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閣勝處靜聽禪――五台山初印像

作者: wuqulaichu

導讀寫在前面風聲早就說要去五台山了,不過拖了兩個星期,因為要等這個周末――農歷的初一,燒香靈驗。對於五台山,我的認識中只是一個旅游景區,其他的不甚了解。由於以前從未去過,一起走一趟無妨。 星期五下班回家拿了背包去北京站。原來想著時間富裕,坐公車到地鐵站,沒承想亞運村一帶堵車嚴重,兩個紅綠燈車子竟然花了四十分鐘!無奈,下車一直走到小關,時 ...

寫在前面風聲早就說要去五台山了,不過拖了兩個星期,因為要等這個周末――農歷的初一,燒香靈驗。對於五台山,我的認識中只是一個旅游景區,其他的不甚了解。由於以前從未去過,一起走一趟無妨。

星期五下班回家拿了背包去北京站。原來想著時間富裕,坐公車到地鐵站,沒承想亞運村一帶堵車嚴重,兩個紅綠燈車子竟然花了四十分鐘!無奈,下車一直走到小關,時間已經很緊張了,必須打車到車站了。二環建國門還堵了一下,不過比亞運村好多了。好在的士司機技術好,一路狂奔及時趕到北京站。後來聽說這次堵車很嚴重,從地壇堵到了立水橋,都上了晚報了。

21:13北京-太原K701次。進站上車,認識了風聲的朋友活著,和一幫攜程的旅友,算上我和finder、風聲的弟弟老臭一共20人,龐大的進香團!

2002年09月06日 八月初一 星期六 多雲間晴

早上03:44到五台山站。到達之前,並沒有傳說中的列車員來掀被子叫起床,只是安靜地給我們換號牌,提示我們在什麼車廂下車。我們幸好帶了頭燈照亮,收拾東西下車。

一出站就看到活著的朋友――老白夫婦在等我們。上了他們的中巴車,二十人正好坐滿。夜色中停車場上好幾輛依維柯在拉客,都是去台懷鎮的。不知為什麼,車場的管理員不讓我們發車,交涉了很久,其他車子都差不多走光了,我們還是沒有動靜。活著回來招呼我們下車,走出站前廣場,不一會兒,老白也把車開出來,再次上車,往台懷鎮開去。

關於五台山和台懷鎮: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東北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為國內外洲人所向往。五台山座落於“華北屋脊”上,最高海拔達3058米。這裡,峰巒連綿,山岳交錯,形如虎踞,勢如龍蟠,總面積為2837平方公裡。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五台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台頂,即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山巒層疊、溝壑縱橫、谷河漫流、林木聳翠,盆地與山巒交錯,形成一處色彩鮮明、氣候涼爽、適宜人們瀏覽和避暑的風光寶地。

自南北朝以來的一千余年間,五台山陸續興建了大量寺廟,成為一個古建築群集中的名山,與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早在東漢年間(公元58年~75年)就在這裡建造寺廟。此後魏、齊、隋、唐、宋、元、明、清,屢經修建擴建,形成一片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現存寺廟四十七座。這些建築巍峨壯麗、雕刻精美,彩畫塑像遍及各寺。

台懷鎮是五台山的中心地帶。在五台山現存寺廟中,台懷鎮就集中了十多座。所以一般人說去五台山,主要指的是台懷鎮。

凌晨的上路一片漆黑,只有車大燈照到的一片光亮。這個時間是最困的時候,不知不覺又睡著了。等醒來的時候正在停車交進山費,每個人RMB90(去年還是RMB50呢,有沒有聽證會就漲價啊?!),有的人下車活動腿腳,說冷得很。

大約一個半小時,我們到了台懷鎮,朦朧的晨光中,車子直接開到五爺廟。虔誠的信徒都相信農歷初一十五進香最靈驗。趁天沒有亮燒頭一拄香就更好的了。

關於萬佛閣與五爺廟:

塔院寺山門石階東側是萬佛閣的入口。萬佛閣是塔院寺的屬廟,占地面積為20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閣23間。主要建築有3座,即文殊殿、五龍王殿和古戲台。

萬佛閣創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現存殿宇多為清代所建。坐東向西的文殊殿系明萬歷四十四年(1617年)創建,殿內下層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薩,左側立地藏王菩薩的弟子道明和尚,右側立道明和尚的父親。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外側,各排列5尊塑像,稱為“十殿閻王”。殿內下層和樓上左、右、後三壁都立有木制方格,放有泥塑小佛像萬余尊,故此殿名萬佛閣。

