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風景甲天下

作者: zhizhu28

導讀雙龍風景區素以林海莽原、奇異洞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現已查明全區共有各類景點151處,其中自然景點134處,人文景觀17處。自然景點包括有觀賞游覽價值的溶洞10余處,山峰景觀 18處,岩石景觀(溶洞和造型地貌)57處,植物景觀18處,水體景觀23處,天像景觀4處,動物景 觀2處。最為有名的自然景觀是分別以“臥舟”、“觀瀑”、“賞石”、“探險”四種特殊游覽方 式 ...

雙龍風景區素以林海莽原、奇異洞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現已查明全區共有各類景點151處,其中自然景點134處,人文景觀17處。自然景點包括有觀賞游覽價值的溶洞10余處,山峰景觀

18處,岩石景觀(溶洞和造型地貌)57處,植物景觀18處,水體景觀23處,天像景觀4處,動物景

觀2處。最為有名的自然景觀是分別以“臥舟”、“觀瀑”、“賞石”、“探險”四種特殊游覽方

式揚名於世的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和仙瀑洞,並有奇趣盎然的桃源洞。

金華山是歷史上有名的道教名山,早在宋代即有“天下名山”之譽。宋元右六年(公元1091

年)婺州太守北山祈雨,使之一時名聲大振。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它

與歷史上的赤松宮一起被譽為“洞天福地”。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以洞天福地重建的赤松

宮,因為其宏大規模而被譽為“江南道觀之冠”。漢第三十代張天師、東晉赤松子、安期生、黃

(皇)初平兄弟、徐公、葛洪、路光、趙元清、元代趙緣福、葉審思、明代普仁等道教名流都曾

游歷或修煉於此。尤其是現今聞名於港、澳、台、北美、東南亞一帶的僑仙黃大仙,就是在金華

山修煉成仙的。在香港嗇色園黃大仙廟主殿前牌坊就刻有“金華分跡”字樣及有關“叱石成羊”

傳說的雕刻。作為黃大仙的真源和祖庭,金華山是獨一無二的,它在海內外別具一番神緣、鄉緣

和商緣。景區內現有黃大仙祖宮、金華觀等景觀,並有關黃大仙傳說的臥羊山、叱石成羊、白馬

騰空、撞石成仙等多處景點。

雙龍更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雙龍的洞景開發已有1600多年歷史,

東晉以來雙龍風景名勝就為世人所鐘情和簇擁,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歷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僅

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東坡、李清照等歷代名人佳作就有2000余篇。大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

4000多字的游記。現代文學家、詩人郁達夫、葉聖陶、郭沫若、艾青等都為雙龍寫就了膾炙人口

的名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陶鑄、李先念、彭真、嚴濟慈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

在此留下足跡。現景區內有毛澤東視察雙龍水電站紀念館等景點。

主要景點簡介

黃大仙祖宮 黃大仙祖宮座落於黃大仙景區內,風景秀麗的鹿田湖東側,坐北朝南,倚山望

湖,海拔562.8米,空氣中的水汽多呈過飽和狀態,湖畔常有雲山霧海,蔚為壯觀,呈現道教特有

黃大仙主宮

黃大仙塑像的神秘氣氛。

整個祖宮呈七迸階布局,從南向北依次為石照壁,石牌樓,

靈官殿,鐘樓、祭壇、鼓樓,大殿,三清殿,祈仙殿等。南面

五進現已完工,石照壁長18米,厚1.5米,高4.8米,氣勢磅

礡。照壁南面刻有黃大仙金華山牧羊及大仙兄弟兩人騎鹿駕鶴

得道升天傳說的浮雕,照壁北面刻著金華著名書法家畢民望老

先生手書篆體赤松仙師自序。照壁對面的石牌樓(三重檐的主

牌樓,兩重檐的兩座邊牌樓)全部用石板砌成,結構精巧,錯

落有 致,體現了道觀建築莊重的宗教氛圍。

祭壇是祖宮內宗教法事活動的主要場所。祭壇還有個非常

神秘有趣的現像,每當游客站到壇中央魚形太極圖的中心喊一

聲,就能聽到四面傳來較大的回音,人猶如站在谷底。祭壇東

西兩面的鐘樓和鼓樓,為四重檐結構,層層疊疊,別開生面,

富有道教特色。其內的銅鐘重3噸,木鼓直徑1.5米。

大殿為道教典型的歇山頂重檐結構,占地1068平方米,總

高20.88米,氣勢宏偉,再現了當年江南道觀之冠的雄姿。殿內

的黃大仙神像座壇高1.668米,像高5米,整個神像由香樟精心

雕刻彩繪而成,散發出陣陣清香。神像坐姿神態安詳。自然、傳

神,體現了東陽木雕傳統工藝之絕之妙。大殿左右兩壁仿青銅的

根木浮雕展現了1700年前流傳至今並不斷創新的有關黃大升仙的

傳說,從出生到得道成仙再到香港顯靈,分別為“玉帝賜胎,初

平牧羊、叱石成羊、贈桃度仙、大仙行道”等乃個故事。刻工情細拼蔔實,人物栩栩如生,整個

浮雕古色古香,清幽素雅,別有一番韻味。

雙龍洞 雙龍洞位於雙龍洞景區中心,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像征,成為自然風

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每拔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

