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掠影

作者: GGYGGY

導讀在一本《雲南完全旅游手冊》上曾這樣寫道: "氣候宜人的春城--昆明; 博大精深的古都--大理; 穿越時空的老鎮--麗江; 母系王國的棲所--瀘沽湖; 神秘的世外桃源--香格裡拉; 這一切都充滿著不可抗拒的誘惑,…" 今年七月,正是西安最熱的時候,一個機會使我有幸暢游了上述充滿誘惑的幾處,確實令人難忘。 瀘沽湖 瀘沽湖位於雲南和四川的交界處。典型的游覽線� ...

在一本《雲南完全旅游手冊》上曾這樣寫道:

"氣候宜人的春城--昆明;

博大精深的古都--大理;

穿越時空的老鎮--麗江;

母系王國的棲所--瀘沽湖;

神秘的世外桃源--香格裡拉;

這一切都充滿著不可抗拒的誘惑,…"

今年七月,正是西安最熱的時候,一個機會使我有幸暢游了上述充滿誘惑的幾處,確實令人難忘。

瀘沽湖

瀘沽湖位於雲南和四川的交界處。典型的游覽線路推薦是從昆明--麗江--瀘沽湖,但從西北去雲南旅游的人,不妨把瀘沽湖作為滇之旅的第一站。乘火車至成昆線上的攀枝花站下車,在汽車客運中心乘去寧蒗的車,即可到瀘沽湖。七月正是雨季,在攀枝花問及沿途路況是否暢通時,客運站的人回答說,那邊的路比四川好,下雨也沒問題。足見雲南人的公路意識之強和旅游大省的魄力。

出攀枝花五十多公裡即到雲南麗江地區的華坪縣境內,路果然比四川境內好多了。華坪產煤,路上不時見有煉焦廠和拉煤的車,與這裡的紅土、綠色植被構成反差。在寧蒗可轉乘去瀘沽湖的大巴或小巴,翻過三座山後,便能見到高原明珠--瀘沽湖了。

在不斷的左旋右旋的山路中忽然見到群山環抱之中若大一個湖,使人不得不驚嘆她的神奇與美麗。瀘沽湖面積約五十多平方公裡,海拔約2700米,旅游開發才十年。高寒,博大及人煙稀少,湖水保持的清澈是平原地區居住的人少見的,因此特別易被她的美色而"醉倒"。

我們沒有在景區的門戶--落水村停留,直接驅車住在湖北面的裡格村。村子緊貼湖邊,村民的院牆離湖水最近處僅五六米,僅容一輛汽車通過。我們住在一位摩梭人開的客店裡,雖很簡陋,但還干淨。一夜雨聲,令人心中有些拂不掉的不快。

第二天,雨仍未停。女主人來叫我們去她家吃早飯,並告訴我們,憑她的經驗,今天天氣會好。

女主人家是一個典型的摩梭人的四合院。房子是圓木垛起的井干式木樓,屋頂皆是用木板層層壓疊為瓦。天井很大,曬有從湖中撈出的小魚。正房內設有火塘,一位摩梭老婦人,坐在那最權威的地方。

據許多旅游資料介紹,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母系族社會的大家庭和"走婚"的風俗,是"研究人類婚姻發展史的活化石"、"人類母系文化的最後一片淨土",因而"女兒國"的名聲使不少非民俗學研究者到此獵奇,一些媒體似乎也把瀘沽湖當作人文旅游的牌打出。然而我更看好瀘沽湖的美色。

早飯後,天果然晴了,騎上女主人備好的馬,沿湖邊的公路繞湖而行,才真正領略瀘沽湖的美。雨後初晴,隨著湖灣路轉,隨著公路高低的變化,你會發現瀘沽湖是個多彩的湖--隨著陽光入射角的變化,湖水深淺的不同,湖面這裡藍,那裡碧,再加上倒映在水裡的大團大團的白雲,使湖水呈現著一種變幻的美。在湖邊徜徉與沉醉,以至於使我們忘記了高原日光輻射的厲害,僅兩個小時,我胳膊的裸露處就被灼傷了,以至於此後的二十天裡都火辣辣地疼。

