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維吾爾——絲路最絢麗的明珠喀什噶爾(下)

作者: freefeeling

導讀——八月某日 周五 今天又到了一個穆斯林們會在艾提尕爾清真寺進行"聚禮"的日子. 喀什街頭有著眾多的大小巴扎,在下午我從它們中的一條繞到了艾提尕爾廣場前.對著大清真寺的廣場四周坐滿了帶著勾花小白帽和四棱小花帽的維族信眾. 下午兩點多這座當地四百多座清真寺中最大的艾提尕爾就已經擺出了"禮拜時間,謝絕參觀"的中英文牌子,游客們自然也被拒之了門外. 無數� ...

——八月某日 周五 今天又到了一個穆斯林們會在艾提尕爾清真寺進行"聚禮"的日子.

喀什街頭有著眾多的大小巴扎,在下午我從它們中的一條繞到了艾提尕爾廣場前.對著大清真寺的廣場四周坐滿了帶著勾花小白帽和四棱小花帽的維族信眾.

下午兩點多這座當地四百多座清真寺中最大的艾提尕爾就已經擺出了"禮拜時間,謝絕參觀"的中英文牌子,游客們自然也被拒之了門外.

無數的男性穆斯林邁著或急或緩的步伐邁進了那高高聳立的門樓,上面塔樓上的新月在陽光下閃著光澤.

據說在維族地區,傳統上男孩子自八歲起就要開始宗教的朝拜.女孩子12歲也到了融入宗教的年齡.

在維族的信仰裡,真正的穆斯林是不能光著頭的,所以男性就有了花帽,女性就使用了頭紗.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許多維族的男子選擇了鴨舌帽.

至於城市的街頭,時髦的現代男女許多也是不戴帽子和頭巾的,當然這可只是在城市的.

清真寺傳統上女性是不得入內的,參加每周五聚禮的自然也都是男性穆斯林了.

看著清真寺前熟識的信徒在握手或親密的擁抱,也可以看到纏著白色頭巾的毛拉們走過.

時鐘指到了下午三點,在大清真寺兩邊的巴扎上信步.

兩邊巴扎上通向清真寺的厚重大門此時也打開了,更多的人流湧進了清真寺.

自己也不自覺地隨著朝拜的人群再次走了進去.

此時四處的樹陰下,水池邊,殿堂外都已是人群.

維族的穆斯林們就地鋪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朝拜用小地毯,一邊還有維族小孩子在向那些沒有攜帶地毯的人們推銷著彩色的薄塑料布.

禮拜前應該是要小淨的.

自己這個無神論者可是充分尊重這種古老的宗教,此時除了好奇不敢有一絲不敬.

穆斯林朝拜時是不能站在他們的前方和側面的.

我遠遠的,遠遠的靠牆站在了後面的一個角落.

我的前面已經全都密密的坐滿了信徒們.許多農民的身邊還擺放著盛滿水果的柳筐.

大家都脫掉了鞋子,跪坐在禮拜毯上.坐著數千人的空間你都感覺不到那種喧鬧.

三點半了,已經不再有人走進了.前面的喇叭中已經傳來了大阿訇的聲音.

此時偌大的庭院中充斥著一種莊重和肅穆.

甚至我這個在角落的旁觀者也不禁像他們一樣脫下了鞋,跪坐在潔淨的土地上.

儀式開始了,在阿訇的古蘭經聲中,穆斯林們開始了每周最重要的一次禮拜.

人們面對著麥加的方向,在阿訇經文聲的引領下, 全體整齊的站起, 舉起雙手撫弄雙耳,以表達虔誠敬主之心;

接著,又垂下頭顱和雙手,默默誦念著經文.

再鞠躬感謝安拉,然後跪下叩頭;

這樣的反復多次。

看著教徒虔誠禮拜的浩大場面,整個場面格外的莊嚴肅穆,氣氛感人。

連我這個旁觀者都絲毫不怠慢,隨著人群的節奏站起再跪坐下.

回蕩的頌經聲間隙,周圍安靜的仿佛時空此時都可以凝固下來.

終於近半個小時的禮拜結束了.