五爺廟為萬佛閣北殿,廟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的尊稱,為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五爺普施甘露、福澤萬民,保佑人們福壽安康。

我們下車時,五爺廟前的香爐已經是香火鼎盛了,桔色的火苗和淡藍的煙霧在清晨的空氣中蜿蜒翻轉,寒氣仿佛一掃而空,到處是點香朝拜的人群,而五爺廟裡已經開始搭台唱戲了。進來廟門,裡面更是人潮湧動,院子裡也有香爐,比外面的那個略小一些,由於怕引起火災,一般是先在殿外燒香,再進去磕頭。傳說五爺愛聽戲,所以最好的還願方式就是請出戲送給五爺。戲台上懸著大調幅“X村委秋收謝茬文藝盛會”。演員們在台上認真做戲,台下燒過香的善男信女圍了一圈津津有味地聽戲。

隨著人群來到萬佛閣的北殿,裡面小小的朝拜空間擠滿了人,進去很困難。殿外廊下還擺了一溜蒲團和一個功德箱,這樣可以緩解一下殿裡的壓力。磕頭要排隊,正在磕頭的人都神色專注認真的三跪九叩,然後起身往功德箱裡放捐奉。

出得廟來,著實感嘆這裡香火的旺盛,果然名不虛傳。有朋友聽說我要去五台山,告訴我,五台山很靈驗的。現在才是真正體會了此話的意義。

去老白家安排了房間,房下行李。再一起去吃早點。風聲推薦當地的油餅,也叫糖油餅。很小巧,比手大些,上面拉兩刀,炸過之後蓬蓬起來,像胖胖的大熊掌一般。點餐的時候鬧了個笑話,有人不吃甜的,就點了鹹油餅;還有人不吃油餅,就點了油條。最後才搞清楚,這個地方的鹹油餅和油條是一種吃食,就是油條,短粗矮胖的樣子,估計也很好吃。吃過早餐,下一個目標就是黛螺頂了。

黛螺頂在台懷中心寺廟群以東的陡峭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雲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現一片青黛之色,所以又稱黛螺頂。黛羅頂創建於明成化年間,明萬歷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

登黛螺頂的山路有兩條,一條沿北端山脊而上,一條沿南端山脊而上。我們選的是南山山脊的那條路,實際上都修了台階,共1080級。一看石階我又發愁了,上台階不是我的長項啊,但是為了顯示心誠,絕不可以坐旁邊不遠處的纜車的。風聲買了根拐杖,我們出發了。走走停停,不斷看到虔誠信徒一步一叩首地前行。不斷登高,台懷鎮的風景漸漸展現在眼前。山谷中是霧靄、香火和炊煙混合的蒸騰霧氣,遠處五台山標志性的大白塔靜靜聳立。走累了,就找個石階坐下,看霧氣婆娑,看香客一步一叩。

上了黛螺頂,進寺廟(門票RMB3/人,有居士證或戒碟免票,五台山要門票的寺廟對於居士僧侶都是免票的),黛螺頂寺,又名青峰頂。占地約3000平方米,有殿堂僧房20余間。寺內的第一座殿為站壇殿(亦作:旃檀殿),殿座為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攢尖頂。這種樣式在五台山寺廟群中別具一格。先繞著站壇殿順時針繞三圈,然後蹭聽人家旅行團導游的講解。殿內主供站壇佛,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盤坐模樣,而是站立佛壇之上。據說,此像是仿照釋迦牟尼站在水邊的倒映而做,故而塑像上雕刻有水紋的樣子。

站壇殿後面就是大雄寶殿,殿內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頂五種文殊法像於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壇上,中間供中台孺童文殊,左側供北台無垢文殊,右側供南台智慧文殊,再左側殿壇供東台聰明文殊,再右側殿壇供西台獅子吼文殊。據說,康熙多次朝拜五台山的東西南北中的五座台頂,都因為天氣等原因屢屢受挫。後來就找來主持說,五年後打算再到五台山朝拜,而且要五個台頂的文殊都要拜到。一晃三年過去了,主持還沒有想出辦法。一天,寺裡的一個小沙彌拴柱偷吃供果被發現,這是犯了佛家很重的貪罪,但是主持沒有懲罰拴柱,而是讓他相個辦法,實現康熙的願望。拴柱畢竟是小孩子,思路和老和尚們的不一樣,他就說可以將五個文殊菩薩的法像供在黛螺頂的寺廟裡,這樣就可以一次拜到了。後來康熙再到五台山來拜佛還特意為黛螺頂寺欽賜御碑,並題詩以記。