瀘沽湖的美是難以言傳的,在晨曦與暮色中,在深秋與冬雪中,你坐在湖邊體會她,想必是不同的。怪不得一個北京"雲游人"竟在瀘沽湖邊安下家來,開了個"雲游人俱樂部--清醇屋"。

我們換在雲游人俱樂部的客房住下,窗外就是靜謐而美麗的瀘沽湖,盡管又下起了雨,雨中的她更有一番媚色。於是想到不少人來瀘沽湖是衝著"女兒國"而來,真是有些買櫝還珠了。聽"雲游人俱樂部"主人--"老地主"講,一些人鑽到瀘沽湖的摩梭人家裡待上三五天,回家後竟能寫三五篇文章或幾本書,而一些人在這裡住幾個月,對摩梭人的生活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了。這裡有一個對摩梭人的理解和再認識的過程。

據"老地主"講,"走婚"和"母系氏族"已漸成遺跡。在裡格的摩梭人就有分家和結婚的儀式,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家庭財產的增多,聯產承包制的催化作用及土地的劃分都從外部及自身促使家庭由對偶婚發展到一夫一妻制,孩子由母親與舅舅撫養必被由母親和父親撫養所代替,也是更順理成章些,這一點記得恩格斯有較科學的論述。"走婚"的習俗在永寧地區深山老林或許還有,而瀘沽湖,這個最先被旅游者錢包開發的地區,將可能成為母系氏族消失最快的一個遺址了。不信你看瀘沽湖裡的獨木舟--豬槽船已從原先的獨木變由兩根木頭拼成,--顯然兩根的船更穩些,家庭結構何不是如此。

摩梭人自稱是摩梭人或摩梭族,而社會上視摩梭人是納西人的一支,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裡也無摩梭族一說。據考證,摩梭人是最早的納西族的一支。晉、唐史籍就有記載稱今天的納西族為"摩沙"、"摩些(古音讀娑)",這種稱號可能被居住在瀘沽湖的納西人保留下來了。實際上瀘沽湖的納西人與金沙江(有意思的是金沙江唐代時稱"磨些江")以西的納西人不僅在風俗、信仰、婚姻上有很大差異,甚至在方言上相互之間不能通話,足見摩梭人自稱是摩梭族是有幾分緣由的。

第三天早上,由於下雨和行程緣故,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瀘沽湖。其實瀘沽湖除了湖之外,湖邊神奇的嘎姆山(又名獅子山)、周邊的摩梭人村落、原始森林及背包族設計的一條徒步風景線,都是很可一游、兩游甚至三游的地方。

麗江

從寧蒗到麗江有條新修的公路,大大縮短行程。路修得很好,但因是新路,山上常有碎石、砂土跌落到路面,大的塌方常使新路交通中斷,雨季尤甚,但好在養護工作的機械化程度很高,很快就可排除。

麗江地處盆地,當然富庶。而麗江古城大研鎮更是在這幾年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作為麗江首府的大研古鎮始建於宋末元初。幾百年來,吸收了納西、藏、漢民族的建築技術和風格,形成了家家流水、戶戶垂柳的景觀。置身大研古鎮,仿佛在江南:小橋流水,砌石鋪街,常使人覺得時空在這裡"克隆"了另一個姑蘇。只是這裡的小橋下的流水是那麼清,鋪街的石塊是五花的,又比姑蘇更美了。

說起大研古城的發展,竟全得之於厄境。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封鎖了"大後方"的許多通道,僅有通過滇藏通往印度的一條通道仍在運輸各種物資,麗江成為最重要的中轉站和貨物集散地,一時商貿雲集,促進了大研的發展。大研古城在現代"水泥建築群"壓境時得以幸存,又據說是因麗江地方財政太窮,沒有財力拆遷整個大研鎮,只得在近在咫尺的古鎮旁另開新市區。歪打正著,竟然保留了一個可以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而麗江的出名,又得益於1996 年那次麗江大地震。當中央救災慰問的人來到麗江後,連連驚呼這裡的美麗及獨特,這顆高原明珠被"震"到了世人面前,名聲也自此揚開去。