穆斯林們開始互相問好祝願,然後又像潮水般從幾個大門湧出了大寺和廣場。

自己仿佛也經過了一場洗滌,久久的不能回過神來.

——八月十某日 周六

白天看了一天新疆台的少年包青天,感覺仿佛很久都沒有這樣看過電視了.

今夜繼續在無目的的游蕩, 無意識的走到了有著高高毛主席像和許多紅旗的人民廣場.

意外的這裡竟然正在上演真正的維族歌舞.為慶祝喀什建市多少周年的廣場文藝演出.

夜色已暗,四處的射燈聚焦在廣場花柱邊的舞台上.

四周密密聚集都是男女老幼的維族觀眾.

裡面是坐著的,外面都是如我一樣站立著.

正在上面表演的是喀什某鄉的文藝隊,如此應該更是地道的民族歌舞了.

維族是一個相當能歌善舞的民族,今天台上的維族姑娘和小伙子們可算給我補上了這一刻.

好在兩個維族的主持中有一位還可以用生硬的漢語報著節目.

如此,聽到了穿著漂亮維族服裝的演員們唱起的民歌,彈起的樂器,見到漂亮姑娘們跳起的傳統舞蹈.

維語的歌詞都是聽不懂的,但依然可以聽到節奏多變,調式豐富,音域高昂的喀什民歌.

見到了維吾爾由單人或雙人表演的說唱,這種以快速的說為主,間或有少量以熱瓦甫伴奏的演唱,很有特色.

看到了歌手拍打的達甫(手鼓).

最精彩的是漂亮維族姑娘們表演的舞蹈.

在獨它爾、熱瓦甫清亮柔和的琴聲中,在節奏輕快悅耳的達甫鼓點下。

從多變的手姿,從快速的舞步,從靈活的扭脖頸,這一切都是我眼前真切的維族舞蹈.

舞伴們不斷地互相換位、交錯, 靈活默契的配合此時最有韻味。

舞蹈的動作難度都還挺大。

隨著音樂伴奏速度的逐漸加快,舞蹈逐漸進入高潮,姑娘們跳起了一種原地快速旋轉的動作.

男演員們口咬著玫瑰加入了群舞中,維吾爾的舞蹈則到了高潮.

見識了維族傳統的"賽乃姆”舞,

賽乃姆維在吾爾語中是“偶像、美人、美女”的意思,其是以賽乃姆音樂為伴奏的舞蹈。

由男女擇對而舞,舞時歌者不舞,舞者不歌,舞蹈隨著音樂節奏的發展而發揮,最後在熱烈地快板中結束。

台上的氣氛熱烈,台下的觀眾也隨節奏拍起了手.

演員也頻頻用右手放於左胸向我們行傳統的鞠躬禮.

——八月十某日 周日

再次在傍晚來到了喀什最大的東巴扎,不過這次是一直從艾提尕爾清真寺走過去的.

再次見到了街頭喧鬧的場面和摩肩接踵的人潮.

在前面的文字中也向我們的朋友介紹過了這個以中西亞國貿市場為中心的東巴扎.

除去了零郎滿目的各色土特產和現代商品,這次我才真正開始體會到巴扎在維語中的另一種含義.

即“大門外邊的事情”。

也許在這裡傳統上的巴扎不等同現代的街市.只因為除去市場中固定的攤販,

除去好奇的中外游客,周末的大巴扎的主體可全都是四鄉的農民.

他們用自己的驢車拉來了自己的農特產,他們用驢車帶來了自己的家人.

維族婦女們在街頭行著親密的貼面禮,塔吉克的女子在這裡展現了她們間的吻唇禮.久違不見的男人們在這裡擁抱.小孩子們在這裡歡跳.

逛巴扎對他們來說已經不亞於了一個節日.

也許是歷史和傳統上,除去親友的婚禮,就只有在綠洲上定期的巴扎才可以提供給寂寞的農人們一種社交和娛樂的理想場景.

曾經宗教和政權都會以巴扎為宣教的中心,逛巴扎在以前可算是一件大事了.

直至今天,四鄉的人們才真正是這裡的主角.