拜過大雄寶殿,去流通處(也就是寺廟裡的小買部)買了幾根紅繩,系在殿前的一棵老樹上,這也是祈福的一種形式,據說系的越高越好。

黛螺頂也被稱為“小朝台”。整個五台山的五座台頂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台頂,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台”。黛螺頂則集中了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來到這裡,一次就能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叫“小朝台”。

從南路上黛頂,在山腳下先經善財洞。上山時路過沒有進去,下山的時候一定要進去參觀一下。這裡不收門票。善財洞分上下兩院。上院建於清乾隆年間,岩洞內曾出土文殊、彌勒、善財童子銅像三尊,都是唐代遺物。下院建於清嘉慶年間。善財洞現存建築以下院為主,前有上下各3間樓閣式建築,中有前接抱廈的大殿,後有面闊5間左右的大殿。

在彌勒殿中的,牆壁上題著順治皇帝歸山詞:

天下叢林飯似山,衣缽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乃大帝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悔恨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去紫袈裟

吾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承認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裡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將,南北山頭臥土泥

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在人間走一回

不如不來也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每日清閑自己知,紅塵之事遠相離

口中吃的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十八年來不自由,征南戰北幾時休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棲

莫當出家容易得,只緣累代種根基

我今撒手歸山去,管甚千秋與萬秋

在善財洞,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蒲團上虔誠地磕頭之後,拿出兩個骨頭磨成的梭子一樣的東西,不停在手裡搖搖然後扔在地上,看看之後再重復動作,應該是在占蔔。但是到底占蔔什麼,兩個骰子落在地上怎麼就能看出凶吉實在是搞不清。老太太神情專注,也沒敢打攪。

善財洞的院子裡有蘋果樹,剛結了很小的蘋果。有幾間僧舍,門上都貼了一些佛教意義的短句,其中一張紙上寫著“渡我無生”給我深刻印像。

從黛螺頂下來,回到老白家吃午飯,然後午休。美美地睡了個午覺,兩點半起來去台懷鎮的其他寺廟看看。當然是先去那座顯眼的大白塔所在的塔院寺了。

塔院寺內高高聳峙的大白塔,這是五台山標志之一。塔院寺因塔得名,入口有兩處,一處是萬佛閣旁的南正門,一處是顯通寺鐘樓下面的東門。門票RMB4/人。該寺占地1.5 萬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20余間。

塔院寺唐代為大華嚴寺閣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為大寶法王葛哩麻敕修大塔始建寺。現存殿堂為明萬歷六年(1578年)所敕建。寺宇居高臨下,從大牌樓上山門,步步登高。天王殿、大慈延壽殿、藏經樓雄踞大白塔前後。左伽藍、右師祖分建兩側。大白塔雄冠台懷。

大白塔,按佛家正統的叫法是佛舍利塔。佛教傳言,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塔,分布於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內藏一個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壽塔,是分布給中國的十九座中的一座。現存的這座大白塔,建於明萬歷年間,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據說原來阿育王鑄的那座慈壽塔,就藏在大白塔內。磚結構大白塔,塔基為正方形,通高75.3米。塔身狀如覆缽,造型優美。塔頂上蓋銅板八塊,按八卦安置。大白塔的下層建有塔殿三間。

塔院寺大白塔東邊還建有一座文殊發塔,高兩丈余,傳說文殊菩薩顯聖遺留的金發藏在裡面。

大白塔北側,有一座面寬五間,高兩層的木構建築,叫大藏經閣。藏經閣現存漢、蒙、藏多種文字經書2萬多冊,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間2千多冊經卷為善本。 在大白塔底座南側的一個石洞裡有佛足碑,刻在石上的佛足印長50多釐米,寬20釐米,足心有千輻輪相和寶瓶魚劍圖。

在塔院寺,最重要的是先沿著順時針繞塔三周,而且塔基周圍還有轉經桶,一邊繞行一邊順時針推動轉經桶,六字真言就這樣反復詠誦了。底座三圈繞完,可以通過狹小的石階上到塔座上面,再繞三圈。據說福報更大。

從塔院寺出來,來到東邊的羅睺寺。門票RMB4/人。

據佛教經典記載,釋伽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兒子取名羅睺羅。後來,羅睺羅15歲出家,成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羅睺寺就是為紀念釋迦牟尼的兒子而建的。