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

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常年洞溫為15℃左右,冬暖

夏涼。炎夏至此,領有“上山汗如雨,人洞一身涼”

之感。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恃為唐人手跡;東

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

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傑出書法

家於右任之手筆。如果說雙龍的內洞是“龍宮”的話,

那麼外洞仿佛似“龍廳”。其中西廳一掛“石瀑”,

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於此。往前是“駱駝仰

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

等景觀。內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僅通水道,長10

余米,寬3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

最鮮明的特色。古詩雲“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

臥小船”,如欲觀賞,唯有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

而入,“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不得

雙龍洞

稍有抬頭,有驚而元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之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

洞,洞內鐘乳石、石筍眾多,有龍爪、龍尾與洞外龍頭相呼應,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黃龍

吐水”、“倒掛編幅”、“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

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冰壺洞 海拔580米,洞口朝天,肚大身長,內有飛瀑,從洞口至洞底垂距約80米,進洞“

水石奇觀

冰壺洞

郭沫若題冰湖洞 如人壺中”,故名。洞中懸

瀑,終年不竭,落差20多米,

從洞頂石隙中擠噴而出,如銀

河倒瀉,與其前後左右琳琅滿

目的石筍、石鐘乳相互烘托,

形成別具一格的勝景。立於瀑

布前,其聲轟轟滾如雷,雄姿

獨特,氣勢壯觀。因瀑布直涮

巨岩,水石相擊,形成蒙蒙煙

雨,寒氣襲人,構成了“一瀑

垂空下,洞中冰雪飛”的“風

霧奇觀”,令古今游客驚嘆不

已。專家考證,冰壺飛瀑與南

美洲一洞中大暴布同為世界已

開發的溶洞瀑布中所罕見的兩

大奇觀。

朝真洞 相傳為道教真人黃大仙的修煉之處,故名。位於冰壺洞北約8m米的山上。海拔888米

,洞口朝西,洞門顯豁,前臨深壑,北依青峰,人洞曲折而深長,石壁峭然對峙,上狹下寬,形

勢險峻,實乃鬼斧神工之傑作。岩門洞體別具一格,斷層附近的裂隙形成“一線天”,天窗到洞

底約50米,其勢高險,給人以“深鎖睜峰”的感受,堪稱“洞天奇絕”。

朝真洞

金華觀仙瀑洞 位於朝真洞東側,距離黃大仙祖宮約200多米的山谷

中,洞中新發現的瀑布,落差達73米,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和關注

。該洞傳說是古代黃大仙暗引鹿田一帶村民到此逃避世役兵災之所

在。寬大的洞體足以容納附近所有百姓。洞口隱蔽,凡人難獲,洞

內暗瀑迭起,景觀妙絕。其中更有兩塊鐘乳石極像一龍一虎,民間

因此稱該洞為龍虎洞。還有兩根擎天石柱,蔚為壯觀。

金華觀 位於雙龍洞南側,相傳是港澳地區及東南亞一帶香火

極盛的僑仙——赤松黃大仙得道登真之地。它原系赤松宮下觀,每

歲差道士主持,掌三洞香火,盛極一時。唐初詩人陳子昂曾來此尋

覓仙跡,留有《春日登金華觀》詩。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重

洞天福地,並有“天下名山”的匾額。1834年又重建,千年古觀再

現當年的雄姿,並發掘了“吒石成羊”等奇景,應驗了當年黃大仙

牧羊在此“吒石成羊”的傳說。金華觀紅牆筒瓦,綠樹環抱,清靜

幽雅,別有天地,日來此坐聽松風,回味鐘聲,確有賞玩千古之遺

韻。

桃源洞 位於雙龍洞西北200米處,為雙龍洞景區新近1開發的

溶洞景觀。洞口“桃源洞”三個大字,由我省書法家姜東舒題寫。

洞內迂回曲折,分“夢仙”、“丹光”、“赤松”三個洞廳及“牛

鼻”、“龍獅”兩個側洞,面積3000多平方米。整個洞體如一個碩

大的倒懸葫蘆,洞中石帷重重,水石交映,布列著琳琅滿目的奇岩

怪石,如帳似慢的鐘乳石造型,有“佛手長廊”、“丹光夜照”等10多處景觀。

毛澤東視察雙龍水電站紀念館 雙龍水電站位於金華山南部山麓。1959年,電站干部職工攻

克技術難關,創造性地將金華機械廠制造的我國第一台512KW水輪機與兩台上海華生電器廠制造的

256KW發電機聯機發電,獲得成功,成為我國電力機械制造和農村水電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19

60年3月14日,毛澤東主席專程到雙龍水電站視察,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作為全國發展農村小水電

的典型加以推廣,從而使雙龍水電站在全國以至國際上都具有較大的影響。聯合國亞大地區小水

電會議代表曾來這裡考察,世界上先後有105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