今天的麗江更成為旅游者的休憩地與中轉站:東北方向可去瀘沽湖;西北方向可通往香格裡拉(中甸)、德欽,走滇藏線入藏;北上玉龍雪山;西去虎跳峽……。在麗江的客棧裡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才熟悉幾天的旅伴們一天早上忽然消失了,沒幾天他們又在這家客棧出現了,和你愉快地交流新的旅游點的收獲與信息,客棧的走廊天井裡掛滿他們才換洗下的衣服,

麗江作為一個新興的旅游勝地,其優點在於其豐富的內涵和兼容性。喜歡民族民俗的可以在三處不同的納西古樂表演場聆聽那悠遠的古音,細辨它們的異同,或扎到一個納西族人家裡聽木天王的傳說;喜歡研究民居的更會不虛此行,大研、束河古鎮及周邊地區的各民族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喜歡徒步的背包族更是把徒步走完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列為峽谷徒步游的黃金線路;喜歡自然風光的可以在雲杉坪、老君山、玉龍雪山找到自己的所愛或在長江第一灣--石鼓鎮的江邊發思古之幽情。其兼容性表現在麗江可以滿足不同層次旅游者的選擇:你可以僅在四方街(又被稱為女人的購物街)逗留一日帶著購買的大包小包紀念品就踏上返程;你也可以打點行裝連玉龍雪山也不屑一顧地踏上攀登梅裡雪山(在德欽)或珠穆朗瑪的旅程;你可以哪兒都不去,就坐在麗江某個院子裡發呆(這裡淡季每人每床僅10元);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條線路,背上行囊走他十天半個月再返回;你也可以坐在古城溪邊的咖啡座與老外交談,練習練習你的口語,或剃個光頭,披一襲紅袈裟暫體會一下佛界的清靜;……。這就是麗江為什麼成為旅游者的天堂的原因,以至於她奪了比其早開發的旅游勝地大理的光彩。

在麗江古鎮還有一座富貴華麗的園林--木府,即當地土司的紫禁城。因其"多僭制"(即建築規格有違犯等級處),徐霞客當年曾被拒之門外,遙望木府嘆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木府也曾幾經衰敗,今恢復舊制,果氣勢不凡,多有"僭制":由儀門入,廣場盡頭有二重挑檐的大殿建於三重高台之上,宛如故宮太和殿的袖珍版,其雖名曰"議事廳",但廳內中藻井飾有龍的圖案,正中的座椅上置虎皮,儼然是山高皇帝遠的山大王的威嚴。自儀門到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至三清殿369米的中軸線上,雕梁畫棟,氣勢恢宏不讓紫禁城,加之左右長廊和"玉花園"等建築即可見當年土司南面稱王之心。據傳說講,木天王其實是個"知詩書,好禮守儀"的土司,為體恤民情,方便市民通行,木王府特辟一條街將木王府一分為二,東西兩院有過街樓相連。木天王在過街樓上即可看到行人,四鄉居民也圓了"進城"的心願(當地有"不到木王府算不得進城"之說,且有木王不築城牆以避"困"字之諱的傳說)。

總之,麗江的多彩,是很難一日兩日就可領受的。許多熱衷旅游的人,都有幾赴麗江的經歷。

香格裡拉(中甸)

到了麗江的人,很容易被另一處高原明珠--香格裡拉所吸引。

香格裡拉本是英國作家詹姆士·希爾頓的成名作《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的一個虛擬的地名,但已成為世外桃源的美好像征,成為英語裡的新詞彙。今年5月,雲南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中甸縣改名為香格裡拉縣,足見這四個字的金貴,以英文小說中的地名為縣名這在中國怕是第一個。