羅睺寺占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110余間。門旁有一對唐代石獅子。五台山中心區的唐代的石雕臥獅僅此一處。山門左側丈余高的藏式磚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羅睺寺殿宇內的主要塑像,有明顯的喇嘛教風格。山門內的第一座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經》的規定塑的,和其它青廟(和尚廟)大殿的四大天王形像略有不同。

第二座殿叫文殊殿,殿內的文殊菩薩塑像和別的青廟裡的更不同。文殊菩薩騎坐的獅子臥在蓮台上,文殊菩薩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兩邊還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邊放著智慧劍,一邊放著經書。這是喇嘛廟文殊菩薩塑像的典型特征。第三座大佛殿裡供有四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人間婆娑世界的三世佛以及八大供養菩薩。

羅睺寺最吸引人的景觀是“開花現佛”,在寺院的最後一座大殿裡。殿中央有一木制彩繪大蓮花。蓮花莖部下方連著一個大圓盤,平時,蓮瓣緊合,當蓮台轉動時,蓮瓣便在空中徐徐綻開,四尊阿彌陀佛像慢慢現了出來,世稱“開花現佛”。

出羅睺寺,來到不遠處的顯通寺。門票RMB4/人。這裡人明顯多了,好多旅行團都要來這裡參觀。

顯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區大白塔北側,菩薩頂腳下,是五台山佛教聖地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顯通寺的前身,是東漢永平十一年始建的大孚鷲寺,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策源地。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顯通寺占地120多畝,有殿堂樓房400多間,中軸線上,一連七進大殿,東西廊房對稱配合。但是由於地形限制,顯通寺的山門是坐西朝東,並不在中軸線上。山門一左一右給有一塊分刻著獅虎的石碑,用來保護寺院。入顯通寺前,首先出現的是一座下層為石鏇洞、上兩層為木構建築的高大鐘樓,石洞的門楣上,刻有“震悟大千”四個大字。鐘樓上懸吊的大銅鐘叫幽冥鐘,也叫長鳴鐘,鑄造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鐘身高8尺,鐘口邊緣呈蓮花瓣形狀,重9999.5斤,外皮刻有楷書佛經一部。共1萬多字。這口銅鐘是五台山寺廟中最大的鐘。

入寺內,便是一連七進的殿宇,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和藏經殿。文殊殿重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佛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均系木結構建築。無量殿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築,唐代清涼國師曾在此殿內著述《華嚴疏抄》。殿內供毗盧佛大銅像,取佛法無量之意,稱為“無量殿”。又因殿內沒有梁柱,有人也叫“無梁殿”。無量殿後是千缽殿,內供有銅鑄的千缽文殊。這是文殊菩薩多種法像中的一種,頭上又有頭,共壘疊著五個頭型,兩邊伸出許多手臂,統稱千臂。 出千缽殿,拾階而上,就到了銅殿和銅塔前。銅殿是一座青銅建築物,鑄造於明歷三十四年(1606年)。據《清涼山志》記載,銅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於明朝萬歷年間,集全國13省布施,用10萬斤銅鑄成。妙峰大師曾鑄三座銅殿,一座在南京,一座在峨眉山,一座在五台山,規格樣式一樣。前二者已失,顯通寺的這座是國內僅存的。銅殿前下方左右兩側,各矗立著一座銅塔,於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鑄成。這裡原有五座銅塔,隱含五座台頂,可惜中間三座被日軍侵華時盜走,只有塔基在原處。

在觀音殿外面,看到兩個喇嘛,邊搖動著手裡的小轉經輪邊誦佛。其中的一個聲音又大節奏又快,仿佛唱歌一般。游人好奇駐足,還有人坐到他們旁邊,接過經輪搖動起來,那個年輕的喇嘛繼續高聲念經,走來一個小孩子,目不轉睛的看著他,喇嘛一般念經一邊摸摸男孩的臉和頭,一邊又從懷裡掏出一個黃色的小紙卷送給小男孩。男孩的父親趕忙讓孩子打躬作揖。想必那紙卷中是護身的咒語吧。

走累了,找個台階坐下,看著夕陽穿過古松,香爐中余香裊裊,一簇簇艷麗的五梅花競相開放,和著嚶嚶嗡嗡的誦經祈福的聲音,慢慢體會宗教帶給人的影響。

出顯通寺,大家想找個地方聽和尚念經。風聲去年曾在碧山寺趕上和尚做晚課,很想再去看。於是就一起去碧山寺。

碧山寺從台懷向北延伸的公路漸漸升高,一直通向連接北台頂和東台項的山凹口鴻門岩。在鴻門岩山口,其實離我們住的老白家不遠。門票RMB4/人。買票前打聽了一下,晚課有沒有結束,門口的和尚說三點就開始了,現在已經結束了。有點兒失望,不過又有人告訴我們裡面有個水陸大法會,反正也沒有見過,進去瞧瞧。

