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五台山

作者: 0229

導讀6月1日的事兒,現在才告訴大家,太遲了!五台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少年時對她的印像是花和尚魯智深在此山的大文殊院出家避禍,英豪氣概卻沒有半點消磨,演繹出一段“醉打山門”的武劇,但英雄已經謝幕歸去,讓我們探訪五台山的另外一面吧。 感觸盛唐——佛光寺 經過一夜的火車和半天的汽車旅途,我們終於頂著烈日,站在了豆村鎮黃土飛揚的公路邊。由著� ...

6月1日的事兒,現在才告訴大家,太遲了!五台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少年時對她的印像是花和尚魯智深在此山的大文殊院出家避禍,英豪氣概卻沒有半點消磨,演繹出一段“醉打山門”的武劇,但英雄已經謝幕歸去,讓我們探訪五台山的另外一面吧。

感觸盛唐——佛光寺

經過一夜的火車和半天的汽車旅途,我們終於頂著烈日,站在了豆村鎮黃土飛揚的公路邊。由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發現的唐代遺存——佛光寺就座落在鎮南不遠的地方。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往佛光寺的黃色面的,卷起一路風塵。在驕陽下,隱約能聽到熱浪吱吱的響聲,田裡的莊稼和路邊的楊樹都沾著土,蔫蔫地耷拉著。佛光寺莫也不會被歲月剝蝕去了光澤,灰頭土腦地棲身於黃土坡上?

在冥想中,面的顯然而止,停在一處樹木蔥郁的寺廟前,分明還能聽到鳥鳴和犬吠,廟前坐著的大娘正在納鞋墊,大爺則默默地抽著旱煙,恍然是平和靜謐的世外桃源。

此處南北東三面峰巒緊抱,佛光寺依山勢而建,坐東向西。據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因“魏孝文帝見佛光之瑞”而得名。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6年),武宗因佛法大興危及朝廷權威,下令滅佛,佛光寺也未能幸免,寺中現存最早的東大殿是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修的。

從西南角門進入寺中,發現四下靜悄悄的,除了我們並沒有其他游客。一座鐫立於唐乾符四年(878年)的經幢,略有壞損,悄然佇立在庭院中。倒是一棵石榴樹不甘寂寞,紅花綴滿枝頭,顯得那般生機勃勃。

抬頭仰望,巍峨高聳的東大殿,還遠遠地坐落在半山坡上的第二進院落中,兩棵虯勁蒼郁的唐柏掩映其前。第二進院落比第一進院落高出近10米,需從石洞門下往上登數十級台階。站在石洞門的入口處驀然抬頭,只見高高的台階與藍天相接,與白雲相撫,東大殿已杳然無跡可尋,似乎還在遙遠的天庭,藍天白雲下只有婆娑的柏枝迎風輕舞。剎那間,我被祖先們出神入化的匠心所征服:同樣為滿足人類接近上蒼的欲望,西方將哥特式的塔尖越修越高,而人們愈發自覺渺小;而我們的祖先巧妙地運用視覺效果,就讓人們有一步登天的喜悅。一拙一巧不可同日而語。

登上第二進院落,東大殿終於展現在眼前。大殿面闊七間,屋頂平緩舒展,體態莊重。大殿未著油漆彩繪,盡顯木頭本色,樸實無華,健碩的鬥拱承載著深遠翼出的屋頂,盛唐時代坦蕩、豪邁、沉靜自若的氣息撲面而來。鬥拱是我國木構建築的特有部件,既能夠將屋檐承托出較遠以遮蔽風雨,保護台基和板壁,又能增加房屋的高度。不過,到宋代,鬥拱已演變得秀麗纖弱了,到明清兩代,鬥拱更退化成僅表明建築等級尊卑的符號,退縮在屋檐下,徒具形式,喪失了功能,健碩雄渾的氣度被閹割得蕩然無存了。還好,此殿乃大唐遺物,鬥拱層層相疊,其高度幾乎相當於立柱的一半,它們在陽光下自由伸展,驕傲地展示凸起的肌腱,瀟灑自若地托起沉重的屋宇,儼然是這一片天空下舍我其誰的主角。