朋友們可以在這裡相聚,小伙子姑娘們可以在這裡相識,家人們可以在這裡享受閑暇,可以品嘗到美食.大家可以在這裡獲得祝福.

所以才會有了大門外邊的種種事情.

從人們穿著的漂亮服裝,從人們悠靜的笑容,可以看到他們的快樂.

歷史在進步,變化的只是更現代的商品,但這裡的大巴扎仿佛會是永遠不變的.

在巴扎上吃過了紅的西瓜,吃過了黃的哈密瓜,吃過了甜的葡萄,吃過薄皮方形的烤包子.

暮色沉沉中,很滿足的走出了巴扎.

——八月十某日 周一

白天逛街,街邊見到了維族放在小柳筐中售賣的橘紅色的果實.

它相當漂亮的顏色,上面布滿了凸起的小點,掰開裡面核狀的果實粒更是鮮紅.

維族說是"心果",對其名現在還不得而知.

人民廣場路邊還有黃黃的無花果在賣,砍價後一元就買了四個.

用無花果的葉子包起,吃起來好一份甜甜軟軟的感覺,這可也是喀什的特產.

蘇吶依和納額熱的演奏聲把我從住處網吧吸引到了街頭的夜市上.

市中心的街頭夜市此時也已經亮起了燈光.

維族是不吃雞頭,雞爪以及一切在放血前沒有念過經的動物.

仿佛羊頭和羊蹄是他們的所愛,如果在維族家做客分羊頭肉都是很有講究的.

看著穿起的串串羊肉和羊油在烤爐上冒出的黑煙.

據說最地道的烤羊肉只有在塔裡木盆地的邊緣才可以吃到的,烤時可一定要用杏木和核桃木的,連穿肉都是要用紅柳枝才最為好.

除去鹽和孜然粉,辣椒都是不能放的,如此才可以吃出新鮮羊肉的肥嫩.

那絕對是色澤焦黃油亮,味道微辣,不膩不膻,鮮嫩可口。

在馕坑中烤出的包子,在維語中叫做"沙木薩".

皮子要擀得很薄.餡用羊肉丁和羊尾油丁、洋蔥、孜然粉、胡椒粉和鹽攪拌而成。

維族師傅們把包好的方形包子貼在馕坑裡,十幾分鐘就熟了。

那可稱色澤黃亮,肉嫩味鮮。

今天才明白了其前吃到的"米腸"原來應該是"米腸加面肺".

做法是將和好的面用水洗出面筋,把面糊加油鹽,灌入羊肺內扎緊,放入水中煮熟。

用切碎的羊心肝羊油加調料拌入大米,灌入羊大腸後用水煮熟。

吃時再加點羊肚和熱湯.味道也很香的.

此外還有面粉做的油塔子,那可是根據形狀取的名字。

用面粉加羊油、清油、精鹽、花椒粉等,發好後後加堿水揉好擀薄拉開,抹上調料,邊抹邊卷,然後擰成一個螺旋塔狀,擺在籠裡蒸熟即成,看起來油亮生津,聞起來香氣撲鼻,吃起來油而不膩。

最有名就是維族稱為"波勞"的抓飯了.

做抓飯的都是用很大的黑色生鐵鍋.

用大米、大塊羊肉、胡蘿蔔絲、洋蔥塊和清油,鹽燜熟的抓飯,有時還會放上葡萄干、杏干等干果.抓飯的味道很香甜。

現在吃抓飯一般也是用勺子來吃了,至少我沒有見到街頭還有人用手抓著吃.

燉羊羔肉也是一種很味美的維族食品。

其多選擇周歲以內的羊,去其皮和內髒,洗淨後放在大鍋裡煮,再放上洋蔥、胡椒等佐料。

撈去浮在湯上面的血沫,等肉快熟時再放鹽就可以食用了。

其可是相當之鮮嫩而可口,再配上帶有花紋和黑芝麻的香馕,呵呵,一頓無上的美餐。

——八月十某日 周二

去下一站帕米爾高原的路被洪水衝斷了,據說有泥石流還死了人.

到塔什庫爾干縣的班車也停開了.

看來自己還得在喀什等待.