碧山寺中軸線上有四座大殿,第一進天王殿,所有聖像都裝在龕內和壁窗內,與其它寺院天王殿的裝置不同。元代名僧金壁峰、明代名僧古月禪,都曾在這裡講述經法。

第二進大殿是毗盧殿,又稱雷音寶殿,殿內正中供毗盧佛,兩壁供十二菩薩,左壁從後牆角向門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彌勒、威德自在、淨諸業障、圓覺立菩薩;右壁從後牆向門窗前依次排列普賢、金剛藏、清淨慧、辯音、普覺、賢善首菩薩,門兩邊各立一尊金剛。

民間傳說楊五郎出家就是先投碧山寺,後又到離碧山寺不遠的太平興國寺。

第三進大殿叫戒壇。殿內正中設有青石砌成的戒壇,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壇。戒壇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最早弘揚律宗的法聰曾於這裡開講《四分律》。後來這裡一直是傳戒的地方,現存的戒壇為明代的遺物,壇上供有一尊緬甸石佛。

最後一進大殿在靠山腳下的一處高台上,原為藏經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全部三藏經,計7500余卷。大殿正中靠後牆,塑有一座高大的彌勒佛像,頭部伸到了二層大殿上,彌勒佛不像一般塑像樣盤腿打坐,而是雙腿自然下垂,腳蹬地上,稱為“彌勒下生”。

殿宇外面有個水牌,寫著某某施主於什麼時候做法會,今天開始的時間是晚上六點。看看時間還有十幾分鐘,我們坐在西廂的廊子下等著。此時寺院裡的人很少,太陽斜斜的,把光線灑在廟宇的琉璃瓦上,檐下的銅鈴在風中有節奏地響著,周圍的氛圍很容易讓人安靜。這才是佛家淨土的感覺吧。

等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看見什麼法會,找了個師傅問問,原來是在跨院裡舉行,而且都開始了。我們跟著他往跨院裡走,看到月亮門邊有個“僧舍,游客止步”的牌子,就猶豫了。這位師傅示意我們一起進去。帶我們來到一個大廳門口,看見裡面全是穿著袈裟的和尚,還有四個穿黑色法衣的女施主。誦經聲,法器聲不絕與耳。不敢貿然進門,又問師傅能進去看嗎?師傅讓我們進去到邊上看。我們魚貫而入,搬了一旁的長凳坐下來看。有個年輕的師傅引領著四個女施主,在適當的時候磕頭,其他和尚的誦經聲一直不斷,時快時慢,很有節奏。誦經告一段落,一行人轉到西牆下的佛龕前再次祈禱,施主們依舊是不斷要跪下磕頭。和我們一起觀看法會的還有其他的僧侶。詢問後才知道,水陸大法會是為施主死去的家人辦的,目的是從地獄中拯救他們出來。辦這麼一個法會估計要三十多萬。

看夠了,我們又安靜地出來。想想這個法會的價錢真讓我們咋舌。

晚上去吃涮肉,據說台懷鎮這裡的米飯炒菜很貴,還不好吃,最經濟的是吃涮肉或者面食。涮肉不錯,只是鴛鴦鍋子的辣鍋也不辣。風聲和老臭去看望朋友的母親――商阿姨,商阿姨是居士,在五台山開了一家素餐館,還幫我們約了明天中午去她那裡吃素。

2002年09月07日 八月初二 星期日 晴轉陰

今天大隊人馬分幾部分,活著和他的朋友們去佛母洞,鑽了佛母洞像征重生,這是他每次來五台山的保留項目,據說真的是一年一個新形像。安豬和幾個朋友兩點鐘起來去看法會,剛回來補覺。

我、finder、風聲、老臭還有老祖和兩個天津的網友一起去山裡找商阿姨,她會帶我們找個師傅講解佛法。

我們打了一個車(RMB10)到菩薩頂,然後跟著素餐館的伙計上了山路。剛進山的路上還有樹林,林間有幾塊墓地墓碑林立,比其他墓地的石碑挨得更緊密,估計這裡葬的都是骨灰吧。石碑上多是些慈父慈母等字樣,而且蒙古姓氏居多。

