。人權是什麼?換個角度解釋就是政府權利的對立面,政府權利膨脹的時候,公民的人權就會萎縮,反之亦然。歐美是民主國家,其法律體現大部分人的意志,他們關於國家的概念與我們的有何差別?美國人可以將星條旗做成內褲穿出來,因為他們並沒有關於褻瀆國旗的罪。美國人已經習慣了在電視上看到世界各地的反美人士焚燒美國國旗的畫面。國家的面子對他們來說並非如此重要。歐洲也沒什麼反分裂之類的法律,當然也不會將鼓吹國家分裂者治罪。歐洲的眾多小國被治理得整整有條,人民安居樂業,即使是小國同樣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小國,又有何不好呢?

世界政治如此千差萬別,每個國家就如一個個城堡。當一個人在某國因批評政府而獲罪時,同樣的行為在另外一個國家,可能會受到政府的嘉獎。有些國家有所謂詆毀宗教罪,詆毀者的行為成了十惡不赦的罪行。惡法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大部分人的利益被忽略而少數人被照顧。

中國人喜歡做大國國民的心態,起源於那個“夜郎自大”的笑話。小國國民似乎就是狂妄自大的同義詞。夜郎國的心態並非狂妄自大,其原因是當時信息的閉塞,任何人在那閉塞的環境中鬧出這樣的笑話都是正常的。同樣地,封閉的環境肯定會形成天朝大國的國民心態,我們不應嘲笑鴉片戰爭時的大清國民或者文革時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知者不罪也,即使是林則徐這樣的所謂開明者,對對手英國的誤解令我們今天覺得幼稚可笑,但在當時的封閉環境中卻是合情合理的。

不合則分----類似我們對婚姻的見解。國家版圖的大小,對每個公民來說並非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心平氣和地面對國家的統一問題才是我們每個“大國國民”應有的風範。

2005年十月於珠海


精選遊記: 呼和浩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