有趣的是在喀什,人們都把它的名字念成了"哈ha-什".

天依舊好熱,咳嗽還沒有好,但還是繼續走上了基本都是維族的街頭.

也許只有到喀什的小巷和其中的巴扎裡你才可以充分感受到它的內涵和韻味.

小街上最大的風景也許還是那些維族的姑娘和老人了.

穿著傳統艾德萊斯絲綢衣裙的姑娘,一般會以大紅、翠綠、杏黃、青蓮為主色調.這種南疆維族特產的絲綢上面都是豐富的變幻的色條和對比強烈的幾何圖案,那些若引若連的紋路,那些熱烈的顏色仿佛都在跳動.

看起來的五彩繽紛,光耀奪目.看的令人眼暈.

伊斯蘭教據說是禁止描繪帶有靈魂的動物,所以在這裡你是看不到畫像和雕塑的圖案.

也許正因如此天生愛美的維族姑娘才選擇了漂亮多變的絲綢來手工縫制漂亮的衣裙.

小花帽上用別針扎著彩色絲巾可算很正式的節日禮服了,一般的姑娘都是直接用絲巾扎蓋住了頭發.

城市裡很少可以見到按照年齡扎上許多小辮子的女孩子.

不過無論維漢,你還是隨處可以見到留著長長烏黑發辮的姑娘.

維吾爾可是男女平等的.

維吾爾姑娘則是天生麗質,也都是天性愛美。

記得有一首流傳極廣的民歌《達板城的姑娘》,曾稱贊維族的少女"你的辮子長又長呵,彎彎的眉毛真漂亮"。

維吾爾的姑娘描眉據說多采用手工特制的"奧斯曼",其是一種以植物的根與莖,經過榨壓成汁,再用自制的小木棍纏上棉花、蘸其汁液把眉毛描畫的又黑又長。

用這種傳統的方法描眉不僅可使眉毛濃黑,還起到了保護與刺激眉毛生長的效果,所以維族姑娘的眉毛絕對是可以稱冠的.

維族的姑娘一般都還長有著大大的烏黑眼睛,路上我可沒見到單眼皮的.

她們傳統用一種名叫"蘇日曼"的濃黑色礦石粉。將它淡淡地敷施於眼圈、眼窩處,配襯著一對大大的眼睛和濃黑的眉毛是極富青春魅力。這種自制的眼影粉,絕對沒有副作用且耐久、耐看.

許多維族姑娘還染著紅指甲,這也是用自家庭院種植的"海納花",把花瓣擠壓成汁塗在指甲上而成的.

據說南疆農村的婦女,還常用采集的沙棗樹膠,再加上適量的清水自制一種梳頭用的"頭油".

不過現在城市裡的姑娘應該還是會使用各種售賣的化妝品的.

傳統的信教維族婦女則穿著很莊重的,尤其是那深棕色的厚厚面紗更使隱藏了她們的面容.

伊斯蘭經文的中可有"要避開男人們邪惡眼睛"的教會.

不帶面巾她們可是不能出門的.

好在現在的姑娘們多數已經選擇了現代的生活.

——八月十某日 周三

今天於網吧在線嘗試欣賞了維吾爾音樂中最有名的古典樂曲.

這是一部維吾爾民間音樂,詩歌,戲劇和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它包括古典敘詠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蹈樂曲和器樂曲等340多首,長期流傳於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大曲)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其中“喀什木卡姆”規模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調最為豐富。

每個“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達斯旦、麥西來甫等3大部分組成。木卡姆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

12套“木卡姆”連續演唱一遍據說需要20多個小時。

木卡姆是維吾爾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每個木卡姆都配有些含義雋永、內容豐富、色彩斑斕的古典詩詞以及雙行詩、民謠而顯得情趣盎然。

歌詞作者可基本都是維吾爾的著名詩人.

在悠揚凄婉的音樂聲中,我是聽不懂歌手那敘事般的歌聲,

但看著附錄的歌詞還是不斷被這些維吾爾愛情主題詩詞的意境所感動.