山路漸漸上升,我也慢慢落後了,一步一步跟著上山,大約二十分鐘到了山頂,有座叫“壽林寺”的寺廟,為了不讓商阿姨等我們太久,打算回來再看。遠遠看見商阿姨的小屋子在兩個山頭之間的山梁上,阿姨已經在等我們了。進了小院子,自己種的一些蔬菜,房子很小,裡面只有簡單之極的炕,還有一個小小的灶。其他就什麼都沒有了。商阿姨每天忙完山下的餐館,回到這裡打坐,就是圖清靜。

我們休息一下跟著商阿姨上山,又翻了一個山包,看見山谷中的另一座小房子,我們要找的師傅就住在那裡。大太陽烤得我們快蔫了,誰也沒有想到要走這麼遠的路,滿山是盛開的各色野菊花,還有拉著我們不肯放手的沙棘,小粒的蒼耳粘在襪子上,不時要停下來清除一下。到了房子前,看到門虛掩著,師傅不在。我們留下了帶來的蘋果和葡萄。坐在門口,看著前面一片綠油油的蓨麥地,有些掃興,真是深山訪高僧而不遇啊。

商阿姨又帶著我們沿著山谷往裡走,那裡還有一個修行的居士,看看有沒有緣分遇到。走著走著,看到一股泉水沿著石縫流淌,大家接了來喝,很甘甜。再走不遠就看到了一個簡易的塑料帳篷。帳篷裡收拾得很整潔,炊具、糧食甚至還有一個小煤氣罐。帳篷口掛了一個綠茶瓶子,裡面插著已經枯萎的一簇野花。看來這裡的居士也不在。

有點兒失望往回走,原本就累,仿佛更走不動了。商阿姨帶我們走一條比較平緩的翻山路出山。比來時的路平緩許多,依舊是大片的野花,一叢叢的沙棘。有一大片沙棘叢已經結果了,黃色的小漿果喧鬧一片。

下山經過商阿姨的房子,我們去拜訪她的一位比丘尼鄰居,比丘尼是佛教中對尼姑的專業稱呼。這位師傅正在做午飯,我們去離她院子不遠處的泉眼接水,然後坐在院子裡看兩只盤旋的山鷹,看到不遠處大樹上的鷹巢,還有後山坡上僧人閉關的洞穴。師傅做好飯,執意端了碗素面條給我們。

臨走,師傅送了一棵大大的圓白菜給我們,那是她自家院子裡種的,拿著這份貴重的禮物,我們下山。商阿姨和老祖帶著白菜先走了,我們到壽林寺參觀。

這是一座安靜的寺院,沒有其他的游人。一般的朝拜者不會爬一座山到這裡。寺廟坐北朝南,山門外是一座大大的影壁,這很少見,一般我們所知道的影壁都是民居中的,而且還是在院子裡的。影壁下是開得一塌糊塗得五梅花。這種花在五台山的寺廟中都有種植,如此一大片也是第一次看到。看來雖說佛家講究六根清靜,但是僧人們還都有種花種草的雅興。進了山門,自然是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這樣的格局。西廂房是僧舍,東廂房有齋房和客房;齋堂中木桌和木凳排列整齊,白地兒蘭花的瓷碗倒扣著,看來僧人已經吃過午飯了。客房是給到廟裡進香的居士和其他廟宇的僧人留宿用的。

大雄寶殿前有一棵高大的松樹,問了廟裡的僧人,樹齡近千年。這座寺廟也有很長的歷史,東漢就有了,不斷修繕,至今屹立。坐在石階上看著古松鮮花,耳邊是嘎嘎的喜鵲叫聲,沒有塵世的喧嘩浮躁,果然是佛家淨地。

休息夠了,從影壁下花叢中的一條小路下山,路上有碎石,路也陡,坐了兩個屁墩,還好沒有其他意外。漸漸看見村子了,可是路就在一個農家院子斷了,前面是院牆,看來要翻牆了。幸虧牆不高,輕輕松松搞定。

上了大路正好有一個小面,十塊錢打到素餐館。這個素餐館叫做“淨心蓮”,專門做素齋。和其他餐館不同的是,電視播放關於觀音的電視片,還有唱經的MTV;供奉著佛像;廚房裡還有僧人幫廚。