走進大殿,光線略顯昏暗,年代久遠的木材和蝙蝠糞便混合的氣味充滿鼻息,卻有一種淡淡的菌菇味。殿內用青磚壘砌著寬五間、深一間的大佛壇,壇上塑有佛、菩薩、弟子、金剛和供養菩薩等三十余尊塑像,法相莊嚴,高高在上。這些塑像均為唐代作品,其風格與莫高窟相近。三尊主佛面容端莊,兩頰豐潤,脅伺菩薩體態健美,肌膚豐滿,供養菩薩恭順虔誠,姿勢自然,衣裙飄動,似有環珮叮當之聲縈繞在耳邊。唐代社會文明富足的生活景像躍然眼前。看得最真切的是佛壇兩端前角的護法天王。兩像均著甲胄,各持長劍,張目怒視,遙相呼應,忠實地守衛著一方淨土。這兩尊天王體格健壯,全身甲胄似乎都不能抑制住衣底跳動的肌肉,飽滿的鬥志持續了一千多年似乎還沒有消退。我不禁對古代的無名藝術家肅然起敬。

退出殿來,再次仰望大殿,撫摸一下他的身軀。他的身軀沾滿歲月的風塵。一千多年了,他該歷經多少風霜雨雪,電閃雷鳴,又該見證多少兵燹戰火,卻屹立不倒,依然偉岸挺立,自有一番沉靜成熟的風範。一千多年後,我與他邂逅,分明能感受到中華民族雄渾的氣度、堅韌的毅力。再見,佛光寺,再見,東大殿的鬥拱,再見,佛壇上的神靈,再見……

親近自然——錦繡峰

五台山,山如其名,群山中聳立著五座山峰,山巔平展如台,方圓幾裡,大小不等。我們從佛光寺北上,首先要經過南台。南台因其花草繁茂,如同錦繡堆積,又名錦繡峰。

據司機介紹,這裡牧草肥美,還出產罕見的“金蓮”、“日菊”和名貴的“銀盤蘑菇”。每年芒種過後,盛夏來臨,來自各地的騾馬牛羊,一群群地放牧在山上,牧民們唱著山歌,歌聲回蕩在幽靜的山谷,甚是動人心弦。

車載著我們轉過一道道山梁,眼前終於豁然開朗,舒緩的山坡向無盡的遠方伸展,厚實的高山草甸鋪陳其上,漫山遍野的無名小花開得熱鬧非凡,最多的是小黃花,紅的、紫的點綴其間。這讓我們驚呼造化的神奇:剛才還一直穿行在林木稀疏的石山間,眼前卻突現錦繡的山河圖畫。

停車吧,讓我們坐在松軟的草甸上,沐浴在和暖的陽光下呼吸清新的空氣。這裡的天是那樣的藍,雲是那樣的白,坡是那樣的緩,草是那樣的綠,花是那樣的鮮,真是一處難得的美景。這時,遠遠只見白雲下三位身著猩紅袈裟的喇嘛從高高的山梁上緩步走來,真讓人懷疑是不是置身於純淨的青藏高原。原來,五台山是中原少數幾處喇嘛教盛行的佛教聖地,每年都有青海、內蒙乃至西藏的喇嘛不遠萬裡來此朝聖。那幾位喇嘛手持轉經簡,正循著順時針方向轉山呢。清風不能送來轉經筒的聲響,我們卻能感受到他們的虔誠和對信仰的執著追求。祝福他們一路平安,早日求得真經。

車行至台頂,山風猛烈起來。司機送我們到此處,也不能再往前送了。他幫我們聯系上牽馬的師傅,帶我們順喇嘛們轉山的來路下山,向五台山的中心——台懷鎮進發。在那裡,還能尋訪到魯智深醉鬧山門的遺跡嗎?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