現摘錄一首如下:

我第一次見到那仙女般的花容就開始迷戀,

我盼著第二次見到她那惺忪的雙眼/

第三次見了面我想做殉情者為她而去,

第四次見她時願她就把愛的利劍插入我心間。

第五次我願再看看她那月亮般的小痣一點,

第六次見她時我願那勾魂者把我召喚。

我在七重天上未曾見到你這樣苗條的身般,

即使有第八重天在我眼裡別人也到不了你的身邊。

我焦急地在你身邊九次回旋,

願用那連心的十指將你的全身瀏覽。

已經十一個月了,納瓦依未見到心上人一面,

一年十二個月從沒見到過那惦念著我的嬋娟。

傍晚走到了曾是英國領事館的地方,

不過現在那裡已是現代化賓館的風味餐廳.

——八月十某日 周四

今天開到了所住賓館的介紹信.

自阿富汗局勢緊張以後去辦理上帕米爾高原的手續就復雜了許多.

或者跟旅游團,或者就要自己去找賓館及轄區派出所蓋章後再到邊防支隊辦理了.

找到了被稱為四派的派出所,警察基本都是維族的,

指導員也是維族的,但所長到是漢族的.

拿著蓋有賓館章子的申請表,小心的等到了所長.

一句話就是不會給辦理,讓我去找旅行社.

謹慎的向所長展示了在西藏阿裡的通行證,陪笑說明了自己的情況.

終於得到了領導的理解,如願的蓋到了章.

從該所七月份的通報來看,喀什的治安還是相當之好的,看到列出最重的罪案不過是鬥毆和盜竊.

據說在市內報案,110的警方三分鐘就能趕到現場的.

昨夜也曾親眼目睹一個醉倒在路邊草坪上的人,在被報警後持有防暴槍的警察驅車來到的場面,隔壁一個漢族飯店的老板感慨到"如果全國的治安都能向喀什一樣就好了".

但不能松懈的還是疆獨,我就聽身邊的漢族講起了九九年疆獨分子持槍襲擊車臣公安局的情況.

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最大的阿訇也曾被疆獨分子所殺害.

好在絕大多數的維族兄弟還是善良的.

當我再看到那些穿著黑色的長袷袢.扎著布腰帶,帶著民族小帽,留著白胡子,黝黑色的額頭被歲月刻滿了深深皺紋的維族老人.

心竟會是如此的輕松與平和.

——八月十某日 周五

+++艾提尕爾

中午第三次來到了艾提尕爾清真寺.

以前的喀什噶爾可是有著古老的城牆和城門的,甚至從瑞典作者的中還可以看到在解放前在這裡還是有城牆的.

可時代改變了一切.

這次又買票走進了那片寧靜的樹陰中.

在幽靜和肅穆中,我走上了台階,走到了那排共36間教經堂的前.

教經堂在寺院南北的兩側,主要是用來供主教阿訇講經之用.

據說曾經還是伊斯蘭的經學院.

大禮拜殿建在寺院的最西端高台上,其包括正殿和兩邊側殿等部分.

主殿為密閉的長方形建築,裡面很是空曠,兩邊都有門.

開門後即可與外面的禮拜廊構成了一體.

其後牆有一深拱形龕,名為“米赫拉蔔”, 即穆斯林們進行禮拜時的對著麥加的"正式朝向”.

龕旁放置有一座木制雕花的轎壯宣教台,台旁置放一權杖.

每逢節日和大禮拜時,大毛拉就會站在台上執杖宣講古蘭經文,旁邊連接的就有向外面擴放音的設備.

正殿內外地面上都鋪有著地毯,布單,這都是信徒捐獻出來專供穆斯林跪拜祈禱之用的.

裡面由伊朗總統霍梅尼捐贈的一塊真絲大地毯也就擺放在米赫拉蔔的前面,有日本游客欲出價二十多萬美金都不得.

殿外禮拜廊上有著158根雕花的立柱,構成方格狀的立柱支撐著上面的顏宇.

下面還有虔誠的穆斯林在獨自做著禮拜.

除了大阿訇.信徒們在朝拜時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別的,誰先到來的就可以在主殿的地毯上進行朝拜,遲來的則只能在外面的庭院中進行了.