大多數人沒有吃過素齋,所以商阿姨就給我們安排了每人大約RMB20元的標准。先一人來碗粥,大米、玉米粒、棗子等熬制成,十分爽口。第一道菜,“心太軟”,是去了核的紅棗加上糯米炸一下,沾煉乳吃,味道香濃;第二道菜,素雞蛋,用面包粉、菠蘿粉等做成,放在圓盤裡,切成小塊,口感與雞蛋黃極為相似;第三道菜,素螃蟹,用黃豆芽編成螃蟹的樣子,裹面粉炸,佐姜絲醋等,真像螃蟹的意思,我不愛吃黃豆芽,也沒吃出豆腥味;第四道菜,“雀巢”,小塊的豆腐,中間夾素肉,很好吃;第五道菜,咖喱綠豆,煮得開了花的綠豆配咖喱汁,絕妙吃法;第五道菜,就是隆重推出的熗炒圓白菜,這可不是一般的圓白菜,首先是比丘尼在山上自己種的,其次又是送了我們,老祖辛辛苦苦搬下山的,另外一般炒圓白菜加一點點兒醋,這裡是放了一些沙棘汁,就是山上的那些黃色漿果的汁,所以這一大盤圓白菜被我們吃光光。最後主食是僧人最常吃的“羅漢飯”。

吃過素齋,謝了商阿姨出門。我們打算去南山寺和鎮海寺。走到街上正好遇到老白的車,就上車讓老白帶我們去。這時來了一位比丘尼和一個沙彌,也要搭車。自然願意讓她們上了。一問才知道,二位師傅也是去南山寺的。既然同路就一起走吧。

比丘尼穿黃色僧衣,沙彌穿灰色。這是我們在車上聊天知道的。比丘尼出家已經快八年了,到明年正月初一整整八年。她說,八年前過春節想廟想得直哭,就去廟裡拜佛,結果就留下了。聽著真是傳奇,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機緣吧。小沙彌才出家兩年,是五台山本地人,老白夫婦都認識她,以前在寺廟裡干活,不知怎的也入了空門了。

有二位師傅在車上,我們自然就聊佛教,看來深山訪僧不遇,反倒在路上遇到了,正所謂緣分使然。一路上大家七嘴八舌問問題,師傅也樂意向我們弘揚佛法。

從台懷中心區南下至楊柏村,轉向西過清水河,行數百米,就來到南山寺座落的腳下了,南山寺依山而建,有殿堂300多間。南山寺整個院落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極樂寺,上三層名佑國寺,中間一層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

南山寺原本為道教寺廟,已經變遷,現今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的建築風格與一體。南山寺建築依托山勢,層次高低分明,錯落有致。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從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一百零八級石階,台階盡頭的高台上,立有一座高大的石牌樓,兩個邊門的外側和內側,都刻有楹聯。碑樓的背面也有許多石刻題詞和對聯。

石牌樓後面的建築是大鐘樓群。鐘樓群分兩層,下層是敦實的石建築,上層是重檐木構建築。大鐘樓左側是一個院落,東面有一座小殿,上掛“敕建極樂寺”匾額,殿前立元代石牌一通,清代石碑數通。大院正面坐北向南的就是南山寺現存塑像設置最完整的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為泥塑釋迦牟尼佛和阿難、迦葉兩個大弟子,背後卷起凹石,表示山洞,十分生動。右側為木雕普賢菩薩,菩薩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種姿勢,下踩一朵蓮蓬,身邊跟兩頭小像,看上去翩翩欲飛。大殿兩側的泥塑十八羅漢,其工藝水平在五台山所有大雄寶殿內同類塑偈中首屈一指。十八羅漢所靠的山牆內壁上有壁畫,左側壁畫為釋迦牟尼佛傳記,右側壁畫為唐僧取經。

從大殿左側的台階登高而上,便來到三座大殿高低重疊的佑國寺,這裡的石雕內容最豐富,包括花卉、動物、吉祥圖案,以及“福祿壽三星”“琴棋書畫四長者”、“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伯牙撫琴”、“蘇武牧羊”、“牛角掛書”、“孟母擇鄰”、“朱買臣負薪”、“太公釣魚”、“吹蕭引鳳”、“三顧茅蘆”等神話、歷史故事,堪稱中國近代石雕藝術博物館。

在羅漢殿前眺望群山白雲,師傅指著麒麟狀的雲朵讓我們辨認。下面殿宇飛脊上的寶葫蘆是道教的像征。而一般的佛教寺廟飛脊上則塑有二龍拱珠。

在南山寺中師傅認真教我們青教和黃教跪拜的方式,手勢如何,腿和腳應該怎麼放。也算是我們學了回正宗磕頭的步驟。

出了南山寺,接著上車去被成為二龍戲珠風水寶地的鎮海寺。是章嘉活佛普渡眾生的殊勝道場。鎮海寺座落在台懷鎮南五公裡山腰處。此寺兩山夾峙,中峰微緩,古柏蒼翠,山花遍野,風景頗為秀麗。寺側清泉,長流不息。相傳此泉即為海眼,說不定什麼時候,海水噴湧而出,衝毀田地,淹沒村莊。文殊菩薩造福眾民百姓,便將一座佛塔置於海眼之上,鎮住了泛濫的海水。後來就在這裡建了寺院,稱為鎮海寺,那座塔,就叫鎮海塔。

