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雁洋葉劍英元帥故居

作者: 水色山光

導讀今年春節的第一天是在有客家之都美譽的梅州市度過的。一日之中,馬不停蹄地游覽了幾個地方,葉劍英元帥的故居就是其中的一個景點。葉帥故居位於雁洋鎮虎形村,離雁南飛茶園不遠。今日的雁洋鎮已是梅州地區的一處旅游聖地,三大旅游景點分布其境內,除葉帥故居外,另外兩個景點雁南飛茶園和靈光寺也都是梅州市首屈一指的重量級旅游區。廣東是中國國民革命的策� ...

今年春節的第一天是在有客家之都美譽的梅州市度過的。一日之中,馬不停蹄地游覽了幾個地方,葉劍英元帥的故居就是其中的一個景點。葉帥故居位於雁洋鎮虎形村,離雁南飛茶園不遠。今日的雁洋鎮已是梅州地區的一處旅游聖地,三大旅游景點分布其境內,除葉帥故居外,另外兩個景點雁南飛茶園和靈光寺也都是梅州市首屈一指的重量級旅游區。廣東是中國國民革命的策源地,潮梅地區更是工農革命的最早的根據地,理所當然的一批革命的中堅應運而生,葉劍英元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之一,葉劍英元帥自然是梅州的驕傲,也是客家人的驕傲,在其家鄉建紀念館可以讓更多的人前來見證其成長的歷程,緬懷他為國家所創造的豐功偉績。葉劍英的戎馬生涯,其實也是中國漫長革命歷程的一個縮影。進入紀念館,一座花崗岩建成的高大牌坊屹立眼前。牌坊的石料潔白細膩,顯得高貴而又有幾分俊秀。一副金字對聯鐫刻在牌坊的正面,頗為引人注目,橫批是“盛德若愚”,上聯是“劍氣凌雲精忠社稷叱詫風雲鐵馬嘯”;下聯是“英才蓋世滿腹經綸匡扶政局國基安”。不由得很佩服這幅對聯的作者,短短的三十四個文字,生動而准確地評價了葉帥一生的功績和品格。


(石牌坊)穿過牌坊,往右邊不遠處就是葉家的舊宅,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裡面的陳設很簡單,有一些農村常用的生產工具,牆上掛了許多照片,大部分是葉家先輩的畫像。其中一張是八十年代葉帥回故鄉時和家鄉親房一起用餐的照片。雖然是很普通的農家飯菜,但看的出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情形。還有葉帥年輕時隨叔父在南洋生活的幾張相片,真沒想到葉帥還是個“海龜”呢。一鑒方塘位於葉氏祖屋的門前,枝繁葉茂的大樹倒影在水裡,使小小的池塘略顯擁擠。和葉氏祖屋相連的是幾棟結構一樣的堂屋,左鄰右舍想必都是葉帥親戚吧。房屋掩映在綠樹翠竹之中,周邊的山坡也都做了刻意的休整,種植了花草和樹木。葉氏祖屋位於虎形山腳下,山勢不高,但地形獨特,在地理先生的眼裡,應該算得上是一塊“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寶地。人們習慣於把傑出人物的功成名就和其出生地的特殊地理特征聯系起來,當然還有降生時不同凡響的預兆或現像,有的可能是偶然或巧合,有的則是事後出於某種目的或需要而進行的附會。這裡暫且拿漢高祖劉邦的神奇出身來作一個例子。《史記》的《高祖本紀》是這樣記載的:“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意思是劉邦的母親在湖邊休息時夢中與神龍交合,被劉邦父親看到了,而後產下了漢高祖。也即是說劉邦是天生的龍種,作為開基太祖創立大漢天下是秉承天意,天理所然。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這種說法很荒誕而且滑稽,但我相信當時多數人是認同這樣一種邏輯的。 當然,我們看不到葉劍英出將入相成為開國元帥和這虎形村的地理位置和風貌有任何必然的聯系。頂多可以這樣來理解:地勢開闊,適宜練武;林木幽深,是讀書習文的理想場所。以其說是風水出英雄,不如說是時勢造英雄,廣東地區當年蓬勃發展的革命勢頭為葉劍英的脫穎而出提供了條件。

(葉劍英祖屋大門)