殿外對著米赫拉蔔的牆壁和屋頂也許是整個大禮拜殿最漂亮的地方.

上面繪畫著精細繁復的彩色幾何圖案.

始建於公元1442年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原本是一塊墓地,規模也並不大.

後來因一位取道喀什去麥加朝拜的貴婦病逝在這裡,其把攜帶的遺產都捐出擴建了艾提尕爾,到1876年才達到了如今的規模.

這裡也是穆斯林們的一個歸宿,死者據說也都要到這裡經過宗教儀式後方可速葬.當然,維族婦女們是沒有資格參加葬禮的.

庭院中有悠閑的鴿子在散步.

+++香妃墓

傍晚乘車到了俗稱"香妃墓"的阿帕霍加墓.

相傳清乾隆皇帝的一位寵妃--“香妃”(維吾爾名“伊帕爾汗”)死後葬於此地,故稱香妃墓.但這只是傳說而已.

當地少數民族則稱“阿帕霍加墓”,墓中埋葬的是明清時期伊斯蘭教著名傳教士買買提玉素甫霍加、阿帕霍加及其後裔,共5代72人.

陵墓始建於公元1640年前後,其具有濃郁維吾爾族傳統特色的古建築群.

包括大小淨水池、寺門、小禮拜寺、主墓室、經堂、大禮拜寺和園林.

最醒目的依然是正門那座高大華麗的門樓.

門樓兩側都有著高大的磚砌圓柱形表面鑲以藍底白花琉璃磚的門牆.

與門樓西牆緊連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繪天棚覆頂的高台,後有祈禱室.

陵園西部又有一座大清真寺和一座穹窿頂的教經堂.

教經堂的穹窿頂上竟然聚集了許多咕咕叫著的鴿子.

主墓室座落在陵園東側,座北朝南,方體圓頂,橫長36米,縱深29米,通高27米,

四周各立一座半嵌在牆內的巨大磚砌圓柱,圓柱頂各有一座精雕細刻的圓筒形小樓----名曰“望月樓”或“召喚樓”,樓頂各有一彎鐵柱高擎的新月.

墓頂是琉璃磚鋪成的直徑達17米的傘形圓拱,頂部亦有一簡形小樓和新月.

墓的四周牆壁主要用綠色琉璃磚貼面,間以黃、藍二色瓷磚鑲嵌,瓷磚表面繪有彩色圖飾.有的還書寫著阿拉伯文、波斯文的伊斯蘭教警句.

墓室內高大寬敞,正中的平台上排列著大小不等的58個墳丘,墳丘表面采用白底藍花琉璃磚貼面,晶瑩素潔,使人望之肅然.

買買提玉素甫霍加、阿帕霍加、葉赫亞爾霍加(阿帕霍的長子)等人的墓丘較大,裝飾比較講究.

阿帕霍加在傳教的同時曾經奪得過葉爾羌王朝的世俗統治權,他曾統治過包括喀什,和田,吐魯番等六座城市.曾經接受過"大地的統治者"的稱號.

傳說中的“香妃”的墓丘座落在前排的右側.

幾百年來到解放前這裡曾經被信徒們供奉有太多的羚羊角,盤羊角.可惜現在是一個也看不見了.

據說當地維族的婦女喜歡在有了不順心的時候到這裡來傾訴,甚至不育時也會到這裡來企求.

墓室的四角都修築有拱形的門洞,裡面都有可以走上召喚樓的樓梯,

左手的門洞中還放置著一頂黑色的木頭轎子.關於它也有很多的傳說.

看完了簡單的介紹,其實印像最深刻的還是門外的大水池(也稱大澇池).水池曾是以前朝拜者引用的水源.所以至今仍保持的十分清潔.

在四周濃密的垂柳遮蔽下,水映數影,波影粼粼,分外的有靈氣.

沒有直接的走進香妃墓,而是環繞了其所處的浩罕村,小村十分的幽靜,農戶大大的庭院中都種植有綠樹,路邊更是高樹成行,走在樹陰中,夏日的暑氣全消.