寺院內有五座大殿。其中文殊殿中供奉的長有胡子的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極其罕見。為三菩薩修煉時所示現真身像。永樂院內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制碑文和章嘉活佛塔。

章嘉活佛(也稱,章嘉仁波切),是一個黃教中歷代沿襲的佛位,是格魯巴(黃教)的四大法王之一,掌管內蒙(其他三大法王分別是:前藏的達*賴*喇*嘛、後藏的班禪喇嘛、外蒙的哲布尊巴丹)。自清朝康熙皇帝後,被歷代皇帝尊為國師。第十五世章嘉活佛名叫饒補達爾計,住北京松竹寺,每逢夏季,來五台山避暑坐靜。他看到鎮海寺風景優美,來山期間常在這裡居住,後來又將鎮海寺青廟改為黃廟。章嘉饒被爾計乾隆年間圓寂於北京,靈骨運到鎮海寺,始建墓塔。該塔建造別致,雕刻精細,十分華麗。此舍利塔曾於1990年腊月大放七彩佛光。以後各代章嘉,均常住鎮海寺。會傳到第十九世章嘉活佛,袁世凱委任統管北京、西寧、五台山黃教的首領,並給予馬隊壯威。國*民*黨政府委任他為“國大代表”,捧為“國師”、“西北蒙旗宣化使”,北京設公署,鎮海寺設行署,僅馬隊就有一營之多。“七七事變”後離開五台山去南京,後又到了台灣。

順治出家、康熙尋父的故事就發生在鎮海寺。

緊鄰永樂院的東院中的送子觀音松和長壽松已經歷經五百余年風雨洗禮。這兩棵松樹是一世章嘉活佛親手種植,康熙皇帝欽封。每年還願者,絡繹不絕,是香客許願求子祈福延壽必到之處,如果禮拜手摸,將有很深的吉祥福報。文殊殿前有御制漢白玉碑一座,康熙皇帝所賜。

鎮海寺是一座典型的黃教寺廟,大殿的飛脊是雕琢精美的鴿子圖案,我們朝拜文殊殿時停在屋脊上的一群鴿子一起騰空飛起,煞是好看;然後又停在另一大殿上,和一動不動的銅鴿子站在一起,更顯銅塑精妙絕倫。

老白幫我們買了回程的票,五台山站只有兩張臥鋪票,所以直接托人從太原始發站買臥鋪,這樣我們上車就有地方睡覺了,自然手續費也貴些。七點半從老白家坐車出發,去砂城鎮坐火車。這站原來叫作砂城站,後來改成五台山。差不多九點,到了砂城,隨便找個館子吃晚飯,晚上我和風聲、老臭還有finder還打算吃素,就要了幾個清淡的菜,還有蓨面烤老老以及高梁面的炸糕,都是當地很好的吃食。吃飽後,又聊會兒天耗時間,車要半夜才到。

過了十一點,到候車室等,一屋子人估計都是回北京的。24:28車到了,上車一夜到北京。七點多出了站,直接去上班。

附件一:門票清單

- 五台山進山費:RMB90/人

- 五爺廟:免費

- 黛螺頂:RMB3/人

- 塔院寺:RMB4/人

- 羅睺寺:RMB4/人

- 顯通寺:RMB4/人

- 碧山寺:RMB4/人

- 壽林寺:免費

- 南山寺:RMB4/人

- 鎮海寺:RMB4/人

附件二:交通與食宿

- 北京-五台山K701,中鋪RMB102;21:13發車,03:44到站

- 太原-北京K702,下鋪RMB149;到五台山站24:28,07:10到北京站

- 汽車:北京-五台山的長途汽車隔天發車,具體價格和時刻要去車站問問;天津-五台山的車很多,較方便。

- 五台山風景區富樂居賓館,地址山西五台山堯子村;手機:13803449288;電話:0350-6545275;聯系人:白富賢。

附件三:參考資料:

- 五台山信息港http://www.wutai-shan.com

- www.google.com

- 完 -

轉載請與wuqulaichu@yahoo.com聯系並取得同意。

2002.09.17 初稿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