(村裡的民居)穿過水塘上的一座新搭建的橋,就是葉劍英紀念館大樓。紀念館門前有一座葉劍英的青銅塑像,身著便裝,手拿草帽,仿佛是剛從鄉村微服私訪回來,坐在路旁的石頭上一邊用草帽扇涼,一邊和鄉村的父老們親切交談,態度祥和,儼然一個平易近人的長者。塑像做工精細,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定是出自名家手筆。紀念館內設了四個展廳,分別展示了葉帥在大革命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每段經歷。葉劍英早年就讀梅州東山中學,後考入雲南講武堂,以優等生資格畢業。此後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基層軍官,在言嶺關戰鬥中一戰成名,依仗赫赫戰功,不斷得到晉升。到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前,葉劍英已是國民黨將領張發奎手下某軍的參謀長。葉劍英沒有直接參加南昌起義,但是為起義的順利舉行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我們知道南昌起義是由周恩來負責組織實施的,主力是賀龍和葉挺所領導的兩支部隊,加上劉伯承和朱德的一部分兵力。在起義爆發前夕,武漢政府的汪精衛和張發奎已注意到賀、葉部隊的異常調動,並決定以招賀、葉到廬山開會為名將他們扣押。這個消息被葉劍英探得,馬上秘密通報了葉挺和賀龍,使他們免於被囚,從而保證了南昌起義的順利舉行。南昌起義失敗後,葉劍英設法從張發奎處拉出為共產黨所掌握的一個教導團,作為廣州起義的主力。他和張太雷、葉挺一起策劃和領導了廣州起義,從此正式加入共產黨的軍隊,並一直擔任重要的職務。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作為軍隊的總參謀長,葉劍英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全軍作戰,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功勛卓著。毛澤東曾多次引用“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來稱贊葉劍英,在展覽館裡展出了陳毅在筆記本上記錄的這兩個句子,這是他在一次會上寫下來給葉劍英看的。呂端,是宋朝的一個宰相。《宋史·呂端傳》記載:“時呂蒙正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 端為人糊塗。’ 太宗曰:‘ 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毛澤東引用出自這個典故的兩句聯語來評價葉劍英,顯然是認為他在重大政治問題上總是能明辨是非,立場分明,站在正確的一邊。回頭看一下歷史,會發現毛澤東對葉帥的這個排評價是非常中肯而且精辟的。這裡要提到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的一段插曲。當時,張國燾是紅軍總政委,力主南下川康。他掌管著實力雄厚、兵強馬壯的紅四軍團,擁四萬余眾。毛澤東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的實際領導者,此時兵力已不足八千,和其它中央領導人一致,力主紅軍北上甘陝。葉劍英當時在紅四方面軍擔任參謀長一職,據說是在一次會議上,有警衛員送來一份給總指揮陳昌浩的緊急密電,陳昌浩正作會議報告正在興頭上就沒有接,警衛員便隨手給了葉劍英,葉劍英無意中看了一眼電報內容。電報是張國燾發給陳昌浩的,要求紅軍必須執行其策略迅速南下,如不則開展黨內鬥爭徹底解決之,暗含對紅一方面軍和毛澤東等不利之意。葉劍英感覺事情重大,便借故中途退出會議將電報轉交了毛澤東。當葉劍英返回會議地點將信件交回陳昌浩時,毛澤東已迅速的調兵遣將,帶領中央紅軍脫離險境,按預定計劃揮師北上。毛澤東此後多次提起這件事情,認為是葉劍英在關鍵時刻救了中央紅軍,功不可沒。確實,如果沒有這段插曲,中國的歷史又或將要改寫。展館的內容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布置畫面的,順著參觀線路一一細覽,有很多照片及資料甚至於實物是以前所沒有見過的,頗為珍貴。葉劍英作為軍隊的主要將領,戎馬一生,身經百戰,為徹底打敗日本及國民黨的軍隊、建設新國家以及建國後為軍隊及地方建設做出的貢獻自是不必再提。更為重要的是在1976年,葉劍英利用自己在軍隊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果斷地采取強制措施,及時處置了四人幫,為陳雲、鄧小平重新出山,接掌政權掃清了道路,更是為此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1976年那紛繁復雜的政局面前,葉帥“大事不糊塗”,再次發力,一舉而乾坤扭轉,這樣的豐功偉績,人們是不應該忘記的。從紀念館出來,游人越來越多,天氣依然是很陰沉,寒風中有點冷,但絲毫沒有影響游人的興致。一個歷史人物能否為世人所銘記,顯赫官職固然是一個因素,更多的或許是其品格和給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


(村裡的房屋)



(葉帥紀念館)


精選遊記: 梅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