路邊樹旁的水渠中滾滾的流過了引自吐曼河中的水,夾雜著無數泥土的水是如此的黃,這時你才能有喀什是一座戈壁中綠洲的感覺.

村莊中的維族小孩子向我大叫著"hello",甚至還有用日文問好的.

還有嬉戲的小孩子主動排隊擺好姿勢要我來拍照,這可都是與現代連接的結果.

從村莊後的小路,可以繞到阿帕霍加墓的墓室後面.

這裡可真正都是村莊的麻扎(墓地).

陽光下向我展示的可是層層列列的黃色墓地.

埋葬著死者的墳墓,多打有方底,上面是長條形,側面看為桃狀.

大的葬的是男人,小的藏的是女人.

不少的墳頂已經在歲月中坍塌了,裡面是中空的,從上面甚至可以探頭看見裡面的衣物.見不到墓碑.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所謂的階級,簡單黃土築的,貼有琉璃磚帶有圍欄的.

但可能最終還是一種靈魂上的平等.

阿帕霍加家族的果園也是很漂亮的,裡面種有甜甜的梨,還有架上甜甜的葡萄.

在買了15元門票,走進無人的香妃墓後,繞著主墓室圓形拱頂的外面走了一周.

拱頂上的綠色琉璃瓦有許多竟然已經脫落了.

在後面可以見到脫落摔下的琉璃瓦碎片,揀起了幾塊三百多年前的瓦塊.

也許這特殊的紀念品可以帶給我永久的記憶吧.

——八月十某日 周六

再次轉到了據說是喀什最古老的恰薩巷.

在這古老的灰色街巷中可以看到維族最有特色的兩層小樓建築.

二層都有著木頭的陽台,下面是遠久的木頭欄杆,上面還垂下有半橢圓的木框.

木欄上繪有已經脫落的色彩.牆壁上裝飾有石膏刻出的花紋.

綠色植物的蔓頸纏繞著這些陳舊的老屋.路邊閑坐著長胡子的維族老人.

維族小孩子從門洞中向我伸出了好奇的頭.

同樣古老的清真寺只有那彎新月才是一個明顯的說明,

這裡一切仿佛都活在昨天.

只有空中縱橫雜亂的電線打亂了這一切.

從汽車站走到了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

他可是11世紀維吾爾族著名詩人、學者和思想家.

他在公元1070年前後,用古回鶻文寫成一部長達13000余行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

長詩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充滿倫理、道德,涉及當時政治、歷史、地理、數學和醫學等,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過巨大影響,被國內外史學界視為至寶.

哈斯·哈吉甫是高級顧問的意思,因其把《福樂智慧》獻給了當時的可汗之子,所以受到了該封號.

玉素甫墓在喀什第十二小學和喀什登協旁.

整個建築包括墓地、清真寺、紀念塔、展覽室、接待室五部分.

以淡蘭色為主色調的墓地建有廂房、地下室、拱頂,

廂房環於墳墓東、北、南三面.

最醒目的依然是西邊有著兩座帶門樓的大門,建有4座尖塔.

廂房的四角,也建有高達9.4米的4座尖塔.

墓室分外室與內室兩部分,墓室朝西開有帶著兩座高達16米尖塔的大門.

外室為三層,在第一層,有通向地下室且可上到門頂並在墓室上繞行的環形階梯和小屋.

內室修建有高19.6米、直徑9米的圓形拱頂,四壁有玻璃窗戶 .陵墓鋪有多種顏色的琉璃磚.

不同與香妃墓的是主墓室中只有一座鑲有琉璃瓦的陵墓.

陵墓內還建有很大的地下室.

整個陵園布局獨特宏偉,裝修古樸、肅穆,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陵墓在九十年代中重新修過,但現在門票已經上漲到了十五元.

——八月十某日 周日

買好了明日開往帕米爾的車票.

買好了巴扎上的香馕.

留在維吾爾的半個月日子就在這慢慢的品位中過去了.

最後走進了網吧, 敲打下了喀什噶爾這個美麗和深有韻味地方.

在這裡你只有靜下心來才可以感受到它的深厚和平和.

在這裡你只有走進去才可以看到千百年不變的風景.

(全文完)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