香格裡拉的海拔又比麗江高許多,穿過群山峻嶺,可以感覺到高原風光逐漸顯露:高原草甸風景獨特,雖已仲夏,綠色莊稼地裡一塊塊黃色的油菜花分外顯眼,一個個內地少見的曬架,在告訴你這裡已是藏民生活區了。 許多反映西藏生活的影視片也都把這裡作為外景基地。

香格裡拉是一個新興的小城市,街道、建築物都是近兩年建起的,不乏大的酒店,州政府也很氣派。這裡新蓋的藏民住宅很多,而且顯得奢華,據說蓋一棟上下兩層的房子要用去木料近30立方。看到用粗大、本色圓木蓋起的一棟棟藏式小樓,我心裡總是有一種隱痛,總覺得是樹被剝去外衣露出的胴體。

香格裡拉的著名風景有號稱"小布達拉宮"的噶丹松贊林寺,幾個各有特色的海子:碧塔海、屬都湖和納帕海,但最吸引我的是梅裡雪山。

梅裡雪山還在距香格裡拉縣近200公裡的德欽縣。梅裡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迄今無人登臨,幾只登山隊在其腳下留下屍體。梅裡雪山的壯觀連當地人也稱是"男子漢落淚的地方"。

由於是雨季,許多到德欽"覲見"梅裡雪山的旅行者大都是抱憾而歸。我們也不得不把上德欽的計劃終止。再加上一連幾天的降雨,塌方中斷了我們來時走的214國道,傳聞要一周後才能 通車,無心戀戰,我們只得改走經白水台的東環線返回麗江。途中經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領略了金沙江的混濁與咆哮。虎跳峽全長17公裡,落差200米,兩岸雪峰最狹窄處相距近30米,是夠驚險奇絕的,這裡能感到"柔性如水"的另一面。

中甸還是去西藏的中轉站,在這裡你可以選擇飛機、汽車或志同道合的旅友。

大理

在去大理的"高快客"車上,身著白族民族服裝的女乘務員,就預示著我們將到有另一種風情的地方。白族人似乎崇尚白色,白色衣褲總是那麼干淨,住宅的牆壁也粉得雪白。

大理是一座千年古都,唐的南詔國、宋的大理國都在此建都,在滇西算是富饒之地。在漓江未開發之前,大理很是風光--蒼山、洱海、蝴蝶泉、三塔及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很是有名,是旅游者蜂擁而至的地方。今天隨著交通的發達,旅游似乎也被打成包:從下關乘豪華游輪觀賞洱海至大理古鎮,坐索道上下蒼山,在三塔留影,在古鎮購物…,已索然無味了。我在大理古鎮倒是發覺了一處清靜的地方,即杜文秀反清時的兵馬大元帥府,現辟為大理市博物館。在我徜徉其間的兩個多小時裡,幾乎沒有游人。在這裡你能感到大理的古老及魅力。院內有一處碑林,幾十通古碑想告訴後人許多事,但很少游人駐足,連我也不能免俗,走馬觀花地感覺一下就很心滿意足了。

在大理還很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白族風味的砂鍋魚,很是鮮美,大概是洱海水的緣故吧。

昆明

從大理到昆明後,因為時間關系就沒有久待,好在我十年前去過昆明。倒是與“老三屆”網站上的“昆幫”一晤令人難忘,應有另文敘之。

此次滇之游,很不盡興,又像去年去甘南一樣,嗅到西藏風的邊緣,又泱泱而歸了。沒見到心儀已久的雪山,沒有為她落淚。

再者,我們選擇的路線似乎也有些問題,由北而南,由高而低,由人煙稀少的地方到人口稠密的地方,風景越看越平常,以至到了昆明已無游興了。倘若倒過來走, 漸入佳境,可能要好一些。另外雨季游雲南的西部,公路交通常是一慮,更惱人的是雲遮霧障,無緣見雪山。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